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继位魏王 代表曹操输给了世家高门 而且输掉了曹魏政权的未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首七步诗让后人觉得曹丕对兄弟很无情,因此更是引出关于曹丕和曹植王位继承权的竞争有多激烈和残酷的想象。

关于曹丕曹植的竞争之事《三国志》中有过几次记载。王位之争肯定是有,不过都是在曹操可控范围之内的竞争,甚而是在曹操默许下进行的,。

但是,通过曹操晚年的“立太子令”,我们可看出,早在211年,曹操已经把曹丕当成了继承人来培养,并不存在什么优柔寡断之说。

也就是说,只要不是曹丕犯了什么大错,他的地位就是稳固的。立嗣是国之本,即便是曹操再喜欢曹植,也不会让曹植代兄上位,不然只怕他死后魏国很可能分裂。

曹操传位给曹丕,实则是政权的顺利交接。因为曹丕比他的兄弟们更得势,这势与曹操的爱子之心关系不大,而是魏国重臣们所代表的的世家高门的意志。

当然,曹操对世家高门的逐渐势大是做出过反击的,只是到了最后仍不得不让步。


曹丕继位魏王 代表曹操输给了世家高门 而且输掉了曹魏政权的未来

曹氏父子 文学上也留有盛名

曹操本想不走寻常路

从三国乱世杀出的曹操,自是深知世家高门的力量,比如袁绍袁术兄弟就是靠着世家的支持占有过偌大地盘,而且曹操自己也是离不开“颍川士人集团”的帮助,荀彧、荀攸、郭嘉、钟繇等人都是颍川集团的代表人物。

世家高门为何如此厉害,因为他们垄断了知识,也就是除了他们的族人之外,一般人很少有机会读书,不读书怎么当官,也就等于是世家高门占有了大多数的官位。

曹操还有一个支柱就是“谯沛武人集团”,但是历史证明,这些新生的豪族很容易就被世家同化。

比如说,颍川集团,祖上就是帮助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颍川地区豪族。后来因为对于经学的熟练掌握,大量子弟入仕,其结果就是豪族与官僚结合之后,形成了能够影响州郡进而影响朝局的世家。


曹丕继位魏王 代表曹操输给了世家高门 而且输掉了曹魏政权的未来

世家高门也是曹操崛起的强大助力

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也是尝试打破世家高门的垄断,希望引进寒门的人才进入官僚系统。

就立嗣而言,以儒家学说为根基的世家高门,一直都提倡遵循《春秋公羊传》提出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而曹操则尝试通过立嗣这件国之大事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所以,他对外所称,立嗣要看继承人的能力。

曹丕只能是第二选择

对于曹丕这个儿子,曹操应该是满意的,曹丕从小就随着曹操在军中,十岁的时候差点就因为曹操的荒唐事送了命,

曹丕《典论·自叙》: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但是曹丕的问题是与世家高门联系太多了,尤其是颍川集团的首脑荀彧,“文帝曲礼事彧。”

就是说曹丕对荀彧甚为恭谨,而荀彧因反对曹操为公被杀后,曹丕又对颍川集团的第二任首脑荀攸,“世子问疾,独拜床下”,也可为毕恭毕敬。

曹丕的做法明显是不合曹操打击世家高门的政治意图,所以,曹操立嗣的首选不可能是曹丕。

宋朝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操于诸子,将择才而与之,意不在专嫡。”

曹操最开始选择培养的是非嫡非长的曹冲,

“少聪察岐嶷,生六七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而更为后人熟知的是“曹冲称象”的故事

《三国志》这么夸曹冲,但曹丕也不差: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

毕竟曹冲太小,所以曹操宠爱曹冲的聪慧也只是基于政治上的需要。

而不幸的是,“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

的曹冲只活了十三岁。

这对曹操是个很大打击,当时曹丕安慰曹操,曹操告诉他,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可见,曹操是想将曹冲作为继承人来培养。当时曹操53岁,还有精力与世家高门一决高低的。

曹丕后来也说:“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曹冲)在,我亦无天下。”

