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为何勃然大怒?

rosedameiniu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率领部队荷枪实弹,包围了紫禁城。遵照冯玉祥命令,鹿钟麟要将溥仪从紫禁城中驱赶出去。此时的冯玉祥非常痛恨封建帝制,革命态度坚定不移,他亲自进入紫禁城督促驱逐工作。尽管有多人前来奉劝冯玉祥暂停将溥仪驱逐出宫,但是,冯玉祥决心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象征封建帝制的溥仪从紫禁城中驱赶出去。溥仪向冯玉祥央求,按照条约、降低俸禄,准许他继续在紫禁城中生活。冯玉祥果断拒绝,并且说:如果赖着不走,就用大炮轰炸紫禁城。



冯玉祥命令部下迅速将470多名太监、100多名宫女遣散;然后用6辆卡车,把溥仪及其妃嫔装运到什刹海的醇王府。醇王府中住着溥仪父亲一家人。本来把溥仪驱逐出宫,也不算什么大事,毕竟满清贵族参与了“张勋复辟”,早已违背了《旧皇室优待条件》在先,冯玉祥把他们赶出皇宫因此并不算违约,这是对妄想复辟的满清旧贵族的惩戒,可是有一个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勃然大怒,他就是当时号称“东北王”的张作霖



第一个原因就是冯玉祥抢占先机、妄想独大,很可能会使张作霖统治全国的企图化为乌有。很长时间以来,冯玉祥都受到吴佩孚的排挤、打压,也得不到曹锟的帮助和扶持。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夕,冯玉祥才会主动与张作霖约定,双方联合夹击吴佩孚。正当吴佩孚与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激烈战斗时,冯玉祥却放弃了对关隘的把守,拱手让奉军进入关内。

冯玉祥自己率领军队快速进占北京,囚禁了曹锟、进驻了紫禁城。冯玉祥这一招大获全胜,既彻底摧毁了政敌吴佩孚;又使自己抢占了先机、为自己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冯玉祥趁张作霖没到之前,命令军队快速把河北、北平、天津统统占为己有,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地盘。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展示自己坚定革命决心,树立革命冯玉祥的形象,目的之一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赢得北洋元老的支持、赢得真正革命志士的支持。冯玉祥的伟大志向,张作霖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张作霖当然非常恼火。于是,张作霖不顾与冯玉祥曾经签订的“奉军不得入关”的协定,把奉军主力部队直接开进关内,目标正是控制北京。为了能将冯玉祥赶出北京城,张作霖与段祺瑞勾结起来,联合对付冯玉祥。当时部下给冯玉祥献上一计:把张作霖父子请到北京,趁着只有少量警卫人员时,把他们两人枪杀了。后来,这一计策没有机会实施。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冯玉祥将溥仪赶出北京城既能得到革命派的支持,又能趁此机会搜刮皇宫里的钱财,壮大自己的军队。这面冯玉祥挣得盆满钵满,那边张作霖气的血压都高了。前面就已经讲到东北的形势复杂,满清残余势力经常搞一些复辟活动,尤其是日本人还想要通过扶植复辟力量对东北进行殖民,溥仪成了张作霖与日本博弈的重要棋子。为了赢得溥仪的青睐,张作霖是又挥重金收买,又装孙子巴结,好不容易赢得了满蒙贵族的认同,冯玉祥来这么一下,溥仪把账都记在了他老张头上,转身进了日本人的大营,老张都恨不得把冯玉祥生吞活剥了。此处可有一比,溥仪就好比那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张作霖一心想做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万万没想到冯玉祥这小子背后捅他一刀,生生把天子逼到了敌营,张作霖眼看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怎么能不勃然大怒。


大老二爷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有人说张作霖勃然大怒,因为老张对大清国那是死忠粉,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奉军后来打了冯玉祥,把老冯打得屁滚尿流。还曾有人云,张作霖打算搞个二次复辟,把大清国再招摇一回,名目可以叫“大清第三帝国”(之前张勋复辟了一回,就算是大清第二帝国)。

事实究竟如何呢?首先咱们来看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五年前,皇室曾收到一笔数额不小的款子,汇款人就是奉天那方面,也就是张作霖。

老张为什么要给末代皇帝寄钱呢?因为他是东北王,而宣统虽然已退位,在东北的满蒙人群中还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老张搞定了皇室,对他称霸东北,自然是大大的好处。

