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殺方孝孺的主要動機是什麼?

書中有路


黑衣僧人姚廣孝曾經拜託朱棣說,陛下攻下南京城,方孝孺必不投降,但請陛下別殺他,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 姚廣孝這個請求有兩個意思。一是為天下人保留文脈。二是告誡朱棣,殺方孝孺,會失去讀書人的心。但是朱棣畢竟是朱棣,自古千古一帝都是深謀遠慮,冷酷無情。殺方孝孺這樣的人必然會引起震動,但更會引起害怕!殺方孝孺等於向天下忠於建文帝的人宣佈:我朱棣連方孝孺都敢殺,還有誰不能殺,不敢殺!誰還敢不承認我朱棣這個皇帝!所謂敬畏,沒有畏,何來敬?這才是朱棣不顧姚廣孝請求而殺方孝孺最大的原因。


半釋半道半俗人


方孝儒,被朱棣殺了,還株連十族,九族加了一個他的學生們,夠狠的。

原因就是方孝儒不聽話,不給他寫詔書,還指責朱棣篡位。這是殺方孝儒的原因嗎?筆者認為不僅僅如此。以朱棣得胸懷,不會因為不聽話,罵幾句,就把一代大儒殺了。

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戰爭,得到了皇位,名不正言不順。把皇帝朱允炆弄得下落不明。

和方孝儒有相同思想的人太多了,只是敢怒不敢言,心裡話“你朱棣太不是東西了!怎麼能把皇帝趕下臺,自己篡位呢?洪武皇帝那麼多兒子,你算那根蔥?”

朱棣對人們對他的篡位有看法,心裡明鏡一樣,明白極了,怎麼辦?

恰好有這麼個方孝儒冒出來了,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動手吧,不流點血,政權怎麼穩固。殺雞儆猴!

於是,方孝儒和他的九族及學生,人頭落地。


漫譚文史


朱棣殺子的秘聞

建文三年的七月,山東德州朱棣軍營,一場離間計正上演!大堂上怒目圓睜的朱棣,下面站立的是朱高煦的侍從黃儼,面對朱棣嚴厲的質問,他斬釘截鐵的說,留守北京的朱高熾確實反了!心存疑慮又轉身問朱高煦,得到答案還是如出一轍。就在腦細胞億萬次計算,如何兵不血刃囚禁朱高熾時。

——明仁宗朱高熾

千鈞一髮的關頭,中軍營帳外侍衛,進來通報朱高熾的隨從到,一併還有書信一封及朝廷錦衣衛一人!打開未啟封的書信,看完後的朱棣,驚呼我差點殺了自己的長子。事情究竟咋回事,請聽我娓娓道來。方孝孺有一個門人,叫林嘉猷曾旅居北平,耳聞朱高熾與朱高煦不合。得知朱棣打到了山東德州,朝廷大軍是敗績不斷。為此他向方孝孺建議,手寫一封書信給朱高熾,允諾他只要棄暗投明,剿滅朱棣後封他為燕王!

幸好朱高熾生性文弱,凡事以父為尊,這才使得方孝孺的計策落空!歷經大難後的朱棣,心裡記住了方孝孺這個老頭!

《太祖實錄》的秘密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譬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多次強行督促,房玄齡篡改《高祖實錄》及太子李建成的事蹟,像李建成在玄武門事變前,偷偷的下毒給李世民;還有李淵原本是打算封他為太子,但是受到李建成的脅迫後,才將太子位置留給了李建成等等。

——永樂大帝朱棣

《太祖實錄》、《類要》諸書,孝孺皆為總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學博士。燕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明史》

作為同樣雄才大略的兩人,朱棣在篡改實錄方面,處處是學習李世民。可不幸的他遇到了方孝孺。建文元年秉筆直書的方孝孺,被朱允炆擢升為總裁,全權負責《太祖實錄》、《類要》等史書!不願與房玄齡為伍,在其為國捐軀前《太祖實錄》,白字黑字的記載朱棣的母親是胡人,而不是秀內惠中的馬皇后!

