10.14 農業農村部農業主推技術:池塘“3+5”分段養蟹技術

技術概述:

通過將河蟹池塘養殖分為3個月和5個月兩個階段並在不同的池塘進行養殖,有效地解決了外購蟹種質量控制難題,改善了蟹池生態環境,打破了制約長江中下游地區河蟹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較好的規避了養殖風險,進一步提高了河蟹規格和產量以及養殖效益。該技術成熟度較高,目前已經在湖北省的仙桃、洪湖、漢南、漢川等地推廣養殖20多萬畝,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該技術在生產中實現了高產、高質、高效,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實用性。技術成果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的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增產增效情況:

和常規河蟹生態養殖方法相比,採用“‘3+5'分段養蟹技術”的池塘,河蟹產量增加20%以上,規格提升10%左右,成活率提高10%左右,每畝池塘增效1 200 元以上。

技術要點:

1.池塘條件

池塘分為大、小兩口池塘,其中,大池塘適宜面積為15~30 畝,小池塘適宜面積為5~10 畝,大、小池塘面積比約為3:1。池塘的深度以能蓄水150 釐米為宜,大池塘內周應有蟹溝,蟹溝外沿距池塘底腳200~300 釐米。蟹溝寬300 釐米、深50~70 釐米。

2.養殖前準備

(1)池塘的準備

小池塘宜在前一年的10月底前進行池塘清整,大池塘宜在前一年的12月底前進行池塘清整。小池塘清整後曝曬至11月中下旬,大池塘清整後曝曬至2月底。小池塘在11月中下旬開始進水,大池塘2月底開始進水,進水深度以覆蓋全部池底為宜。進水後用生石灰或強氯精進行消毒。

(2)水草種植

小池塘只種伊樂藻,大池塘種植的水草品種以輪葉黑藻為主,輔以少量苦草。伊樂藻的種植時間應在12月份之前,水草覆蓋率控制在蟹池水面的60%左右;輪葉黑藻種植時間為3月份至4月份,水草覆蓋率控制在蟹池水面的50%左右;苦草的種植時間在清明前後水溫回升到15℃以上時,水草覆蓋率控制在蟹池水面的10%左右。新開挖的池塘在種草前施經發酵腐熟後的有機肥30~50 千克/畝。

(3)加註新水

小池塘在蟹种放養前一週加註新水,平均水深達到30 釐米左右;大池塘在5月上旬加註新水,平均水深達到60~80釐米。

(4)螺螄投放

清明節前,大池塘投放活螺螄100 千克/畝左右,投放時應均勻遍灑於池內。

3.苗種放養

(1)蟹种放養

小池塘放養的蟹種規格以5~10克/只為宜,一般在2月中旬之前,選擇晴朗天氣放養,放養密度以4 000~6 000 只/畝為宜。大池塘放養的蟹種為在小池塘內經過強化培育後捕撈起的蟹種,規格20 克/只以上為宜,選擇在5月中旬晴天的早晚放養,放養密度以800~1 200 只/畝為宜。

(2)混養品種的放養

小池塘不搭配混養品種,大池塘每畝宜混養鰱鱅魚種(2:1)30~40 尾,規格5~20 尾/千克;鱖10~20 尾,規格5 釐米左右;細鱗斜頜鯝50~100 尾,規格10~20 釐米。

4.養殖管理

(1)飼料投餵

飼料種類包括小雜魚、螺螄等動物性餌料和河蟹專用配合飼料等。採用“兩頭精中間粗”的投餵原則。整個飼養過程飼料安排各有側重:前期採用高蛋白河蟹全價顆粒飼料搭配少量動物性餌料;中期投餵低蛋白河蟹全價顆粒飼料;後期投餵高蛋白河蟹育肥料搭配少量動物性餌料。飼料應定點均勻投在淺水無草區,每天早晨及傍晚各投餵1次,傍晚的投餵量可佔當天投餵量的70%。小池塘在水溫達到8℃以上時應開始投餵,大池塘蟹种放養後即開始投餵。整個飼養過程中的投食應根據水質、水溫、天氣、攝食、生長、蛻殼等情況適當增減。8月中旬,大池塘補投活螺螄300 千克/畝左右。

(2)水質管理

蟹种放養初期,平均水深控制在30釐米左右;4月~5月平均水深為50~80 釐米;6月保持在100~130 釐米;7月~8月加到最大平均水深150 釐米;9月~10月保持水深120 釐米左右。

夏季高溫季節,每週換水1次;春季、秋季每半月換水1次。換水時應先排後灌,每次換水不超過1/5且換水前後溫差不超過±3℃。當河蟹進入成熟期大量上岸時,應增加換水次數,每隔2 天換水1次。換水時應邊加邊排,保持水位不變,時間2小時左右。

4月中旬後,全池定期潑灑改良水質的微生態製劑,間隔期為15~20 天;7月和8月高溫季節間隔期為10~15 天。

(3)水草管理

4月下旬前後將小池塘內伊樂藻的上層割去,留下30 釐米左右短茬;6月初將大池塘內輪葉黑藻的上層割去1/3長度,根據水草生長情況7月和8月可再割3 次左右水草,要求水草頂端始終不露出水面。水草過密時要及時進行適當清除;水草過少時要及時補栽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草等水草。7月份和8月份水草應低於水面30 釐米以上並使用阿維菌素、伊維菌素等藥物預防水草蟲害。蟲害高發期應每天檢查水草有無蟲害,發現蟲害立即用阿維菌素、伊維菌素等藥物殺滅。池塘水草覆蓋率保持在池底面積的60%左右為宜。水草浮起或腐爛應及時撈起。

(4)底質調控

在正常生產季節應定期使用改良底質的微生態製劑和環境改良劑。其中微生態製劑一般水溫18~28℃時每15~20 天使用1次,水溫超過28℃時,每7~10 天使用1次;環境改良劑一般在4~5月份時每20~30 天使用1次,6~8月份時每10~15 天使用1次,9月份後隨時根據河蟹底板狀況靈活使用。

(5)蛻殼期管理

蛻殼期間,每天少量換水,保持池塘水位穩定,環境安靜,不使用藥物。蛻殼高峰期投餌量應減少到平時的50%左右,高峰期後投餵量較平時增加50%。

(6)巡池檢查

勤巡塘,勤記錄。堅持“五查”,一查水位水質變化情況;二查河蟹生長攝食活動情況;三查防逃設施完好程度;四查塘埂、涵閘有無破損、滲漏情況;五查病害、敵害情況。

5.捕撈

(1)捕撈時間

小池塘大規格蟹種捕撈時間宜在5月10日至20日完成;大池塘成蟹捕撈宜在9月下旬至11月底完成。

(2)捕撈方法

小池塘前期在池塘中設置地籠進行捕撈,捕撈期間宜減少投餵量並適當沖水;後期排乾池水進行捕捉。大池塘前期在池塘中設置地籠進行捕撈或利用河蟹夜晚上岸爬行的習性徒手捕捉,後期排乾池水進行捕捉。

推廣情況:

池塘“3+5”分段養蟹技術是近兩年創新的新技術,目前在湖北省推廣面積超過20萬畝。

適宜區域:長江中下游地區養蟹池塘

注意事項:

(1)水草面積始終控制在池塘面積的60%~70%。

(2)大、小池塘都必須殺滅克氏原螯蝦。

(3)6~9月份應密切注意水草的蟲害。(本文轉自【農業農村部】。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關鍵字】:河蟹池塘養殖水產養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