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明代城市是在宋元城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過調整,明政府將地方行政區劃定為省、府、縣三級。另有省轄州(即直隸州),地位約當於府而低於府;又有府轄州(即屬州),地位約當於,縣而高於縣。這樣,明代的城市便有京城、省城、府(州)城、縣(州)城四級。

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由於府城、省城大多與所在的縣城同城,只是規模遠大於當地一般的縣城,因此,這些縣城、府城和省城又是兩位一體或三位一體的。而在江南的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由於工商業發展而興起的市鎮已呈現出繁榮的面貌,在北方邊境地區,行都司及重要軍衛的所在軍鎮也頗具規模,因此,這些地區的城市,除省、府、縣城之外,還應包括市鎮和軍鎮在內。

美國學者施堅雅在討論中國古代城市與地方體系層級時有這樣一段著名論述:

  • 在中華帝國空間結構中,……(有)中心地和相關的地方體系兩個層級。一個是因帝國官僚政治為實施地方行政而建立,並以調整的;另一個起初是因經濟活動的需要而成形的。前者反映了中國的官僚結構,因為這是個官僚的國家,是個衙門的世界,成隊的官員被安排在有正式品級的各級行政職位上。後者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結構,因為中國也是個集市與貿易體系、非正式政治與多種亞文化群的世界。在這些亞文化群中,佔支配地位的是在野官員、無職縉紳和重要商人。

這種分析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因為中國曆代的行政區域劃分都是同時受著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出於地理環境、山川界限和交通條件的考慮,可謂“自然”的因素;二是出於社會穩定特別是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方面的考慮,這是“官方”的因素。而“中心地”即統治中心的確立,一般也是在當地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既很難找到絕對的“官方”或絕對的“自然”的行政劃分,而“非中心”地一旦成為經濟重鎮,隨之也將成為“中心地”即政治中心。官方結構中有著自然的因素,自然結構中也受到官方的控制。相對而言,在中國古代社會,區域範圍越大,受官方因素的影響就越大;區域範圍越小,受自然因素的影響也就越大。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及政治敏感地區,受官方因素的影響越大,越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受自然因素的影響也越大。在這個問題理清之後,就更能發現,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中國社會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分離總是暫時的,而統一卻是趨勢。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明初仿元制,在各地建立“行省”,為地方一級建置。洪武九年六月,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除了特別正規的公文,人們在各省的名稱之後並不加“承宣佈政司”或“布政司”的字眼,而是沿元朝舊習,併除去“行”字,徑稱某布政司為某省。

洪武九年改行省為布政司時,全國除直隸外,有12個布政司。後經幾番調整,至宣德三年,除南、北二直隸,定為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13個布政司即13個省。13布政司所在地則依次為:杭州、南昌、武昌、福州、濟南、太原、開封、西安、成都、廣州、桂林、雲南(今昆明市)、貴陽,幾乎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著名城市。只有貴州省城貴陽為明朝新置,這裡本是少數民族居住區,元朝設“順元等處宣撫司”,明洪武五年改為貴州宣慰司,隆慶三年改名為貴陽府,其實仍保留少數民族居住地的特色。

宣德以後,明政府陸續向各省派駐巡撫都御史。至成化、弘治年間,巡撫已成了省一級最高行政長官,巡撫衙門也成了新的省級機關。一般來說,各省巡撫均駐省城。由於南北直隸管轄範圍大,南直隸設有應天、鳳陽二巡撫,北直隸設有順天、保定二巡撫,應天巡撫駐蘇州、鳳陽巡撫駐鳳陽、保定巡撫駐真定(今河北正定縣)、順天巡撫駐永平(今河北盧龍縣)。閩、粵、贛三省交界處設有南贛巡撫,湖廣、四川、陝西三省交界處則設有鄖陽撫治,南贛巡撫駐贛州、鄖陽撫治駐鄖陽。蘇州、鳳陽、真定、永平、贛州、鄖陽的行政地位超過一般的府城,可視為準省城。其中蘇州更為全國著名的大城市,其規模遠非一般的省城可比。

明朝在南北直隸和十三布政司共設有138個府,加上南北兩京所在地的應天、順天兩座“京府”,共有140個府城,另有省轄直隸州城30座、軍民府城11座,它們管轄著1 138縣城和163個屬州城:

北京並北直隸有府城8座:順天、永平、保定、河間、真定、順德、廣平、大名,均為元朝的路城;直隸州城2座:延慶、保安;屬州城17座、縣城116座。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南京並南直隸有府城14座:應天、鳳陽、廬州、安慶、淮安、揚州、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徽州、寧國、池州、太平,除鳳陽原為濠州外,其餘都是元朝的路城;直隸州城4座:廣德、和州、滁州、徐州;屬州城13座、縣城96座。

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浙江有府城11座: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台州、金華、衢州、嚴州、溫州、處州,均為元朝路城;屬州城1座、縣城75座。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江西有府城13座:南昌、饒州、廣信、南康、九江、建昌、撫州、臨江、吉安、瑞州、袁州、贛州、南安,均為元朝路城;屬州城1座、縣城77座。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湖廣有府城15座:武昌、漢陽、承天、襄陽、鄖陽、德安、黃州、荊州、嶽州、長沙、寶慶、衡州、常德、辰州、永州,其中漢陽、承天(原名安陸)、德安元代為府城,鄖陽府城設於原鄖縣城,其餘均為元代路城;直隸州城2座:靖州、郴州;屬州城14座、縣城107座。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福建有府城8座:福州、泉州、建寧、延平、汀州、興化、邵武、漳州,均為元代路城;直隸州城1座:福寧;縣城57座。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山東有府城6座:濟南、兗州、東昌、青州、登州、萊州,其中濟南、東昌、青州在元為路城;屬州城15座、縣城89座。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山西有府城5座:太原、平陽、大同、潞安、汾州,其中太原、大同、平陽為元路城,大同又為山西行都指揮使司的所在地;直隸州城3座(本為4座,汾州升府):遼州、沁州、澤州;屬州城16座、縣城78座。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河南有府城8座:開封、歸德、彰德、衛輝、懷慶、河南、南陽、汝寧,其中歸德、汝寧、南陽元時為府城,其餘均為路城;直隸州城1座:汝州;屬州城11座、縣城96座。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陝西有府城8座:西安、鳳翔、漢中、平涼、鞏昌、臨洮、慶陽、延安,其中西安、漢中、延安元時為路城;屬州城21座、縣城95座。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四川有府城8座:成都、保寧、順慶、敘州、重慶、夔州、馬湖、龍安,其中保寧、龍安元時分別為府、州城,其餘均為路城;直隸州城6座:潼川、眉州、嘉定、邛州、瀘州、雅州;5個軍民府城:鎮雄、烏撒、東川、烏蒙、遵義;1個宣撫司城:永寧;屬州城15座、縣城111座。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廣東有府城10座:廣州、韶州、南雄、惠州、潮州、肇慶、高州、廉州、雷州、瓊州,除瓊州元時為乾寧安撫司外,其餘均為路城;直隸州城1座:羅定;屬州城7座、縣城75座。

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廣西有府城10座(含土官知府二):桂林、柳州、慶遠、平樂、梧州、潯州、南寧、太平、思明、鎮安,除平樂元時為府城外,其餘均為路城;1個軍民府城:思恩;直隸州城1座:恁祥;屬州城47座(含土知州三十六)、縣城53座(含土知縣六)。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雲南有府城14座(含土官知府七):雲南、大理、臨安、楚雄、澂江、景東、廣南、廣西、鎮沅、永寧、順寧、蒙化、尋甸、武定;軍民府城6座(內土官知府二):曲靖、姚安、鶴慶、麗江、元江、永昌;屬州城41座(內土官知州九)、縣城30座(內土官知縣一)。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貴州有府城10座(其中軍民府城三):貴陽(軍民府)、安順(軍民府)、思州、思南、鎮遠、石阡、銅仁、黎平、都勻、平越(軍民府);屬州城9座、縣城14座。明朝的城市:省城、府城、縣城

其實,並非所有的縣城乃至府城都可以稱得上是“城市”,中西部地區的不少縣城乃至府城就其規模來說,不僅遠不及江南地區的市鎮。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官府縣,大多隻有用於交換的市卻無用於防禦的城,且由於人口的稀少、居地分散,其繁榮程度尚不及內地鄉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