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眼裡的差生,22歲當正教授,獨立解開世界性難題,獲百萬獎金

老師眼裡的差生是什麼樣的?大多數人心目中基本都有一個相似的答案,不管如何給差生定義,成績不好必然是差生的共同特徵。

劉路從小就是老師眼裡的差生。雖然他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但偏科現象極其嚴重。他對數學極感興趣,尤其喜歡鑽研各種數學難題。

但同樣的,他其他科目非常差,語文,英語一直在及格線附近晃悠,一不小心就會亮起紅燈。這也導致他總體成績相當不理想。

到了初中,這種現象依然沒有得到任何的改變。他媽媽和老師溝通時,老師惋惜地告訴他,這孩子其實挺努力的,就是天資差了點。儘管老師說得非常委婉,但也基本給他定了性。


老師眼裡的差生,22歲當正教授,獨立解開世界性難題,獲百萬獎金

l 運氣“爆棚”,考入了中南大學

一直到了初三,劉路的成績也沒有任何的起色。老師基本已經放棄,家長也認命了。但他們並不知道劉路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數學上了,早在初一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自學數論了。

或許劉路潛意識裡知道,如果考不上大學,即使他對數學再感興趣,也很難出頭,而要考上大學,第一步就是要進一個好的高中。

於是他分出精力,開始了正常的學習生活。於是在別人眼裡,他運氣“爆棚”,考入了重點中學。

在高中,同樣因為他痴迷數學,其他科目成績相當一般,好在總算維持在一個相當的水準上,高考再次運氣“爆棚”,進入了中南大學。


老師眼裡的差生,22歲當正教授,獨立解開世界性難題,獲百萬獎金

l 征服數學世界難題“西塔潘猜想”

劉路就讀的是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進入大學後,他對數學的興趣更大了。基本上每天都會泡在圖書館裡,啃那些全英語數學書籍。

到了大二,他開始研究數理邏輯,這是研究數論必經的一個過程。他大學的數學老師也看出他的興趣,給予了他不少的指導。

數學是一門奇妙的學科,沒有靈感,可能一輩子都卡在一個地方,而一旦有了靈感,苦思冥想的問題就像窗戶紙被捅破一樣,豁然開朗。

得益於平時積累和思考,在大三的那年,劉路忽然來了靈感,他證明了“西塔潘猜想”,並把論文投給了數理方面的權威《符號邏輯雜誌》。


老師眼裡的差生,22歲當正教授,獨立解開世界性難題,獲百萬獎金

l 榮譽接踵而至,22歲成為最年輕的教授

2010年,中南大學宣佈該校學生劉路證明了“西塔潘猜想”,其論文"RT_2^2 does not imply WKL_0",發表在《符號邏輯雜誌》(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2012年第二期609-602頁。為此,中南大學獎勵劉路人民幣100萬元。

芝加哥大學的數學系教授鄧尼斯·漢斯傑弗德看到論文後給他寫信:“我是過去眾多研究該問題而無果者之一,看到這一問題的最終解決感到非常高興,特別是你給出的如此漂亮的證明,請接受我對你令人讚歎的驚奇的成果的祝賀!”


老師眼裡的差生,22歲當正教授,獨立解開世界性難題,獲百萬獎金

2011年9月16日,作為亞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他應邀出席美國芝加哥大學數理邏輯學術會議,並作了40分鐘報告。

2011年10月,中科院李邦河等3名院士分別向教育部寫信推薦,請予破格錄取劉路為研究生。

2012年3月20日,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宣佈破格聘任攻克國際數學難題的在讀學生劉路為中南大學正教授級研究員。他也因此成為我國最年輕的正教授。


老師眼裡的差生,22歲當正教授,獨立解開世界性難題,獲百萬獎金

劉路的成功絕非偶然,他標準地詮釋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和厚積薄發這兩個概念。因為他從小痴迷數學,這導致他對數學方面的知識有無限的興趣。

比如在初中就開始學習數論,那些初等數論中的整除理論、同餘理論、連分數理論像等知識點極其枯燥乏味,他卻能看得津津有味。

在大學,他一頭紮在圖書館裡,用心研讀各種英語數學書籍,正是他這些年的不斷積累,才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

即使他最後沒有能夠證明“西塔潘猜想”,但也大概率在數學的其他方面有一定的建樹,差別僅在於成果的大小而已。


老師眼裡的差生,22歲當正教授,獨立解開世界性難題,獲百萬獎金

但在另外一個方面,也必須看到劉路對自己的成長道路也有清晰的認識。所以即使他對數學再痴迷,也必須保證其他科目不拖後腿,大學是他成功的起點。

明白自己要走什麼路,儘可能地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並堅定地走下去,這樣的人最後大概率是會走向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