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方孝孺的剛烈?

鵬友程


朱棣即位時要擬即位詔書,朱棣想到了讓方孝孺寫,方孝孺不在大殿上痛哭不止。朱棣見他這樣,就走下寶座,勸他說:“先生不要自己苦自己。我只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而已。”

方孝孺問:“那成王在哪裡?”朱棣回答:“他已經自焚死了。”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為皇帝?”朱棣道:“他尚年幼,國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治理。”方孝孺步步緊逼:“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此時朱棣忍耐,說:“這是朕的家事。”

他命人把筆墨準備好,並對方孝孺說:“詔告天下的即位詔書,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方孝孺就將筆扔到地上,並說:“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給你寫。”朱棣:”難道你不怕株連九族嗎?”

方孝孺立刻回敬道:“就是株連十族又能拿我怎麼樣?”朱棣勃然大怒誅滅方孝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處死!

方孝儒不是剛烈,是迂腐,是自私,是無情

一是自持是大儒,以為別人不能把他怎麼樣。

方孝孺,生於公元1357年。從小才思敏捷,通達聰慧,每天堅持讀約一寸厚的書,長輩們皆稱其為小韓愈。長大拜大儒家宋濂為師,同學之中成績最優,就連前輩們也自愧不如。

二是被朱元璋器重,報恩朱元璋

但是方孝孺的仕途並不是很順暢。洪武十五年,因人推薦給朱元璋,隨即下令召見。朱元璋初見此人,覺得此人行為端正嚴肅,便對太子朱標說,此人應當留在你身邊,可以輔佐你到老。後因人陷害,朱元璋知道後,出乎意料的將其放了,可見方孝孺人格魅力。

三是自持桃李滿天下,別人能合力救他

返回老家的方孝孺,沒有因鬱郁不得志,而放棄做學問。他每天教書育人,自己更是嚴於律己,著作等身,漸漸成為知名的大儒。

十年後,朱元璋再次召見方孝孺,卻不安排其任官職,而是授予其教授職位,去給眾儒生講課。由於方孝孺已經成為天下知名的大儒,諸位王族紛紛邀請他去講課。

四是忠於朱允炆,出錯主意

同年,太子朱標病逝,悲痛交加的朱元璋,把對太子朱標期望,轉到皇太孫朱允炆。通過暗箱操作,讓朱允炆順利當上太子。此時太子朱允炆的諸位叔叔們恨的咬牙切齒,其中最不服的,便是燕王朱棣。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駕崩前,託付方孝孺、黃子澄和齊泰等人為顧命大臣。不諳世事的朱允炆,在朱元璋床前問道:如果叔叔們不安分守己,我該如何處理?朱元璋笑著反問一句:你覺得該如何處理?朱允炆無語,這擺明是踢皮球嘛。但是還是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德服人,敵不動我不動,如果叔叔們不守規矩在前,就別怪我這個侄兒無禮了。朱元璋想了想,說:甚好,如果有問題,你可以問方孝孺,他絕對是位一等一的忠臣。

五是朱允炆並非明君,操之過急逼反朱棣

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帶著對未來的疑惑繼承皇位。繼承皇位後的朱允炆,卻沒有當時的以德服人,而是在方孝孺等人的建議下,立刻重拳出擊,對自己的叔叔們開始打壓。

燕王朱棣此時並沒有想去謀反,畢竟當個王爺也挺好的,而謀反基本就是去搏命。可是朱允炆的行為,讓朱棣坐如針氈,事到如今,如果不想坐以待斃,只能絕地反擊了。

方孝孺等人的錯誤預判,讓朱允炆一步步走錯,逼得燕王終於謀反。

四年以後,燕王在姚廣順等謀士的輔佐下,順利篡位成功。此時建文帝早已不知所蹤,成了千古懸案。

六是不願起草即位詔書,惹禍上身

而方孝孺,卻不願意逃走,誓死保衛江山。朱棣的謀士姚廣孝曾經跪求朱棣,一定要放了方孝孺,他是天下知識分子的楷模,如果殺了方孝孺,等於得罪了天下的知識分子。朱棣答應了姚廣孝的請求,放了方孝孺,打算讓他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不從,朱棣準備筆墨逼其就範,方孝孺拿起大筆,寫下四個大字:燕賊篡位。

