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歷史評價卻很高?

史小二記


明仁宗朱高熾於1424年9月即位,僅僅在1425年5月便病重去世,在位時間還不到一年。不過,雖然朱高熾在位時間很短,但他在歷史上的評價卻普遍較高。廟號“仁宗”,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證明。

(朱高熾)

那麼,為什麼朱高熾在位時間還不到一年,就能獲得歷史的一致好評呢?

實際上,史書評價朱高熾,並非僅僅是從他即位的那段時間來尋找依據,他即位之前的事蹟,同樣值得稱道。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他天性沉穩,喜學少言。雖然他的沉穩品質深受祖父朱元璋喜愛,他也因此早早被欽定為燕王世子,但朱棣事實上卻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由於朱高熾從小喜靜厭動,他漸漸變成了一個胖子。而且這個胖還不是一般的胖,他甚至需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夠行動。對於一生推崇武力並且長相俊朗的朱棣來說,這樣一個行動不便的胖兒子,顯然並沒有遺傳他的良好基因。相對來說,他更加喜歡各方面都與自己相似的二兒子朱高煦。

後來朱棣起兵靖難,英勇神武的朱高煦也跟著一起上了疆場,而肥胖的朱高熾由於行動不便,則只能留在家裡。

在戰場上,朱棣多次陷入險境,而朱高煦總會在關鍵時刻趕來救援。這不禁讓朱棣大為感慨,鼓勵朱高煦說:“勉之,世子多疾。”

事實上,朱棣之所以說這樣的話,除了激勵朱高煦賣力殺敵立功之外,同樣也表明了,他的確更加看好朱高煦。

(朱高煦)

不過,雖然朱高熾並沒有外出打仗,他在家裡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在靖難之役中,留在家裡的朱高熾,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在朱高熾鎮守北平期間,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攻打北平。而且,建文帝還專門送了一封秘密文書給朱高熾,想以封王來引誘朱高熾投降。

儘管當時朱高熾只有一萬兵力,但他卻連看都沒看,就直接把建文帝的文書轉送給了朱棣。並且朱高熾在堅守北平期間,積極聽取城中老兵的意見,以多種方式與李景隆鬥智鬥勇,最終李景隆被迫撤軍。朱高熾也因此創造了萬人守城的奇蹟。

朱高熾成功堅守北平,對於整個靖難之役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朱棣能夠成功登基建元永樂,朱高熾實在是功不可沒。

朱棣即位後,朝堂上下開始商議立儲的問題。由於堅守北平立下大功,朱棣也開始漸漸重視起了朱高熾的才能。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朱棣最終將朱高熾立為皇太子。

(朱棣)

然而朱高煦在爭奪太子失敗後,卻始終心有不甘。為了能打倒朱高熾,朱高煦多次進讒,誣告太子失德。在後來朱高熾監國期間,朱高煦又誹謗他未能完成皇命。

儘管朱高煦在誣告太子一事上十分來勁,但朱高熾卻從來沒有怨恨在心。後來,朱高煦被查出幹了不少違法亂紀的事情,朱棣大發雷霆,準備將他貶為庶人。朱高熾在這時候不計前嫌,站出來為朱高煦求情,朱高煦才逃過一劫。

朱高熾登基之後,他不僅沒有大力報復幾個心懷不軌的兄弟,而且還主動給他們進爵封王。

在手足相殘頻頻發生的古代皇室,朱高熾以德報怨的做法,也確實是仁義之至了。

朱高熾在位期間,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不僅褒獎忠孝之人,而且任人唯賢,尤其鼓勵百官進諫。這就使得當時的朝堂開放清明,官員樂於提出建議,而朱高熾也會積極聽取眾人的諫言。

除此之外,朱高熾還廢除了永樂年間的一些嚴苛政策。對建文帝的舊臣,朱高熾也進行了赦免和冤案平反。

永樂一朝用兵頻繁,百姓終日不得安寧。朱高熾即位後,大力發展生產,注重以農為本,停止了大規模的用兵,使得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時間。為明朝的第一個盛世復興“仁宣之治”,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這樣的朱高熾,就算他在位的時間非常短,他已經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能得到極好的肯定,也是順理成章的。

(參考資料:《明史》《明史紀事本末》)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是個大胖子,有多胖呢,應該在300斤左右。因為身體肥胖,所以行動不便,床鋪,門口都要大一號,穿衣服費布料,因此,朱棣不大喜歡他,曾多次打算立二兒子朱高煦為皇儲。

這事兒一直讓朱棣十分糾結,後來是大明才子解縉給他下定決心立儲的,解縉說:皇帝有個好孫子啊。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卻生的英武雄偉,有帝王之氣。

除了肥胖,朱高熾的才能一點也不比朱高熙差,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堅守北京城,以一萬之眾兵士,發動北京城軍民一起守住了北京,李景隆號稱五十萬大軍也沒有打開北京城門(雖然其中有水分)。朱棣稱帝之後,屢次北伐,朱高熾坐鎮監國,朝政不亂,井然有序,充分說明了朱高熾的治國才能。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朱棣時代以嚴猛治國,其間又發生了靖難之役,人心思安,朱高熾一改朱棣的嚴酷和朱元璋時代的“重典治國”理念,施以平和仁政,由此,文官士人得以“身心解放”,百姓得以休息,朱高熾不同於父親祖父的執政風格得到官民一致擁護。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青燈問史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跪射俑


明成祖朱棣子嗣不多,一共有四個,和他的老爹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比起來,那是小巫見大巫,就算朱棣這四個兒子也是他當燕王的時候生的,他四十多歲登基以後二十多年沒有一點動靜了,這難道真的是巧合嗎?這些暫且不論,我們就來說一說他的嫡長子~朱高熾。



漢人講究嫡長子繼位,而且朱高熾也的確是比較聰明,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過於肥胖,有近300斤的體重,走路都需要別人攙扶,而且走一步喘三喘,身體極其不好,因此朱棣也不喜歡這個兒子。


他想如果把大明的江山傳給老大朱高熾,萬一沒過幾天,他一命嗚呼了怎麼辦?就他這身子骨能適合當皇帝嗎?所以朱棣在立儲的這件事情上一直很糾結,但是如果廢長立幼的話又不符合情理,況且老二老三對皇位一直虎視眈眈,這讓當爹的朱棣很是頭疼,但是不管怎麼糾結朱棣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大胖兒子朱高熾,朱棣因為他當繼承人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他看上了朱高熾的兒子,他的孫子朱瞻基,覺得這個孩子是一個當皇帝的料,從小就喜歡他。


公元1424年九月明仁宗朱高熾繼承皇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終年47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之獻陵,由嫡長子朱瞻基繼位。

大家請看從公元1424年九月,到第二年的五月朱高熾病重,一共不到300天,而在這短短的200多天的時間裡,後人卻給了朱高熾極高的評價,這一切單從他的廟號“仁宗”能看得出來廟號是後人在皇帝死後給皇帝立的封號,仁宗就證明這個人是仁義之士。


