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新景

新城新景

客家新闻网 张俊 刘福妹

冉冉晨雾重,晖晖冬日微。在大余县新城镇王屋岭村中药材基地,工人们早早就开始采摘贝母,并把采摘好的贝母打包装箱发往浙江进行深加工。近年来,大余县新城镇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富美亮雅”新城,获评全国重点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省级示范镇等荣誉。

规划引领,展现发展蓝图

新城镇位于大余县东北部,区位条件优越,人文历史厚重,生态环境优美。走进新城镇圩镇,房屋立面气派了,马路市场消失了,基础设施更好了,发展环境更优了。“这一年多来,新城的面貌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日子过得也越来越舒服了。”谈到圩镇的变化,居民们都很开心。

坚持把规划作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大余县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质量。紧紧抓住示范乡镇建设这一重大机遇,该县聘请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等专业团队在充分考虑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条件等因素,高质量描绘发展新蓝图。

同时,该镇还启动了老工业园区退城入园地块城市设计及圩镇沿街房屋立面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等专项方案的编制,为镇区环境优化提升提供了科学的规划依据。

产业支撑,激活发展活力

漫步在新城镇的村落,各种农副产品的丰收景象,令踏足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情不自禁沉醉。在占地3000余亩的康万家稻虾共作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园里,饲养人员正在为小龙虾、甲鱼、泥鳅等喂食。“今年的行情不错,效益可观。”示范园负责人朱康正在田梗上忙活,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据了解,示范园今年的产值已经超过1300万元。

新城新景

图为大余县新城镇水西村百亩韭菜基地(资料图)

城镇是产业的载体和平台,产业是城镇的动力和源泉。围绕“支柱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生态化”的思路,新城镇引入10余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规划建设了3000亩水南村蔬菜基地、3000亩王屋岭村中草药种植基地、3000亩京州稻虾养殖基地及水西村温氏5000头种猪养殖基地等大型产业基地,形成东、南、西三大农业产业带,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蔬菜、中药材种植等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向规模化发展,成为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强镇,实现了农户与企业双赢。

乡村旅游是新城镇创新发展的“潜力股”。发掘周屋村的理学文化,新城镇建设了周屋村乡村旅游点,打造“理学名宗,清莲周屋”乡村旅游品牌,获评省4A级乡村旅游点称号;依托水南村淳厚朴实的民风和良好的农耕文化基础,打造了水南乡村振兴示范区,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观光,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

新城新景

图为大余县新城镇水西村茶树菇扶贫基地,农户正在采摘茶树菇。(资料图)

完善功能,提升发展品质

“等广场建好了,我们晚上就有休闲的地方了。”爱好广场舞的新城镇居民吴金妹看着镇政府旁边即将竣工农民休闲广场高兴地说道。把示范乡镇建设打造成民心工程,新城镇党委、政府本着建设依靠群众、成果惠及群众的思路,始终把满足居民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紧紧围绕“扩容提质”目标,新城镇大力推进镇区路网建设,改造、新建乡村道路180余公里,沿章江河两侧修建了18公里的防洪堤工程,新建了长105米的塘背上大桥,极大方便了章江河南岸2万余群众的出行。投资5500万元,建设了集室内篮球场、影剧院为一体的多功能文体中心和占地约1.2万平米的农民休闲广场,新建公立卫生院、敬老院孤儿部、图书馆、劳动保障所、塔下小学、白田埠小学等学校教学楼,新增镇村公厕42个。民生基础设施、圩镇综合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

坚持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近年来新城镇拆除整治乱搭乱建“两违”建筑20余万平方米,推进新农村建设点122个,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同时对镇区各主要街道进行了改造升级,铺设人行道板2.1万余平方米,沥青罩面6.5公里,生活垃圾实现全域外包,农村生活垃圾按照“户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得到有效处理,村庄人居环境大为改善,镇区生活品质全面提升,让居民感受到生态舒适的居住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