当然这件事很快被媒体所捕捉,天津的《华北每日邮电》报,立马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另一场复辟是不是近在眼前?》

看了这种新闻标题,溥仪立马就打了鸡血,他曾说:“我从心底感到了欢喜,也理解了为何奉军领袖对紫禁城那样热忱”。次年,老张又托人给溥仪进呈了两棵东北人参。1920年,老张甚至还通告溥仪,说俺要“巩卫皇室”。京中甚至传闻张作霖要入紫禁城内给“圣上存候”,溥仪那帮人简直要乐颠了,要在“通常品目以外,加上一口宝刀”,作为给老张的赏赐。

哈哈!但老张并没有来见溥仪,人忙着呢!事实上,深谙政治的张作霖也不会逆历史潮流,为无权无势的落魄皇帝而丢了大好出路。

1922年,溥仪大婚之际,张作霖打了一万大洋的红包给溥仪。而两年之后,便发生了冯玉祥把溥仪撵出紫禁城的事件。这个时候,老张确实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派头,就在这一年年底,他还曾约约小皇帝身边的红人庄士敦见面,而这一次溥仪送给老张两样礼物:一张溥仪签名相片,一只镶满钻石的黄玉戒指。张作霖只收了相片,退回戒指,同时许诺将设法“协助皇上并拯救残局”。

然无论如何,张作霖都不会真的帮溥仪复国,玩什么第二次复辟,他曾公开发表声明:“作霖以爱国为天职,凡有破坏我共和政体者,将挺身而击之”。只要你不复辟,其实都是小问题。张作霖此后曾与溥仪见面,甚至磕了一个头,喊一句“皇上好”。但纵然如此,老张还是不会支持搞复辟。所以最终溥仪还是潜往日本使馆,最终走上了叛国之路。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的消息传出去后,全国人民有拍手叫好的,也有破口大骂的。但作为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却勃然大怒,这是为什么呢?(李雪健版张作霖)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冯玉祥和吴佩孚都为了能够控制北京城,在山海关开战。张作霖派张学良花重金贿赂冯玉祥,想趁其不备捣毁奉系军阀的老巢,从而取得直奉战争的胜利,这样就可以进驻北京城了。张作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冯玉祥铲除对手,然后自己上位。

谁知在与吴佩孚最后的残余兵力作战时,却听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因为冯玉祥的目的也跟张作霖一样,也想从中获取最大利益,以便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儿一听说冯玉祥把溥仪给赶走了,瞬觉得自己被利用了。(溥仪)

其实张作霖在对待溥仪的态度上,只是想扶植溥仪为己所用。能够利用溥仪的身份得到东北三省满蒙贵族的支持,这样作为“东北王”的张作霖在东北的发展就会更好了。谁承想冯玉祥居然来这一手?把自己原本的计划都给打乱了,这怎么让人不急?

(李雪健版张作霖)

原本跟自己合作的冯玉祥居然都没有跟自己商量就把溥仪给赶出紫禁城了,还私吞了很多财物,冯玉祥白白捡了个现成,而自己什么都没有捞到。这不是自己干活为他人做嫁衣吗?

还有就是害怕溥仪被日本人利用,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在暗中物色亏了傀儡人选了。如果溥仪抢先自己被日本人利用了,绝对不利于自己在东北的统治,所以张作霖最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

以上所述,就是为什么张作霖知道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勃然大怒的原因。而且后来张作霖所担心的事也还是发生了,溥仪最终还是被日本人利用了,建立了伪满洲国,成为日本人侵略中国的工具。

我是搞史人,欢迎阅读关注。


搞史人


答:现在谈论冯玉祥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很多人都觉得充满正能量,认为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反帝制的革命行为,其实,这是多种势力交织的结果,里面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而且,扒开这件事件的外衣,我们会看到,冯玉祥的为人似乎不那么高光正。

原先,曹锟和吴佩孚是一对黄金搭档,曹锟一口一声“子玉、子玉”叫得很甜,吴佩孚也一口一声“三爷、三爷”应得欢。

老实说,吴佩孚能叱咤风云,成为乱世中的赫赫中州王,跟曹锟的赏识和提携是分不开的。

而曹锟能成为直系首领,呼风唤雨、坐镇一方,也与能征惯战的吴佩孚对其死心塌地的效忠有关。

但是,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结束后,爱好沽名钓誉的曹锟准备不惜一切代价竞选总统,过一把总统瘾。