七是為自身名節,毀十族性命

朱棣憤怒道:你不怕我誅你九族嗎?方孝孺怒道:誅我十族又何妨?於是,朱棣真的做到了。古來只有九族,朱棣硬生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當做第十族。八天後的刑場上,八百餘條生命,全部凌遲處死,包括剛出生不久的孩子。憑什麼為了一己之名,沒有徵求別人的同意,就把自己的九族還有學生全部拉來陪葬呢。

方孝孺不可能不知道帝王一怒浮屍千里,可他還是在詔書上寫下“燕王篡位”四個字。他知道寫下這四個字的後果,可他還是這麼做了。我認為這就是方孝孺的錯。他可以為朱允炆守身如玉,可以為朱允炆犧牲生命,因為朱允炆器重他,因為朱允炆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可是方孝孺的家人有什麼錯,為什麼要為他的固執買單。

尤其是最後的誅十族,一句聽起來很硬氣的話,搭上了多少人的性命。方孝孺的朋友同學師長在家中安穩的生活,突然被抓到刑場上砍頭,只因為他們認識一個就方孝孺的人。若是方孝孺選擇自盡,是不是可以保全很多人的性命和家庭。

蔡東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於盡乎?





滴水之悟


不說其他,就說方孝孺面對強權時,敢為國家社稷而死,他就是一個純粹的讀過聖賢書的人,是一個忠勇剛烈的人,只是在朱棣面前,他的剛烈只會激發朱棣的殘暴,更禍及家人。


被凌十族

朱棣攻下北京後,想讓方孝孺替他起草詔書,方孝孺僅僅寫下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朱棣大怒,“你不怕我滅你九族嗎?”,答曰“誅我十族又如何”。

方孝孺可能只是想要表達自己不會妥協,但他沒有料到朱棣真的敢誅他十族,並且歷史上是沒有十族的,朱棣創造性的加入了朋友和學生。

剛烈源於儒家思想的傳承

儒家宣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古的古訓就是忠君愛民。而方孝孺是朱元璋為朱允炆所選的幾個大臣之一。

朱棣攻下北京後,下令方孝孺替他起草詔書,如果方孝孺起草了那就意味著對他之前的努力進行批判,甚至還要批判建文帝,這自然是方孝孺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方孝孺直接拒絕,只是他高估了朱棣的底線。

殃及池魚

方孝孺低估了朱棣對於他的怒火,方孝孺也真的沒有想到朱棣真的會誅其十族。

方孝孺的朋友和學生本不用被牽連,但是卻因為十族牽連共赴國難。

結語

方孝孺的剛烈源於儒家思想的傳承,但是忠君思想太過嚴重,以致於其朋友學生牽連其中,若是泉下有知,其學生和朋友未必有他這麼勇敢。


盛夏一抹清涼


方孝孺:天地有正氣,千古亦凜然。

拋開“壬午殉難”的影響不談,單論其人,我覺得可以給方孝儒老先生冠以中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的稱謂。關於他的政治成就,思想成就和文學成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下去自己瞭解。而我今天著重要說的是“壬午殉難”。


明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北京,皇帝大位對他來說已是囊中之物,勢在必得。方孝孺因拒絕為朱棣起草即位詔書,親屬九族之外,又株連朋友,門生,合為十族,共計873人,一併殺害。

本來這一正義的行為,完全可以,毫無意義的流傳千古,流芳百世,可是由於永樂皇帝是勝利者,所以方孝孺,作為失敗者的殉葬人,自然受到了後世的冷落詆譭,甚至汙衊。


現在有不少數人認為方孝孺的抵抗完全是毫無意義的,認為他迂腐,他不僅使自己毫無意義地做了刀下之鬼,並且連累了,其家人,親戚朋友,甚至門生。認為他不識時務,不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我想問問這些人,你們是怎麼立論的?什麼時候,面對強權寧死不屈,成了一種迂腐?什麼時候,“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優秀品質,成為了一種不識時務的愚蠢抉擇?


