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波|迴歸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

周揚波幼承家學,在其父著名畫家周逢俊的指導下,多年以來,他深入細緻地研究和臨摹傳統山水經典作品,並結合寫生對自然丘壑、物象生機做深入的研究。早在七八年前,曾在其家中,看到其精心臨摹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龔賢的《溪山無盡圖》長卷,其時年二十餘歲,但是對兩幅經典作品的筆墨、氣韻的把握令人驚歎,現在回想起來,依然宛如眼前。周揚波對繪畫有著超乎同齡人的天賦。繪畫是需要天賦的,“天賦”單從表面字意來看,“天”指的是“自然”,“賦”是“賦予”,合起來應該是自然賦予的意思,也就是一種生來就具備的,天然生就的資本。繪畫的天賦則是真正的對繪畫方面的特殊敏感度,這種敏感度也是與生具來天然生就。我想,他的這份“天賦”,一半來自其父親優良的藝術基因的遺傳,另一半是原於他能以平靜的心境去觀照事物,以真誠的態度去學習傳統,去體悟繪畫本體的精妙,迴歸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

周揚波1981年生於安徽合肥,現居北京,曾於中央美術學院及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深造。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山水畫專項高研班助教,李可染青年畫院畫家,西部助學交流中心藝術總監,水墨丹青誌藝術總監,法國singulart線上簽約畫家,松韻堂門下。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展覽並獲獎。


周揚波

作品欣賞

Art appreciation

周揚波|迴歸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

2018五彩黃山200x160cm

良材美質固然好,美玉還要好雕工,藝術教育也是如此,其父周逢俊就是在他幼年的時候發現他具有一定的繪畫天賦,從而將他引入中國畫學習研究這條道路上來的。良好的教育也就是及時地發現、正確地引導、深入地挖掘。周揚波家學豐厚,其父在他繪畫學習過程中,不僅傳授他正確的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帶他進入了一條學習中國畫的正途,使他較早地理解和領悟了中國畫發展的本源與正脈。藝術需要真正的藝術教育,藝術需要有藝術天賦的人才,藝術應該是屬於有藝術天賦的人的舞臺。更重要的是,要對有藝術天賦的人給予正確引導,充分發揮他的藝術天賦,使之成為真正的藝術人才。

周揚波|迴歸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

春到江南日月新150x200

因此,周揚波在學習繪畫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他並不以此而感覺優越於同齡人而坐享其成,而是心無旁騖地專心繪事。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周揚波是極其勤奮的,在過去的十餘年裡,常常是一直在枯燥的思索與機械的筆墨揮灑中迎送著它們。要使作品充滿創造和想象,作品的每一個部分,每一個筆觸都充滿生命,更深刻更直接地搏動人的心靈,不僅需要過人的藝術天賦,更重要的是在創作學習過程中一筆一墨的實際體驗和一點一滴的積累。因為藝術除了需要個性、風格還需要難度,需要別人難以達到的筆墨技巧的難度。筆墨技巧的難度只能是靠勤奮地筆耕不輟,舍此而無他法。對此,周揚波有著清醒的認識。十多年來,他不僅臨摹了大量古人山水經典作品,還跟隨其父親近山川,飽遊飫看,畫了大量的寫生作品。

周揚波|迴歸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

灕江煙雨366x144cm

1918年10月,蔡元培曾在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上作了一個演講,開場便提及“此後對於習畫,餘有二種希望,即多作實物的寫生及持之以恆二者是也”。當今中國畫壇,確已出現了多元化的創作格局,一個世紀以來,從西方美術引進中國,尤其是寫實主義引入以來,改變了中國畫一味臨摹古人,陳陳相因,脫離生活,閉門造車的弊端,提倡到大自然中,到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強調寫生、推重寫生,使寫生蔚成一種風氣,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寫生也應當作為中國畫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周揚波把“師古人”與“師造化”結合起來,在對真山實水的切身感悟中,消化從古人那裡學來的傳統技法經驗。他的寫生作品,多以表現其家鄉皖南鄉村山野小景為主。垂柳依依傍籬牆,槳聲欸乃泛波光;霏霏好雨,山野深處著幾點桃花……他以寫意的筆法把山鄉水村那特有的豐饒、明麗、生意盎然的意境表現的恰倒好處。他的畫以溼筆暈化水墨見長,那如雨水瞬間神秘降臨了的寧靜的水鄉,清輝撩起河流豔麗的眼神,青磚灰瓦間婆娑柳陰、小橋船影,都體現了作者寂然的心境,散發著空明澹遠的氣韻。