吴佩孚是个务实主义者,认为有那个闲功夫和那个闲钱去干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还不如大量购买军火、抓紧练兵,为日后统一全国打基础。

两人谈不到一块去,一下子就闹掰了。

这个时候,原本寂寂无闻的冯玉祥乘虚而入,在曹锟鞍前马后奔走,获得了曹锟的好感。

这么一来,吴佩孚就和冯玉祥结下了梁子——当然,也为吴佩孚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

奉系首领张作霖是出了名的滑头,他敏锐地侦知了吴佩孚就和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很好地收买了冯玉祥,让冯玉祥在吴佩孚和自己在干仗的时候从背后捅刀子。

冯玉祥做事精准,他看到吴佩孚和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打得难解难分,突然发难,反戈一击,并打开古北口关隘,放奉军入关。

冯玉祥还先奉军一步杀回了北京城,囚禁了当年的大哥曹锟,准备据有河北和平津三地。

大佬落难,老巢失守,吴佩孚不淡定了,他让直军主力继续死守长城,他自己带偏师杀回北京,准备出其不意,击溃冯玉祥,稳住后方。

哪料,吴佩孚一走,守在长城防线的直军军心涣散,一下子就崩盘了。

吴佩孚进退失据,只好仓皇遁往湖北。

打败了吴佩孚,张作霖很是乐了一阵子,但他知道了冯玉祥抢在自己前面霸占地盘,就怒火渐炽。

偏偏,那边的冯玉祥占领了北京后,觉察到北京的实力派都拥护张作霖而不鸟他,就有些悻悻然,有些搁不下面子。

前思后想,决定重构自己的个人形象,以革命者自居,用“革命手段”将溥仪从紫禁城里赶出去了。

当然,冯玉祥这么做,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即进宫收刮财宝,补充自己的军费。

这么一来,张作霖就更怒了。

因为,冯玉祥破坏了他正在精心下的一盘大棋。

张作霖的目标是当东北王。而东北的满蒙复辟势力很大,另外,日本人也正想利用溥仪做文章。冯玉祥驱逐溥仪,这等于是把溥仪往日本人的怀抱里送,张作霖平焉能不怒?!

事实也是如此,溥仪从紫禁城搬出来后,就潜往了日本使馆。

所以,张作霖恨死冯玉祥了,后来不惜与段其瑞合作,共同对付冯玉祥。


覃仕勇说史


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简单点说,张作霖和冯玉祥虽然为了对抗直系军阀,暂时形成了同盟关系,但这样的同盟,只是为了扩大影响力罢了。冯玉祥的北京政变完全打破了政治平衡,给张作霖带来了一个比直系军阀更强悍的对手,这是张作霖无法接受的现实。

但要说清楚,就得要先捋一捋当时的社会情况。为了更清晰一点,我们从清朝末代皇帝退位开始说起。

袁世凯和三大军阀

宣统皇帝退位后,中国分成了两个部分,以长江为界限,长江以北为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所有,长江以南则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政府所有。

这样的南北对峙时间,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孙中山不想,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出现,他选择让步,自愿放弃大总统的职位,使得北洋军阀的控制范围急剧膨胀,革命党除了发源地两广,以及唐继尧的云南军阀(他是亲近革命党的)以外,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

袁世凯当上皇帝之后,孙中山、唐继尧等人先后从两广,云南发兵,组织一次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可是,革命党以两广以及半个云南(唐继尧当时未能完全统一云南),根本无法抵抗袁世凯的大军,反而险些让袁世凯反杀。

从这以后,北洋军阀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而国民政府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这个阶段,是北洋军阀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几乎接受了清朝留下来的所有疆域。

这样的统一,只是昙花一现,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迅速分裂,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在外国人的授意下,开始瓜分中国,其中,皖系军阀控制了北京,直隶一带,听从于皖系军阀的省份有山东,安徽、浙江、福建等省份。

皖系军阀是以段祺瑞为首要人物,手下有很多能人猛将,总体而言,这样的军阀,没有什么正义可言,但很多军阀在自己的统辖时间内,也有过过人的建树,其中就包括段祺瑞手下的悍将徐树铮,他率军收复蒙古,这样的功绩绝非等闲人可比。

