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紅山水庫位於赤峰境內翁牛特旗、敖漢旗、松山區三個旗縣區的交界處,在遼河干流上游,老哈河中游,是遼河流域最大的水庫,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水庫。


老哈河發源於河北省承德地區七老圖山脈的光頭山,幹流全長426公里。


1954年,紅山水庫開始勘探設計。位置在老哈河中游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和敖漢旗古魯板蒿鄉交界處,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發電養魚,是國家當初在昭烏達盟興建的三大工程之一。水庫按千年一遇的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較核。總庫容為25.6億立方米。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蓄水後的紅山水庫開始向下遊灌溉農田


紅山水庫一是為了防洪,保護下游11座城鎮220多萬人口、40萬公頃耕地和5條鐵路幹線,二是興修水利,與下游平原水庫聯合運行,可灌溉農田15萬公頃,養魚水面近萬公頃。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民工裝滿石料準備截流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人潮湧動,準備大壩合攏


紅山水庫的工程是宏偉的,龐大的氣勢,處處使人感到驚奇。大河兩岸,人山人海,戰鼓震天。5萬名勞動大軍,波瀾壯闊。開山劈嶺的爆破聲雷鳴不止,頓時煙霧飛騰,碎石滾滾;勞動競賽的紅旗在整個工地上迎風招展;縱橫交錯的各類電線像血管一樣遍佈工地;推土運石的簡易鐵軌猶如蛛網;汽車、膠車滿載著砂石在工地上往返穿梭;一排排的工人宿舍成棟地建起;發電機、鼓風機、擴音機的吼聲交織在一起,這裡的一切讓你感到自豪!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紅山水庫變電所


把紅山水庫工程的土方石方按一公尺高一公尺寬並列起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它的蓄水量比十三陵水庫大24倍。


作為西遼河流域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紅山水庫有主壩、副壩、溢洪道、洩洪洞、輸水洞和水電站組成。總工程量為913萬立方米,總用工2348萬個,工程建設投資8791萬元。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紅山水庫渡槽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未蓄水時紅山水庫庫底


1958年10月,紅山水庫開工,大旗隨處飄揚,呈現出一副蔚為壯觀的新大禹治水圖。


紅山水庫的建設,有昭烏達盟10個民兵團和哲里木盟7個民工團,以及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電力部門2000多人參加了施工。昭烏達盟各旗縣出工3萬餘人。哲理木盟有2萬人。施工高峰期每天近5萬人。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臨時修的鐵軌運輸砂石


紅山腳下紅旗卷,千軍萬馬戰猶酣。1958年10月25日修建紅山水庫工程正式開工。當時一個名叫紅秀的人揮筆讚美了紅山水庫工地的火熱勞動場面:

“紅山水庫工地上白日裡,到處是紅旗招展,到處是勞動的歌聲,到處是人的海洋。紅山水庫工地上,夜裡到處是電燈的亮光,燈光星光連成一片,勞動人民在創造幸福的天堂。紅山水庫到處是機器隆隆,炮聲轟轟,老哈河正在向我們投降”。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利用簡易工具施工


紅山水庫修建之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民工們在老哈河兩岸支起帳篷,搭起條芭簡易房屋,夏不遮雨,冬不禦寒。民兵們天當被地當床,一把炒麵是乾糧。夏天晝頂烈日,夜受蚊蟲叮咬,冬季飽受風雪嚴寒,手腳凍裂。條件的艱苦沒有嚇倒建設者們,他們憑著一顆紅心兩隻鐵手,堅持在工地2550多個日夜。當時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鐸,國務院副總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烏蘭夫先後於1960年4月和10月來到工地,慰問建設者們。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正在出工的民兵和民工們


民工立大志,六月攔山洪,蛟龍鎖山下,碧水連晴空。


赤峰地區10個民兵團在工程指揮部的率領下,日夜奮戰在紅山水庫工地上。他們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修築紅山水庫、讓沙漠出平湖的歷史樂章。


阿魯科爾沁旗是整個戰役的尖兵,他們在紅山的前部按工程設計需要在這裡打開缺口,搬去15.7萬立方石頭形成溢洪道。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正在施工中的孔道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搭建架子,準備填充混凝土


敖漢旗民工承擔著輸水洞的任務,他們要從紅山的山體中心鑽進去,打開一條東西長達200多公尺的孔道。在敖漢旗指揮部的工棚裡,農民用這樣的詞語寫著決心書:雙手搬倒紅山頭,喝令老河水倒流,建設紅山發電站,水庫不成不罷休。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敖漢兵團


巴林右旗奔赴離紅山60華里以外的哈拉道口,承擔整個戰役搶運沙子的任務。


林西縣和巴林左旗的民工肩負著堵截一條河水的突擊戰役,他們要與滔滔的河水、滾滾的巨浪搏鬥。


戰鬥在老哈河南岸的喀喇沁、寧城、赤峰、翁牛特旗、克什克騰旗5個旗縣的民工,共同擔負著扳倒幾座土山,建起攔河大壩的任務。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辛苦勞作的民兵和民工們


修建紅山水庫最精彩的一幕在於老哈河的導流,這是決戰之中的鏖戰。


1960年5月19日午夜零點,一陣春雨過後,空氣特別清新,在紅山水庫大壩北端,民兵們推著推車,抬著臺筐,往導流堤上加土背石。有史以來桀驁不馴的老哈河就要被英雄的治河民工們攔腰截斷!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編制鉛絲籠子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正在編制鉛絲籠子


