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寸心”鑄造“國之重器”——石家莊的“中國芯”

2018年底,石家莊市委、市政府與中國電科十三所和五十四所決定開展戰略合作,依託石家莊的政策和資源優勢,發揮中國電科兩所的人才和技術等優勢,圍繞微電子、光電子等10多個領域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地。

戰略合作恰好一年。值此節點,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信息技術領域以高科技為特徵的芯片上。

在石家莊,研發與生產芯片的機構和企業主要集中於十三所和五十四所,以及同輝電子、普興電子、美泰科技、中瓷電子、新華北集成電路等高科技企業。

●攻堅克難中實現人生價值

隆冬時節,換上淨化服,穿上防靜電鞋,經過風淋系統,記者走進中國電科十三所專用集成電路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這是半導體材料外延設備,是製作核心芯片的第一步。”郭豔敏博士指著一臺兩米多高的大型設備說,技術人員把襯底材料放入外延爐中,在高溫環境下進行材料外延生長,“長”好的材料會被送到工藝間流片,芯片就在這上面做出來。

“做一個芯片,首先得有材料。像做饅頭一樣,得先有面粉。”集團公司首席專家馮志紅說。

“我在香港科技大學讀博士期間,專攻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材料和器件研究,多項科研成果國際領先。”馮志紅說,他和自己的團隊承擔了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課題:“剛開始時,我發現國內的科研環境與國外有差距,特別是我國的氮化鎵關鍵技術和核心材料剛起步。作為中國人,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使命感,決定留在這裡,製造屬於中國的核心材料。”

“這兒為我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臺。”馮志紅說,那幾年最苦最累,但也最有成就感,每年都會有幾個月連續奮戰到後半夜。

靠著不放棄的精神和趕超世界一流的勇氣,他們研發的自主可控氮化鎵主要技術指標達國內領先,與國際水平相當,到2011年已實現工程應用。

目前,這項技術已在5G基站大量落地,徹底改變了我國第三代半導體芯片無材料的被動局面。

“在不斷突破‘中國芯’關鍵技術上,馮志紅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還培養了一批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領域核心技術人才。這個團隊正在研發下一代半導體芯片,包括金剛石和氧化鎵,均屬世界領先技術。”十三所副所長王強說。

良好的事業平臺和成才環境,持續吸引著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到芯片研發生產中。目前,十三所從事與芯片研發的技術人員佔到全體員工的二分之一以上。

“培養芯片人才,還要能留得住、用得好。”王強說,他們通過創新制度體系,實施成果轉化政策、中長期激勵政策,暢通科研人員發展通道,設立科技人才獎、產品攻關獎等大獎,極大地調動了核心骨幹的積極性。

●用重大創新平臺吸引拔尖人才

走進位於石家莊信息產業基地的同輝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上百臺自動切割機、裂片機、點測機依次排列,LED芯片就從這裡生產出來。

同輝電子由中國電科控股、石家莊國控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公司參股,是典型的擁有石家莊“骨血”的高科技公司。

這家企業是河北唯一具備LED外延材料、芯片、封裝、成品燈具、照明亮化工程等全產業鏈的國家級高新企業,綜合實力居全國前三。

“我們擁有國家863計劃集成電路製造裝備重大專項首席專家和國家863計劃材料領域半導體照明重大專項專家組專家組成的領導班子,引進了由美國知名專家組成的技術團隊,構建了一個頂級專家矩陣。”公司總工程師王靜輝說。

王靜輝是我國芯片研發領域著名科技專家,曾於2012年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第一塊太赫茲芯片,併成功應用於安防、雷達等領域。

在這些頂級專家的引領下,這家企業構建了擁有50多人的技術團隊。

“在芯片研發上,我們倡導一個重大政策,就是不怕給錢。只要你能帶來相應的效益,一年最高可以給到幾十萬元的薪水。”公司主要負責人說,他們的機制非常活,每位研發人員的最低年薪都在10萬元以上。另外還有住房補貼、專利補貼、生活補貼等一系列補貼。