如果从政治上来看,皖系军阀控制北京,完全可以算是北洋军阀的嫡系,因此,皖系军阀可以算作是北洋军阀的一种延续。处于相对正统的地位。

除了皖系军阀以外,还有两个军阀,也具有问鼎中原的实力,那就是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奉系军阀的首要人物是张作霖,统治者东北三省,他统治的区域,因为远离了军阀混战的核心区域,所以,他的疆域,相对而言,十分稳定。军事力量也十分彪悍。

直系军阀,相对而言统治的区域就少了很多,这支军阀的根基在河北,当时是直隶,北部控制了内蒙的一部分,当时叫热河,南方,服从直系军阀的省份有江苏,武汉,江西等省份。

直系的首要人物也是大有名气,他是相声演员冯巩的爷爷,冯国璋。还有一些,后来非常出名的人物,吴佩孚、曹锟,以及冯玉祥,而冯玉祥和曹锟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北京政变的发生。

除了这三大军阀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军阀,这些军阀,有的以首要人物的老家命名,有的以控制省份的简称命名,因此,在中国大地上,除了三巨头以外,还有晋系,滇系、桂系、等多个军阀武装。但这些和题目无关,就一笔带过了。

在袁世凯死后,具备问鼎中原实力的,就属直、奉、皖,三大巨头,这三大军阀,围绕着北洋军阀的首都,北京,开始了轮流坐庄的时代。

皖系直系的明争暗斗

首先坐庄的是皖系军阀的首脑人物段祺瑞,在袁世凯死后,也就是1916年,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段祺瑞成为总理,但事实上,段祺瑞的皖系力量,已经控制了北京,成了北洋军阀的实际统治者,他控制北洋军阀四年里,先后重用手下悍将徐树铮镇压张勋复辟,拉拢直系势力,收复外蒙古,让皖系军阀的势力大涨。

但,皖系势力大涨之后,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直系和奉系两大巨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直系军阀开始通过获得大总统的位置,来限制皖系的势力,于是,在1917年,因为张勋复辟,黎元洪下台,取而代之的是冯国璋,虽然当时段祺瑞还是总理,但大总统却换成了直系军阀的首脑人物,这对段祺瑞是一个重大打击。

直系军阀的坐庄,让段祺瑞的皖系军阀势力很是被动,因为他们虽然派系不同,却还不至于到大打出手的时候,就像直系通过选举,把自己的首要人物冯国璋推选为大总统一样,皖系军阀,也开始争夺大总统的宝座。

可以说,与直奉之间的刀兵相见不同,皖直两个军阀的斗争,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进行的。于是在一年后,皖系军阀再度上位,推举徐世昌为大总统。

但这次选择,却让皖系军阀发生了严重内耗,首先,徐世昌当了大总统之后,通过自己的手段,让段祺瑞失去了总理的职位,换上了一个叫靳云鹏的人。这引起了段祺瑞,以及他手下的悍将徐树铮的严重不满,皖系军阀内部离心离德,于是,皖直战争爆发。

虽然皖系军阀有徐树铮一类的名将,但依然失败,从此,皖系军阀推出了北洋军阀的核心,徐树铮在福建,浙江,武汉等省份,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直系军阀,成了赢家。

直系奉系大火拼,鸭子却飞了

皖系军阀的失败,让徐世昌失去了根基,最高兴的是直系军阀,这时候,直系军阀的核心是曹锟,于是,在徐世昌担任大总统三年后,曹锟如愿以偿的坐上大总统的宝座,开始了直系军阀的统治局面。

一直观望的奉系军阀,一直沉默的注视着皖直之间的争斗,直到皖系势力退出北洋政府。张作霖开始想要入主中原,因为从实力上看,直系远不如皖系强大,在皖系军阀当政时,有徐树铮这样的猛将,即使强大如张作霖,也难言必胜,但对于直系而言,张作霖有必胜的把握。当然,为了保险起见,张作霖还必须先解决一个人。那就是冯玉祥。

如果说徐树铮是皖系第一悍将,那么,冯玉祥就是直系第一悍将。如果冯玉祥在,事情会很难办,因此,张作霖想要问鼎中原,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冯玉祥。没等张作霖想好怎么解决冯玉祥,直系军阀内部也发生了内讧。

原因在于,曹锟比较信任的将领是吴佩孚,所以,对于冯玉祥显得很冷漠,甚至开始排挤冯玉祥。要论起战功,冯玉祥不再吴佩孚等人之下,这口气,冯玉祥怎么能受得了?