朱高熾繼位的時候已經46歲了,實際上,史書評價朱高熾,並非僅僅是從他即位的那段時間來尋找依據,他即位之前的事蹟,同樣值得稱道。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他天性沉穩,喜學少言。雖然他的沉穩品質深受祖父朱元璋喜愛,他也因此早早被欽定為燕王世子,但朱棣事實上卻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朱高熾由於身體過於肥胖,他沒有跟隨父親南征北戰,但是話又說回來,他雖然沒有打過仗,也不代表他是無能之輩,話說朱高熾鎮守北平期間,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攻打北平。而且,建文帝還專門送了一封秘密文書給朱高熾,想以封王來引誘朱高熾投降。 儘管當時朱高熾只有一萬兵力,但他卻連看都沒看,就直接把建文帝的文書轉送給了朱棣。並且朱高熾在堅守北平期間,積極聽取城中老兵的意見,以多種方式與李景隆鬥智鬥勇,最終李景隆被迫撤軍。朱高熾也因此創造了萬人守城的奇蹟。

朱高熾由於身體過於肥胖好靜不好動。在一個人的時候,他喜歡看書,喜歡學習,從書中學習知識,學習做人的道理,雖然不被父親喜歡,但是他依然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足以說明為什麼後人對他有極高的評價了。


佳寧姐姐說歷史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駕崩於北征凱旋途中的榆木川,八月二十五日,朱高熾獲悉了朱棣駕崩的消息,九月七日,朱高熾繼位,改明年為洪熙元年。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於皇宮中的欽安殿猝然駕崩,此時距離朱高熾繼位只有不到九個月。

關於朱高熾猝然駕崩的原因,《明史》、《明仁宗實錄》等史料中都是諱莫如深,後世的一些史學家根據史料中留下的一些蛛絲馬跡提出了朱高熾死於縱慾、雷擊、中毒、心臟病等幾種不同的說法。由於這幾種說法都缺乏足夠的證據,所以朱高熾猝然駕崩的原因就成了一個歷史迷案。

雖然朱高熾的死因成了一個歷史迷案,但在歷史上對他卻有著極高的評價,朱瞻基繼位後給他上的廟號是仁宗,意為“仁孝而天下歸心”,清修《明史》中也給予了他“用人行政,善不勝書”和“與文、景比隆”的評價。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明史》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在歷史上為何會有著極高的評價?

通過相關史料的記載,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四。

一、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的評價

從永樂二年朱棣冊立朱高熾為太子開始至永樂十四年朱高煦就藩為止,文官集團為了幫助朱高熾挫敗朱高煦爭奪太子之位的企圖,在先後發生的解縉案、耿通案、迎駕案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解縉、耿通等支持朱高熾的朝臣和十多位太子屬官被殺,楊榮、楊士奇等文官集團的骨幹力量大多都被關進監獄。

在付出瞭如此慘重的代價後,如果朱高熾被描述成為一個平庸的皇帝,文官集團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所以,無論朱高熾如何,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的評價。

二、武將對朱高熾很滿意

繼位的半個月內,朱高熾先後任命武安侯鄭亨為大同鎮守總兵官、襄城伯李隆為山海關鎮守總兵官、武進伯朱榮為遼東鎮守總兵官、都督僉事譚廣為宣府鎮守總兵官、都督同知梁銘為寧夏鎮守總兵官,通過朱高熾給予鎮守總兵官常駐各鎮、負責衛所士卒的操練、統一指揮附近各衛所士卒守備邊防等權力的情況來看,朱高熾是想以鎮守總兵官取代藩王成為新的邊防核心。

命武安侯鄭亨等四人俱充總兵官,亨鎮守大同;襄城伯李隆鎮山海;武進伯朱榮鎮遼東。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譚廣為本府左都督,命鎮守宣府。命後軍都督府同知梁銘鎮守寧夏。——《明仁宗實錄》

如此一來,武將的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加、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這對於武將來說無疑是個大大的驚喜,所以,他們對朱高熾很是滿意。

三、文官集團對朱高熾很滿意

朱高熾繼位後,為了對文官集團投桃報李,不僅恢復了永樂時期廢除的三公、三孤頭銜,還通過內閣輔臣兼任六部尚書的方式提高了內閣輔臣的品級。

這可以被看做是明代文官集團權力開始增加的標誌性事件,因為內閣輔臣通過兼任六部尚書、加封三公和三孤頭銜的方式就能將品級提升到從一品甚至是正一品。

隨著內閣輔臣品級的提升,文官集團就能以內閣為中樞不斷增加自己的權力,所以,文官集團同樣也會對朱高熾很滿意。

四、百姓對朱高熾很滿意

朱高熾繼位後立即下令停止按計劃即將開始的下西洋活動,並且在隨後又相繼下令停止採辦、對韃靼等部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此外,朱高熾還宣佈準備“還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

蓋京師者四方之本,世雲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所都。我太祖高皇帝定鼎於此三十餘年,宗社奠安,生民無事,且皇祖陵寢所在,宜命皇子之賢者率重兵以鎮之,外以杜覬覦之心,內以壯兩京之勢。他日迴鑾,亦可以省東南轉輸勞費。——《明仁宗實錄》

隨著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下西洋、採辦等活動的停止,百姓的負擔大大降低,並且朱高熾還同時頒佈了許多有利於百姓休養生息的撫民重農措施,所以,百姓對朱高熾同樣也很滿意。

綜上所述,有了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評價的前提,再加上武將、文官集團、百姓、士紳都對朱高熾很滿意,朱高熾在歷史上的評價怎麼會低,所以,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必然會在歷史上有著極高的評價。


璽言春秋


原因就在於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即位時間不長卻奠定了明朝盛世——仁宣之治的基礎

明仁宗短短一年的即位時間,雖然不長,但確實對朱元璋、明成祖施政不足的撥亂反正。明仁宗讓明朝這輛貨車離開偏差的方向,回到正軌,這就彌足珍貴。

明仁宗在短短一年做了什麼:

1、明成祖一死、明仁宗尚未即位,即可釋放在太子期間被下獄的夏原吉等舊部下;

2、即位後,即可停止下西洋、買馬、採辦等耗費大額國庫資金的支出行為,削減財政開支,減輕國民負擔;

3、淘汰厄官;釋放被謫隸軍籍的官員回家鄉;規定文官70歲可致仕;

4、敕令官府所用的物資均以原產地市場價值計價購買,對科派生病人民的官吏嚴懲不貸;

5、增加朱氏諸侯每年俸祿;

6、設立南京守備,為李隆任職;

7、廢除要求都城人民必須在京城衛所養馬的規定;

8、停止向民間購買金銀,廢除兩京戶部行用庫;詔令天下衛所修建城池;

9、廢除全國各地雨澤奏章收藏於通政使的做法,要求雨澤奏章即到即上奏,以瞭解各地天氣情況;

