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质”螺盖,还是“壳质”螺盖?

在《香乘》和《陈氏香谱》所载的67首香方中都用到“

甲香”一味,且多为炮制之品。我们想要依方制香,却又不明白甲香是何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网上查询,然后购买原料。可这一查不要紧,原来甲香还长着两副面孔

有人认为甲香就是古籍中所载的一种壳质的螺厣 [yǎn],又名“催生子”、水云母、太极石;

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质”螺盖,还是“壳质”螺盖?

而有人则参考日本香道用料,认为甲香是一种角质的螺厣,也就是封住螺类壳口圆片状的盖子。

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质”螺盖,还是“壳质”螺盖?

对比之下,这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不禁让新手无所适从!就算是接触香道已久的老香友怕是对于甲香究竟为何也是各执一词!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致地探寻一下甲香的真面目!

文献记载

想要探寻甲香就要访寻古籍中对它的记载,或许可以寻得一些蛛丝马迹。

1.《香乘》

《香乘》是明代以前中国香文化集大成之作,其内容涵盖《香谱》及《陈氏香谱》,旁征博引,凡有关香药的名品以及各种香方配制炮制方法一应俱全。

  • 甲香介绍

在卷五中便有对“甲香”的详细记载:

甲香,类。大者如瓯,面前一边直缠长数寸,犷壳岨峿有刺,共掩杂香烧之使益芳,独烧则味不佳。一名

流螺,诸螺之中流,最厚味是也。生云南者大如掌,青黄色,长四五寸,取烧灰用之。南人亦煮其肉噉,今各香多用,谓能发香,复聚香烟。须酒蜜煮制去腥及涎方可,用法见后。

甲香惟广东来者佳,河中府者惟阔寸许,嘉州亦有,如钱样大,于木上磨令热,即投酽酒中自然相趣是也,若合香偶无甲香,则以鲎壳代之,其势力与甲香均,尾尤好。

这一段内容文字虽然不多,但却信息量旁杂,开篇便点明一句“甲香,类。”

何为“蠡”

蠡lí唐宋时期的螺号,也称“蠡”、“大蠡”、“蠡角”等名。《旧唐书·音乐志二》:“贝,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

也就是说明了甲香是一种螺类,是一种正面突起,壳面交错不平,生有尖刺的螺。

其后,又说甲香又叫做流螺,在各种螺里属于中流,味道最为厚重,再一次点明了甲香是一种螺。宋代《本草图经》记载,流螺即为蝾螺。蝾螺的口盖特别厚,属于石灰质。

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质”螺盖,还是“壳质”螺盖?

生于云南的有手掌那么大,青黄色,“取靥烧灰用之”

这句话却因一个“”字产生出不同的解读。可以是“选取”,也就是要取的那部分,也可以是“取出”,也就是不要取的那部分。取的后面又是一个“”字。

靥yè,指面颊上的微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酒窝。螺上的涡应该指它中间凹进去的部分,也就是螺肉,和后面所讲“南人亦煮其肉噉”前后相合。里面的东西取出来不要,其余的部分就用来做香

但也有人认为此处的“靥”应当“”讲,厣称盖或壳,软体部分缩入壳内后堵封壳口的盖子。也就是认为不要螺壳,而是选用螺盖作香,这两种解释都指向了蝾螺的螺厣。

但产生歧义的的原因却是后面一句,“若合香偶无甲香,则以

鲎壳代之”。

鲎[hòu]壳,一种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节肢动物的壳。

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质”螺盖,还是“壳质”螺盖?

通过实验研究表明,中国鲎壳组成成分30%为甲壳素,60%的蛋白质,而灰分、钙含量很小。而在螺中富含甲壳素成分的则为角质属性的螺盖,既然可以用鲎壳替代,自然是有效成分相近,那便有人认定

