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OKR更好的帮助我们“知与行”

剧小姐说

焦虑与迷茫常伴左右,唯有不忘初心,愿能方得始终。


我们做事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知道,然后去做。另一种是去做,然后知道。也就是知—行,行—知。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也不一定行的出来,我们行的出来也不知道所以然。

--邓臻老师

01 管理是什么

以下摘自《以热爱战胜恐惧》

首先,管理是反自然的。自然的规律是所谓的熵增原理。倒一杯开水,开水慢慢就变成凉水,而且,这过程是不可逆的,凉水不会再变回开水,除非你把它拿回到炉子上去加热。一个孤立的系统里的秩序总是慢慢走向崩溃的,除非你从外面输入能量。同样的道理,你喜欢一个餐厅,第二年第三年再过去,你发现,你最爱吃的那个菜,就没那么好吃了;你喜欢的一个酒店,第五次第六次去住,你发现,地毯慢慢就变脏了,墙纸开始脱落,卫生间也开始漏水,这些都是熵增原理,是自然规律。在企业界里,只有一样东西可以遏制这个过程,这个东西,就是管理。管理的目的就是这个自然规律做斗争,所以它是反自然的。

第二,管理是反人性的。管理跟我们很多人性的需求都是完全相反的。举个例子,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一般都喜欢变现自己的能力,喜欢逞能。谁不喜欢逞能?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偏偏不能逞能,你只能赋能,努力让人家觉得自己很能干,你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再举个例子,我们天生都喜欢指责别人的缺点,这是人的本性。但是作为管理者,只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天天去指责人家的缺点,你什么都做不成。再举个例子,我们都喜欢跟听话的人在一起,喜欢跟自己的朋友在一起,都喜欢跟一起创业的老友在一起。但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你绝对不能沉浸在这个氛围当中,一起回忆当年创业,峥嵘岁月稠之类的,你必须跟他们保持距离,一点办法都没有,管理是反人性的。

让OKR更好的帮助我们“知与行”


第三,管理是反历史的。每个管理者某种意义上都是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宙斯惩罚他,让他每天把一块石头推到山顶上,推上去之后,那块石头又掉下来,第二天,他又得重新推上去。每个做企业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那个西西弗斯,因为你的企业肯定是会死的,区别只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但是,我们照样要去把那个石头往上推,因为我们拼的就是,我的企业比你死得晚一天。所以,管理是反历史的。

02 理论与实践

管理很难,你越琢磨,你发现它越复杂,所以管理绝不是书本上的那些条条框框,绝不是书本上的那些理论框架。从书本到现实你要跨越两条鸿沟,一条是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一条是东西方文化的鸿沟。这两条鸿沟,99%学习管理的人都要栽在里头。举例子:我们画一个最简单的,三个人向一个人汇报的组织架构图。B向A汇报,这意味着什么?A决定B的工作内容?A决定B的薪水?用还是不用他,是开除还是雇佣他,是A来决定的?一般人都会想到这些东西。

但是其实从组织架构图来讲,这些东西全部不重要,最重要的是B的目标和A的目标一致,这才是B向A汇报的本质所在。那怎么让这个B的目标和A一致呢?我宣布你向我汇报,你的目标就跟我一致了?你这不开玩笑?如果你是生产线上的工人,我监督着你,你干的不对,我就打你骂你,这还有点可能。他如果是脑力工作者,你宣布他向你汇报,他的目标就跟你一致了?开什么玩笑。

让OKR更好的帮助我们“知与行”


你怎么才能让B跟A目标一致?你必须坐下来跟他一对一地谈。但是绝大部分的中国老板,什么都干过,什么事情都忙过,什么业务都在那操心,他就是没做过和自己直接汇报的下属一对一面谈,从来没做过。这个一对一是有严格定义的,是一对一坐下来谈职业目标,你这三年想干什么?我公司这三年想干什么,我们有没有交集,没有交集怎么找到交集,交集太少怎么扩大这个交集,这些你不坐下来谈,目标能跟你一致?这不开玩笑嘛。但是多少老板,从来不做一对一,有的人说,我不是不想谈,是怕谈不拢。我说,谈不拢就不谈吗?明知道被窝里有条蛇,你就那么躺下去睡吗?

