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万丈盐桥”,其实不是真正的桥,而是砸出来的“奇迹”

上世纪中国解放以后,国外有关专家断言说,氯化钠含量超过8%的地区不能筑路。而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中国人不仅筑了路,而且还筑成了“万丈盐桥”,这是一次赤裸裸的“打脸”。

今天,阿青带你了解下青海察尔汗盐湖之上“万丈盐桥”背后的故事。


青海的“万丈盐桥”,其实不是真正的桥,而是砸出来的“奇迹”


首先什么是盆地呢?所谓“盆地”就是在地图上看起来像“盆子”的结构,中间低,四周高,也叫坝子。出于青海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被誉为“中国聚宝盆”,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盛产钠、钾、镁、锂、溴、碘、钍、镭、锶、石膏、芒硝等十多种化工原料,不过资源最多的还属“盐”,这一点从柴达木盆地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青海的“万丈盐桥”,其实不是真正的桥,而是砸出来的“奇迹”


柴达木(Цайдам),是“盐泽”的意思,其中含盐大约500亿吨,大小盐湖20多个,从某种角度来说,柴达木盆地是盐的海洋,盐的世界。其中“万丈盐桥”就架设在被誉为“盐湖之王”的察尔汗盐湖之上,没有盐桥之前,这里是一片荒芜,同时也是“生命禁区”,为了建成盐桥,革命前辈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代价。而且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慕生忠将军!


青海的“万丈盐桥”,其实不是真正的桥,而是砸出来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西部大开发,大批援藏物资需要输入西藏,帮助西藏百姓,1954年,慕生忠将军带领的筑路大军加紧开拓青藏公路,当公路修到察尔汗盐湖的时候,人们犯难了,察尔汗盐湖表层是20~100厘米厚的盐盖,盐盖下是深达10至20米不等的结晶盐和晶间卤水,分布着无数个大小、明暗不均的溶洞、溶沟、溶塘,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当时在盐湖上修路,没有经验,没有先例,没有科学家随行,更没有时间周密思考,唯一的办法就是“干就完了”!


青海的“万丈盐桥”,其实不是真正的桥,而是砸出来的“奇迹”


用了很多办法,做了许多“无用功”,后来工人发现,用掀起的盐盖才可以填住溶洞,而且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后,他们开始了“征服”盐湖之旅,最原始的筑路手段,最原始的筑路工具,加上筑路部队的热情和不服输,他们选择溶洞最少和最小的区间,填筑起盐盖路基。他们抡锤砸盐,岩盐震裂虎口,弯腰填洞,风雪直钻脖子,一用劲,热血直冲脑门。风是咸的,那利刀般的寒流裹着铁砂似的盐粒,雪也是咸的,一刻不停地打着脸庞,甚至连空气,都是咸的,一出汗身上就黏糊糊的。

如果说之前的路是“修”出来的,那“万丈盐桥”就是一米一米砸出来的。


青海的“万丈盐桥”,其实不是真正的桥,而是砸出来的“奇迹”

在填砸了成千上万的溶洞之后,32公里的盐盖路基出来了,盐桥奇迹般诞生,作为青藏公路的一部分,它笔直,平坦,完全可以和柏油公路相媲美,它的筑成结束了柴达木与世隔绝的历史,赋予荒漠之地生命,让汽车开进了柴达木。


青海的“万丈盐桥”,其实不是真正的桥,而是砸出来的“奇迹”


1954年12页22日,北来的汽车通过“万丈盐桥”首次开进了格尔木,在当年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一个壮举。对此人们无不热血沸腾,而这32公里的盐桥,也有了一个属于他的名字“万丈盐桥”。更为让国际上吃惊的是,他不仅在所谓的“氯化钠含量超过8%的地区不能筑路”的路上筑了路,而且盐量达20%和95%之间的地区,所有它的路基、路面用料几乎都是纯岩盐。


青海的“万丈盐桥”,其实不是真正的桥,而是砸出来的“奇迹”


“万丈盐桥”架设在“盐湖之王”上,全长32公里,折合市制,达到“万丈”,如今距离万丈盐桥诞生的日子,已经过去65个年头了,依然堪称“举世无双”。公路修通以后,据说主席还请慕生忠吃了顿味道鲜美的鸡丝面,而作为受益者的我们呢?谨以此文向伟大的“创业者”们致敬罢了!前辈们一路走好~(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