探秘詔書的前世

建文四年六月最後的時刻到了,南京金川門被谷王朱穗,及李景隆聯手撤掉門栓。朱棣是如願以償,朱允炆卻是如喪家之犬。哭哭啼啼的鬧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主張逃亡,少監猛然想起件事,提議道朱元璋殯天時,讓他藏了一個鐵盒在奉先殿,囑咐說如遇生命攸關,可當眾打開以解危難!

裡面赫然放著三張度牒,應文、應能及應賢,除此之外還有袈裟、鞋帽及剃刀等物品。此情此景大家如釋重負,原來朱元璋早有預感,在此準備好了化裝和尚的物件,在鐵盒的左下角有白金十兩,壓著的是書信一封。詳細說明了逃亡路線,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走水道沿關御溝逃走!最後朱允炆、楊應能、葉希賢三人,順利逃出火光四起的皇宮,到達岸邊瞅見一個道士模樣的人撐著船等候多時。

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明史》

朱允炆逃出生天的故事,被清代谷應泰詳實的記錄在《明史紀事末本》上面。作為朱允炆的親信大臣,其動向心裡跟明鏡似的。再加上方孝孺,是天下學子敬重的大儒。如果方孝孺將此事告知天下,會出現什麼動亂就非朱棣可控。因此藉口方孝孺不寫詔書,來掩埋朱允炆是生是活的真相,也算物有所值!

——忠君愛國楷模方孝孺

綜上所述,朱棣之所以殺死方孝孺原因有三:一他是朱允炆的忠實追隨者,曾多次施巧計阻撓他靖難;二他是一絲不苟的史官,不願意替朱棣篡改歷史書籍;三他可能得知朱允炆的去向,為了天下安定必須殺他!

——END——


惜緣小歷史


最根本的動機還是鞏固皇權!

方孝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株連十族的人!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後,建文帝不知所終。作為正統皇位繼承的堅定維護者,方孝孺堅決不為朱棣效力。

明成祖朱棣是很希望能夠讓方孝孺為己用的。因為方孝孺在明初的文官集團當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受到了極高的器重,也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輔佐大臣之一。

殺這樣一個極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物是需要慎重考慮的!方孝孺這樣的人物如果能夠被為己所用會有莫大的幫助,同樣如果不能為己所用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同樣大的。

所以擺在朱棣的面前有兩個選擇,要麼去重用方孝孺,要麼殺掉他。同樣擺在方孝孺面前也有兩個選擇,要麼放棄原則歸順於篡位的朱棣,要麼堅守原則恪守忠臣的氣節。其實最主要的選擇權還在於方孝孺手中,他選擇了後者,同樣已經作為帝王的朱棣也不得不選擇了後者!

殺伐果斷的朱棣要求方孝孺撰寫即位詔書,方孝孺破口大罵,並聲稱即便是被誅滅十族也不會委身於篡逆之賊。盛怒之下的朱棣就真的誅滅了方孝孺的十族!於是方孝孺的學生和同窗好友被朱棣殺戮殆盡,大明初期的文脈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朱棣誅殺方孝孺十族的殘暴表面之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封建皇權制度下統治者對鞏固皇權的需要,歷代帝王莫不如此!


亙古懷念說史


朱棣本來不想殺方孝孺,是因為方孝孺把朱棣逼急了。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打到南京城下,搶到侄子建文帝的江山,朱允文是高祖朱元璋的嫡長孫,古代講究長子長孫,朱棣的皇位來得總是有點兒明不正言不順。

朱棣登基後,為了當眾人的口舌,他要求方孝孺為他篡改詔書,使他的登基合法化。方孝孺如果改寫詔書,他在當地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可是當時的文人墨客們保留著自己的清高和愚忠,朱棣作為造成者,是很難被這些前朝臣子們認可的。