再有就是东西方文化的鸿沟,大家都在学习Google,学习OKR,本质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招聘是最重要的工作,对也不对。在Google,一个职位出来,上千人上万人来申请一个HC。在中国,有多少人申请?

还有我听过特别搞笑的事情,曾经有朋友问我今日头条的OKR是谁做的培训?我们老板说了,就那样的我们也来一套。TMD之一的企业,人家的业务市场和企业文化,是你来一套就可以的吗?!

OKR其实并不是新的东西,国外非常好用,在中国就是不灵。但是不是说不能用,我们国内的企业依然可以借鉴和学习,只是学会灵活变通,KPI与OKR需要并存。

03 KPI与OKR

KPI不是OKR,OKR包含KPI,KPI与OKR并存。

假设你的组织有一个运营模式,其中包括你每天做的事情:拓展潜在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进行销售,满足客户需求赚取利润等。我们把这些都称为常规业务。

战略性项目是“创造什么”,而“常规业务”是关于改进什么。KPI是用来衡量驱动当前运营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的指标,它推动“常规业务”。KPI只是规划目标和执行目标过程中可衡量的组成部分,而OKR则是一个总体目标管理系统。

让OKR更好的帮助我们“知与行”


以下由Google某大咖总结:

第一类:周而复始。绩效提升程度低,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低。

具体是指该员工的工作内容变化少,基本不用构想新的目标(Objective)和探索新的完成工作的方式(Key Action);工作内容的产出(即绩效performance)也容易描摹,上级对其工作的方式和结果(Key Result)都有较清晰的共同认知,且绩效提高的可能性也较小。

第二类:不断优化。绩效提升程度高,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低。

具体是指该员工的工作内容变化少,基本不用构想新的目标(Objective),但通过探索新的完成工作的方式(Key Action),会产生更好的绩效;上下级都对绩效有更挑战的易描摹的预期,且绩效提高的可能性随着员工的能力和努力的提升不断增加。

第三类:求新求变。绩效提升程度低,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高。

具体是指该员工为自己的工作内容构想新的目标(Objective),然后探索新的方式(Key Action),在试错的过程中,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自然提高;上下级都不知道哪个方式是有效的,也对各个方式可能产生的结果(Key Result)没有清晰的估测。也就是说,所有新的方式构成了实现新的目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需要逐一验证。

第四类:实现突破。绩效提升程度高,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高。

具体是指该员工通过对不同方式(Key Action)的不断试错,并对产生的不同结果(Key Result)进行复盘、分析和比较,识别出达成新目标(Objective)的必要充分条件,并且产生了绩效上的大幅提升,甚至几何级数增长。

04 案例与分享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Ai企业,目前B+轮,企业规模350人左右,我们也会长时间维持在这个数字,目的是要提高人效,而并非增加人数来提升业绩的产出。

让OKR更好的帮助我们“知与行”


作为一名员工,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CEO是一位真正OKR的践行者和布施者。

首先,CEO以及我们的联席CEO经常做的事情就是发邮件给全员,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公司的战报以及近况,并且鼓励所有人我们是一个大的家庭,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重要的使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其次,每周五我们都会做TGIF,就是Thanks Glod Is Friday,同时是我们的下午茶时间,所有人会聚集在我们来也特有的吧台前,同样是同步给全员公司最新的消息以及赞扬表现优异的同事。

再有,公司所有人的OKR都需要每个月更新一次到我们的共享文档中,所有人的OKR都是公开透明的。公司没有基础行政人员,全部都由我们的机器人Amy代替,也没有任何相关考勤制度,大家都靠自觉。

当然,公司的福利待遇也绝对是行业内中上,公司内部人才济济,卧虎藏龙,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努力就要被淘汰。

原文CEO撰写参考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gj2pqhUeLPkv1XpFTXtiA

顺便打个招聘贴,每一位员工都会由CEO亲自做企业文化以及OKR培训,欢迎愿意一起学习进步成长的小伙伴们加入,也欢迎大家与我一起探讨和学习OKR。

最后,OKR不是万能的,OKR只是一个小工具,学习了OKR之后可以更好的提醒我们自己知道并且要去行动,行动后要不断的复盘以及改进。世界那么大,认知边界需要靠我们通过知识来打破,终身学习是一件长久的事情,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与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