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西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均用石条铺路


  街市似乎总是我们观察一座城市极其重要的切入点。市井是过去中国市民生活的地方,街市是现代城市大众生活的场域。唐诗里的紫陌槐市到民国时早就化作历史的尘土,新的城市街衢正在诞生。

晚清时期,西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均用石条铺路


  晚清时期,西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均用石条铺路,至民国初年张凤翙做都督时才将各大街的石条路翻修了一次,但不久就又残破不全了。后来冯玉祥督陕时,将这些残破的石条路面全部拆掉,在石子和土铺筑好的马路边镶上了石条,但这也仅是在主街道所做的部分修葺,整个西安城的街市道路状况仍然比较差。直到1932年西京筹备委员会创建,在其存在的十余年期间标卖了些原来“满城”的官地和其他地方的零星官地,测绘了西安城和郊区的地图,用飞机拍照了咸阳地区的航空地图,组织人马调查西安周围的名胜古迹,修筑了部分西安城市的街道。据民国《道路月刊》上载:“西安市政工程处长张丙昌修筑碎石路。以西安南大街,东西木头市,南广济街、盐店街、二府街、粉巷等各处道路较为重要。”

  关于城市马路铺设民国报刊上一些文章有所描述,据一位名叫寄紫的作家在其《西安漫游杂纪》中讲:“城内的马路设计,颇称完善,可惜市政经费太窘,不能如计划实行。现仅东西南北四干线的路基已成,东大街的路面宽有三十二公尺,宏敞可观,饶有大都会的风度。但各路尽是泥土筑的,水泥柏油完全没有,石子亦极不多见,以致有雨为泥沼,晴为香炉,真行不得也。”另一位名叫文硕的作家在《西安特写》里对马路上的景观如此介绍:“马路两旁的槐树,已经开了白花,发出诱人的香气,百货店里陈列的女新高跟鞋、扑克牌、口琴成为战时古都唯一的点缀,这使一个刚从前方回来的人惊异,这儿没有一些战时气息,汽车油虽则贵到一百九十元一桶,而一九三九年流线型汽车,时常从道上飞驰过去,扬着路旁行人一身尘土,几乎睁不开眼。十八世纪的大车、牛车,和着汽车一块在马路上比赛,这是半殖民地经济的忠实的缩影。可是牛车还是现在主要的运输工具。西菜馆里虽然没有了来路牛尾,可是到了下午六七点,在‘卡利食堂’门口就排满了流线型的汽车,门庭若市。物价再涨,对这些人是毫无问题的。”民国时期的西安一方面是经济落后,人民困窘,而对社会上层人士来讲,这些都与他们无关,他们仍然过着奢华而现代的生活。

  曾于1930年在陕西任职的陈必贶先生在《长安道上纪实》一文中对西安街市的描写更为翔实:“长安东大街的房子统统是二层楼式的,高下形式都相仿佛,听说这是民国元年公家营造的,也就可见当年陕西人民勇于改造的精神了。这一条街上旅馆饭店很多,听说在冯氏时代,旅馆生意并不好,自从交通恢复后,新的省政当局主张采纳新人才,不分地域一律引用,于是乎潼关外的知识分子大批地载入关中,而久已冷落的旅馆,难免利市三倍了。”

晚清时期,西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均用石条铺路

  普实克这位以研究中国文学为主的学者,在他1940年出版的《中国:我的姐妹》一书中对西安街市颇有感触:“主要街道很宽,石块铺路,人行道上甚至栽种了几棵树木。这里也可以看出行政管理机构办事迅速有力,力图提高本地的水平。主要街道纵横交错,布局和北平类似,城市中心有座圆鼓鼓的钟楼,设有岗哨,当某地发生火灾时,就会报警。广场上有几座欧式的现代化的房子,那里面是上海一些公司的分号,里面还有几家藏书丰富的书店,大概是因为这里的居民用读书来补偿与世隔绝的状况吧。然而,除此之外,城里的房屋和店铺都展示出城市的衰败以及居民的贫困状况,店铺里几乎什么都没有。”

  等到1936年,范长江所见的西安街市,道路已大为改观:“从市政上看,一年来长安的进步,直可谓一日千里,主要街道,已一律成碎石路,小街僻巷,从前大坑小坑镶成的路面现在亦成了通车无阻的坦途。但是长安繁荣的里面,却包含着严重的事实,决定了长安繁荣是暂时性的发展,预示着若干时间后的衰落。因为目前的长安,是以‘单纯消费景气’和‘暂时剿匪景气’为实质。”

  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的交通是依靠马车,在1900年之前,从世界范围来看,整个街道和大街系统是按照使用马车运载乘客和货物来设计。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变,街衢道路也在变化,首先出现碎石马路,然后是木块,再然后是沥青路面,就是我们说的柏油马路。街市提供给人们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街市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喧嚣都是城市生活的构成部分。

  景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资源。对于人类,每一种类型的环境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都具有特殊的经济文化地位。人们对崇山峻岭和神秘的森林景观感兴趣,并且怀着喜爱之心。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的街巷,也就是城市建筑、民居所在的地方,逐渐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区域,因此每一座城市独特的街市景象便成为别致的城市景观。

□刘 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