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舉債數十億造“紫禁城”,太瘋狂了

●特約評論員 舒聖祥(安徽)

12月9日,貴州省獨山縣北部的仿古建築航拍畫面曝光。獨山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然而這座仿古建築卻氣勢恢宏,當地群眾稱之為獨山版“紫禁城”。根據黔南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相關公示,獨山縣毋斂古國核心區建設項目投資高達22.27億元。但即使週末,這座“城”也鮮有人問津。

贫困县举债数十亿造“紫禁城”,太疯狂了

獨山版“紫禁城”。圖片來自大美獨山公眾號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貴州獨山縣這座被當地群眾稱之為獨山版“紫禁城”的仿古建築,看上去頗為不倫不類。不是說貧困縣不能發展旅遊,也不是說貧困縣不能搞人造景點,關鍵是錢從何來。如果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商人自會考慮投入產出;可讓納稅人掏錢來幹,22.27億元砸下去,結果換來一個無人問津,那就是典型的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

主導山寨版“紫禁城”等項目建設的獨山縣原縣委書記潘志立,涉嫌受賄罪、濫用職權罪一案,近日開庭審理。令人驚歎的是,到潘志立被免職時,獨山縣債務竟然高達400多億元,且絕大多數融資成本超過10%。換言之,光還利息,一年就得還40多億元。可獨山縣一年財政收入還不足10億元。如此懸殊的債務收入比例,只能用瘋狂來形容。

多年來,遊走在合法與非法邊緣的地方政府負債問題,一直備受輿論關注。一些地方為了快出政績、多出政績,不惜大舉借債,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上屆班子的政績,下屆班子的包袱”等現象屢見不鮮。像獨山縣這樣的情況,不足10億元的財政收入,就敢借400多億元的債務,已經嚴重透支了當地發展的資源和當地民眾的幸福。

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既然是借錢,就必須償還。這和稅收,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如果地方政府以收稅的概念去舉債,不僅荒謬而且可怕。因為地方政府本身不能創造任何財富,全部的負擔必然盡數轉嫁給當地納稅人,最終成為阻礙地方發展的不能承受之重。如果地方政府也可以破產的話,像獨山縣這樣的地方,大概早已破產了N次。

但在某種程度上,也許正因為確信沒有破產之虞,才讓過度負債失去理性。某些地方政府可能自認為沒有政府還不起的債,某些銀行等債權人對借錢給地方政府,可能也自認為沒有任何風險,進而雙方一拍即合,瘋狂沒有終點,舉債沒有極限。

不足10億元的財政收入,借400多億元的債務,值得追問的問題有兩個,一是何以能?二是何以敢?在前一個問題上,凸顯了約束機制的不健全,讓不理性借錢的權力,沒能被關進制度的籠子;而在後一個問題上,因為追責機制的不到位,讓借錢搞政績的衝動,沒有被事後問責的擔憂。

在發展經濟的口號下,通過各種擦邊球,地方政府花錢缺少嚴格約束,導致貧困縣哪怕借債400多億,也要搞出山寨“紫禁城”。

地方政府花錢,應當遵循統籌兼顧、勤儉節約、量力而行、講求績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則。但如果大手大腳花錢並無問責機制,只管自己借錢創政績,不管繼任者怎麼還錢,借債人無須為過度負債承擔責任,只要能借到,不怕借了多少,也無論怎麼去借,那麼,舉債無度恐怕就不可避免。獨山縣原縣委書記如今受審,既是咎由自取,也敲了一記警鐘。

高到離譜的地方負債率,是對政府公信和民生幸福的雙重透支。貧困縣的山寨“紫禁城”,讓地方債臺高築,景區卻無人問津,是個值得警醒的瘋狂舉債的負面典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