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溼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實施 已升級改造875平方公里溼地

日前,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今年以來,我市穩步推進溼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實施,對875平方公里溼地自然保護區全面升級改造,積極推進生態移民、土地流轉、溼地修復等重點工程,恢復溼地功能。

  推進生態移民 持續生態補水

  據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路紅介紹,今年以來,我市紮實推進溼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落實。為減少人類活動對溼地的影響,穩步推進生態移民工程,規劃將七里海溼地緩衝區5個村分別遷入潘莊、北淮澱兩個示範鎮,大黃堡核心區4個村、緩衝區5個村莊進行外遷。目前,兩個示範鎮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大黃堡保護區規劃建設初步方案已完成。全力推進土地流轉,除部分建成村莊、道路外,大黃堡完成全部核心區、緩衝區10.57萬畝土地流轉,七里海已完成核心區6.84萬畝土地流轉,今年已完成緩衝區3.29萬畝土地流轉。

  我市對溼地自然保護區持續實施生態補水,在2017年、2018年基礎上,2019年完成補水4.14億立方米,有力保障了溼地生態系統持續向好發展。“今年北大港溼地建立了多種水源的綜合補給機制,完成了3.19億立方米補水。保護區有水溼地面積由2017年的140平方公里,到目前達到了240平方公里。”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副主任尚成海介紹。

  修復整治功能退化的自然溼地

  我市堅持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對集中連片、破碎化嚴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溼地進行修復和綜合整治。其中,大黃堡溼地建立核心區55公里圍網,完成河道疏浚,實施魚塘疏通、野生動物棲息地改善等修復工作。北大港溼地利用本土耐鹽植物,恢復溼地600畝,治理外來物種互花米草450畝,並開展蘆葦刈割復壯等工作。團泊溼地開展了區內西堤北段退化溼地修復工作。七里海溼地建成49公里環核心區圍欄及圍欄監控設施,原有渠道疏浚,鳥島堆建及改造,堤埝拆除、地形地貌修復工作已基本完成,同時對部分葦地進行了旋耕復壯及蘆葦和水生植物栽植工作。

  “過去由於水源短缺等多方面原因,七里海溼地數萬畝蘆葦生長逐年退化,產量不足歷史最好水平的三分之一,畝產只有600—700斤,現在疏通了水系、引進了水源,蘆葦再現生機勃勃,據測算,如今畝產可增加200—300斤,為大量候鳥提供了棲息地,也有效提升了七里海溼地‘綠肺’功能。”七里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主任陳力說,“為了拓展鳥類棲息繁衍地和覓食地,我們在原有養魚池堤埝基礎上,堆建鳥島淺灘,形成了近1000畝、數十處大小不一的鳥島,營造淺灘約1.5萬畝,水域內生長著大量野生繁養的小魚小蝦,吸引了燕鷗、長腳鷸、蒼鷺等20多種珍稀候鳥在島上築巢繁衍。”

  生態環境良好 候鳥數量持續增長

  通過規劃實施,我市溼地保護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溼地功能不斷恢復。根據市生態環境局監測中心開展的生態保護狀況遙感監測與評估工作結果分析,我市四個溼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狀況均為優良。生態環境的好轉,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候鳥在此遷徙和停歇。據觀測,2019年北大港溼地過境候鳥數量累計達到100萬隻,相較往年增長5萬隻左右。觀測到的候鳥種類達到276種,比2017年的249種增長了10%。

  天津師範大學博士莫訓強告訴記者:“近年來,天津師範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合作,對我市鳥類資源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結果顯示,天津有記錄的鳥類總數為448種。尤其是今年,到達天津的東方白鸛群體數量非常龐大,最大一群達到1200只左右。這一方面是由於東方白鸛屬於高度依賴活水面覓食的鳥類,一旦水面結冰就無法覓食,今年入冬以來寒潮來勢兇猛,促使候鳥由北向南加快遷徙。另一方面,天津溼地保護區面積廣大,生態環境良好,為鳥類提供了天然‘庇護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