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两省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漳南第一关”之称

闽粤两省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漳南第一关”之称


闽粤汾水关位于广东省饶平县仙春村与福建省诏安县上营村交界处,这里地势险要,为闽粤交界交通要道,居高扼险,钳制闽粤两省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漳南第一关”之称。据民间传说,古时候,汾水关一带的闽粤边民因山界引发的纠纷事件时有发生,潮州府和漳州府相继呈奏朝廷。明嘉靖年间,朝廷派钦差大员专程驾临闽粤交界的汾水关,召集潮州、漳州两府官员会同查勘,以闽粤交界的龙潭山脉为分水岭,并商定选择刮大风之日,以龙潭山岭脊猫毛草倒伏的方向划定山界,立下了“闽粤之交”石界碑。因此,在汾水关周边地区一直流传着“茸茸猫毛草,风吹两边倒,山阳属闽诏,岭背为粤饶”的民谚。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朝廷在汾水关古道旁建置巡检司署;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始建闽粤汾水关。天启初年始筑关城,城垣周围长3900多米,高5.6多米。设东西北3门,关内建炮台1座,左右营房各2间,还有观音堂、石牌坊、四角亭。清同治六年(1867年)关城重修。20世纪30年代,因筑汕(头)、漳(州)公路,城垣才被拆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