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靠什麼養活13多億人口的?

老萬


富有富養,窮有窮養,雖然印度的很多條件比不上發達國家,然而印度也有自己非常獨到的地方,比如印度的農業條件就非常好,從古代開始南亞次大陸就是世界著名的人口稠密之地。如今的印度人口早就超過了13億,而且還在迅速增長當中,成為世界第一是遲早的事。

當然,養活是一回事,養好又是另外一回事,畢竟只要有口吃的基本就能活下來,可想要活好了就沒那麼容易了。今天的印度雖說有十幾億人口,可其所擁有的貧困人口、文盲數量等也都位居全球首位,可以說印度是非常勉強的養活了十幾億人口。

印度的總面積大約300萬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七,雖說在印度前頭那六個幾乎每個都兩倍面積於印度,然而卻沒一個耕地比例超過印度。印度北方與沿海平原光布,中部內陸雖說是高原卻海拔不高而且地形也比較平坦,整個印度有52%的地區都屬於適宜耕種的區域,這樣的比重,全世界都找不出幾個。以耕地面價來計算的話,印度耕地面積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不僅如此,由於印度地處熱帶,大多數地方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雖然季風災害頻繁,可印度的農業發展條件優越也是無法否定的。肥沃廣闊的耕地,加上四季充足的水熱、光照等條件,讓印度大部分地方農作物一年四季都可以茂盛地生長。正因如此,印度出產的糧食、乳肉等數量,絲毫不遜色於世界上的其他地區。

其實土地的人口承載能力,會隨著科技等實力的發展不斷上升,比如日本、韓國還有歐洲等諸多發達國家,都是出了名的地狹人稠,而且這些國家的農業條件大多還比不上印度,他們依靠的就是發達的科技與經濟作為依託。儘管印度迄今為止還是個比較落後的地方,可發展的確迅速,是一直在走上坡路的,能夠養活的人口也就會越來越多。

以印度的鄰居孟加拉為對比,孟加拉國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可耕地,其人口卻超過1.6億,雖然孟加拉國人口的壓力很大,卻基本沒有饑荒出現,其土地的承載力還挺可以。若是按照孟加拉作為比照,以印度的條件可承載的人口至少有35億。若是像以色列等那樣發展更強大的科技,提升農業生產實力,印度能夠養活的人口也會更多。

發達國家其實大多都能承載更多的人口,然而大部分發達地方的民眾,為了保證生活水平與環境質量,都在不同程度控制著。印度雖說科技經濟等水平都尚處於落後,可因為傳統文化觀念等影響,印度的生育長久都居高不下。印度的人口從上世紀50年代的3億炸到如今的13億,其實也是出乎於印度人的意料之外的,不知不覺就生太多了。

當然,印度十幾億人口養活得其實相當勉強,畢竟直到今天,印度還有大量的極度貧困甚至是飢餓人口。印度的農業條件優越,可由於其人口太多需求巨大,能夠養活自身已經很勉強,然而詭異的是,土地私有的印度,為了獲得更多收益而選擇將糧食進行出口。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印度一邊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一邊也擁有全球總數最多的飢餓人口。活著容易,可活好了實在艱難,印度的確養活了十幾億人口,因為很多印度人,真是隻是活著而已。


澹奕


印度是人口大國,其人口總量已經超過13億,未來幾年就有望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養活那麼多人口,自然靠的是農業,民以食為天嘛!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而印度不到300萬平方公里,兩國人口又差不多,因此肯定會有不少人疑惑,印度能夠養活那麼多人口嗎?



