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如何實現1+1+1+1>4


長三角一體化如何實現1+1+1+1>4

自去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有關三省一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的發展路徑備受關注。

時隔一年,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長三角一體化的“任務書”“路線圖”逐一明確。

規劃範圍包括三省一市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共27個城市為中心區——其中上海為龍頭,江蘇省和浙江省分別佔9個城市,安徽省有8個城市。

為什麼說一體化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高級形態?這27箇中心區城市經濟水平參差不齊,如何在錯位發展中求協同?“示範區”和“新片區”如何承擔起兩個抓手的重任?“示範區”是體制創新的試驗田,其選址有何深意,又為何在綠色生態領域先試先行?中國城市報記者通過梳理《綱要》和採訪相關專家進行報道。

長三角一體化如何實現1+1+1+1>4


1

聚焦長三角 一體化是高級形態

作為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綱要》部署了九個方面任務,規劃期為2025年,展望到2035年。

這張時間表與社會主義現代化任務相輔相成。12月6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羅文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解釋,《綱要》是按照“十四五”結束的2025年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2035年兩個關鍵時間節點,提出的分階段發展目標和具體指標。

“為什麼要在長三角地區搞一體化?因為這裡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在中國都走在最前面。”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表示。

回顧長三角近些年來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可謂星光璀璨:國土面積在全國只佔3.74%,但GDP佔比卻接近25%;各個港口貨物吞吐量佔全國的39%;上市公司1219家,數量佔比接近全國的1/3;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佔全國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發強度均超過3%;全國211高校有23所聚集在這裡,擁有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

如今,長江三角洲區域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化最密集的地區——區域人口約佔全國的1/6,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6.66%。

因此,長三角區域也被賦予更多厚望。對比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的戰略定位可以發現,一體化的概念在國內幾大城市群範圍內為首次提出。

羅文對此表示,一體化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高級形態,比協同、協調的要求更高。“這是長三角發展的重點,也是難點。”

對於長三角區域來說,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就需要長三角區域牢牢把握“一極三區一高地”的定位不動搖。

根據《綱要》,其中“一極”指的是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三區”是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一高地”指的是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這是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推進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對長三角提出的新使命和新任務。

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高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8%;5G網絡覆蓋率達到80%;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5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根據“路線圖”,一系列具體指標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藍圖更可期。

長三角一體化如何實現1+1+1+1>4


2

三省一市各有角色 安徽抓創新補短板

在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格局中,上海是龍頭城市,蘇浙皖其餘26市需各揚所長。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整個規劃綱要中,上海被提及了55次;其次是杭州15次、南京15次、合肥14次、寧波12次、蘇州7次、舟山6次、嘉興6次、南通5次、蕪湖5次、無錫3次等。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27個城市中,以徐州、衢州、蚌埠、阜陽為代表的蘇北、浙西南、皖北的部分城市不在中心區之列。

三省一市,如何回答好1+1+1+1>4這個重大命題?

根據《綱要》,每個省市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務定位。對於一體化的引擎上海來說,將是圍繞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

而蘇浙皖則要發揮比較優勢。江蘇製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因此目標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浙江數字經濟領先、生態環境優美、民營經濟發達,因此《綱要》提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對外開放重要樞紐和綠色發展新標杆。

安徽創新活躍強勁,因此今後將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省一市中,安徽的經濟排位仍整體靠後。“安徽雖然全域正式進入長三角,但是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發展基礎等都與滬蘇浙差距很大。” 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坦承。

鄧向陽認為安徽下一步發力的首要任務就是科技創新:“這是《綱要》對安徽的第一個定位,也是安徽最可作為的主戰場。”

“墨子號”衛星就是一例。2016年8月,擁有安徽基因的“墨子號”衛星發射成功,這位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通過牽手世界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成功打通北京與奧地利的洲際量子保密電話,標誌著中國量子通信技術“領跑”全球。

這項創新壯舉先後被寫進2017年新年賀詞和黨的十九大報告,“墨子號”衛星成為安徽創新發展的傑出代表、安徽融入長三角協同創新的生動實踐。

“墨子號”衛星的創新精神還在繼續。據鄧向陽透露,去年,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已超過3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40%,高新技術企業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

長三角一體化如何實現1+1+1+1>4


3

在示範區造出一座江南“樣板間”

引領帶動長三角地區發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是兩個重要抓手。

長三角面積廣大,實現區域一體化有很多障礙,這就需要打破行政邊界,在不改變現行行政隸屬關係的情況下,有適當的地域來推進一體化的示範先行作用和支撐帶動作用。

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就是這樣的一種“試驗田”,某種意義上承擔了“特區”的角色,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突破口。

示範區為何選擇在這裡?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範恆山認為,這個區域是傳統長三角三省市的交界地,從行政角度來看,示範區能把三省市緊密聯繫在一起;從經濟角度看,省區範圍內很容易被邊緣化,但如果這三地形成接合帶,這一區域就從邊緣變中心,很快變成熱點地區。

此外,範恆山分析,這三地經濟懸差不大,大體發展水平相當,發展潛力很大;還能在經濟與生態的結合、城市與鄉村的協調等多個範圍內先試先行。

按照示範區的構建設想,生態是底色,綠色協調發展是重中之重。

11月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揭牌,其中青浦的金澤鎮、朱家角鎮,吳江的黎裡鎮,嘉善的西塘鎮、姚莊鎮,這五個水鄉名鎮作為示範區先行啟動區——選擇幾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打頭陣”,這亦被視作是一種創舉。

“選擇古鎮作為先行啟動區,是因為歷史名鎮是江南文化典型代表區域和重要承載區域,在傳承保護和傳播弘揚江南文化方面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會展與旅遊學院教授全華說。

復旦大學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張梓太認為,以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為代表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檢驗一體化是否成功的試金石。

張梓太表示,雖然我國一直避免走西方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但在實踐中,“企業汙染、群眾受害、政府埋單”的困局屢見不鮮。究其根源,高質量的發展不僅需要理論,更需要對生態價值的重視和相應的制度保障。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這亦是《綱要》對示範區提出的目標。

針對示範區的工作機制,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寅透露,目前已成立了兩省一市常務副省長、市長擔任理事長的理事會,實行“輪值制”,兩省一市三級政府相關部門的領導作為理事會成員。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示範區三地早前已在旅遊、交通等多方面逐步打破體制限制,試水一體化。早在今年2月,三地就發佈了《青浦、吳江、嘉善2019年一體化發展工作方案》,初步確定了今年7個方面51項重點工作。

陳寅介紹,未來一體化示範區將聚焦規劃管理、生態保護、土地管理、項目管理、要素流動、財稅分享、公共服務、公共信用等方面,率先探索一體化發展的制度創新,形成一體化發展的共同行為準則。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突破口,一體化示範區的未來還在引起無限遐想。“在不同省份、不同市、不同縣行政體制下結合在一起,這在我國曆史上可能還是第一次。”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樊金龍說。

樊金龍認為,上海、浙江、江蘇在創新上各有優勢,上海有國際視野,浙江有市場活力,江蘇有園區經驗,“我們都要把看家本領拿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