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帮90后同事太自私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什么是合作的前提

文【小鱼】

朋友F所在的公司主要设计、制造、销售大型非标准化的设备,因此公司各个项目团队对于设计能力、现场调试能力强、又能适应现场环境的人才一直是处于极度“若渴”的状态。

人才如此“紧俏”,F隔壁部门的一位项目主管G,一位40多岁的老员工,几个月来基本上处在崩溃抱怨的边缘:

调试部门的这帮小子,果然是90后啊,一点团队精神都没有,对项目一点都不上心!他们老板都出面叫人去现场了,居然要么不去,要么去了问题还没解决第二天就回来了。真叫人看不懂啊。

现在的90后可真难管,连老板都使唤不动!

我一听以上这话,瞬间明白项目主管G为啥还没有升成项目经理了。就算是直线上级,现如今对待下属都不敢是“使唤”的心态了,更何况是与自己隔着部门、毫无汇报关系的一帮人呢?

“这帮90后同事太自私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什么是合作的前提

连80后的小鱼我都从来不吃“指哪打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这一套,更何况越来越有个性的年轻人。

话说回来,胸有城府、伺候老板孜孜不倦的绝大多数70后、80后们,在职场中愿意配合做事的终极前提其实与90后的职场人并无不同,只不过大多数90后们不屑于为此披上这层温情的面纱罢了。

到底是什么前提呢?—— 即参与者的自身利益与相应的立场。

如果你需要别人跟你合作,为你的最终产出服务,那么你就必须了解他们的根本利益,以此为基础说服他们与你合作。为什么需要了解参与者的立场、如何根据不同的立场采取相应的策略以达到合作的目的,便是接下来小鱼要分享的内容啦。

“这帮90后同事太自私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什么是合作的前提

01 职场上从事合作性任务时,为什么要了解参与者的不同立场?

这个世界已经没剩多少只需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事情了。正如我在专栏章节 中所提到的,同事之间非上下级的横向关系已经占据了职场关系的主流。几乎没有一项任务、一个项目可以不靠多边部门、多种角色的合作能够完成。

是人,就会考虑自己的利益;有利益考量,自然也就有了立场。

如果你是参与者的直接上级,他们或许还考虑到一部分绩效考评、升职加薪等利益,对你布置的工作持开放态度。

若参与者不是你的直接下属,跟你是平级,甚至离顶层决策者更近,那么你的初始指令在他们面前几乎是隐形与无力的。无一例外的,他们先要进行权衡利弊再做打算,例如:

“这帮90后同事太自私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什么是合作的前提

参与者决定合作之前权衡利弊的问题

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在这个项目/任务中我能得到些什么,失去什么?

这个项目是否给予我足够的操纵空间?

这是否能够帮助我提高技能、增强积累有价值的经验?

这是否会给我带来麻烦?

这是否会浪费我的时间?

这能否给我带来方便?

这是否会改变我在工作中的关系与地位?

这是否真的能够提高业绩或产出?

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项目的立场。那么,你也就不会对以下这些言论感到奇怪、错愕、甚至是愤怒了。

我对你的项目不感兴趣。

我没有时间能够花在这个项目上面。

我对这个项目持保留意见。

这与我无关。

我反对。

“这帮90后同事太自私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什么是合作的前提

就拿本文开头的90后调试工程师们来说,去到项目现场支援解决问题意味着额外的出差和加班,这对他们各方面而言无疑是种损失。

但项目主管却没有对此做出激励和补偿,光凭借用其上级的职权来差遣,效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当你要发起、布置某个任务或项目时,请学会:

  • 确定你的合作伙伴最关心的问题和利益;
  • 明确他们在你的任务或项目中的立场;
  • 根据不同的立场采取适当的策略;
  • 尽可能建立起最佳的合作关系。

而做到这些,最有效的出发点,就是你已经提前在心中帮他们回答过以上“权衡利弊”的问题,预测他们对此最可能出现的立场和看法,事先做好分析与应对准备。

老话说得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不仅仅是战斗、演艺、急救等结果显而易见的工种,合理的预判与预演对于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十分必要。说得再接地气一些,也就是比谁能更加“套路”别人,不偏离自己设定的方向。

“这帮90后同事太自私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什么是合作的前提

02 职场上对于合作性任务可能出现的4种立场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来解析一下,职场上对于合作性任务,参与者可能出现的4种立场是什么?对于以上提出的关于利弊问题所得出的不同答案,我们可以将其按照两个简化的维度,得出4种立场。