朱棣看見方孝孺不為自己所用,方孝孺還逆朱棣的龍鱗,所以方孝孺被殺也就在所難免了。


愛好變成事業


朱棣打進南京城以後,讓方孝孺寫登基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寫,而且還罵朱棣是“篡位”。朱棣說,這是我們一家人的事情,你說那麼多幹什麼?方孝孺說,國家是天下人的國家,你“篡位”那就應該受到天下人的指責,怎麼會是你一家人的事?朱棣說,你要再胡說八道,我就誅你九族。方孝孺說,你就誅我十族。我也要說你“篡位”。

結果,朱棣真的就誅殺了方孝孺的十族。

(朱棣劇照)

朱棣的這一做法,是有些不太讓人明白的。為什麼說不太讓人明白呢?

其一,朱棣已經獲得了江山。獲得江山以後,最重要的就是要籠絡那些能說會道的知識分子的心。只要籠絡了知識分子的心,他們就會支持自己,就會替自己說好話。只要支持了自己,替自己說了好話,天下人就歸順了。

忽必烈在抓到文天祥後,一定要文天祥投降。就算文天祥不投降,忽必烈也不在乎,而是一直給文天祥機會。而忽必烈的這個做法,也獲得了天下人的讚賞。雖然最終忽必烈還是把文天祥殺掉了,但是,大家都只是責怪留夢炎,認為是留夢炎禍害了文天祥,沒人批評忽必烈。

其二,朱棣應該知道,方孝孺這樣這個人性格是很剛烈,肯定是寧死不屈,他讓方孝孺來寫,只可能是自討苦吃。

誠然,朱棣想的是,由於方孝孺是朱允炆的左膀右臂,如果方孝孺願意寫,那麼,就說明他能獲得支持。但其實這個道理是不成立的。為什麼呢?因為這隻能說明方孝孺這個人沒有氣節,天下人只會瞧不上方孝孺,並不能表明大家都支持朱棣。

比如尉遲敬德,他不願意投降李世民,大家都尊敬尉遲敬德。而單雄信多次投降,大家反而覺得單雄信是軟骨頭人。同時,大家也對李世民寬宏大量,表示讚揚。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後世也把這個當成是一段佳話。

(方孝孺劇照)

朱棣為什麼不款待方孝孺呢?

有人可能會說,朱棣當時是被逼急了。

說朱棣當時被逼急了,也有一些道理。

一開始的時候,朱棣還是比較溫和的,他說,這是我們的家事,跟你有什麼關係?從這裡可以看出。朱棣其實是想化解矛盾的,並非想用非常嚴厲的手段。但是方孝孺句句針尖對麥芒,根本就不給朱棣面子,搞得朱棣的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因此朱棣才順口說了句“我要誅你九族”。而方孝孺竟然說,誅“十族”也要說你篡位。這樣一來,就把朱棣搞得騎虎難下了。他要不誅方孝孺“十族”,他就沒有什麼權威了。畢竟皇帝金口玉言,說出去的話,是不能隨便變動的。

不過,這個話雖然有道理,但似乎沒有說到實質。朱棣作為一個心機深沉的政治家,他可不會輕易動怒。說他是因為動怒,因此才殺方孝孺,顯然是小看他了。

也就是說,朱棣殺方孝孺,顯然有另外的目的。

(朱允炆劇照)

什麼目的呢?

我們知道,朱棣打進南京城後,當時朱允炆下落不明。究竟是被燒死了,還是逃掉了?朱棣是不清楚的。從朱棣後來多次尋找朱允炆,甚至派鄭和下西洋去海外找朱允炆這件事來看,朱棣對朱允炆是否活著這件事,心裡是很害怕的。

朱棣害怕什麼呢?也就是說,如果朱允炆還活著,必然有人會擁戴朱允炆造反。這樣一來,朱棣的江山就不穩固了。

如果找到朱允炆並殺掉他,那就一了百了了。但是,假如一時半會兒找不到,朱棣應該做的,就是先砍掉朱允炆的那些左膀右臂。只要把這些左膀右臂給砍光了,就算朱允炆還活著,朱棣也不害怕了。

