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張老照片還原武昌起義現場,戰況激烈


革命軍士兵,左臂上纏著白色布條。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點多,湖北武昌發生了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重大軍事行動,史稱“武昌起義”,這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今天趁著這個時間節點,小編刊發一批英國漢口領事助理斯坦利·懷亞特·史密斯收藏的照片,再現當年武昌起義的真實場景。

革命軍正在向清軍陣地開火。武昌起義的槍聲由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打響。湖廣總督瑞澄聞變異常驚恐,打破督署後牆,跑到長江邊坐船逃走,先逃至上海,再逃至日本。第八鎮統制張彪一度頑抗,但也僅僅堅持一夜,天一亮就落荒而逃。

漢口外國人站在屋頂觀看戰鬥。武昌的槍聲響起後,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僅僅2天時間,革命軍就控制了整個大武漢,可見其銳不可當之勢。很快,湖北軍政府成立,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


清軍士兵鋪設通過漢口的輕軌。面對武漢的重大變局,清廷也做出迅速反應,命令陸軍大臣蔭昌趕赴湖北,所有湖北各軍及赴援軍隊均任其節制;命令海軍提督薩鎮冰率領海軍和長江水師,開往武漢江面。由此,革命軍與清軍在漢口展開激戰。

戰鬥中的清軍炮兵。清廷不僅令各路軍隊向武漢集結,還搬出了賦閒已久的袁世凱,任命其為湖廣總督。袁世凱視此為達成個人目的的機會,遠遠不滿足於總督職位,暗中與清廷討價還價,最終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內閣總理大臣。

漢口火車站附近的建築在清軍的轟炸下起火。隨著清廷內部達成一致,袁世凱指揮清軍反攻武漢。而革命軍前期取得的戰果,逐漸喪失。

1911年10月27日,革命軍與清軍激戰一天,戰敗後從漢口劉家廟撤退到大智門,傷亡500人。

革命軍招募新兵。革命軍後期的失利,一方面是由於兵力不足,戰鬥進行中臨時招募了兵員,但這些新兵缺乏訓練,禦敵能力很弱;另一方面是由於革命軍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內部存在分歧,同盟會要員黃興的到來也未能扭轉這一局面。

清軍士兵在野戰炮旁打盹。到11月27日,清軍先後佔領漢口、漢陽,武昌岌岌可危。如果清軍繼續攻擊武昌,獲勝的可能性很大。而這時袁世凱命令所部軍隊停止進攻,開始演出一場大戲。他一方面與革命軍議和,一方面恐嚇清帝退位,左右逢源,自己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後來登上新政府大總統的寶座。

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運走死在醫院裡的傷兵,每天早晨都會運走一批。

群眾圍觀革命軍與清軍的戰鬥。雖然革命軍在武漢面臨的形勢比較艱難,但全國各省陸續拉起革命的大旗。武昌起義後短短兩個月時間內,湖南、廣東等15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廷,延續了268年的清王朝走到了盡頭。只是在這一過程中,袁世凱攫取暴利,此後又鬧出了稱帝的笑話,阻礙了歷史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