冯玉祥也在等待着机会,直到1924年,奉系的张作霖和直系的曹锟终于撕破脸,开始真刀真枪的干仗,曹锟的悍将吴佩孚也被调到了山海关前线,早已积怨已久的冯玉祥,暗自和张作霖取得了联系,这才出现了北京政变。

事情变化的太快,张作霖还没来得及高兴,已经七窍生烟

北京政变发生后,最高兴的莫过于张作霖,冯玉祥倒戈,曹锟下台,吴佩孚便没了根基,土崩瓦解,吴佩孚本人也逃到了武汉。正当张作霖准备打破山海关,问鼎中原。令张作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冯玉祥控制北京后,做了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第一件事,囚禁曹锟,把末代皇帝赶出紫禁城;

第二件事,邀请段祺瑞执政;

第三件事,邀请孙中山共商国是。

这三件事,彻底打破了直系,奉系,皖系轮流坐庄的局面,甚至动摇了北洋政府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张作霖入主中原的梦想彻底破灭,实力强悍的冯玉祥,根基深厚的段祺瑞,再加上国民革命军的精神领袖孙中山,强强联手,已经不是张作霖所可以撼动的。

这怎么能不让张作霖大发雷霆。至于说张作霖因为末代皇帝被赶出紫禁城发怒,倒不如说,自己的如意算盘被打破而发怒,毕竟,对于所有军阀而言,一个过了气的皇帝,不值得如此愤怒。


小小嬴政


作为大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的身份很特殊,因为他虽然有皇帝的称号,可是已经没有任何权利,在大清没有灭亡之前,溥仪所处的皇宫早已经年不复往日的风光了,而溥仪也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后来清朝宣布终结,但是民国政府还是比较善待溥仪的,让他继续留在皇宫中生活。溥仪也认为自己可以在这个皇宫中活到老,但是在1924年,冯玉祥居然发动了北京政变,还将溥仪从皇宫中赶了出来。

溥仪被赶出皇宫,要说为此事感到生气的人应该是满清的遗老遗少们,可是有一个人却比他们还生气,这个人就是张作霖。其实在溥仪已经退位之后,张作霖曾经给过溥仪一笔钱,而张作霖这么做自然是有原因的,他当时在东北称霸,所以需要有人给他撑腰,而东北的满蒙旧族就可以给张作霖提供这些支持。所以张作霖给溥仪钱,就是在收买这些人,这样在溥仪的授意下,张作霖在东北做事更加顺利。

当时张作霖给溥仪钱财的这件事也弄得满城皆知,而且很多报刊都纷纷报道了这个大新闻,有的报刊甚至形容张作霖是为了给溥仪复辟做铺垫。溥仪在看到这篇报道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开心,他当时还是希望可以复辟继续当皇帝。但是张作霖是不是这么想呢?其实张作霖并没有溥仪这样的想法,这些猜测都是报刊记者的揣测,张作霖给溥仪钱财只是为了得到他的支持,但是他没有想过要逆着历史潮流走,毕竟他当时所走的路和封建社会是截然不同的。

张作霖其实还变着法的收买溥仪,他曾经在溥仪结婚的时候给了他一万大洋的红包,而且像东北人参这类东西没少往皇宫送。张作霖确实通过这些小恩小惠将溥仪收买了,张作霖也认为只要有溥仪这棵大树在,自己一定好乘凉。所以在冯玉祥把溥仪感出皇宫之后,张作霖非常生气,毕竟溥仪一离开皇宫就什么都不是了,而自己曾经在溥仪身上做的那么多投资也就都打了水漂,他怎么能不生气呢。所以张作霖和溥仪之间没有什么私情,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而且张作霖也没有想过要帮溥仪走复辟这条路,溥仪离开皇宫,意味着清朝彻底结束,他以往的努力都白费了,也无法再得到东北满蒙旧族的支持。


历史课课代表




1924年,发生直奉二次战争。这是吴佩孚和张作霖之间的战争,是“秀才”更厉害,还是“土匪”更彪悍,全展现在这场战役当中。

但意外的是,曾经是直系的冯玉祥叛出直系,和张作霖站到了一起,原因只是“和吴秀才尿不到一个壶里。”

对于冯玉祥的举动,张作霖还是喜欢的,但不久,冯玉祥攻克了北京城,赶走了溥仪,把张作霖气得直跳蹦子,这到底是为什么?