其中一个维度就是是否有收获,另一维度是是否有损失。这纵横两条线将任务、项目的参与者们划分成了四个象限,也就形成了四个立场。

立场一:有收获,没有损失——同盟者。

很明显的,支持你的项目客观上就对他们最有利。这一天然利益获得关系让他们很可能为你的项目拍手称快,积极配合支持。

但现实中也有一些比较迟钝的人,明眼人都瞧得出对他有好处,但不经点拨,他们是不会意识到的。因此这种同盟者,还得你花功夫事先去挑明,否则也会稀里糊涂的不知所以然。

立场二:没有收获、有损失——反对者。

顾名思义的,这一类参与者根本没有理由帮你。相反的,因为对自己只有损失,他们会不遗余力地阻挠你、反对你、让你的计划流产。

因此你需要评估他们的核心利益对于整个公司重要到什么什么程度,是不可以动摇的,还是在大局面前可以被牺牲的。

“这帮90后同事太自私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什么是合作的前提

参与者的4种不同立场

立场三:既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漠不关心者。

这样的参与者通常对项目非常淡漠。反正随自己没有根本利益上的牵扯,可有可无,无所谓的态度。

如此,时间的付出便成为他们最关心的要素,如果是举手之劳,也就算了;如果是需要花精力的,那么你也别对他们能够次次准时出席会议抱有很大的期望。

立场四:可能有收获,也可能有损失——摇摆不定者。

项目的利弊对于这样的参与者在初始阶段并不明晰,他们并非没有思考,恰恰是深思熟虑后有所保留。可能有收获,同时可能有一定损失,最终的净收益是正、是负并不清楚,因此他们会考虑是否要完全投入到项目中去。

摇摆不定者一般来说与项目的关系十分紧密,换句话说,你项目的完成必须有他们的参与。因此他们是你不得不面对与考虑的对象。

我们每一人在面对别人发起的任务或项目时,都有可能是以上任何一种角色与立场。将心比心,反之亦然。因此,不考虑被你邀请的参与者的立场就开始Kick off(启动)一个项目,一个新的举措是不明智的。你的准备工作显然还没有做好。

“这帮90后同事太自私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什么是合作的前提

03 对于参与者的4种不同立场,你应采取哪种策略使之欣然合作?

假设你是处在一个发起者的角色,你需要各个部门、不同岗位的人来协助你完成某个任务,某个项目,那么你应该采取什么策略,让他们都能与你合作呢?

对同盟者的策略:

之前也提到了,同盟者是天然的利益联盟,如果连他们你都无法好好利用,那就没有更好的资源啦!因此,你应该

  • 将他们凝聚起来,因为集体的力量比个体更大;
  • 虽然他们支持项目的原因各不相同,你需要让他们站在一起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对反对者的策略:

对他们,你还真没什么可做的。最主要是不要浪费时间和他们争执或试图说服他们,把时间用在刀刃上。也就是团结可能团结的人身上。

“这帮90后同事太自私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什么是合作的前提

对摇摆不定者的策略:

他们既看到了项目的积极面,又看到了其消极面。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更理性、更深入,潜在的价值巨大。因此当面对他们时,请做到:

  • 听取他们担心与焦虑的问题;
  • 不要试图强迫他们接受。
  • 他们有助于改善项目,若能好好沟通,很有可能转变成为同盟者。

对漠不关心者的策略:

有人说,漠不关心者听上去并无太大阻力,是否可以随他去了?事实上不然,一旦你能展现出项目的价值,他们就会产生兴趣,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毕竟有功劳的结果有得瓜分才好。因此,对于漠不关心者,请做到,

  • 让他们知道项目是可行的;
  • 尽快向他们证明项目的价值。

加上如果摇摆不定者已经支持你的项目,那么说服漠不关心者们就容易多了。

“这帮90后同事太自私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什么是合作的前提

对于不同立场应采取的策略

以上是对于单个立场的应对策略,现实中往往因为参与者人数的差异,会引起势力大小的区别,因此我们还应对含有不同立场的群体采取更为务实的策略。

第一种情况:同盟者占多数,反对者占少数。

这种情况对你非常有利。你应该

  • 组织所有相关人员一起开会,清楚地介绍你的项目。
  • 利用同盟者的立场推动讨论进行下去,对剩下的不同立场者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种情况:同盟者占少数,反对者占多数。

当你预见到这种明显不利的局面下,我们就应该转变思路了。你应该

  • 打消组织大家一起开会的想法,这时你会被反对者的声音淹没;
  • 最好是进行单独或小组交流,至少在开始阶段应该这样做。

从对项目支持关心的部门开始启动,最先取得成功,然后推销复制到其他部门去。

组织会议的技巧如下:

  • 一定让积极的同盟者加入,证明项目是可行的;
  • 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深入了解彼此。
“这帮90后同事太自私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什么是合作的前提

04 写在最后

所谓良好合作的前提,说得好听一点是“双赢、共赢”;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要让人有利可图。

这个“利”可以是看得见的业绩、效率、资源,也可以是发展、名声、关系与地位。用自己可控的时间付出、资源付出来交换这些更多的利益,大多数人思量之后都是会愿意配合支持的。

不仅仅是职场,任何关系的存续都基于“互惠”。而如何在叫人配合你、为你服务做事之前,就梳理过每一位参与者的根本利益与立场,如何在对方貌似“无利可图”的情形下,创造出让对方感知得到的“利”,这个过程的本质与“销售”无异。

所以,不管是用物质利益,还是情感付出(说到底也是一种利)来促使别人心甘情愿与你合作,为你做事,这才是“上路”的做法。也是一种专业的体现。


猜您还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