這樣一來,我們似乎就明白了,為什麼朱棣明知道方孝孺性格剛烈,還會讓他寫登基詔書的原因。

朱棣就是要讓方孝孺在那時候表現出不服從的樣子,這樣一來,他就會找到方孝孺的罪證,從而殺掉他,並殺掉方孝孺的那些黨羽和同情者。只要把這些黨羽和同情者都殺掉了,就算朱允炆沒死,也沒人擁戴他造反了。

大約,這就是朱棣一定要逼方孝孺寫登基詔書的根本原因吧。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很難說方孝孺這個人到底是個忠心耿耿的臣子,還是為了賣名邀直的心機婊,亦或者就是個讀書讀傻了的“愚忠”之人。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九死一生終於打到了南京,奪了侄兒的天下。這個方孝孺不識時務,不僅不投降,還上躥下跳的煽動他人反對朱棣。

或許方孝孺還以為朱棣和同樣政變成功的李世民一樣,政變成功後還善待重用如魏徵等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於是表現得越正直清高,越能為自己博得名聲,這是明朝讀書人的通病。

哪知道新皇帝朱棣也是個耿直boy,繼承了朱元璋的優良傳統“殘暴好殺”。於是在方孝孺放出狠話“即便誅殺我十族又如何”後,朱棣滿足了他的心願。正是方孝孺這一句話,他的第十族“師生朋友”遭了殃,多死了100多人。

朱棣殺方孝孺是有原因的:

其一,朱棣起兵之時,建文帝討伐朱棣的檄文是方孝孺草擬的。方孝孺是個大才子呀,文采斐然,起草的討伐檄文也是極好的。處處罵到點子上,罵到朱棣心坎上,讓朱棣早就積累起了對方孝孺的怨念。

其二,方孝孺拒不投降,拒絕草擬新皇帝登基詔書。朱棣其實是給了方孝孺活命的機會的,但他自己不珍惜,反而利用自己在讀書人心中地位,煽動他們反對朱棣。

其三,懷念舊主。方孝孺在朝堂上為先皇朱允炆哭訴,心念舊主。這樣的人朱棣還敢留嗎,指不定哪天就造反了,還不如斬草除根殺了。


歷史小跟班


靖難之役發生以後,數年之間,建文帝朱允炆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以至於最後朱棣攻進了南京城,覆滅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

那麼,“朱棣殺方孝孺的主要動機是什麼?”

如果要說明朱棣殺方孝孺的主要動機,我們必得先基本瞭解一下方孝孺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在靖難之役前後所處的位置。


方孝孺在20歲的時候,就入京師謁見明朝大儒宋濂,成為宋濂的弟子,在第二年宋濂致仕返鄉的時候,方孝孺追隨老師到了浙江金華,侍候、陪伴老師四年有餘,辭別宋濂之時,宋濂寫下《送門生方孝孺還鄉》千字長詩。


這一點,說明方孝孺的學歷資格極具淵源。


公元1392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這一年,朱元璋慕名召見了35歲的方孝孺,詢問對於時政的看法,當時這二人一席對談,不甚默契,因為方孝孺主張教化人心,而朱元璋對這一套不耐煩,所以,朱元璋就安排方孝孺到漢中做了一個府學教授。


及至建文帝朱允炆登基,飛快的就把方孝孺從漢中召回,在政策制定,甚至具體施為上,對方孝孺都極其信任、依託,乃至於有時候建文帝倉促之間接見大臣,對於一些事情沒有把握的時候,方孝孺就隱在屏風之後,一字一句教授建文帝講話。

君臣之間的信任、依賴關係可鑑一斑。


可是,打了4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朱棣行文天下,以黃子澄、方孝孺等五十餘人為奸臣,開始進行政治報復,方孝孺迅速的被逮捕下獄。


關了一段時間之後,畢竟方孝孺以文名馳譽天下,資歷也高,朱棣在臣僚的建議之下,放出方孝孺,以讓方孝孺起草詔書的由頭,給方孝孺一個臺階,也給緊張的朝堂之上帶來一些和諧的氣氛。


可是,沒想到,出獄之後的方孝孺聽到建文帝自焚的消息之後,再也控制不住情緒,一路慟哭,他就抱定必死的決心了!