其實,印度也是一個農業大國,雖然它的陸地面積不到中國的1/3,但耕地面積比我們國家還大。中國陸地面積雖然大,但西北大部分地區是隔壁沙漠,而青藏高原海拔高,都不適宜耕種。從耕地面積來看,目前印度的耕地面積高達156.46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國耕地面積為119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四。

印度耕地面積那麼多,自然也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數據顯示,2017年印度的糧食產量約為3.136億噸,僅次於中國(6.179億噸)和美國(4.4億噸),位居世界第三。在糧食產量方面,印度雖然遠不及中國,但印度經濟發展水平低,大部分人自然是省吃儉用的,這些糧食是勉強可以解決溫飽問題的,而我們國家很快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釀酒產業、食品加工產業等發達,因此糧食用量更大。


錦繡中源


肯定是能吃飽穿暖才會有這麼多人口。至於有13億人口,也是印度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未來人口會繼續增長,超過中國。為啥能解決問題,這裡分析以下幾點。

第一,印度的可耕地面積約為中國的兩倍,亞洲最大。大量的土地集中在恆河平原地帶。這也是印度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地處亞熱帶,雨水充沛河流眾多。植被豐富。所以在糧食的產量和魚和肉的產量上足夠解決印度人的溫飽問題。

第二,印度在60年代末發起了綠色革命就是針對產糧問題的提高才實行的。20年的革新和投入,是其水利灌溉的面積增加了幾十倍,農業機械也普及了越為百分之三十的耕地面積。化肥農藥也基本實現了全覆蓋,雖然老舊的人畜耕種依然佔大部分。但是一個農業大國能實現糧食盈餘並能出口,就可以看出印度人是不缺吃穿的。

第三,印度在奶牛的養殖和魚的超出上尤其巨大。所以印度有足夠的信心,對於單個家庭而言能不愁吃穿多生孩子也無妨。

所以印度有足夠的糧食以及肉蛋奶的自給自足,養活13億人就不顯得奇怪了。


還是那個趙傑


印度是全球人口僅次於我國的國家,至2018年,我國人口為13.95億,印度人口13.53億,已經非常接近,我國人口比例度高出3.1%,未來印度人口超越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人口國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我國2018年GDP為13.46萬億美元,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印度2018年GDP為2.67萬億美元,排在全球第7。從經濟總量上來說,印度與我國差距尚大,僅為我國的20%。不過中國和印度,都是發展中國家,本身地處亞洲,面臨著直接的競爭關係。

那麼印度13億多的人口,靠什麼養活呢?

能不能養活這麼多人,主要還是看糧食吧。印度本身就是農業大國,雖然我國的領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印度的領土面積僅為298萬平方公里。但由於地理結構分佈不同,印度的大耕地面積反而比我國還要大。目前全球耕地面積美國排第一,印度排第二,我國只能排到第三。

所以實際上印度本身並不缺耕地,由於印度本知自動化程度也不高,糧食生產效率也不高,但依然使得印度成為全球第三大糧食生產國,並且印度還在最近幾年,取代了泰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年出口量一般在1100萬噸到1200萬噸之間。

也就是說,印度的大米除了養活印度人之外,還能進行大量的出口。

但這並不等於說印度的糧食真的就很充足,印度這些年經濟發展很快,但產業結構並不完善,工業化設施落後,依然是一個農業主導的國家,而沒有機械的助力,生產效率比較低,雖然印度的耕地面積比我國還大,但糧食的總產量只有我國的一半左右。

再加上印度貧富分化嚴重,以及很多印度人的信仰決定一天只吃兩餐,本身糧食消耗降低,這使得印度雖然一方面在大量出口大米,另一方面還有很多人營養不良。


財經宋建文


印度是依靠什麼養活13多億人口,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因為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知道印度是個人口大國,在20世紀60年代人口就達到了4.5億,糧食一直不能夠自給,也一直是困擾印度的大問題。但是由於印度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印度政府推行的兩次農業“綠色革命”。不但一舉解決了印度的糧食問題,目前的印度還是全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每年出口大米超過1000多萬噸。