曹植被推出来打擂台


曹丕继位魏王 代表曹操输给了世家高门 而且输掉了曹魏政权的未来

东阿鱼山曹植墓 曹植一生可谓志难酬

看多了古装戏里刀光剑影的夺嫡之争,其实,曹植应该是被迫卷入的,至少在《三国志》以及各种史料中,没有记载说曹植是主动与曹丕展开竞争的。但曹操既然想要改变世家高门逐渐保持朝政的局面,只能是再找一个他认为合适的接班人。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曹操让曹植留守邺城时,曾说,

“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三国志》据此说,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虞、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而于时世子未立,太祖俄有意于植,而淳屡称植材。由是五官将颇不悦。”据《三国志》中的诸多记载,曹操确有立曹植之心。

《三国志·贾诩传》也记载:“临淄侯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

可见,夺嫡不一定是两个继承人之间的较量,更是双方辅佐者的团队角力。不管曹植自己怎么想的,这个时候他只怕也只能被裹挟前行。

曹植手下之人,比如丁仪兄弟,都是曹操安排给曹植的,“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仪又共赞之。”

丁仪兄弟等人都不是世家子弟,曹操不仅是将他们安排在了曹植身边,并且借着丁仪这些寒门出身的士人之手,连着除掉了崔琰(死)、毛玠(免职)等世家出身的重臣。只不过这些手段也并不能让世家高门伤筋动骨。

曹操甚至在临死前还做了最后一击的准备,

曹彰是曹操儿子中最有武力的,当时掌控长安,代表着谯沛武装集团,“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据《魏略》,彰至,谓临淄侯日: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

不过曹植也许是明白了天下大势,也许也是无意争夺王位,

植日: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于是,因为曹操没等到曹彰,曹丕顺利地接过了魏国权柄,而后代汉自立,为文帝。

曹丕的王位是自己争取来的


曹丕继位魏王 代表曹操输给了世家高门 而且输掉了曹魏政权的未来

曹丕40岁而亡 却给子孙埋下了祸根

《三国志》说曹丕得位,“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也就是很能装模作样。

而且裴松之注《三国》引《世语新说》还记载了一件事:

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曹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 吴质耳曰“王当行, 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敞歇,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公不及也。

就是说我才华比不过你曹植,那么我就装着孝感动天好了。

当然,这也说明,曹丕为了上位是尽了自己努力的。

《三国志· 魏书· 贾诩传》: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文帝从之,深自砾砺。

曹操虽然想打击世家高门,但是曹丕却正是依靠世家高门的支持上的位。他知道这些儒家门生最重的就是“嫡长继承制”。所以不仅毕恭毕敬地对荀彧和荀攸,而且对邴原、张范等名儒,竟然以子孙礼相敬。这些世家自然愿意团结在曹丕周围。曹操他们是打不过,但是控制了你儿子一样,你百年之后一样让你的谋划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是这些人的合力,最后促成了曹丕的接位。

《三国志· 魏书· 崔淡传》: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日“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三国志· 魏书· 毛价传》: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三国志· 魏书· 贾诩传》: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遭有所思, 故不即对耳。” 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 于是太子遂定。

当然,曹丕能够上位,实则也是曹操骑驴找马的结果,既然没有找到千里驹,曹丕接位也就接了。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立曹丕为太子,发《立太子令》:告子文: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

简单说,就是,别的儿子都封了侯,为何不封曹丕呢,因为他是要当王的人。

结论 曹丕继位 代表曹操输了

曹操一生实则行法术而轻儒家,自然是担心曹丕继位将会受制于世家,但外有蜀、吴强敌尚在,他不可能孤注一掷地将中原拖入可能战火与分崩离析之中。为了代汉大业,所以他最后只能做出让步,或许这是他一生最后的失败

也许曹操临死前曾经想过改立曹植,可惜曹彰来晚了,而观后事,也等于葬送了曹魏政权,葬送了曹氏一族。

曹丕接位之后果然就一改曹操打击世家高门的做法,反而支持世家高门垄断人才上升渠道进而把持朝野。

使得阶层固化的“九品中正制”是颍川集团的第三代领导人陈群提出来的,陈群是曹丕的四友之一。而继陈群之后领导颍川集团的同样是曹丕的四友之一,也就是司马懿。

曹操的出身是寒门庶族,已经拥有无限权力的世家高门当然不能容忍曹氏高居在上,最后合力灭掉了曹魏,让与世家共治天下的司马晋登上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略》《九州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