人物分析

1、冯玉祥



冯玉祥一生当中,变节数次,为人亦正亦邪,一边干着军阀的行当,一边心里还有点小小的“革命之火”。冯玉祥曾经背叛段祺瑞,只是因为不愿意和孙中山对着干。

后来,冯玉祥人虽然在直系,但和吴佩孚不对付,一直和革命军有着断断续续地联系。二次直奉战争前,冯玉祥投入了张作霖阵营。

2、张作霖



张作霖作为“东北王”,土匪出身,保安队起家,在东北大地上,耕耘三十年,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兵强马壮”。

张作霖的性格特点是,非常精明,注重实际,会利用各种资源,同时有自己的原则,也能把握住大的方向。

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张作霖加强整顿,严抓军纪。二次直奉战争时,奉军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直系。

3、吴佩孚



吴佩孚是直系最会打仗的人,此人秀才出身,熟读兵书,对于欣赏的人很是尊敬,对于看不上的人,根本不爱搭理。

因为带兵有方,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把张作霖的奉系打得丢盔弃甲,狼呗不堪。

4、溥仪



三岁时,溥仪当了皇帝,六岁时退位,生活在宫中,有袁世凯的人看管着。看似民国养着溥仪一家人,实际上是软禁。

溥仪十二岁又过了把皇帝的瘾,因为张勋复辟了。可惜,只当了十二天的皇帝。后来,继续在宫中过着平淡的日子。

背景分析



二次直奉战争前,国内有四大势力,一是南方国民革命军,二是掌控民国的直系,三是偏安一隅的奉系,四是日本人。

统一是必须的,那就看谁的拳头大,直系夹在革命军和奉军的中间,摩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直系和奉系在前面已经结下了梁子。

直奉两系的内战不可避免,但是南方还有一个想解放全国的革命军,东北还驻扎着“狼子野心”的日本关东军,这时候,四大势力的争夺无非两块,一是土地,二是资源。土地容易理解,资源到底是什么?当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民众的支持度,简单来说,就是能名正言顺地控制一方区域乃至全国。

张作霖气愤的原因



经过了人物分析和背景分析,我们发现,“四大集团”都想企图做大,除了明目张胆地争夺土地资源,那就是争夺其它资源,而清王室就是非常好的资源。

控制了清王室,尊重溥仪,张作霖可以获得更多东北满清贵族地支持。而冯玉祥虽然数次叛主,但心中那“革命的小火花”并未覆灭,将溥仪等人赶出故宫,他认为是大功劳一件,同时,可以获得不少宫中的财产,养军也好,支持革命也好,算是有了一定的支撑。

冯玉祥的算盘打得挺好,事实正如他预料,他将溥仪等人赶出了宫去,革命党大为欢迎,在南方国民革命军那里,冯玉祥算是获取了一些政治信赖,他也确实获得了不少财产。

但冯玉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强如袁世凯,还要把溥仪等人留在宫中?因为,袁世凯看得很透,如果把溥仪等人放出去,会有人利用溥仪等人兴风作浪。这事袁世凯看清楚了,张作霖也看清楚了,冯玉祥没有看清楚。



溥仪前脚被赶出,很快,日本人就“截胡”了,日本人将溥仪安排在天津,七年之后,一路北上,日本人建立了伪满洲国,溥仪就此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日本人在东北大地上光明正大地开始当“主人”了。

也许,冯玉祥没有研究过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不是溥仪有多值钱,而是那个“位置”有很大影响,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将会是一场灾难。

日本人最后还是利用了溥仪,于是,东北大地成了殖民地,张作霖生前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冯玉祥,是功臣还是罪人?也许,在张作霖看来,冯玉祥是罪人;但,冯玉祥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千古英雄。


蓝风破晓


勃然大怒有时候是真的生气到极致的一种表现,有时候是一种表演,而张作霖的勃然大怒则属于后者。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咱下面细细分解:


先说一下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事件始末,在1912年大清朝退位前,袁世凯和隆裕皇太后协商,并且达成了一个皇室优待协议,大致内容是,隆裕交权并发布诏书声称让宣统小皇帝退位,民国政府作为补偿和善后,答应皇帝和皇室们继续在紫禁城居住,并且给予经济上的补偿,大概金额为一年400万两银子。就这样,不费一枪一弹政权和平交接,真是善莫大焉。隆裕皇太后也被世人称之为“女中尧舜”。但仅仅过了12年,在1924年直系军阀冯玉祥在北京搞了个军事政变,把当时的总统曹锟给废了。他的军政府开始发布一系列的命令,其中就有一条针对末代皇帝溥仪的,他命令溥仪限期“滚”出紫禁城,并且拒不承认当初袁世凯和隆裕的优待政策,归根结底一句话,钱我不给了,而且人你也得滚蛋,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


就这样,溥仪被强制性的赶出了紫禁城,先是落脚老爹家王府旧邸,后来辗转到了天津隐居做了寓公,当时张作霖听说了这事儿,在天津找见了溥仪,见面后就是一个响头,大声喊道,皇上!溥仪也被这一出给吓得不轻,赶忙扶他起来,接下来就是张作霖的表演时间了,他佯装极为生气的样子,对冯玉祥就是一通经典的臭骂:他妈了个巴子的,冯玉祥真不是个东西,脸都不要了做这等下做之事,竟然不让皇上住自己家了,我看他分明就是看上了宫里的那些个宝贝!


其实分析一下便很容易理解张作霖为何要这样来上一出了,作为江湖老油条的他自然知道溥仪的影响力,他自然要拉拢一下这位曾经的皇帝以备日后之用,其实是表演给在场的遗老遗少看的,这样其实在收买人心,毕竟辽宁沈阳那可是满清的老家,这样造势方便自己今后在东三省的统治,总之,张作霖此举是一石三鸟,不愧是个人精!




老猪的碎碎念


冯玉祥发动“北京事变”,将大清亡国之君宣统皇帝赶出了紫禁城,引来东北王张作霖的怒骂,你以为张大帅是心疼皇上?

骚年,你太年轻了哈!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出古北口迎战奉军。

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北京政府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并授意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这就是“北京政变”。

赶出紫禁城:


在冯玉祥发动政变之前,孙中山早就联络过冯,并孔祥熙与冯会唔,将其亲书的《建国大纲》交给冯,拉拢冯玉祥参加倒直阵营。

冯玉祥深受感动,此时张作霖也派人与冯玉祥取得联系。并秘密接济冯军补给。冯与张双方约定,以奉军不入关为条件,共同反直。

  冯玉祥派人与段祺瑞洽谈,约定事变成功后由孙中山主政,段祺瑞主军。

冯玉祥的部队在津门与吴佩孚的军队开战,冯军获胜后占领了天津。吴佩孚被迫下野。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决心把末代皇帝逐出宫去,永远废除皇帝称号,将宫内太监宫女遣散,将溥仪及清室“后妃”移居醇王府。溥仪后来搬到天津居住。

冯玉祥:


段祺瑞入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此时张作霖背弃“奉军不得入关”的协议,将大批奉军开入关内,以图乘机扩大地盘,觊觎北京。

段祺瑞和张作霖互相勾结,联合排挤冯玉祥。冯玉祥认识到拥段出山是个错误。

在奉、直、皖几方面的压力下,冯玉祥决定辞职下野。

张作霖进京后,对老冯赶皇上出宫表示“震怒”,他亲自觐见溥仪,并奉上十万大洋,抱着溥仪的大腿痛哭流涕,着实让末代皇帝感动了一把。

老张:


张大帅从来不做赔本的买卖,他为什么对溥仪这么好?

溥仪虽然退位,但并不是一点用没有,他张大帅的地盘主要在东北,那里有着很多满人,溥仪在这些人当中依然有着影响,那些清朝的遗老遗少们还时刻不忘复辟呢。

当然张作霖不会傻到帮溥仪复辟,成为天下公敌,但利用这个末代皇帝,拉笼人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震怒”一下,能够得到这些人的好感。

老张剧照:


同时,当时的东北被日本人虎视眈眈,不断派人进行渗透颠覆。

傅仪可以很有效的稳定东北局势。只要溥仪在自己手中,就不怕满蒙势力复辟,日本也无法利用傅仪做文章,这才是张大帅对傅仪好的根本原因。

冯玉祥冒冒失失的把皇上赶走,要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那会损害张作霖的核心利益。这才是张大帅对冯不满的原因。