目前的印度不可思議的成為世界糧食淨出口國,不僅是大米出口世界第一,而且印度小麥的出口數量正在溫步提高。印度政府表示,將在短期內將小麥出口量提高到年500萬噸左右。看印度的糧食淨出口數量,以及與我國的糧食進口狀況形成反差,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2018年我國進口糧食為1.08億噸,相比2017年的1.2億噸減少了1264萬噸。怎麼來看印度解決了13多億人口的糧食問題,還成為糧食淨出口國,是依靠什麼原因取得這些“成績”的,還是值得深究一下的。這是因為:


一、印度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雖然說不到我國的三分之一,可是印度的國土大部分都是廣袤的平原。印度擁有耕地面積達1.56萬公頃,約為23.47億畝。而我國的耕地面積約只有1.19萬公頃,約為17.85億畝(已經突破了18億畝的紅線),我國耕地只及印度的76%,所以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不能與印度相比。還有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熱帶地區,大多數農作物可以一年三熟,而我國農作物除了南方地區可以一年兩熟,北方地區只能一年一熟。這樣一來,從擁有耕地面積和氣候條件,印度糧食生產的先天條件遠遠超過我們,也就是說印度提高糧食產量的基礎條件很好。


二、印度獨立建國之後,對於農業糧食生產進行了兩次“綠色革命”,取得了卓有成效。上個世紀的60年代中期,印度英甘地政府進行了第一次“綠色革命”的農業發展新戰略。具體為引進並培育新品種,使用化肥改進灌溉技術,推廣機械化生產等。“綠色革命”使印度基本上實現了低水平的糧食自給 ,1984年印度人均糧食達到180公斤,農業勞動生產率也有較大提高。

進入新世紀2004年印度進行了第二次“綠色革命”,利用生物技術的進步改良品種,推廣高效無毒農藥,完善水利灌溉系統,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管理中的運用等,又一次明顯提高了糧食產量。就這樣,印度在良好的耕地面積和氣候條件的基礎上,再一次提高了糧食產量。不僅解決了自身的糧食問題,還一躍轉身為世界糧食淨出口國。



三、儘管表面看上去印度兩次“綠色革命”成功,並且成為糧食淨出口國,其實仔細觀察印度取得的成果,並沒有什麼可以值得讚歎和稱道的。說白了,就是印度憑藉優越的自然條件,再加上社會發展的農業科技進步,改變了過去糧食短缺的面貌。以印度的耕地面積和氣候條件,印度的糧食生產和民眾的人均消費水平,都還是處於世界落後狀態。

在耕地面積只有印度76%的情況下,2018年我國糧食產量約為6.58億噸,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而印度2018年的產量只有3.13億噸,也低於美國的5億噸,全球排第三名。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的糧食產量並不值得驕傲。印度的糧食生產水平,與我國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單產和全年糧食總產量都明顯落後。

四、正因為印度的糧食產量並不高,印度的人均糧食消費水平也是非常的低。以印度的糧食產量為3.13億噸,和印度的13.3億人口來計算,人均糧食產量為468.5斤。而我國的糧食產量為6.58億噸,按照13.95億人口計算,人均糧食產量達到了943斤。因為我國還要進口1億噸以上的糧食,因此中國人均糧食消耗量在1000斤以上。從糧食消耗量的數字上對比,印度的糧食消耗量不到我們的一半,2017年世界人均糧食產量約為793.5斤,印度的人均糧食產量還沒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以印度這樣的糧食生產水平,應該是還有很大的糧食增長空間。

五、為什麼印度人均糧食產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大量的糧食出口,這裡面有諸多的原因。一是印度仍然存在大量的貧困人口,印度當前有超過4.3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觸目驚心的貧困人口占全球之首。二是整個印度人食物消費結構都是糧食為主,印度的肉類消費在全世界都是處於很低的水平。