在公然的不合作以及狂懟朱棣之後,方孝孺被殘忍殺死,妻兒老小,親戚故友,都被株連殺害。


朱棣之所以要如此殘忍的殺害方孝孺,主要應該是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方孝孺人稱正學先生,洪武年間就被朱元璋所器重,是朱元璋明確要留給後代大用的國器級人物。這樣的人,公開、一貫的支持建文帝朱允炆,甚至形成了一個附著的文人階層,這個階層的存在,恰好是與朱棣的粗魯、殘暴、武力奪取皇權的一個最大的對峙和明證,方孝孺這些人如果不歸順現實政治,那麼,這兩股勢力就沒辦法共存於世上。


二,朱棣17歲就被朱元璋送到鳳陽去體驗生活,一直在貧瘠的鳳陽過了3年的時間,這期間,他的性格變得粗獷,更能接觸底層生活中人,懂得了權利、地位的重要性。所以,當他就藩以後,很快就在北地生活的不亦樂乎,而且,數次參與征戰蒙元殘餘勢力的戰事,得到了充分的鍛鍊,換言之,本來性格就不是溫順的朱棣變得越加嗜血、冷酷。



試想,一個就藩北地的藩王,能夠悍然舉兵造反,去殺死朝廷命官,攻擊明朝的軍隊,拒絕同宗姑母、兄弟的勸阻,不停的向其父朱元璋的合法繼承人、自己的親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進攻的人,會有什麼慈悲心腸?


生性的殘暴,已經孤注一擲的冷酷,加之遇到方孝孺這些文人對於他篡逆行為的直面怒斥,惱羞成怒的朱棣才不管天下人如何看待自己?舉兵之初,這一套就扔到了九霄雲外了!


所以,僅憑此兩點,再有幾個方孝孺,也會被殘酷殺害的。


子由


朱棣殺方孝孺的主要動機是方孝孺不能為他所用。


朱允炆在位時,對方孝孺十分敬重,朝廷大事皆要向其諮詢討教,甚至百官奏事時,對於商討的事情能否實施,都讓他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

燕國朱棣起兵後,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皆出自方孝孺的手筆,並且在平叛燕軍過程中多次獻計獻策。

燕軍攻掠大名府的時候,朱棣上書請求朝廷停止一切軍事行動,方孝孺向朱允炆獻策,要求朝廷先同意赦免燕王,然後命真定府諸將偷襲北平,之後聯合遼東諸軍,兩面夾擊,殲滅燕軍。但最後因為燕王沒有尊奉詔令,計劃也以失敗告終。

同年五月,朝廷大軍不斷的襲擾燕軍的糧食補給線,朱棣再次上書請求停戰。方孝孺對朱允炆道:“皇上不要背燕王迷惑,若是現在停止戰鬥,等他得了喘息的機會,今後就難剿滅了。”於是朱允炆殺了燕軍的使者。

不久,方孝孺又出一計。朱棣因為長子朱高熾身有殘疾,所以不是很喜歡,此子朱高煦卻深得他的寵愛,方孝孺向利用這點離間他們的關係。於是命錦衣衛千戶張安攜帶著有皇帝璽印的書信去見朱高熾,但是朱高熾把書信和張安一同送到了朱棣的面前,計劃失敗!