也許我說的有些偏頗,但我認為並不是全無道理,自從儒家處於正統地位以來,他們培養的那些大儒,碩儒,都太過於“識時務”他們大多都記住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卻將“真英雄寧死不屈”拋出腦後!

靖康之變時,有多少漢奸?南宋行將滅亡時,又有多少文臣武將叛變?滿清入關時,又有多少漢人為之前驅?雖然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朱棣的靖難之役與所謂的“靖康之變”,“蒙古攻宋”,“滿清入關”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其共同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一方攻滅了另一方。



雖然燕王朱棣最終成了永樂皇帝,並且他的施政行為非常好。但是無論怎麼說,明太祖朱元璋傳位的皇帝是建文皇帝,建文皇帝也並不是歷史上那種荒淫無道昏庸無知的暴君庸主。從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說,燕王朱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而建文皇帝,這是正義的中央領袖。可惜,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成功了!


中國歷史上,從來都不缺少寧死不屈的人物。但是寧死不屈的大儒,碩儒並且真正以生命為代價踐行了寧死不屈的信仰。除了方孝孺,我還真找不出第2個!每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時,縱然,有些有骨氣的大儒碩儒,有著一定的民族氣節,但他們充其量也只是隱居山林或者不出仕而已,從來沒有真正的“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方孝孺寧死不屈的意義就在於此,“壬午殉難”值得紀念的意義就在於此。假如難受滅亡時,能多千百個方孝孺,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未必能攻破臨安,假如滿清入關時,有千百個方孝孺,滿清王朝未必能夠統治中國,假如抗日戰爭時能有千百個方孝孺,中國未必會有數以百萬計的偽軍與漢奸。



當然,我並不是說,元朝滅南宋不應該,也不是說滿清入關不應該。我只是在想,中國人也許有時候讀書讀的太聰明瞭,中國的讀書人,有的時候思想太過於靈活,以至於靈活到成了牆頭草,風往哪吹,他就往哪倒!

以上觀點純屬就事論事,並無其他意思。


舊事舊人歷史說


按照現在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方孝儒報答“知遇之恩”說;二是方孝孺“為國忠節”說;三是方孝儒“愚忠典型”說。對上述觀點,筆者都不是特別同意,因為我私以為幾種觀點都不全面完整,都不準確適當。

在我看來,方孝儒之死的評價,應當更多從有較大的正面意義著眼,但也不忽視其中的負面影響。筆者之所以這般認為,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方孝儒不能簡單定義是為“知遇之恩”而死。

有道是,士為知己者死。但方孝儒不是一般的士人,而是真正的人才,甚至可以說是棟樑之才,這從明太祖對他的欣賞、建文帝對他的器重,就能夠看出。優秀人才,是打江山坐江山穩江山的至關重要因素,故對方孝儒來說,以死報答的不是某個人,而是事業、前途、命運。僅以“知遇之恩”衡量方孝儒之死的價值,似乎有些低看了他的志向,也褻瀆了生命的寶貴。

其二,方孝孺也絕非屬於簡單的“為國忠節”而死。

表面看來,方孝儒是為忠於建文帝而死,其實不然。他決不是殉於一家一姓,乃是死於維護成憲,維護制度。我們不能不看到,建文帝即位後,著手削藩,方孝孺積極參與其事,削藩弱宗本是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題中之意,此事上關皇位大統,下系黎庶福祉。而燕王朱棣以藩王身份篡逆大統,破壞的是立嗣以嫡以長的成憲,以今天的話說,那就是破壞了憲法。為守法而故,與為國家而亡,是不同的概念,是不同的境界。當時,與方孝儒一樣為維護成憲而死的,還有黃子澄、齊泰、黃觀等人。假如硬要說,他們有什麼不對的,我覺得只能講削藩政策在條件不成熟就急躁冒進,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其三,方孝儒之死更不該指責為“愚忠典型”。