10、規定三法司會同大學生、府、部、通政、六科在承天門共同給囚犯定罪,作為永久性法律;

11、增加京官和士兵的月俸祿;

12、釋放建文帝時期因建文帝被牽連的所有官吏家屬;

13、詔令都城附近的衛軍輪番到京城進行操練,成為定製;

14、派遣御史巡視邊境防衛和考察天下官吏;

15、規定朝臣回老家探親的賞賜數量等級;

16、規定地方官員如果在發生災情不上奏要求賑災就要被問罪;

17、嚴禁法外加罰,即便是明仁宗親自下詔法外 加罰,大臣必須上奏要求明仁宗廢除;規定自宮的不孝論罪;除非涉及謀反罪,否則不得連坐家屬;廢除誹謗禁令,民間上告的都不得治罪;

18、在聽說山東、兩淮、徐州等地缺糧而官府正準備徵收夏季稅糧時,為防止工部和戶部反對,在沒有知會工部和戶部,先讓楊士奇起草詔書、自己用國璽蓋章後,才通知工部和戶部,讓他們執行。


總的來說,明朝寬鬆治國、息兵養民的仁宣之治是明仁宗開啟並奠定基礎、明宣宗繼續發展。明仁宗的作用就類似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只是明仁宗即位時間太短。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為了讓朱高熾成功減肥,據說朱棣將失職多送食物的供膳官剁成肉醬······這恐怕是朱棣對朱高熾身心最大的摧殘了吧。練騎射朱高熾欲哭無淚,他胯下的戰馬也是如此。

雖然朱高熾在位不及一年,但是他自永樂中後期,就開始長期監國。時人評價,東宮監國,朝無廢事。也正是因為朱高熾在日常政務處理中所積累出諸多經驗,所以才有能力在朱棣去世後,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並撥亂反正。

甚至可以說,在朱棣主政期間,二人屬於分工合作,作為皇帝,朱棣管理的是最重要的軍國大事,而日常政務基本都由朱高熾來處理,無論是北征蒙古,還是北京籌辦遷都事宜,都造成朱棣長期不在南京,所以朱棣命令太子朱高熾監國。

朱高熾的短板

不同的人所持政治理念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朱高熾不光有自己的政治理念,還有自己的脾氣秉性,所以二人本身就有政治衝突,也存在一定積怨,這才是朱棣某些時候會考慮讓朱高煦繼位的原因,而不是因為簡單的喜歡或不喜歡某一個兒子。當然朱高熾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是一個問題。

其實,朱高熾的優勢也僅僅就是長子而已,論個人感情來說,朱棣最賞識的始終是朱高煦(後來看清其嘴臉後才淡漠下來),最寵愛的是朱高燧,而最不喜歡的恰恰是身體孱弱的朱高熾。

無須諱言,朱高熾的體型確實是肥胖,笨拙,行動遲緩,為此,朱高煦沒少調侃他,這也引起了朱高熾長子朱瞻基的不滿。也是出於身體原因,類似於騎馬打仗,都不是他所擅長的,不可能象朱棣一樣,御駕親征蒙古草原。對於朱高熾來說,上馬都是一件很費力的事,而朱高煦驍勇善戰、戰功卓越,還幾度救過朱棣的性命。對於才幹方面的賞識,朱棣肯定是傾向於朱高煦。

而對於朱高燧,朱棣很純粹的,就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寵愛甚至溺愛,沒有原因。

朱高熾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

雖然他只當了幾個月的皇帝,但總比朱標要好些吧。朱標是太子做到歸天,為什麼要提朱標呢?

二人脾性相近。這也是朱高熾的優點、超過兩個弟弟的優點,就以永樂初期向過往總結:

第一、中規中距,為人寬厚;

第二、最初作為前燕王的繼承人,他是受朱元璋親自冊封,根紅苗正;

第三、雖然朱高熾不擅長領兵打仗,但是守城方面還是有功勞的,在朱棣造反初期,朱高熾堅守北平,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僅僅率領了1萬多人守城,竟然成功抵禦了李景龍50多萬南軍的進攻,當然了,這裡面是有貓膩的,本文就不提了。

朱高熾的寬仁平和,給他帶來了極大回報。

這就體現在朱棣在繼位初期,作為首要國事,大臣們勸諫朱棣早日冊立太子,但是朱棣卻一直在猶豫。凡是這類意見,他都加以搪塞,人選雖然不定,但他卻又向群臣徵求冊立太子的意見,很明顯朱棣自己也很糾結。

其實,朱棣知道他自己最喜愛的朱高燧是沒有德行和本事繼承皇位的,他還是傾向於朱高煦能夠繼承大統,這是試探群臣對朱高煦的擁護程度。長幼之分對於朱棣來說,這都不是問題,他不但打破了立嫡立長的傳統,還把正牌的皇帝不知打到什麼地方去了,不立嫡長心理壓力也不大。

朱棣得到的結果卻是大部分臣子的反對,你皇帝再強也終究還是要靠踏實忠心的臣子來做事,如果是朱高煦繼位之初就君臣不合,會致令國家動盪,後果不堪想象,而且他們反對的原因,外加朱棣自身的好惡綜合來說就是:

第一、封建社會的那套傳統禮法。

第二、群臣對朱高熾的支持。

第三、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兒媳(長輩對晚輩的欣賞)。

第四、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長孫-“好聖孫”朱瞻基,傳位不是踢球,如果他把皇位傳給朱高煦,再想讓老二將皇位回傳給朱瞻基那是痴心妄想的。

第五、漸漸看清朱高煦的嘴臉和野心。

處處被掣肘的朱高熾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雖然隨順了諸位大臣的心願,但卻造成了朱棣和朱高煦之間,以及朱高熾與朱高煦之間的矛盾,並隨著時間推移漸漸形成積怨,只待井噴的一天。

各有分工這種工作方式,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這讓父子二人都不自在,到底誰說了算,很顯然朱棣說了算,但是在他北征和營建北平皇城的時候,大多時間並不在南京,日常政務都由朱高熾來處理,即便是一般政務的處理,朱棣就能放心麼,同樣不行。

朱高熾的權限中有中低官員的人事權,這是朱棣特地交代的,高層官員的提拔任免都要朱棣親自做主。

一方面限制了朱高熾本就不大的權利。

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擔心。怕朱高熾受人挑唆,下手過重,類似於朱允炆那個糊塗蛋一樣,做出蠢事,被利益集團左右,甚至受人挑唆搞不好趁著自己不在南京就直接“起事”。

總結來說,太子監國雖然是朱棣授權,但是朱棣本人卻並不放心。在那個時期,朱高熾也無非就是個頂級秘書,在每次朱棣出差回到南京後,都要讓朱高熾將所有處理過的政務記錄呈報上來,還有更過分的,比如說,處理一件事,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你為什麼要這麼做?最後處理的結果是怎樣的?