角质螺盖定为首选,灰质的螺厣不是甲香。

  • 炮制甲香的方法

既然从香品介绍上找不出明确答案,或许从炮制方法上可以窥探一二。

甲香制 :甲香如龙耳者好,自余小者次也,取一二两先用炭汁一盘煮尽,后用沉煮,方同好酒一盏煮尽,入蜜半匙炒,如金色。

黄泥水煮,令透明,遂片,净洗焙干。

灰炭煮两日,净洗以蜜汤煮干。

甲香以米泔水浸三宿,后煮煎至赤沫,颜沸令尽泔清为度,入好酒一盏同煎,良久取出,用火炮色赤,更以好酒一盏泼地,安香于泼地上,盆盖一宿取出用之。

甲香以浆水泥一块同浸三日,取出候干,刷去泥,更入浆水一盘,煮干为度,入好酒一盏,煮干于银器内,炒令黄色。

甲香以及煮去膜,好酒煮干。

甲香磨去龃龉,以胡麻膏熬之色正黄,则用蜜汤洗净,入香宜少用。

《香乘》中共载炮制方法7种,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和“”。

若认为是壳质的甲香,则这些工序都是在清洗和消毒,使螺壳变得干净,祛除杂味。以灰质的螺厣入香,可以降低燃烧温度,猜想以此可以较好地保持香材的香气。

若是认为此处甲香为角质螺厣,则似乎更合情合理。螺厣中想要保留的有效成分是甲壳素,一来可以起到对香丸、香饼的保湿作用,其锁水效果可达到1300%,常用于现代化妆品的制备中;二来甲壳素可以广谱抑菌,对于香品的储存起到积极的作用,想此更是认定了甲香为角质的螺厣。

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质”螺盖,还是“壳质”螺盖?

但螺厣中除了我们想要的甲壳素外还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燃烧的味道不佳,有股难闻的焦臭味,即使经过炮制也难以减少这种燃烧使的臭味,是一个最为致命的缺点!

总结:

《香乘》对甲香的记载仅有文字描述,无明确配图。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常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开篇便明确甲香属于贝螺类,但又因可用鲎壳替代而产生异议。故而从炮制方法入手,炮制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增强功用,但角质螺厣却难以实现蛋白质燃烧时产生的焦臭气,故而炮制也应是针对壳质螺厣而言

2.《南州异物志》

《南州异物志》为三国东吴时丹阳太守万震所撰,丹阳为今日南京市,因地理之便得以有机会接触到常年泛海于东南亚诸国的中国人。了解许多异国风俗、传闻趣事等。其后便将搜集到的材料编撰汇集成书。

在此书中也有关于甲香的记载:

甲香大者如瓯,面前一边直搀,长数寸,围壳岨峿有刺。其,杂众香烧之益芳,独烧则臭。今医家稀用,惟合香者用之

此书中便明确提出甲香为螺厣,且如今医生大多不使用,而是用于合香,说明曾经应是入药使用,那便从医籍中寻找证据!

3.古医籍

唐代《新修本草》:甲香,生南海,蠡大如小拳,青黄色,长四、五寸,取厣烧灰用之,南人亦煮其肉啖,亦无损益也。

宋代《本草图经》:甲香,生南海,今岭外、闽中近海州郡及明州皆有之,海蠡之掩也。

宋代《本草衍义》:甲香,善能管香烟,与沉、檀、龙、麝用之堪佳。

宋代《雷公炮炙论》:凡使(甲香)须用生茅香、皂角二味煮半日,却漉出,于石臼中捣,用马尾筛筛过用之。

明代《本草纲目·介二·海螺》﹝集解﹞引 苏颂 曰:海螺即流螺,厣曰甲香,生南海,今岭外、闽中近海州郡及明州皆有之,或只以台州小者为佳。

清代《经验方》:甲香修制法,不限多少,先用黄土泥水煮一日,以温水浴过,次用米泔或灰汁煮一日,依前浴过后用蜜酒煮一日,又浴过,煿干任用。

众多医籍皆明言甲香为流螺的螺厣,就是壳质的螺厣。


论述下来,关于甲香究竟是什么的这个答案竟十分简单,自始至终,从古至今,便只有这一种被称为“甲香”的甲香。但却因”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有些香友仅了解了一些日本香道的香材,便引以为正宗,全盘否定本土的香材,更是有趋势全盘否定别称为“催生子”、“水云母”的甲香。

香道中使用的“甲香”,究竟是“角质”螺盖,还是“壳质”螺盖?

这番论证也仅仅是为了证明,甲香的确是甲香,而不是角质的螺厣,不是形状像“龙耳”,就是古籍中所载的甲香了。

有时候答案太简单了我们反而不信,就是要舍本逐末地追逐一番,失了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