在創新技術平臺的吸引下,這家企業的芯片研發人才極少流失。今年,又入職30多名碩士,專攻芯片。

“我們屬於‘國有企業的性質,民營企業的機制’。”王靜輝說,公司搭建了一個廣闊的平臺,誰有才能誰就施展,公司絕不會限制。“大河有水小河滿”就是這個道理。他們還規定,在初創期兩年內,所有利潤全部返還給主研芯片項目的人員,力度之大可以想象。

臨近年底,這家公司的財務部門又開始緊張地核算大家的獎金了。一年自有始終,這些技術人才用心用力攻克和芯片相關的重大難題,付出必有回報,大家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

●以富有黏性的政策為“實力派”築巢

走進中國電科54所通信軟件與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師陳澤正在做Imemory和module的佈局,工程師王健正在做Coretex A9 CPU核的物理設計。物理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芯片的性能。

“他們都是我們引進的專業技術人才。”54所副總工程師李斌說,他們每年都從重點大學引進一批優秀人才,並選送幾名技術人員到發達國家深造。同時,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東南大學、上海交大等高校合作,讓這些人才在項目研發中得到錘鍊。

河北普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人才策略也富有黏性。經過一系列殺菌淨化等程序後,走進這家公司的淨化車間。

車間裡,硅基外延片的成品、半成品依次排放。一位技術人員將機器人傳送出來的外延片一一碼放整齊。眼前的硅基外延片,類似人們用的CD唱片,一面是碳黑色,另一面像一面鏡子,非常光亮。

“芯片是含有集成電路的硅片,被稱為‘國之命脈’。芯片內部全是半導體材料,大部分是硅,裡面的電容、電阻、二極管、三極管用半導體做出來。”公司技術副總趙麗霞說,硅基外延是生產芯片的核心材料,芯片又是人們常用的電腦、手機、音響、太陽能等的核心,極端重要。

“我們早在10年前就開始研發電子芯片,是目前中國唯一形成全產業鏈的硅基外延材料研發和生產企業。”公司董事長史順平說。

能做到中國唯一,源於擁有強大的人才團隊。這家公司擁有一批具有很強技術實力的人才,僅專攻芯片就有53位技術骨幹,主要來自全國的“雙一流”高校。

“我們給予這些人才廣闊的發展空間。”史順平說,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主要利用校園招聘、校企對接等形式,對於優秀人才,給予事業編制、單身宿舍、較大額薪酬等政策,同時還能享受石家莊市和鹿泉區的人才綠卡政策。

另一家攻關芯片的企業的人才政策也屬重磅。

“我們每年都要培養一批優秀的科技人員。”河北美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擁軍是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國內傳感器領域資深專家,他帶領的團隊從1995年就開始做MEMS傳感器,培養該領域科研人員200餘人。

任臣是這個團隊中的重要一員:“做一些屬於中國製造的東西很有意義,解決國家急需,這是我最大的希望。”

任臣是電路專家。於是,美泰公司專門提供上千萬元資金,以他為核心打造創新平臺,組建10多人的隊伍,共同研究傳感器電路設計。

任臣團隊用了3年時間,自主研發出傳感器的專用電路,解決了至關重要的電路和機械難題,可以直接針對用戶輸出。

專攻芯片的新華北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在培養骨幹人才上同樣很下功夫。

“我們都是從著名高校直接招聘,2年到3年就能把這些人才培育成骨幹。”公司總經理曲韓賓說。

“我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畢業,一直想把學到的知識變成產品,拿到屬於我們中國的自主知識產權。”在公司攻關芯片達五年的工程師丁理想說。

“他們所在的5G通信項目組,所做的芯片技術指標與國際水平相當,有的甚至超過國外水平。”在曲韓賓眼裡,丁理想團隊是公司骨幹技術力量的一個縮影,年輕人才的脫穎而出,提高了科技創新的活力,增強了他們芯片研發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芯片只有方寸,卻屬專精特新,實是國之重器。

來自五湖四海、胸懷報國之志的人們,正匯聚在石家莊這樣的一座“創新之城”,圍繞一塊又薄又小卻分量十足的芯片,成就著屬於他們自己、充滿科技理想的全新未來。(記者李彥水 見習記者劉佳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