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恐吓打压均无果 特朗普应调整对朝政策

吴健:恐吓打压均无果 特朗普应调整对朝政策


2017年11月29日,朝鲜试射火星-15洲际弹


QUESTION

直新闻:朝军总长朴正天说,朝鲜近期进行的国防科研试验的成果将用于朝鲜“另一战略武器”的开发,以应对美国的核威胁。这意味着什么呢?


ANSWER

时事评论员 吴健:我个人看法,朝鲜可能还是在导弹动力上“做文章”,警告美国“时间不多”。目前,我们能确定的是两年前的11月29号火星-15洲际弹试射,但美韩坚称这种导弹的一级动力源不是朝鲜自己解决,而是从境外获得的大推力液燃发动机,且不论这种说法“对与错”,但就朝鲜只进行一次试射就中断的核导试验而言,火星-15能给美国带去的威慑力恐怕还是“象征性”的。也正因为如此,朝鲜如此急切地强调“重大试验成果”,某种程度上也是要告诉美国,“我不是故弄玄虚”,“我这里有真家伙”。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火星-15身上看到这样的路径,那就是它的发动机采用特殊的平衡环推力变向装置,取消了像火-13、火-14之类导弹身上的尾部游动发动机,让动力富裕的主发动机既推进导弹飞行,又控制方向调整,有助于导弹简化结构,提高可靠性,延长射程。但平衡环装置的工艺性极高,朝鲜需要不断测试才能保证过关。从朝鲜方面的宣传看,我个人看法更倾向于他们进行了结构完善的主发动机测试,这既包括像平衡环这类装置,也应该包括更大比冲的燃料配方的测试。

吴健:恐吓打压均无果 特朗普应调整对朝政策


QUESTION

直新闻:从特朗普对朝政策的两年多演变看,从之前亟不可待的“怒火打击”到谈判接触后的“以拖待变”,您认为特朗普会学奥巴马那样奉行对朝“战略忍耐”吗?


ANSWER

时事评论员 吴健:从地区国家发展核武器历程看,核武器不能保证对峙态势稳定,相反,不具备美苏那样相互确保毁灭能力(MAD)的核武库,在地区纷争中,反而让拥核者在较量中更富自信,这在国际关系领域叫“稳定悖论”(SIP)。两年前,当朝鲜“技术性”跨过洲际核导弹门槛时,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失去行动自由,因为它要考虑亚太驻军甚至本土是否安全,况且在维系韩国盟友安全的大前提下,美国更无法对朝鲜低强度军事行动轻言报复。即便特朗普用金融制裁等“灵活反应”战略对朝施加压力,但对朝鲜来说,这种反应的“边际效用”已显著递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事选项无效,金融制裁无法窒息,特朗普继续走“战略忍耐”路线没有出路,只能让朝鲜积累更多“核导筹码”。因此,美国要是理性思维的话,必须真正尊重朝鲜的实力与关切,就像新加坡协议完整表述的四点那样,美国首先承诺与朝鲜建立“新的”关系,提供“和平保障”之后,再来谈朝鲜放下警惕心的无核化问题。如果超越这两点,美国只谈朝鲜“弃核”,只能徒劳无功。就像前韩国外长尹永宽说的:“像朝鲜这样的国家充满不安全感,即便别人无意攻击它,它都觉得要拥核,更何况美国成天在自己家门口叫嚣要毁灭朝鲜。”


吴健:恐吓打压均无果 特朗普应调整对朝政策


QUESTION

直新闻:您对马上到来的2020年朝核问题前景乐观吗?


ANSWER

时事评论员 吴健:明年是朝鲜战争爆发七十周年,参战各方都已发生巨大变化,哪怕最敌对的美朝都建立工作接触关系,我的看法,“谈”仍是主基调,时不时出现“打”的声音,更像是伴奏,因为朝鲜半岛集聚了太多大国因素,牵一发动全身,任何一方要想“一战定乾坤”,哪怕真的打败对手,结果也只能是“赢了战争,失了格局”,这一点对美国尤其贴切。


当前,半岛应该是近几十年以来相对最和平稳定的阶段。朝鲜停止核导试验,美韩减小军演,朝韩边境稳定。朝中社直到不久前还强调,朝美首脑同意“继续紧密联系”,美方也强调对话是双方“最大的公约数”。更重要的是,美朝对彼此诉求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朝不采取实质弃核措施,就很难突破制裁,而美国若不对朝实质回应,就难以维持促朝弃核动力。当下,朝鲜不会轻易放弃拥核立场,仍将以核为筹码继续对美外交进攻,但它不会要价很高,否则难以开展后续博弈。而美国,随着大选临近,特朗普至少目前需要以对朝强硬来博取选票的现实压力。因此,我的看法,极富表演欲和制造新闻技巧的美朝双方,在大喊大叫后,其实都不会离“边谈边骂”的老戏路太远。


我的看法,美朝谈判正处在“深水区”,“美国如何结束对朝敌视政策与核威胁恐吓”“双方如何阶段性同步施放善意”,还有半岛无核如何同美国对朝安全保障、对朝经济补偿、朝美和朝日关系正常化、驻韩美军去留、美对韩日核保护等等技术性难题,都还在前面等着呢。所以,大家以后再碰到朝核话题,一是要保持耐心,明白这是长期化斗争,二要有战略定力,那就是国际社会在朝鲜半岛“止战止乱”的建设力,远超过“生战生乱”的破坏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