世界人均肉類年消費量為43公斤,印度為4公斤,我國是61.8公斤,而美國達115公斤。印度是人均肉類消費量,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甚至低於非洲的一些貧困國家。三是印度是一個奇葩的多宗教信仰的國家,有不吃牛肉的,有不吃豬肉的,有不吃羊肉的,甚至還有很多完全的素食者。特別是印度的種姓制度,越是種姓等級越高的越是素食者。

綜述、不管怎麼說,印度依靠自己的能力也算是解決了糧食問題,並且每年還有大量糧食出口。這既與印度的整體生活水平有關,也與印度人的膳食結構有關。因為這個問題,讓我們瞭解了印度的糧食產量和消費水平,在這兩方面印度都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正如題所問的,印度僅僅是依靠優越的自然條件“養活”了13多億人口而已。


亦新湖


這話題有點搞笑吧,“印度靠什麼養活13億人口?”當然是糧食之類的食物啦。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國,耕地面積佔比國土面積的49%,是全球第二大耕地大國。有人就會有勞動耕作,有耕作就有糧食,自給自足也好,可供出口也好,餓不死就是養活了。這是從農業角度而言的。

三十年前的中國,全世界應當也有許多人在問——中國是靠什麼養活13億多人口的?如今的中國已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一個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當前正朝向科技創新國度挺進……。

回顧中國走過的七十年,一個獨立的中國,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改革開放,一步步走向農業自給自足,工業興旺建立起全球最完備的工業製造鏈體系,在開放改革的國策下,百業興盛,全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現在的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也是全球消費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一個雙11購物節,24小時可成交2684億元,這就是當前的中國,更是三十年前全世界大多數人都可能想不到的中國!

印度當前雖然經濟發展質量與其人口數量存在不匹配,但我們不懷疑印度這個曾經的文明古國,在印度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下,同樣會走上富裕的國民生活之路。

💕謝謝閱讀!


野馬和尚


印度靠什麼養活13億人口,當然是依靠印度溫暖的氣候以及廣袤的可耕種土地來養活,在種植技術以及相關的農產品加工方面,印度還是十分落後的,這與以色列、沙特等可用耕地資源匱乏的國家,通過高科技種植技術來提高本國農作物產量,還是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的。

印度領土雖然在國家領土排名上不靠前,但是他國內的可耕種土地,卻名列前茅。

印度是一個位於亞洲南部的國家,國家領土總面積僅為298萬平方公里,但是這個國家除了北方的少部分與中國接壤的地區海拔較高以外,印度國內絕大部分地區,都是海拔抵禦1200米的平原和丘陵,讓印度國內的可耕種土地的面積,要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根據目前世界可耕種土地面積的統計現實,目前全球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美國,總面積達到了166.9萬平方公里,而排名第二的國家就是印度,總面積達到了153.5平方公里,雖然印度耕地面積要略低於美國,但是這可是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排名,連中國都要屈居第三,由此可見印度耕地資源的豐富。

豐沛的土地資源,使得印度在糧食單位產量比較低的情況下,也能夠生產出足夠多的糧食來養活國民。根據印度農業部2018年發佈數據稱,在2017-18財年,印度糧食產量達到2.8億噸,如此大規模的糧食產量,已經使得印度成為亞洲國家裡,糧食出口的“大戶”。

印度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雨水豐沛,是一個十分適合農業生產的地區。

印度是一個南亞國家,其國土的絕大部分地區,都位於熱帶和亞熱帶,因此其國內的氣候常年溫暖多雨,溫暖的氣候、豐沛的雨水,使得印度國內的大部分土地,都十分適合進行農業生產和種植。

所以很多地區的土地甚至可以做到一年種植兩次糧食或者三次,這就使得印度可以在有限的土地面積上,種出更多的糧食來,在這一點上包括美國在內的絕大部分國家,都無法與其進行媲美。

印度是一個農業生產技術比較落後的國家,因此印度目前的農業種植產業,主要還是以糧食種植為主。

與當今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相比,印度國內的農業生產水平還是比較落後的,所以其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糧食作物為主,與2017~18年,印度2.8億噸的糧食產量相比,其豆類作物產量為2450萬噸,油料作物產量僅有3060萬噸。