朱高熾雖然沒有過多抱怨,但可想而知他的內心的崩潰的,對這種放權方式也是抗拒的,即便是個臣子也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給予充分的信任和權利,我一個做兒子的,你不放心我?為啥不給我相應的權利,朱高熾在意的是這讓他很難在政治上一展抱負。

在朱棣看來,朱高熾明顯是在奪權,因此沒少對朱高熾進行過斥責。並且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每次回到南京主政的時候,總要把某些朱高熾處理過的政務,更改後作廢,理由也不是依據法度與合理性,很純粹的就是秀肌肉,讓朱高熾知道到底誰說了算。

父子二人積怨越來越深,朱棣還張榜,將朱高熾的“亂政”公諸於眾,讓朱高熾顏面掃地,這實在是不智之舉。明明有些政令,處理的非常得當,但朱棣說改就改,這遭到了一些官員的反對,朱棣大筆一揮,人頭落地,以後在朝中雖然有很多人支持朱高熾,但也僅限於暗中支持,不再有人敢替他辯護什麼了。

群臣們都在壓抑著,不經意間,朝中的勢力,漸漸涇渭分明,一方面是皇權的忠實擁護者,也就是保皇派,另一方面,就是從根本上就看不起朱棣的一些大臣,朱高熾的脾氣秉性隨和,政務處理能力尚佳,法度掌握寬嚴並濟,朝中或明或暗,讚賞他的人很多。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部分投機分子,畢竟朱棣某一天離世,那麼繼位的肯定是朱高熾,投機分子就會抓緊時間不遺餘力的在朱高熾沒有登基以前,巴結逢迎,好在他登基以後,收穫回報。

朱棣和朱高熾的積怨越來越深,逐漸爆發出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甚至心悸的衝突。其實歸根結底都是朱棣和太子的衝突。這個時候,看出苗頭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指使在朝中的支持者利用朱棣對太子的猜忌和不滿,散佈流言,中傷陷害,不斷的刺激朱棣,關押處死朱高熾的東宮派系勢力。

很多與太子關係不錯的朝臣,都受到了陷害。朱棣還曾秘密下令自己的心腹,暗中調查太子,而金忠摘下官帽,叩首痛哭,他願意為朱高熾擔保,如果朱高熾是不可靠的,他本人願意連坐,朱棣才沒有進一步行動(換人監視)。

朱棣的態度,因為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挑撥離間越發冰冷強硬,而同樣是這種態度,也反過來刺激了朱高煦和朱高燧,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的打擊朱高熾的嫡系勢力,但是不懂收斂的朱高煦太過肆無忌憚,終於也引起了朱棣的警覺和震怒,將其廢為庶人,還是朱高熾流著淚求放過,才使朱高煦保住了親王爵位,但被削去兩隊護衛,發送到山東樂安。

就這樣朱高熾少了一個最有力的皇位競爭者,也少一股強勁的反對勢力,這讓心理上已經不堪重負的朱高熾暗暗鬆了口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永樂後期,閒雜人等被撇除了個乾淨,純粹演變成了父子二人的鬧劇。將近20年的積怨漸漸爆發,還是因為分權問題,一方面要讓朱高熾監國,而另一方面,又絕不放權,讓朱高熾的處境非常尷尬。

朱棣一面故作姿態,親筆授權有事不必奏來,一面又事後查錯,無論對錯都要斥責,這樣的日子加上朱高熾本就孱弱的身體,能有高壽才是怪事。

在最後一次北征的途中,朱棣已經感到時日無多。他曾經說過,東宮(就是朱高熾)處理政務的時間已經夠長,而且非常熟練,我返回北京後,要把所有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他,我也該享受天倫之樂了,意思就是想提前交接,退位享福。

看來,朱棣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有很大的擔憂,否則不會突然想起放權,讓朱高熾即位。

朱棣也有舔犢之情和自己的苦衷

再怎麼樣也是自己兒子,何況還有自己喜歡的朱瞻基呢,其實他對朱高熾和東宮勢力所採取的行動,目的不過是想削弱和限制其能量,以防逐漸演變為規模龐大的太子黨,對自己的皇權造成威脅,哪怕厚道的朱高熾沒有這個心,也怕小人攛掇,朱允炆就是反面典型。所以雖然朱高熾連連遭受打擊和限權,但是很奇怪的,他的太子地位還是比較穩當。

朱棣雖然對朱高熾敲敲打打幾十年,但是下手也並不重,狠手都下在外人身上了,他也沒有把事態過於放大,這些都被朱棣控制在一定程度和範圍之內,關押和殺戮的人,也都是朱高熾的“近臣”,並沒有牽扯過甚。他的目的,只是讓朱高熾的權利繼續被籠罩在皇權之下,以免發生不可控制的事態。

朱高熾也比較聰明,以前他曾經處分過朱棣的寵臣,但在受到阻力後,他便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甚至對於朱棣安插在自己身邊的眼線,也假裝不知(已經有人告知朱高熾)再加上朱棣的寵臣金忠,以及諸如楊士奇,胡濙等人的保護,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一步步鞏固,只不過權力被限定到一定範圍和程度而已。

(幾幅畫作都是朱瞻基親筆)

時代不同責任不同

這父子倆的工作是階段性的,各有各的使命。

朱棣負責保命、鐵腕懲“奸”、開疆拓土。

朱高熾負責守成,並且撥亂反正把諸多不良現象滅除於萌芽狀態。

朱棣開疆拓土,北及蒙古,南征交趾,遠航西洋,遷都北京。這些都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些功績即便放到今天也讓後世子孫們感到振奮和欽佩。

但是這卻超出了明朝當時所能負擔的極限。這也是後來劉大夏哪怕面對皇帝的討要,也拒絕交出海航資料的原因。

朱高熾繼承皇位,是為洪熙帝。他對永樂時期的政策,從各個方面做了相應的調整,否定了朱棣以前很多並不合適做法,開創並實施了仁宣之治。

朱高熾停止了耗資巨大、耗費空前的四項鉅額經費。

看到這裡某些朋友可能會感到惋惜,覺得他應該順著他爹和他爺爺的足跡佔領俄羅斯,解放全歐洲^_^,但那只是咱們的想法,當時的條件,已經不允許朱高熾沿著他父親朱棣的老路走下去。

遷都北京後,雖然天子守國門,給北方戰事帶來了一定便利,而隨著朱高熾的國策調整,北京在當時的重要程度,尤其作為首都來說,意義不大,朱高熾也曾經想過,還都南京。

這不是個人好惡的問題,而是有著非常現實的目的,整個皇家宮廷、官僚機構、北京周邊的衛戍部隊所需消耗,每年都要從南方將大量的物資運到北方,運費本身就極其驚人,甚至超過了物質本身的價值。