另外冯玉祥此举表明他想得到北京的实际控制权,不把张作霖放在眼里,想在政治上把老张边缘化,这也是大帅生气的一个原因。

事实上溥仪被驱逐后,日本人到处宣传溥仪的悲惨遭遇,获得民众的同情,为出兵东北造足了舆论。


张作霖好不容易才把溥仪从日本人手中捞出来,好生安置,挫败了日人的阴谋。

至于后来溥仪本人自愿投敌,甘做汉奸,那是大帅死后的事,也是溥仪自己背叛祖宗的选择,怪不到张大帅头上。

所以溥仪写了《我的前半生》,以此悔过。

参考资料:韩文主编《中国近代政治家》 冯玉祥著:《我的生活:冯玉祥自传第1卷》


刚日读史


冯玉祥将宣统帝溥仪赶出故宫,和他张作霖何干?他生哪门子的气?

其实,宣统帝和张作霖之间有着莫大的干系,张作霖生气的理由极为充分。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封建王朝数千年的历史,从此,我们开始步入民国时期。但是,国民革命军立足未稳,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控制在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地方军阀手中。

国民革命军作为新兴的力量,当时还比较弱小,没办法一统中国,于是各方就各种绥靖妥协最终达成默契,宣统帝溥仪照旧生活在故宫当中,虽然已经民国,但是依旧采用了宣统的年号。

当然,身在故宫的溥仪本身价值有限,满人基本上被赶回了老家东北。剩下的遗老遗少,则留在了北京,紧紧围绕在溥仪的身边。但是,故宫却是一座宝库。因为各方势力对故宫的宝贝都垂涎三尺,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局势就那么僵持了下来。

说巧不巧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就那么爆发了。

隶属于直系的冯玉祥其实对直奉战争并不感冒。他一直觉得那不过是军阀之间的混战,除了给民众带来痛苦之外,没有什么好处。而且,他还同情南方的国民革命军,思想上偏向于民主、革命。这在军阀系统里绝对属于另类。

所以他就趁各方在前线混战,北京空虚的时候,转头占领了北京城。他认为张勋复辟,溥仪再次称帝已经破坏了各方的约定的《清室优待条件》,再加上他认为故宫中的文物应该归属人民所有,而不是为清皇室独自占有。当时已经有溥仪偷偷转移皇宫财产的传闻。所以,他限定溥仪在三个小时内离开故宫。

此时张作霖正和直系各路军阀打得昏天暗地,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没有气吐血。原因很简单,首先,溥仪是满清皇族,而东北这块地盘到处都是满清的遗老遗少们。这些人对旧皇室是人心所向,但是作为东北王的张作霖心中当然不痛快。所以,为了巩固自己对满清人的统治,和溥仪交好是没有半点坏处的。

这也就是为何其他各方均不待见溥仪,而张作霖却不止一次送钱送人的缘由所在。笼络了溥仪,也就笼络了东北满族的人心。

其次,张作霖和冯玉祥一直不对付。本来双方就属于不同的阵营,直奉战争大的打了两次了,小的就不计其数了。双方互看对方都觉得对方是大傻子级别,张作霖对本来没啥干系,却站进直系队伍中的冯玉祥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观感。

另外,之前张作霖对富饶的江浙一带产生觊觎之心,段祺瑞出于自身利益明确表示反对,张作霖想要冯玉祥站出来支持他一下,但是冯玉祥怎么能看不出张作霖的小算盘,就故意不发表意见。让张作霖心中很是窝火。

再次,故宫的财富。故宫作为清朝的皇室,经营多年。虽然期间经历了各种战乱,但是里面依旧拥有大量的财宝。这也是各方觊觎的故宫的缘由。但是现在冯玉祥限时溥仪离开,仓促之间,溥仪不可能转移多少文物,可以说是净身出门。在张作霖看来,这些财富本该属于和溥仪交好的自己,现在被冯玉祥独吞,岂有不怒之理。

最后,要知道一直对国民革命军抱有同情心理的冯玉祥,对军阀混战不感冒。但是,在张作霖看来,军阀混战不过是小打小闹,今天为了点利益争夺一下,明天可能就为了共同的利益又联合在一起。而南方的国民政府才是军阀的共敌。冯玉祥的同情,乃是倒戈之举。

综合以上原因,也就理解了为何张作霖听到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去后勃然大怒的原因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