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河南洛宁素有“北国竹乡”之称,竹编历史悠久。唐代皇宫纱灯的“筋骨”多以洛宁竹子制成;清顺治年间,洛宁竹竿进贡宫廷,供太医烧取竹沥。

今年71岁的张永杰,是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的一位农民“竹匠”,他15岁开始学习竹编,20世纪80年代曾跟随一名日本技师学习竹编技艺并到日本东京学习深造。回国后,张永杰对竹编充满信心,一直潜心钻研竹编技艺。

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影报道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在展示自己的竹编作品。

张永杰介绍,竹编工序繁琐,首先要进行拔篾、蒸篾、染篾、凉篾等工序,再通过串编、雕刻、印花、饰物点缀、上色打亮等数道工序,最后才能编织成精美的竹编艺术品。“做竹编,准备材料占了七分功,编织只占三分。”

2015年,洛宁竹编入选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张永杰说,自己会一直不断创新,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竹编,“目前我正在筹建竹编传习所,努力将竹编这一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用藤条加固篮子的边缘。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在展示发簪状的竹编作品。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在制作竹编作品。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在编织一个篮子的底座。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在展示可以变形的竹编作品。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右)向洛宁县文化馆馆长段慧博介绍宫灯状的竹编作品。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在加工竹篾。

农民“竹匠”张永杰:醉心竹编50余载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在加工竹篾。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查看自己的竹编作品。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用藤条加固篮子的边缘。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在修剪一个篮子的底座。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在制作竹编作品。

12月1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陈吴乡大原村,张永杰在编织一个篮子的底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