更要命的是,有無數中間商賺差價,比如開支的日子到了,官員們收到了一張張白條,糧食有,但是運不過來,官員們自己去南京領?沒辦法,揮淚大甩賣,都塞給了商人,而商人逐利,沒有大好處他們也怵頭這通折騰,所以他們的利潤是非常豐厚的,這就面臨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明代的公務員工資是能逼出人命的低,再被商人盤剝一氣,就更過不下去了,一時間帝國高管們怨聲載道,這也是朱高熾打算還都南京的原因。

朱高熾還赦免了朱棣時期很多遭受迫害的官員和家屬,把他們解救出來,恢復自由,並首次平反,宣稱方孝孺等人是忠臣,承認建文帝一朝的政治地位合法有效,還原歷史本來面目。

再就是頗為遭恨的司法部門,包括朱高熾在內也深受其害,他糾正司法部門的辦事作風,不允許再惡意構陷,小題大做,從制度上廢除了誹謗罪,禁止法外用刑,隨意株連無辜。

為了防止司法亂權,他下令三法司會同內閣五府六部等機構的負責人同審罪犯。有效的制止了永樂時期的誣告成風,迭興大獄的恐怖活動。永樂時期,紫禁城工程,雖然有著很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但是,同樣造成了國困民窮的局面,為了緩解這種情況,朱高熾免除了災區的田賦,還提供無償的救濟。

在永樂時期過多的徵用了民間的物資(無償徵用)和勞役(無償徵用),這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朱高熾上臺後,做出規定:

按市場價格購買所需物資,並大幅減免當時物料徵收數量,有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公平的裁判制度,方便了民眾,同樣一件事,轉害民,為利民,受到民眾的歡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物資方面,各地官員的貪腐行為。

對於以前曾經關押和打擊過的東宮官屬。朱高熾一再鼓勵這些人不要回頭再擔憂朱棣時期的朝堂風氣,現在正是他們暢所欲言一展抱負的最佳時機。

前不久還是階下之囚,現在又被朱高熾提拔重用,臣子們敢不用命,一個個感動的跟什麼似的,自然而然的,朱高熾身邊緊密的圍繞著一些使用起來如臂使指的忠誠勢力。

朱高熾並不是純粹的好好先生,比如大將丘福,他是朱高煦的堅定擁護者,曾經不遺餘力的想將朱高煦推上皇位,其中恐怕也參與了對朱高熾的打壓和對其官屬的陷害,所以,幾乎所有北征戰死的將領,全部予以追封,但是,丘福卻被排除在外。

朱高熾在即位不足一年的時間內,大刀闊斧的調整和改變了永樂時期的一些弊政,鞏固和穩定了當時的社會局勢,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時間之短,都是非常少有的,朱高熾的許多做法,明顯帶著否定永樂政治以及朱棣個人意願的色彩,甚至近乎偏激,所以某些事未免有些矯枉過正,他也是人,高壓幾十年總要有個宣洩口,否則人會瘋掉的。

如此看來朱高熾這種政治理念都是在他監國時期,通過對政務的熟悉和處理,而逐步產生和形成的,並不是在他即位之後,才後知後覺的下手整頓,所以他的功績在永樂中期就體現出來了,而非短短不到一年幹出曠世成就。

朱高熾穩定局勢,緩解困境,平息鬥爭,他的執政理念為後來的宣德帝朱瞻基所繼承,後世合稱為仁宣之治,如前所述,永樂時期致使國力下降,呈超負荷狀態,這在朱高熾執政的幾個月內,得到緩解和調整,而仁宣之治的成功,正是適應了社會需求,彌補修正了弊政,才使整個社會重新步入正常的軌跡。

朱棣和朱高熾兩人的矛盾和積怨也是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二人的矛盾和積怨促成並加速了當時社會趨勢的轉變和發展。

有著足夠執政經驗和能力的朱高熾,在朱棣壓迫下兢兢業業幾十年,一朝得以翻身,自然在怒火的噴薄的助勢下,飛快的扭轉著朱棣曾經掌握的一切,迫不及待的以自己的政治理念來修正一條條有傷國力、民力的政策法令,這就是短期見效的原因,這是二十年的成果,而非不到一年。


古今通史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本回答約3000字左右,閱讀時間3分鐘,歡迎閱讀。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第4位皇帝,共在位9個月,他在明朝的歷史上佔據著重要的作用,在明朝16位皇帝中,他是一個守成的皇帝,他爺爺朱元璋打下江山,傳給了朱允炆,百姓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他爹朱棣又發動了“靖難之役”,成功搶奪了皇位,而後又連續派兵對外征戰,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是當朱高熾即位後,把他老爹頒佈的一些苛政全部廢除,做出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那麼這位宅心仁厚的皇帝為什麼在歷史上評價如此高呢?東哥就跟大家說一下。

朱高熾的身世

在洪武11年(1378年)七月二十日,朱高熾在朱元璋的興盛之地鳳陽出生,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孫子,也是朱棣的長子,關於其出生,有這樣一段記載:

仁孝皇后,夢冠冕執圭者上謁,寤而生帝。

古代帝王出生,必有祥瑞記載,因此朱高熾一出生,母親仁孝皇后便夢見他兒子是個皇帝。只是他從小便被父親嫌棄體型肥胖,加上他有足疾,因此行動頗為不便,有人攙扶也會摔倒,如此跟朱棣“貌奇偉,美髯髯,智謀有大略”的形象相比自是天差地別,此外朱棣卻極為喜歡朱高熾的弟弟朱高煦,《明史》中寫到“長七尺餘,輕趫善騎射,兩腋若龍鱗者數片”,再加上其弟跟隨父親朱棣南征北戰而立下汗馬功勞,所以朱棣更想立他的弟弟為繼承人。

第一個圖為朱高熾,第二圖為朱高煦,兄弟倆還挺像。

童年的朱高熾是隔壁家的好孩子

童年的朱高熾表現很出眾,《明史》中這樣寫“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同時,朱高熾自幼便對讀書感興趣,4-5歲的時候就喜歡呆在宮中讀書,而且遇見不懂的問題,還向一些學問好的大臣們去請教。

除了喜歡讀書,朱高熾還喜歡射箭,《明史》中這樣寫到:“數日輒造精藝,發無不中”,意思是說朱高熾練了幾天的射箭,便可以百發百中,而當身邊的人問他為什麼如此精準的時候,他說:“心志既正,無難者,然決口不自矜。”由此可見朱高熾小時候便較為文靜、謙遜,且心志善良,同時不像其他頑皮的孩子一樣貪玩,非常願意學習和好問,簡直就是現代版隔壁家的好孩子。

此圖為朱高熾

18歲的朱高熾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世子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正值18歲,爺爺朱元璋授金冊,立為燕世子,據說他爺爺對這個孫子頗為滿意,有這樣一段故事,朱元璋有一次把朱棣的幾個兒子,秦世子、晉世子、燕世子等幾個世子和其他幾位王的世子叫到身邊親自教導,然後為了考察這幾位世子,便經常讓他們分別檢閱皇城的四門衛士,而朱高熾常常最後一個回來,朱元璋很好奇就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旦寒甚,衛士方食,俊食畢,乃閱,以故遲”。意思是早上天太冷了,讓衛士們吃完早飯,再閱兵,所以才晚了,朱元璋一聽開心的說他能體恤下人,真是宅心仁厚。

