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鸟文化?

一、盲人摸象——中国鸟文化之追根溯源

当景德镇再也挖不到高岭土,当丝绸之路淹没于黄尘古道,鸟文化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却代代传承,根深叶茂。多少次梦回唐朝,在翠柳下听黄鹂鸣唱,看那草长莺飞;多少次魂飞回疆,在夜莺的歌声引领下走过轮回。架一叶小舟,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前行,从《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到《封神榜》的凤鸣岐山,从苏武的鸿雁传书,到牛郎织女的的鹊桥相会,鸟儿从比人类更久远的亘古飞来,如传说中的散花女神,不知疲倦地用自己的生命之光向人间铺散着美丽和欢娱。用清丽的倩影为田间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农夫洒下一缕清凉,用曼妙的歌声为山林里郁郁寡欢的隐士解开心结眉锁。似乎它们中每个姐妹都代表着人间最美好的话语,鸳鸯——百年好合,仙鹤——长寿延年,鸿鹄——志向高远,黑(短足)鹎——富贵白头,红嘴蓝鹊———吉祥如意,鸿雁——思乡情愁,孔雀——祥瑞安康。。。

什么是鸟文化?

中国最早的关于鸟的故事,开始于人类对鸟的图腾、膜拜,从三足鸟到佛祖的守护神金翅大鹏,当人类踽踽行走在大地上的时候,是多么羡慕在天空御风而飞的鸟儿啊,后来,鸟以更亲近的形象来到人间,人与鸟的关系也更加和谐,有梅妻鹤子之典故,贤人隐士多与忠贞高洁的白鹤为伍。倒了唐朝,笼鸟文化逐渐形成,而金衣公子黄鹂在当时是最有代表性的鸟,这从唐宋时期的诗词中可见一斑,黄鹂是被吟咏最多的鸟,而黄鹂的“鹂”字也是人为它而创作的,美丽的丽加上个鸟字,黄鹂以其优雅的身姿、悠扬的鸣啭、不屈不挠的王者高贵之气征服了多少文人雅士,而作为笼鸟,黄鹂却仅仅局限于在皇家宠养,因为从唐宋时期起皇帝以黄色为服,黄鹂的羽色是禁忌色,是不允许在民间笼养黄鹂的(待考)。所以笼养黄鹂的文化一直笼罩着神秘的气息而不能流传至今。宋朝,画眉已被笼养,欧阳修的《画眉》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说明当时笼养画眉的主要目的是欣赏其鸣唱,到了明朝,斗画眉已然成风,《喻世明言》中的《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主要讲的就是斗画眉的故事。百灵的笼养文化应该起于元朝,始于蒙古贵族,因为这鸟普遍分布于中原以北的地区,聚集于草原,为蒙古族人所喜爱。曾有少数民族诗人题诗咏百灵:“凄凄幽雀双白翎,飞飞只傍乌桓城。平沙无树巢弗营,雌雄为乐相和鸣。”到了清代,由于有了大量的不事生产劳作的旗人子弟,笼鸟文化更加盛行,百灵也已经作为宫廷鸟、皇室鸟来笼养,并逐渐发展到民间、逐渐形成固定的套路来品评。靛颏也登堂入室,加入笼鸟的行列,清朝的时候,靛颏是民间向宫廷进贡的一项重要贡品,民间有专门的捕鸟人,宫廷有专门的鸟把式,笼养鸟的文化达到一个顶峰,从鸟的品相、套口、笼具、配饰、食料在世界上无与伦比,无所不至其极。在清朝曾经有个捕鸟人进贡一只断八红靛被砍头的故事。至于红子是否作为宫廷鸟来养,没有太多的资料可考,我认为还是以民间为主。而绣眼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画眉的替代品。

现在,笼鸟文化在华人世界依然是广被推崇,并形成了分明的地域特点,如京津的百灵、山雀、靛颏文化、两广的四喜文化、南京的绣眼文化、川贵的画眉文化、西安的虎头凤(黄喉鹀)文化、西北地区的麻料(普通朱雀)文化、东北的腊嘴文化等,万千宠爱、百家争鸣,各有特点,形成自己的主流,说明这些鸟是最适合笼养的鸟。

