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慶餘年》自從開播以來,幾乎天天上熱搜。

強大的演員陣容加上有趣的劇情迅速俘獲很多觀眾。

一開播就豆瓣評分7.8分,後來上升到8.0分,目前穩定在7.9分。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慶餘年》的熱播讓人想到了夏天的李現。

當時《親愛的,熱愛的》熱播,李現和韓商言天天上熱搜。

《慶餘年》的熱搜沒有絕對的主角。

可能是某人的造型,可能是某人的臺詞,也可能是某段劇情。

總之每個有趣的細節都可能會上熱搜。

《慶餘年》儼然成為近段時間最火的劇集。

但是很快出現了爭議。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慶餘年》超前點播50元上熱搜了。

這是第一次出現負面熱搜。

其實這是播出平臺的問題,坑會員的行為遭到觀眾的譴責。

而且這不是第一次,《陳情令》時期就這麼幹過。

一而再再而三的坑會員,終於引起了眾怒。

很多觀眾將平臺的行為遷怒於劇組。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張若昀就被媒體質問50塊錢的事。

張若昀很無奈,只能說這50塊錢又沒裝到我自己口袋裡。

這個幽默很尷尬,也很無奈。

播出平臺的鍋,讓劇組,甚至是演員給背了。

但是硬要說兩者沒關係,似乎也不太客觀。

因此這個鍋背的也不算太冤枉。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知識產權保護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但是這次好像變了味道。

是不是保護的過度了呢?

播出平臺拿到版權後就可以任意妄為嗎?

平臺的會員制度成了資本的玩物。

知識產權保護究竟在保護誰?又在縱容誰?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網友們對於這樣的行為簡直無法忍受。

充會員就是為了提前解鎖,結果還得繼續花錢。

這簡直就是個無底洞,很多網友在網上呼籲大家不要買。

但是不買,你就out了,跟不上小夥伴們的進度,還怎麼聊天。

很快,福利來了。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盜版資源大量出現在網上。

其實這些盜版資源早就有了。

當時有人非法賣盜版資源,30塊錢看全集。

但是這種行為並不被認可,買的人還是少數。

大家都支持播出平臺,畢竟已經充了會員。

可是50塊錢的事一出,大家紛紛感嘆,播出平臺比盜版商還坑。

緊接著,大快人心的事出現了,估計是有人看不慣播出平臺的做法。

直接免費把資源公開了,全部46集免費解鎖。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慶餘年》盜播鏈接近4萬條。

這個熱搜一出,網友的反應居然是大快人心的感覺。

很多人認為這是播出平臺的報應。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有網友表示買了會員,也去看盜版了。

曾經也支持正版,結果被坑,只好轉盜版了。

更有網友有指出,第一次看盜版理直氣壯。

《慶餘年》的爭議越來越大,直接上升到知識產權保護的爭議。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從前,知識產權做不好,盜版猖獗。

每個輸出者都被盜版不甚其擾。

現在知識產權有進步,掌握資源的平臺反而開始無原則斂財。

知識產權保護為何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為何總是走極端?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面對免費全集資源的流出。

又有一條熱搜出現,《慶餘年》太難了。

這裡的《慶餘年》指的不是播出平臺, 而是創作團隊。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總共八條,都是描述創作過程的困難。

從請演員到劇本改編,再到最終的剪輯。

顯然這是在博同情。

播出平臺自知理虧,只好拿出製作團隊的辛苦來博取同情。

懇請網友抵制盜版。

但是,網友們抵制的從來都是播出平臺,而不是製作團隊。

就像張若昀說的,這50塊錢沒裝進自己兜裡。

網友們也明白這個道理,製作團隊早就拿錢走人了。

而且也賺足了眼球,播出平臺這檔子爛事,製作團隊才不想牽扯進來。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製作團隊要考慮的是怎麼拍好第二季。

另外也要考慮找個靠譜的播出平臺, 不能草率決定了。

看盜版,損失最大的絕對是播出平臺。

也許有人認為播出平臺不想著道歉補救,反而用歪門邪道解決。

還打出感情牌,不值得同情。

但是兩種走極端的轉換卻暴露出很多問題。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說白了這是一個度的問題。

雙面間諜的度很難把握。

那麼知識產權保護的度也很難把握。

打擊盜版永遠沒有錯。

可是取得版權真的就可以和消費者開玩笑嗎?

資本的監管由誰來負責呢?


《慶餘年》從熱播到爭議,把這一問題再次放大,為何總是走極端?

如果《慶餘年》沒有熱播,如果它撲街了。

想必根本不會有50塊錢的事情。

任何規則的制定都必須是透明的、提前的。

不能隨便更改,如果改變了,播出平臺應該受到制裁。

但是制裁的方式並不是支持盜版。

那麼問題又來了,對於弱勢群體,該如何反抗資本的任意妄為呢?

如何把握度,才能解決總是走極端的問題呢?

這真是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