他爹發動“靖難之役”,他卻有勇有謀的坐鎮後方

建文元年(1399年)7月5日,燕王朱棣正式起兵,公開反對朝廷,大家知道北平是朱棣的藩封之地,是其根本所在,因此朱棣在外出徵時,包括朱高煦在內的幾位世子都在外作戰,只有朱高熾一人留守北平,但是他卻意識到守衛北平的重要性,因此在李景隆還沒有圍攻北平時,朱高熾便已積極準備,安撫城中軍民。而在隨後李景隆果然圍攻北平之時,發動了幾次攻城行動,都未成功,但“城中守備已完,雖老弱不及萬人,帝(朱高熾)鼓舞激勸,下至婦人、小子皆奮效力......人心不變”,可見朱高熾的準備工作很到位,是一位真正有勇有謀的軍事家。

此圖為朱棣像,你們說跟圖一圖二倆兒子像不像呢?

皇儲之位得來不易,但是他以仁孝使得天下歸心

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封為太子,其實早之前,朱棣就已經考慮太子之位,首先他嫌棄朱高熾,比較欣賞朱高煦,但是倆人在靖難之役中都貢獻很大,而朝中大臣也分為兩派,他們認為朱棣喜歡朱高煦多一點,所以很多人投機都贊成朱高煦為太子,但是朝中還有一部分人尊崇祖法,如解縉、黃淮等人認為“立嫡以長”,而解縉更是對朱棣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最終朱棣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可見他太子當的也不容易。

兄弟反目成仇,他卻儒德寬厚

朱高熾被封為太子,朱高煦自然極為不甘心,因此在永樂時期經常誣陷朱高熾,這種政治打壓還造就了多起大案,無數朝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比如解縉之案,解縉幫助朱高熾成功爭奪太子之位,朱高煦自然很恨他,而由於朱棣的偏愛,朱高煦也極受寵愛,因此許多大臣還是站在他這一邊,認為一切皆有可能。但是當這些大臣故意把主張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消息傳入民間之後,朱高煦卻對朱棣說是解縉為了邀功買好故意將消息洩露,更是有一次朱棣出征不在家,他將解縉見朱高熾的消息告訴了朱棣,於是朱棣大怒,將解縉嚴刑拷問,乃至身亡,除了這個案子如耿通之死,黃楊之獄等等,並且不僅朱高煦一人虎視眈眈,就連趙王朱高燧也難消奪儲之念,但是在朱高熾繼位後,卻沒有對這個幾位弟弟進行嚴懲,可見其儒德寬厚之心。

此圖為趙王朱高燧,你認為像嗎?

太子監國利國利民

在身為太子的時候,朱高熾一共6次監國,且在監國時期做出了大量的利國利民的良政,因此他也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

  1. 撫卹災民,在永樂七年(1409年)他初次監國,他的出生地鳳陽地區爆發了嚴重水災,為了及時瞭解災情和開展賑災措施,他首先命令大臣巡視淮安、鳳陽等一帶災情嚴重的地方,在瞭解了具體情況後,他免除了揚州、淮安、鳳陽地區的田賦,並代百姓贖回因災害而賣出的子女,同時又看到很多人因飢餓所迫無法生存,他又命人開倉賑濟,而他這種政績也有很多,比如山東水災、隆州飢災等
  2. 徙民屯田,朱棣在位時推行過“墾荒歸己”的獎勵政策,但是效果一般,而在他監國時期便安置了山西等2000多戶流民到隆慶進行開墾荒田,促進了當地農業發展。
  3. 親近文臣,前面我們說朱高熾喜歡讀書,自然也愛好文學,他尤其喜歡歐陽修的“奏議切直”,因此他建議大臣們要苦口言直,不要阿諛奉承,所以哪怕說他的壞話,他也不會追究,因此他身邊很多文臣都直言不諱,給他的行政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4. 反對酷吏,朱高熾極其反對酷吏,尤其是他老爸親近的一些宦官,比如陳瑛,雖然是朱棣的寵臣,但是由於陳瑛“擅殺無辜”,所以朱高熾便對他進行了嚴懲。
  5. 寬刑治罪,他在監國期間最重要的政治表現便是寬刑治罪,比如一些普通的罪犯,他通過向朱棣建議,赦免了他們一定的罪行,同時全國的犯罪量明顯減少,此舉促進了社會的穩定。

老爹去世,胖胖的他悲痛欲絕,首先穩定了局面再繼位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病重的朱棣發下遺詔,將帝位傳於太子朱高熾,而他在聽到老爹去世後,“哭慟幾絕,強起拜受”,但是即便這樣,他還是強忍著悲痛,立即召見大臣,穩定了局面,同時與大學士楊榮、楊士奇等心腹,商量喪禮,而後同年8月,皇太子朱高熾即帝位,並大赦天下,是為明仁宗,此時的朱高熾已經47歲,做了整整20年的皇太子。

在位施政,利國利民

1,調整明蒙關係

朱棣在位時曾連續三年率兵北伐蒙古,因此明蒙關係極為緊張,因此他一上位,便積極處理明蒙關係,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重視北方防務,其二保持與蒙古各部落朝貢關係。

2,重用賢臣,恢復三公、三少孤

永樂時期,由於朱棣親近宦官,加上朱高煦奪儲所引發的一系列案件,導致了許多重臣下獄,而朱高熾一上位,便立即赦免,比如戶部尚書夏原吉、刑部尚書吳中等。除了赦免外,他還積極提拔一些官員,比如文淵閣大學士楊榮,春坊大學士楊士奇等。另外他復設“三公、三少”(即太師、太傅、太保與少師、少傅、少保職位),這六個職位在他老爹在位的時候廢除了,這些職位對明代的官制影響很大,尤其對儲君的培養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他兒子明宣宗朱瞻基也是一代賢君,倆人共創“仁宣之治”。

3,還都南京

在永樂時期,為了北方邊防安慰,朱棣曾將都城南京遷於北京,而朱高熾即位後,戶部尚書夏元吉建議還都南京,他採納了建議,並命令諸臣做了詳細的規劃,主要包括加強對南京的管理,令設南京守備加強防護,併為各機構增加了一些官員,並於洪熙元年(1425年)4月命太監王景弘,都城建設不必過於整齊,以免勞民傷財,但是同年5月,他突然駕崩,但是彌留之際,卻不忘遷都之事,一再囑咐“四方向仰鹹南京,斯亦吳之素心。”

結語:《明史》評價朱高熾的統治為: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謝謝大家閱讀,能讀到這說明您是歷史喜愛之人,願與您一起探討那歷史的風采,關注我,謝謝大家。


東哥聊歷史


存在感最低的明朝皇帝,但史書評價他可以比肩周成王,漢文帝

說到明仁宗朱高熾,可能是明代十六個皇帝裡面,最沒有存在感的。他上承朱元璋、建文皇帝和朱棣,下啟明宣宗朱瞻基,爺爺消滅元朝,爸爸發動靖難之役,趕跑侄子建文帝,將首都遷到北京,仁宗的兒子宣宗則大力發展經濟。

誰的成就都比明仁宗大。最主要的是,明仁宗僅僅當了8個月皇帝,就一命嗚呼,僅次於當了一個月皇帝的明光宗,真是夠悲催的。

但是,明仁宗朱高熾又是一個不能繞過去的皇帝,就如題主所說,史書對明仁宗的評價非常之高。那麼,史書是怎麼評價的,明仁宗又幹了什麼事呢?