而在同年度的美國2018年4.4億噸的糧食總產量中,大豆等油料的產量就達到了約2億噸,這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農業生產領域,更多的是將經濟作物的種植,擺到了農業生產的主要位置。

而與美國相比,印度在農業種植領域,都主要還是以糧食種植為主,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出於巨大的人口對糧食需求的壓力所致,在這一點上與中國的需求比較類似。

但是中國與印度有一點不同的是,中國是一個巨大的農產品進口國,而印度則是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這也就意味著印度必須要將更多的土地,投入到種植領域,以此來保障本國的糧食安全,這與中國還是存在著一定的不同的。

總的來說,到目前為止,印度之所以能夠養活13億人口,原因主要還是得益於印度廣袤的耕地面積,以及適宜的自然氣候,在加上印度在農業領域的發展路線上,將主要的土地都用來種植糧食,從某種程度上,保證了本國的糧食安全,在這一點上,印度確實做得算是不錯了。


落下m


印度有一半的可耕地處在熱帶,另一半在亞熱帶,除了西部有條山脈,其餘區域基本是平原。印度是靠廣袤的耕地,充沛的降雨,最好的自然條件和較低水平的需求養活了13億人。如果中國有那麼多可耕地和自然條件,中國可以養活全世界!


骨頭無畏牛刀


印度資源豐富,尤其是糧食產業位於世界前列。印度的耕地面積是世界第一,比中國能多出1/4~1/3,而且他們的土地肥沃,都在亞熱帶,基本上都能達到一年三熟。

印度比中國人口少一點,13億多,中國14億。中國糧食由於精耕細作,產量世界第一,印度產量也不少。印度養活13億人口沒問題,而且還能夠糧食出口,所以印度是農業大國。



大志遠思想空間


養活和吃飽是兩個概念,吃飽和吃好又是兩個概念。我們現在只能說印度是養活了13億人口。但這13億人口吃得飽、吃得好嗎?

根據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發佈的2016年全球飢餓數,印度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是非常“飢餓”的。在參與統計的118個國家中,印度飢餓指數排名第97位,比中國、越南、印尼等國家差了很多。

據統計,印度5歲以下的兒童中有15%的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加上成年人,印度全國13億人口中有接近2億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

以上數據就說明印度還是“非常飢餓”的。

印度的耕地面積排名全球第一第二的樣子。它的國土面積中有50%是用於種植農業的。相比之下中國的耕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總量不到15%。

但是中國的糧食產量卻遠遠高於印度。2018年的數據,中國糧食總產量超過6億噸,按全球糧食總產量的比重超過1/5,排名全球第一。比之下印度的糧食產量約只有我國的一半,在三噸左右。



想一下,印度的人口只比中國少1億,但是糧食卻少了一半。印度人能不飢餓嗎?所以印度全國人口中有15%左右營養不良的狀態。但在我國,因為糧食攝入量不足導致營養不良的,佔比應該是非常低,不超過1%吧。

中國之所以在耕地面積不如印度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卻能反超。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種植技術高於印度。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對農業科研十分重視,培養出了像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水稻、玉米、小麥、高粱農作物都十分高產,使得我國的糧食總量高居全球第一。



糧食不足的情況下,印度是怎麼養活這13億人的呢?

主要就是少吃肉。

飼養牛、豬、羊是需要大量的飼料的。本來就糧食不足,餘糧去生產飼料餵養這些牲畜呢?還有就是宗教因素,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很多人以食素為主,甚至一輩子吃素不吃肉。

所以我的結論是,印度固然養活了這13億人口,但他們吃的並不好。吃得並不好,所以體質體能就不好。作為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國,在國際重大體育賽事上,很少看到來自印度的冠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