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記得第一次來景山的時候,那會還是六、七歲,爸爸媽媽帶著我去北京站接小姨。小姨梳著兩個麻花辮子,穿著綠色軍大衣,樸素中又帶著清秀。小時候我總是一個人,沒有什麼玩伴,突然有了小姨,開心地不得了。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那天為了慶祝小姨的到來,轉完天安門,又跑到了景山公園。雖然是冬天,印象中還是蔥蔥郁郁的,樹木一塵不染。我並不記得是否已經登頂,也不記得景山內的其它景色,只記得我和小姨一起數著臺階,拉著手往上爬。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突然有了夥伴,陪自己瘋鬧的感覺真好。童年,總是那麼美好。可惜記住的不多,回憶起來如夢一般,都是隻言片語,斷斷續續,連不成行。但每次一提起景山,就和小姨說,“咱倆一起去過那兒! ”然後咯咯地笑個不停,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笑,可能就是記憶反射吧。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景山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後苑,是北京市屬十一座公園中最小的那個,面積只有故宮的三分之一。故宮的北門,正對著景山的南門,也就是它的正門,二者都位於北京的中軸線上,獨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登高望遠看故宮”的佳話。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景山雖然帶個“山”字,可實際上根本算不上是山。網上很多資料記載,最早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期,他想在北海建瑤嶼行宮(如今的瓊華島),將北海的土都堆在了現在景山和瓊華島的位置上,這才有了景山的前身。後來在明代永樂年間, 又將挖護城河的土堆積在此,變成了一座更高的土山。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現在景山公園內有不少山石,那在過去是沒有的。這些山石大概有4400多噸,為了防止水土流失用的。很難想象吧?據說早些時候,沒有山石的保護,一下大雨就會衝下來很多泥土,道路上黃湯一片。這才想到了用山石的方法,穩固土山,防止流失。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觀妙亭

如果要說景山最輝煌的時期,還是乾隆那會,景山內一字排開的五亭(觀妙亭、周賞亭、萬春亭、富覽亭、輯芳亭)就是他那會建成的。不過,“景山”這個名兒,是在清順治時期改的,之前也經歷了“青山”、“百果園”、“鎮山(風水先生起的)”、“煤山”等等。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雖說是 “最高點(舊時)”,聽起來有點玄乎,別擔心爬不上去,和現在動不動就幾十層的高樓相比,實在不算很高。景山內的萬春亭,就是過去北京城內的中心和最高點。站在那裡看,一片琉璃黃瓦,故宮的輪廓和四個角樓清晰可見。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罪槐

講到景山公園,不得不說說那棵“罪槐”(位於觀妙亭下)。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城時,逃到了景山內,吊死在一棵大槐樹下。

不知道為何他會選擇來景山結束生命,也許作為舊時的最高山,在崇禎皇帝心裡,離開時也要在最高處告別這個世界吧。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從景山公園南門進來後,想找“罪槐”,並不費勁。順著大門右側的石路一直走就行了,不少人都會圍觀這棵槐樹,樹的旁邊還立著石碑。如今的槐樹是重新栽種的,不是當年的那棵, 但也足夠應景了。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紅牆內配著金葉的景山,顏色甚至好看。不少鍛鍊的阿姨還在練習著臺步,溫婉爾雅。溥儀的弟弟溥傑還有一首專門描寫景山的詩,“兩代故宮稱別苑,五亭珠貫勢猶龍。兆烝今日供遊騁,笑指煤山傍麓松”,道盡了景山的過往與今生。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北京城內,一個不是“山”,卻被稱為“山”的景點

無意看到一對有點扭捏生氣的小情侶,一個在前、一個在後,兩人不開心地走著。學誠法師說過,“一個人的生命真正講述起來就是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 我們的生命就像高僧手中的那杯茶水一樣,轉瞬間就和泥土化為一體。光陰如此短暫,生活中一些無聊小時,又哪裡值得花費時間去生氣呢?”

願每次心情不好時都能想起這句話,不要浪費時間在不值得的小事上面,好好享受“今天”與“明天”。

(全文完)

您好,我是講道理的北極熊,離開北極看世界,分享旅途趣事。希望通過我的雙眼,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