先來看看史書是怎麼評價他的。在《明史紀事本末》裡面,作者谷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將明仁宗比作周代的周成王和漢代的漢文帝,這兩個人都是起到承前啟後,將朝代推向巔峰的人。可見,對明仁宗評價之高。《明史》裡面則說明仁宗“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其實,《明史》的評價更高,竟然說他的功德都無法書寫完全。那麼,明仁宗朱高熾到底做了什麼呢?

明仁宗從小宅心仁厚,傾心儒學,深受朱元璋喜愛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稍微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朱高熾出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7月20日,是朱元璋獲得的第四個孫子,朱棣的長子。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十年,國家還沒有從戰亂中恢復過來。

就在前一年,朱高熾的父親朱棣才剛剛被分封到北平,做燕王。

朱高熾雖然是長子,當時開始的時候,朱棣非常不喜歡他。為什麼?史書記載,朱高熾天生就有腳疾,走路一瘸一拐,而且體形肥胖,每次走路都必須有太監攙扶,否則就會摔倒。

此外,朱高熾從小就喜歡儒家思想,喜歡讀“四書五經“,每天書本不離手,還喜歡寫書法,畫畫。儒家思想將朱高熾塑造成了一個謙遜有禮,宅心仁厚的人。

朱棣是個美男子,有文韜武略,戎馬一生,自然對這麼個“廢物兒子”心懷不滿。再加上後來,朱棣又有了二兒子朱高煦和三兒子朱高燧。朱高煦能征善戰,曾跟隨父親參加靖難之役,立下汗馬功勞,深得父親的喜歡。

在靖難之役中,有一次朱棣病重,甚至對朱高煦說,我病了,你要多努力,朱高熾身體有病。其目的是暗示,朱高熾是不可能做繼承人的,朱棣心目中的繼承人是朱高煦。

本來,朱高熾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沒有機會做皇帝。但是,上天賜給了他一個貴人,就是他的爺爺朱元璋。朱元璋特別喜歡這個孫子,朱元璋找來了幾個長孫,讓他們住在身邊。

有一次,朱元璋讓他們去檢閱皇城士兵,朱高熾是最後一個回來的。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回來這麼晚。朱高熾說,冬天早上這麼冷,士兵們在那裡吃飯,我是看他們吃完飯才回來的。朱元璋非常高興,說“能體恤下人,是吾心也”。

後來,每次朱元璋找朱高熾聊國家社稷,朱高熾都會對爺爺說,自己最關心的是老百姓是否能夠生活富足。這讓乞丐出身的朱元璋非常滿意。

朱元璋的意見,也潛移默化影響了朱棣。

朱高熾的弟弟多次對他栽贓陷害,險些讓他喪失了繼位的資格

此外,雖然朱棣喜歡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但是朱高煦就是一個紈絝子弟,不學無術,甚至濫殺無辜,偷盜自己舅舅的馬,這讓朱元璋及其朱高煦身邊的人,都非常討厭他。朱高煦的這個性格,也註定導致自己悲劇的命運。

朱高煦還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很早就想栽贓陷害朱高熾,讓他徹底喪失做繼承人的打算。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帶領軍隊南下作戰前,朱棣命令朱高熾留守北平,進行監國。後來,建文帝的軍隊包圍了北平,朱高熾在母親徐氏的幫助下,安撫軍民,禮賢下士,甚至以身作則,事必躬親,每天四更起床,二更睡覺。

朱高熾說,父親在外面作戰,我怎麼能夠偷懶呢?就這樣,朱高熾出色的完成了守城任務,後來與朱棣軍隊裡應外合,趕跑了建文帝的軍隊,這一事件,開始讓朱棣對朱高熾刮目相看。

不過,朱高煦卻給自己的哥哥暗中下絆。他跟朱棣說,哥哥在爺爺身邊的時候,與建文帝關係非常好,因此,他有可能會背叛我們,投靠建文帝。

建文帝的大臣方孝孺此時也考慮到,可以用這個辦法離間朱棣與朱高熾。於是,故意寫了封信去策反朱高熾。這件事被朱棣知道了,朱棣開始對朱高熾產生懷疑。

朱高熾很會辦事,立即將方孝孺的人和信送到前線朱棣處,以此打消了朱棣的懷疑。

朱高煦作繭自縛,最終激怒了永樂皇帝

雖然朱棣開始對朱高熾不再厭惡,但是,他還是很喜歡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很多大臣建議他立朱高熾為太子,朱棣不但不為所動,甚至掀起了幾次冤獄,將有功之臣解縉、耿通逮捕入獄,最後被殘害致死。這裡面,也有朱高煦的挑撥離間。

真正讓朱棣開始厭惡朱高煦的事件是,朱棣封朱高煦為漢王,按照明朝制度,成為藩王之後,應該到封地就任。但是,朱高煦遲遲不走,一直留在首都南京。朱高煦當然不能走,走了,他繼位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這引起了朱棣的警覺與厭惡,並訓斥了朱高煦,將他周圍的官員貶謫到了交趾(現在的越南)。但朱高煦仍舊不為所動,後來甚至聽說朱高煦在府中招募了三千勇士,在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擅殺兵馬指揮使。

朱棣大怒,當面斥責朱高煦,甚至要將他廢為庶人。此時,朱高熾出現了,他立即勸說父親手下留情。朱棣對此感到很滿意,於是堅定了讓朱高熾繼位的信心。

朱高煦失去了奪嫡的資格後,三兒子朱高燧又冒出來了,開始與哥哥做對。

朱棣後來先後五次帶兵北上與蒙古軍隊作戰,都讓朱高熾監國。朱高燧多次栽贓陷害,但被朱棣識破。

由此,朱高熾前方的障礙都沒有了,再加上朱高熾數次監國,都井井有條,非常出色,得到了朱棣的歡心。

朱高熾監國出色,最終讓他順利繼位<strong>

在監國過程中,朱高熾主要做了以下幾個事情:

第一是撫卹災民。永樂七年(1409年),明中都鳳陽遭災,朱高熾立即命人前往賑災。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修建完畢,政府開始從南京轉向北京。朱高熾路過山東的時候,發現因為鬧饑荒,老百姓衣不蔽體,沒有飯吃。