探照燈把工地照得通亮,從河道兩岸導流堤運石料的民兵加快腳步,備足了8000立方的石料。迎來了1960年5月20日黎明的曙光。上午9點整,開始導流總攻的時刻到了,工地上一時軍號齊鳴,鑼鼓喧天,岸上船上同時行動。巨大的鉛絲籠子開始緩緩投入水中,早已備好的大石塊,通過民兵之手有序地投入老哈河水之中,飛濺起無數的水花,負責截流的林西縣民兵團指戰員在不斷地加快速度,20分鐘後石堤逐漸從河水中露了出來,大堤兩岸的距離在不斷地靠攏,六米,五米,堤岸兩段只有兩米的距離時,水就像從空中傾瀉而下,就在這時拉著鉛絲籠子的鋼索被拽斷了,情急之中以李景峰為首的民兵預備突擊隊,跳進堤內將準備用的鉛絲籠子迅速投入導流堤壩,壩口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老哈河導流大告成功導流暢,工地上掌聲如雷,歡呼聲響徹雲霄。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運輸混凝土


1963年3月21日,紅山水庫大壩上土戰役拉開序幕。


3萬多民兵陳兵壩上。大壩上土的當天夜裡,狂風夾雜著雨雪鋪天蓋地刮起來,工地上的照明電線被多處刮斷,給夜間施工造成了極大困難,民工們頂著雨雪狂風堅持戰鬥著。在清晨將要交接班的時候,連接兩岸的浮橋被風浪衝垮,水庫的交通要道被阻斷,把接班民兵攔在河北岸。在河南岸勞動了一天的民兵,堅持繼續勞動,直到浮橋重新搶修通行,前後27個小時沒下火線。到5月份壩上民兵達到了5萬人,創造了日上土3.1萬立方米的施工記錄。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工作的民兵和民工們


6月中旬的一天,當夜幕徐徐落下,老哈河畔變成了一片燈的海洋,一條巨大的燈光銀龍把大壩的南北兩端連接一起,五顏六色的信號燈和數千盞電燈把工地照得通亮,紅山水庫工地又是一個不眠之夜。九時許攔河大堤忽然被衝開,一道決口淹沒了大堤南端的運土線路,在這緊急關頭,戰鬥在這一地段的寧城民兵團衝鋒在前,在政委孫瑞山的率領下,民兵突擊隊員於令貴、朱景春、黃金明等10餘名戰士,奮不顧身跳入激流之中進行搶修。上千名搶險隊員抬著,扛著,揹著沙袋、草袋和石料快速行進在泥水之中,夜深了由幾十名精明強幹而又有治水經驗的民兵突擊隊員手挽手,肩並肩組成一堵人牆,擋住決口處的水流。經過三個兵團的頑強奮戰,黎明時分決堤被徹底封堵嚴實……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紅山水庫壩下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未完全蓄滿水的紅山水庫


在5萬大軍的日夜奮戰下,紅山水庫大堤按期達到了428米高程。在砌石護坡等工程完成後,順利地實現了攔湖蓄水。


昭烏達盟人民為紅山水庫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由於沒有大型機械化設備使用,大量的工程就是靠人海戰術,當時民工的居住條件、飲水、飲食環境差,勞動強度大,體力超支,據調查統計自水庫開工到大壩建成,死亡民工218人,傷殘民工136人,患各種疾病喪失勞動力的民工9000多人!(後經自治區水利廳和昭烏達盟公署研究決定,對傷亡病殘民工一律因工處理發給證書)僅寧城縣民兵團就犧牲35人,傷100餘人……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正在蓄水的紅山水庫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俯視紅山水庫


在決戰紅山水庫的戰鬥中,湧現出了眾多的英雄群體、模範單位和英雄人物,他們的英雄事蹟,同修建紅山水庫5萬民兵大軍的輝煌業績一道,永遠被銘記在赤峰人民的心中。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嬉水的孩童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紅山水庫下游的玉田皋稻田


紅山水庫建成後,使下游良田得以灌溉,村莊成為魚米之鄉,歷史上紅山水庫最大實灌面積達到112萬畝,為當地農牧業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62年7月24日到26日,受颱風影響,昭烏達盟連降暴雨,中心雨量達到289.6毫米,老哈河最大流量達到每秒9000立方米。全盟南部平川洪水氾濫,受災農田120多萬畝,淹死72人。老哈河鐵路土橋被沖毀,內蒙自治區政府派飛機空投救災物資。此次洪水因有紅山水庫蓄攔入庫,總水量達到12.4億立方米,抵禦了18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使下游西遼河、營口等地區免遭了洪災。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紅山水庫開閘放水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紅山水庫渡槽


1961年8月8日,國家教育部副部長葉聖陶,同作家協會副主席老舍率領中央文化考察團抵達赤峰。8月27日葉聖陶考察紅山水庫後,揮筆寫下了詠紅山水庫詩句:

大堤橫截老哈河,扼要宏圖詢可歌,

自此遼河災患絕,更欣沾潤灌渠多。


登堤滿眼好秋光,如鏡晴湖波不揚。

一旦洪流沖瀉下,庫容二十億公方。


經營各族齊輸力,才閱三年偉績成。

多少勞模先進者,治河能手盡新生。


三門峽畔三門市,紅山庫邊紅山區。

一樣工業成市鎮,安知先日是荒墟。


61年前 5萬民工 7年時間 決戰紅山水庫

▲1965年10月,紅山水庫竣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