雖然,方孝儒這種以死成就名節的做法,筆者並不完全贊同。他始終抱住原則不放,不注意方法,不講究技巧,最終連帶了870多位無辜者一起斃命,很有些迂腐。假如說,他“殺身成仁”,一人做事一人當,名節不會丟,也不會連累無辜;假如說,他注意方法,不激怒朱棣,也可能只是自己安然赴死,保住了其他人的性命。從這個角度看,方先生的名節,用873條血肉之軀墊抬起來,摻和了太多的血汙,融入了太多的悲劇。

其四,方孝儒之死一味貶低會導致“後患無窮”。

一個人需要一種骨氣,一個民族更需要一種精神。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拳拳報國之心,錚錚鐵骨之氣,是我們歷來都需要的民族風骨。儘管方孝儒算不上最優秀的民族氣節代表,但起碼他有了為理想為事業為法治甘於奉獻一切的行為,就是值得敬重敬佩的,而不應該一味貶低和詆譭。

否則,一個方孝儒死了,被吃人的封建制度吞沒了、咀嚼了,就總結出另一種人生哲學:皇帝輪流坐,有誰沒誰不緊要,腦袋一個保護好。陪你玩可以,陪你樂可以,出出主意貧貧嘴也可以,但要跟著掉腦袋,對不起,老子不幹。說到這裡,我們要清醒看到,朱棣殺了一個方孝儒沒什麼(畢竟已是翻過去的歷史),可是他的行為若是閹割了所有士人們以死報國的壯志、以身殉職的壯舉,無疑就成為了更大的悲劇根源。

事實也無情地證明了這點。自從明初方孝儒被誅十族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再無多少人敢以死報國了,相反更多的人卻成了見風使舵的“高人”,將“有奶便是娘”奉做圭臬了。他們大多奉行“識時務者為俊傑”,“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人生態度。因此,很多人都變成了背面權貴“橫眉冷對千夫指” ,迎面權貴“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陽奉陰違、俯首帖耳的奴才。明朝後期以來國力日漸衰弱、民眾鬥志日漸消沉不就是很好的明證嗎!

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國憂民、可歌可泣的氣節精神所剩無幾,“士可殺不可辱”的中國傳統的英雄氣概更是捉襟見肘時,我們的文化精髓、傳統精華還剩下多少?這一切都需要引起我們高度注意和警惕。


暴雪長空


縱觀古今歷史,能做到捨生取義、以天下為己任的儒士並不多見,而“明代第一大儒”方孝孺卻做到了。他一介書生,面對專*制君主的屠魛視死如歸、抗節不屈,可謂驚天地泣鬼神;他置生死於度外,把個人氣節體現得淋漓盡致,用生命詮釋了什麼叫剛烈和骨氣,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讚頌。

方孝孺博聞強識、通曉古今,更兼具文章蓋世,被視為當時的大儒。因為才華出眾,又受到人們的推崇,所傳授的學問被視為“正學”,是天下讀書人的表率。

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率軍南下。當時,朱棣的軍師道衍知道方孝孺必定不肯投降,就請求朱棣“萬萬不可殺他(方孝孺),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絕了。”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信收攬人心,所以就答應了道衍。

燕軍攻破南京後,眾文武百官大多見風使舵,投降朱棣,而一心效忠建文帝的方孝孺果然拒不投降。對於方孝孺來講,他恨自己只是一介文人,不能和燕軍在沙場上決一死戰;他恨那些勢利小人沒有氣節,沒有尊嚴,屈服於朱棣;他恨這個時代,讓自己想做忠臣而不得,不能好好輔佐建文帝,空有一腔抱負卻無處施展。

當然,方孝孺更恨朱棣的大逆不道,篡奪皇位。然而,歷史就是這麼殘酷,你的喜與悲、哀與怒,只不過是為它增加一點“調料”,成為時代的註腳。

朱棣欣賞方孝孺,極力勸降他為自己效力。然而,他估計錯誤了方孝孺的忠義之心。對於朱棣要求自己寫詔書的命令,方孝孺始終不肯,實在被逼無奈之下,他動筆了,寫下的卻是“燕王篡位”。

