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话把姨姨叫“丫丫”,姨夫不能叫丫丫夫

天水话里的“丫丫”指姨姨,也经常惹外地人笑话,但姨夫还是叫姨夫,不能叫丫丫夫。我家楼上的邻居就特别喜欢听我儿子这么叫,感觉比阿姨听着亲近,不太生分。我儿子小时候,这个丫丫每次下班路过我家,都要先进门看看小家伙乖不乖,问寒问暖。她在医院工作,我儿子的头痛脑热几乎全包在她身上了。她的女儿比我儿子大,她养育孩子更有耐心和经验,每次炖了排骨汤、羊肉汤之类有营养的东西或者包了饺子、做了韭菜盒子,都会记着给管她叫“丫丫”的孩子端一碗。

天水话把姨姨叫“丫丫”,姨夫不能叫丫丫夫


  我们小时候我妈说衬衣叫汗衫,“衫”发“TAN”的音,外套叫“衣裳”,我爸的中山装我妈叫“制服”。我妈穿的都是大襟衣裳,是自己缝制的、带盘扣的立领衣服;我们穿对襟衣裳,则是翻领的、有机玻璃扣子的衣服。棉袄就叫“袄”,长裤叫“裤”,短裤叫“裤衩”。天水话里还有个“救救孩子”的笑话,是说有人的一只鞋掉河里了,他大叫“救命!我的鞋掉到河坝了,快帮我捞下鞋子”,外地人一听急了,以为他的孩子掉河里了,捞了半天哪有孩子的影,只有一只臭鞋子。哈哈,“HAIZI”,其实是鞋子的发音。四川话也管鞋子叫“HAIZI”,不过天水话两个字都是发二声音,四川话好像第一个发三声音,第二个发轻声。天水话骂人说“给NIE提鞋去都不要”,那就是很侮辱的话了,意思是给人家提鞋都不配,还能干什么?
  “酒盅”当然是酒杯,可是“酒碟”却是指凉菜,“碟”发“TIE”的音,这大概是因为以前只有大户人家喝酒才会备凉菜吧?穷人家哪有那么多讲究?端一碗散饭(苞谷面熬成的稠饭)或者臊子面就不错了,哪会有热菜、凉菜的区分?我们小时候去学校拿的早点,大多数是甜馍(苞谷面蒸的发糕),偶然吃上蒸馍(白面馒头)或者锅盔(饼子),那就像过年了。我记得冬天的时候教室里有个火炉,下课后我们几个比较讨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会把冷冰冰的馍馍放到炉边烤得黄灿灿(发CONG的音)的,和老师围炉闲话,也是那时候的一点小小乐趣。其他吃食比如麻食(猫耳朵)、锅掫(漏鱼)、米汤、拌汤、扁食(馄饨)、扯面、凉粉、面皮(酿皮),这些都可以从字面理解,但天水最有名的小吃“呱呱”,我想大概就是“锅巴”、“锅底子”的原意吧,最后特指荞面做的特色小吃。我小时候妈妈盛完散饭,铲掉锅巴,切碎用油一炒,原本无味的苞谷面饭又成了一道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