當燕軍到達江北,與南京城也就一江之隔時,方孝孺諫言割地求和,拖延燕軍幾天,然後調集水軍,利用燕軍不熟水站,跟朱棣在江上決戰。但是集結的水軍將領陳瑄卻率艦船投降了朱棣,方孝孺的算盤再次崩盤。

燕軍長驅直入攻入南京後,朱棣本想就此將方孝孺殺了,但是臨行前,姚廣孝曾請求饒方孝孺一命,朱棣這才沒有殺他,將其抓捕下獄。

朱棣在要登皇帝位的時候,想讓方孝孺給其起草詔書,其實也就是看看方孝孺能否讓其所用,但是方孝孺不僅拒絕起草,還對朱棣破口大罵。這就徹底激怒了朱棣,遂將其在押往街市車裂。

總結:方孝孺在朱棣起兵時所獻的計策雖然都沒有成功,但是在朱棣那已經進了黑名單。方孝孺當時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可以左右讀書人對朝廷的看法,既然不能被朱棣所用,殺了他是最好的辦法。


鄧壇拜將


主要動機:朱棣“得位不正”,但他想讓自己合法繼承,於是否定一切建文統治。而方孝孺是知識分子支持建文一朝合法性的標誌,他不屈服,影響惡劣,不得不殺。這是政治立場的原則性問題。

  • 得位不正

建文元年朱允炆一朝準備削藩,朱棣奮起反抗,發動靖難之役。雖然他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說“你這個侄子不會當皇帝,讓奸臣禍亂天下,我這個叔叔來幫你治理國家”,但幫人有這麼幫的?明擺著是打進京師做皇帝。

  • 為了擺脫這些嫌疑,或者說降低一些抵抗力量,他不得不做出一系列手段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首先否定建文一朝。不承認建文一朝,把建文的年號都改成洪武年號計算。凡建文一朝貶謫的官員一律官復原職,建文一朝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與朱元璋一朝相背的法律,一切廢除,要“恢復祖制”。

重點強調,“我的皇位不是從朱允炆那裡繼承的,而是直接從朱元璋那裡繼承的。”並且暗示,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就和大臣商議過易儲的事情,想讓他取代皇孫朱允炆,但是當時老二和老三都活著,讓他這個老四繼承大統很難,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其次是改出身。他和李世民都有明顯修改歷史的嫌疑,李世民是粉飾了歷史的一些細節,他也一樣學他。我們要知道在明朝的時候,君主專制已經接近頂峰了,實際權力比李世民大多了,李世民做不到的他都可以做到,“拳頭硬決定話語權”。

為了讓自己的顯得“得位很正”,他把建文一朝編輯的《太祖實錄》修改了兩次。稱自己是朱元璋原配夫人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前三個(包括朱允炆的父親朱標)都死在了靖難之役前面,所以“現在我是朱元璋嫡系中最年長的,在封建繼承法裡有資格當皇帝”。

  • 朱棣和方孝孺存在立場衝突,不得不殺

方孝孺師承宋濂,是宋門弟子中最優秀的。《太祖實錄》以及《類要》諸多典籍,都擔任總裁。從這一點講,要否定建文一朝的合法性,清除和修改建文一朝的痕跡,就必須先過他這一關。

他在知識分子裡很有影響力,姚廣孝勸說朱棣的話可以證明,“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他在建文一朝時被重用,討伐朱棣的時候,詔書和檄文都是他寫的。方孝孺堅決擁護朱允炆的正統地位,認定朱棣就是篡位。

比如他們最後一次談話時,朱棣說:“我現在就像周公輔佐成王一樣(暗示自己沒有造反,我只是幫助朱允炆治理國家)”方孝孺說:“成王在哪裡呢(朱允炆在哪裡呢)”朱棣說:“自焚死了”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之子呢(朱允炆的長子同樣死了,只有一個不滿兩歲的小兒子)”朱棣說:“國家依賴於成年的君主治理”方孝孺說:“那你咋不利成王的弟弟呢?”朱棣說:“這是我自己的家事,我的登基詔書,非先生你寫不可”方孝孺直接就把筆給摔在地上了,邊哭邊罵說:“我死也不寫”。

所以這麼一個有影響力,政治立場明確反對的人,能不殺他嗎?不殺就證明朱棣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