曾几何时,中国人与鸟是自然界最和谐的伙伴,曾几何时,由于人类的倒行逆施,鸟丧失了自己的天空和家园,我们要谨记,一个鸟种是进化了上亿年而来的,我们不要在短短的几十年、几百年让它们从世界上消失。

附:伯劳的传说:传说周宣王时,贤臣尹吉甫,听信继室的馋言,误杀前妻留下的爱子伯奇,而伯奇的弟弟伯封哀悼兄长的不幸,就作了一首悲伤的诗,尹吉甫听了以后十分后悔,哀痛不已。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鸟,停在桑树上对他啾啾而鸣,声音甚是悲凉哀凄,尹吉甫忽然心动认为这只鸟是他的儿子伯奇魂魄所化,于是就说︰“伯奇劳乎,如果你是我儿子伯奇就飞来停在我的马车上”,话刚讲完这只鸟就飞过来停在马车上,于是尹吉甫就载着这只鸟回家,到家以后鸟又停在井上对屋哀鸣,而尹吉甫假装要射鸟,拿起弓箭就将继室射杀了,以安慰伯奇。虽然故事近神话,但伯劳鸟名却由“伯奇劳乎”一语而得

跋:今天卖了房子,成了无家可归之人,我的鸟也被送到鸟店了,我不知怎样表达过去十余年养鸟的日子,正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若干年后我会想起现在的日子吗。。。

二、秋风瑟瑟话黄鹂

鸟纪——黄鹂本纪

什么是鸟文化?

黄鹂,出于华夏东、南,中等体型鸣禽,着黄衫,肋配玄铁剑,目有眼砂,飞则缓慢有力,如鹏之举;栖则顾盼自雄,孤傲不群;鸣则如凤之清;唳则如鹰之威;自古民皆呼之金衣公子也,鸟之为民所誉者有过之乎?

黄鹂虽未入四大名鸟之列,然其性之列、羽之艳、行之端、鸣之清可谓无冕之王,故现循古人纪项羽、吕雉之例,以本纪纪之也。

黄鹂早见于《诗经》也,时名“仓庚”,《诗·豳风·东山》:“仓庚于飞,熠燿其羽。”(黄鹂自由自在的飞,羽毛艳丽光芒闪耀)《豳风·七月》有云:“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至唐以后,黄鹂之名大盛,文人多以诗词歌赋赞誉:“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黄庭坚)。“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元、杨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柳宗元)。“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温庭筠)“黄鹂隐叶飞,峡蝶萦空戏”(南朝、何逊),“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南宋、曾几)“青春白日无公事,紫燕黄鹂俱好音(黄庭坚)。”。“金堤柳色黄于酒,枝上黄鹂娇胜柳”(明、李东阳)。黄鹂入诗入画之频繁它鸟远不及也。且不贪民之一粟 ,喜鹊不及也。 婚则出双入对,闲则琴瑟和鸣,鸳鸯不及也。

以上诗句之莺皆黄鹂也。古人盛赞之灵鸟,现人厌之,以其音撞耳、鸹噪,或以色取鸟者,吾不解也,奈古人皆不通音韵乎,可发一笑耳。

在中国,没有人比东北人对夏天的离去更感伤,在这个夏天,我却没有一丝闲暇的心情去郊游,没有在野外聆听黄鹂的天籁之音,夏天去了,第一次理解了什么叫四十而不惑——就是对什么都不敢再去疑虑,就让日子如水般流去吧。

以此文来纪念这个夏天,纪念没有黄鹂鸣叫的日子。

三、诗咏四大名鸟

《见百灵在野》

风吹碧草浅,

鸟鸣遏云高。

驻足观起舞,

倏忽入云霄。

什么是鸟文化?

《西江月。画眉将军》

才把峨眉淡扫,

又想称王称霸。

铜盔铜甲下山崖,

不惧生死杀伐。

取胜未及卸甲,

飞落枝头自夸。

歌罢疲累倦归家,

梦醒笼里关押。

什么是鸟文化?

《靛颏》

曾演霓裳舞,

夙著七彩衣,

朝饮天河水,

夜鸣枕边诗。

什么是鸟文化?

《绣眼》

仙山盗得小鹅黄,

点染红尘万木苍,

纤巧招惹蜂蝶妒,

穿梭织就碧玉妆。

什么是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