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開“花”馬生“角”這戶特殊家庭終於過上了好日子

新洛村在當地是出了名的村子。出名的點有三,一是“傈僳族音節文字創造者哇忍波故鄉”,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尺目刮”的發源地和傳習點,還有一個,是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8個行政村中,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貧困發生率最高、人居環境最為艱難的村落之一。

傈僳族農民餘豐一家就住新洛村義誇底組,2015年被識別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村裡人都說,“餘豐一家能夠脫貧,除非石頭開‘花’馬生‘角’。”

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餘豐昔日的房子

村裡人說的話有一定根據。你看,餘豐一家五口人,其中四人是殘疾人,70歲以上的有兩人。早些年,餘華外出務工,腳受傷了,成了三級殘疾人,但他是這個家庭的頂樑柱,全家人(除了兩個老人外),靠著他的腦子運作,也就是說,餘華影響著這家人的前途命運。

2016年初,扶貧工作隊員到餘豐家,眼前的景象叫人感到心酸——一間木楞子房,上面住人,下面關著牲口,沒有圍牆的院子裡到處是豬雞糞便,臭氣熏天。鑽進住處,黑黢黢的,用手機電筒照明一看,單薄的被褥也黑黝黝的。走進“廚房”,火塘邊擺放著一口小鐵鍋、一個鐵三腳架和一把鐵炒鍋。小鐵鍋裡翻騰著“一鍋煮”——玉米、豆子、菜等食物煮在一起。一家人衣著襤褸,除了身上穿的再沒有換洗的了。

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餘豐的新房

扶貧工作隊、村“兩委”把餘豐家的貧困情況記在本子上、裝在心上,並精準制定扶貧方案。“我們反覆分析餘豐一家的情況,認為,要解決餘豐一家的貧困問題關鍵在做好餘華的思想工作。只要餘華動起來,全家人就會動起來。”新洛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恭說,“我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同志成了餘豐家的常客,他們一家都把我們當成家裡人了,大事小事都跟我們商量。”

原先,餘華認為,像他們這樣老的老、殘的殘的家庭能夠活一天算一天,得過且過,沒有什麼盼頭了。“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讓我看到了希望,向著這個希望,我帶著一家人笨鳥先飛,乾產業、蓋房子、別人休息我們都捨不得休息。苦是比以前苦了,但心裡比以前甜蜜了。”餘華高興地說。

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餘豐家有了洗衣機、電視機等現代家用電器。

餘華的“大腦”成了全家人的“神經中樞”,一家人按照“指令”高速運轉起來。餘華勤奮學技術,搞產業,建房子、做裝修,從不靠外人。重度殘疾的痴呆症患者普仔波和挖仔波,從不知道休息,只要天不黑,都能夠看見他們勞作的身影。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餘豐和生仔媽,也力所能及的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奮鬥出來的”,餘豐一家人實際行動生動地詮釋這一時代主題豐富的內涵。

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餘豐家的客廳

如今,石頭開“花”馬生“角”,餘華一家讓人刮目相看。他們建好了新房子,面牆上貼了瓷磚,買了沙發茶几、電視機、洗衣機,廚房裡全帶“電”了,庭院乾淨整潔,人也變得很有精氣神。吃的早就告別了“一鍋煮”,苞谷用來喂牲口,一日三餐吃大米、麥面,一年殺上四五頭大肥豬;一家人穿得體體面面,衣櫃裡整齊放著四季換洗的衣服……

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餘豐家的臥室

新洛村黨總支書記說:“餘豐家成為葉枝鎮農‘政府扶一點、幹部幫一點、自己幹一點’改變面貌、穩定脫貧的典型代表。”

餘豐家變了,新洛村也變了。現在的新洛,硬化路面通到了全部十六個村民小組,90%的農戶打通了入戶路;村民活動場所、村衛生室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村幼兒園幾經周折,也已於7月份開工建設;水、電、廣播電視、寬帶網絡等指標全部達標。

石头开“花”马生“角”这户特殊家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積極參加打掃衛生等公益勞動

經過收入測算,今年全村所有農戶不計轉移性收入,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僅有43戶,且全部享受了低保保障,農民“不愁吃、不愁穿”的問題得到全面解決。通過今年開展的整村提升改造,農戶住房全面實現了“安全穩固、遮風避雨”的目標;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生全面“清零”;所有農業人口全部參加新農合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

雲南網通訊員 楊洪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