於是朱高熾當場賑災,朱棣非常滿意。

第二是徙民屯田。主要是號召山西等老百姓和流民開墾荒地,促進農業生產。

第三是親近文臣。朱高熾讀了大量儒家的書籍,並將其思想運用到治理國家中。

第四是貶斥酷吏。朱元璋和朱棣都喜歡使用酷吏,畢竟亂世用重典。但是,等到國家平定了,就必須以仁孝治國,於是,他罷免了幾個朱棣手下的酷吏。

第五,寬緩刑罰。朱高熾多次建議朱棣,對於很多情節輕的罪犯,可以讓他們用錢減輕處罰,沒有錢的,讓他們去種樹,既可以發展經濟,充實國庫,也可以體現寬容的特點。朱棣深表同意。

明宣宗繼位後的政策,為明朝走向強盛奠定了基礎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在了遠征蒙古的路上。朱高熾順利即位,是為明仁宗。

雖然明仁宗在位僅僅8個月,但他解決了很多明朝的的危機。

第一個就是解決了明朝與蒙古的恩怨。朱棣五次遠征,勞民傷財,最後兩敗俱傷。明仁宗主動跟蒙古示好,甚至不惜作出讓步,允許他們前來朝貢(朝貢就意味著蒙古可以得到豐厚的賞賜)。

當然,當時蒙古部落裡面的瓦剌部,一直有入侵明朝的打算,但是由於自己勢力還很弱小,只好先著重統一蒙古內部,表面與明朝修好,韜光養晦。

明仁宗當然知道瓦剌部的目的,但是他還是主動與瓦剌部和好。這導致二十多年之後,瓦剌部給明朝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衝擊(俘虜明英宗)。

此外,明仁宗還主動與蒙古進行貿易,並嚴格監視邊境的貿易,防止蒙古部落趁機偷襲。

第二個,明仁宗還主動調整了北部的邊防和軍隊,如設立五軍都督府和邊防都司等,加強了北方邊界的防守力量,使蒙古不敢輕易入侵。

第三個,明仁宗還恢復了重用賢臣的政策,釋放了很多朱棣時期。被捕的大臣,真正開始以儒家思想治國。

第四個,取消了勞民傷財的下西洋活動。雖然我們後人對此表示惋惜,認為明朝喪失了在海洋時代,可以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與歐洲人爭,開眼看世界勝的機會。但是,不得不說,這對當時國家恢復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五個,則是關注賑災和寬刑平獄。這其實是延續了他做監國時的思想。

明仁宗的這些政策,直接帶來的是明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了社會的穩定,緩和了內部的矛盾,為後來明朝穩定有積極的貢獻。


兮兮說事兒


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可能有肥胖症。他日常移步,需要人挽扶。且行動後就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整天一幅病豬的模樣。根本不受殺伐果斷的朱棣的喜歡。朱棣曾多次要立二兒子朱高煦為皇儲,廢了他。

大明才子解縉看出了朱棣的糾結所在,這個老縉不管不顧,在針對立儲的問題上,就一句話:成祖皇帝,您有個好孫子啊。朱高熾的兒子叫朱瞻基,生的英武雄偉,氣宇軒昂,有帝王之氣。朱棣思慮再三,沒輕舉妄動。


其實,胖歸胖,朱高熾運籌帷幄的能力不差。靖難之役中,朱高熾留守北京城,以一萬之眾,抵擋住了李景隆電秭五十萬大軍的進攻,硬是守住了北京城。在建文帝親書勸朱高熾投降時,朱高熾不為所動,派人把朱允炆的信使與未拆開的書信直接送到朱棣面精,贏得朱棣稱讚。還有,在靖難之役中,行動遲緩的高熾把後方管理得井井有條,保證了前方糧草的供應。靖難之役,朱高熾是有功的。後來,終於敲定,朱高熾當接班人。

朱棣稱帝之後,多次率軍北伐,又是朱高熾坐鎮監國,朝政依然井然有序。


朱高熾雖然在位一年不到,為何在歷史上有極高的評價?

1.執政風格受歡迎。

他的爺爺朱元璋時代以無所不用其極的酷刑制度來治理天下,達官士人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甚至早晨上班與家人訣別,晚上能平安歸來,就是慶幸。朱棣坐北朝南後,依然延續朱元璋的苛政。這讓大明臣民有了朝不保夕、生不如死的感覺。朱高熾即位之後,敢為天下先,取消了這些殘絕人寰的肉刑,他施政平和,能使百姓精神與肉體得到放鬆。所以,他得到了官民的一致擁護。此舉好評如潮,為後來的“仁宣之治”奠定基礎。


2.為方孝孺平反也贏得了好口碑。方孝孺因治學嚴謹、才高八斗、忠君體國,被時人稱為讀書人的“種子”。靖難之役戰功後,朱棣在自己的軍師姚廣孝的懇求與勸諫下,本沒有打算殺死他。他當時是帝師的身份,配得上寫詔告國書。朱棣有意讓他起草,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要滅他九族,他鐵骨錚錚地說:即使誅滅我十族,又奈我何啊?並大罵朱棣是燕賊。

朱棣暴怒,決意滅他十族,在傳統的滅九族的基礎上,朱棣將方孝孺的門生又算上一族,誅滅了方孝孺的十族。如此高壓之下,形成了極強的白色恐怖色彩,弄得廣大文人敢怒而不敢言。朱高熾上臺後,為方孝孺正名、平反,贏得了口碑。


3.憑一己之力,提升了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朱元璋又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實際上是皇帝一人說了算。朱棣雖然組建了內閣,但形同虛設:內閣官員只有五品職別,根本沒有實權,中央權力仍在皇帝手中。

朱高熾提升了內閣學士的品級,規定最高可達一品。這樣,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內閣的話語權得以確認,不再是皇帝一言九鼎了。使文官士大夫們看到了希望,有了盼頭,確實是一件好事,值得頌揚。


4.體貼民眾,與民休養生息。

他停止政績工程,與民休養生息。他老爸朱棣在世時:遷都、建北京、兵鋒指北元、派鄭利多次下西洋、組織人力,編修《永樂大典》。件件都是勞民傷財的大項目。儘管可以彪柄史冊,但,卻帶來民生凋敝。

鑑此,朱高熾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他政策,使民力得以休息,國家得以生養。他執政時,基本上杜絕了興師動眾、大興土木、消耗國力 民力的行為。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5.個人性格與為人處世方式容易接受。

皇帝日理萬機,有時因性情暴躁,也會受到勸諫與批評。朱高熾也有衝動的時候,說出的話也不免刺耳,叫人難以接受。但他有足夠的度量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向人道歉。他一心為公的熱誠受人待見。

朱高熾是一位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嚴以律己,效仿古代賢王,堅持儉樸、寬厚和誠摯的理想。讓人民對君主有耳目一新的認識,是不可多得的好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