這讓朱棣惱羞成怒,不斷質問方孝孺。面對朱棣“你不怕被誅九族嗎?”的威脅,方孝孺義無反顧地給出了“即使誅我十族又怎樣!”的答案。方孝孺始終不肯屈從於朱棣,即使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把他的嘴從嘴角割到耳朵,滿臉是血,他仍然在忍痛怒罵不絕。

明成祖朱棣一怒之下,把方孝孺的門生和朋友算作第十族,連同其他九族在內的所有人,一一在他面前誅殺,被殺者高達800多人,監斬官每殺一人,都問他是否回心轉意。即使這樣,方孝孺依然沒有屈服,被腰斬於南京聚寶門外。方孝孺被腰斬後,還以肘撐地爬行,在斷氣前蘸血寫了12個半“篡”字,然後才死去。

一代大儒,就此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朱棣當上皇帝之後,最看不得的就是“篡位”二字,而方孝孺即使被滅十族,也要不斷的揭開朱棣的傷疤。方孝孺被腰斬,依然在刑場上用血寫了12個半“篡”字,朱棣知道後沉默不語,對於這樣一個方孝孺,他也無計可施了。

對於方孝孺的死,千百年來,爭議不定,有多少正面評價就有多少負面評價。有人認為這是封建社會“愚忠”的表現,也有人認為他是精神世界的尺度。歷史輾轉,穿越風雨變幻,沉澱下來的只是方孝孺的捨生殉道和朱棣的殘暴殘忍。


楊利輝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有一說一方孝孺之剛烈值得所有人敬佩。

我看見有的回答說方孝孺是愚忠之人,不值得去評價,但是守仁君必須問一下,如果胸骨歷史上缺少了這些愚忠之人,那會變成什麼樣?如果於謙不愚忠,選擇跟著重臣南下,那麼歷史上明朝百年未到就要迎來第二個南北亂世。


如果文天祥不愚忠,又怎麼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名篇傳世,

如果吳玠吳麟不愚忠,而是帶著川蜀之地投奔金國,南宋又怎麼能延續百餘年。

抗戰期間如果沒有那些成千上萬的“愚忠”之人,哪裡來得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還是那句有一說一,守仁君是樂於見得朱棣當皇帝的,但是同樣樂於見像方孝孺這樣的“愚忠”之人。朱棣代表著征討四方的氣魄,方孝孺則代表著忠義死節的剛烈,中華文化這二者缺一不可。至於被方孝孺連帶的那些人,守仁君只能抱歉了,在那種時代背景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守仁讀仁


垃圾,明朝的文臣都喜歡博一罵名而千古留芳,可是人家朱棣也不慣著他直接殺十族,他的學生和朋友一起砍了。在後代史學家也對方孝孺沒有過多評價,主要是這人只有愚忠罷了



胡說怪談


方孝孺沒錯,這就是氣節,錯的是朱棣,把他一個人幹了就行了,連帶,當然也有侷限性,那個時代都這樣,你不肯鬼子帶路結果被鬼子屠村了,你們全村不去恨鬼子,就恨你為什麼骨頭那麼硬?


燕子清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宮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處死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明史》中為施以凌遲。南明福王時追諡“文正”。

胡適:①方孝孺是明初一個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說中國很少殉道的人,或說為了信仰殺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細想想,這是不確的。我們的聖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這是我們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為主張、為信仰,為他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方孝孺在燕王進入南京後,因拒絕起草即位詔被殺了十族。當時姚廣孝曾勸明成祖給讀書人留個種子,明成祖不聽,終於把他滅九族,滅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紙隻字也是有罪的,這是明成祖要毀滅方孝孺的政治思想。②所以以後明朝200年,再沒有政治思想家。我國政治思想在14世紀以前,決不遜於歐洲,但近500年來何以不振,這是由於方孝孺被殺的慘劇所造成的。


涼涼芮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在榮華富貴與殺身成仁之間,方孝儒堅硬的選擇了後者,而且還連著誅十族的代價,這是需要何等的剛烈忠義啊。我認為這場皇權之爭,只有勝負,沒有對錯,沒有正義與邪惡的區分,只有立場的劃分。所以我對方孝儒的剛烈表示由衷的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