周揚波|迴歸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

迷幻張家界220x190cm

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學命題對審美意象作了高度的概括:外以“造化”為師,內以“心源”為藝術創造的動力。既肯定了“師造化”、“師自然”的重要性,同時又指出主體的創造性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對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多角度的審美觀照,才能在作品中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再現。周揚波正是沿襲一條,從古人筆墨的用意上去探究表現自然造化的規律,並藉助古法來發展自己的藝術表現力的道路。氣韻本乎遊心——家鄉的山水在兒時似乎是見慣了的尋常景象,時至兒立之年的周揚波,卻在心底滋長出別樣的風物景緻,這些成為他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周揚波|迴歸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

南國秋韻366x144cm

周揚波的山水畫意境清曠潤澤,他的作品往往在樹叢間的幽深隱晦間,峰巒疊嶂,嵐氣繚繞,或煙雲流嵐,使畫面散發出深邃神秘的意境,意態生動,意味盎然。畫中山峰充溢著欲升之勢,既挺聳又深遠,既飄逸又俊秀,氣勢浩然,空間感強。山的形態,以線框勾示,岩石紋理,長線條的皴法和點苔法為用筆表現的要素,遠山取“米點”法,氤氳空濛,水墨淋漓。筆墨技法,以水墨渲染為主,追求雲煙氤氳、淋漓溼潤的效果,正如杜甫說的“元氣淋漓障猶溼”。在筆墨上,以灑脫靈動的線條,交替使用大面積的淡墨渲染,以墨氣代筆意,染、擦、破墨、積墨等種種手段,水墨交融,有力地發揮了其表達感情、狀物寫意的功能。

周揚波|迴歸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

山高水長2.6x3.6cm

受西方繪畫透視關係的影響,周揚波有意識地使“實”與“虛”表現手法在自己的畫作中實現通透空靈,幽明融潛的藝術效果。構圖疏朗簡括,筆鋒勁利,穩健清脫,意境瀟瑟寒荒,空靈閒適,自然生動的筆法中隱現靈活的墨氣,筆法、墨氣互為隱顯,渾然一體。皖南山水植被繁茂,水氣洇溼,煙雲連綿,使人“人欣欣”,他虛靈繁密的筆墨,和沖淡平和的畫境與所表現的情景相應和。“境不自生,因心故現”,禪宗認為萬境由心所生,心有造境的,只有內心的清淨才能做到取境的清淨。

周揚波|迴歸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

皖南早春圖220x190

筆墨在中國畫中有著獨特的審美意義,黃賓虹說:“何謂氣韻?氣韻之生,由於筆墨,用筆用墨未得其法,則氣韻無由顯露。論者往往以氣韻為難言,遂謂氣韻非畫法,氣韻生動,全屬靈性……氣韻生動,舍筆墨無由知之矣。” 周揚波的筆墨輕靈、乾淨,散發著幽靜淡雅的清氣,我們甚至可以用“澄澹明淨”來形容他筆墨的特點。這種“澄澹明淨”所營造出來的意境往往都散發著幽靜淡雅的靜謐,靜謐的山水意境更顯得空明、悠遠。筆墨與畫家的審美格調乃至風格、情感、個性都有密切關係,宗白華曾經說:“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周揚波|迴歸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

週末行者2018年2.2x1.9米

境界是人格的體現,是學養的體現。鄧椿曾說:“畫者文之極也”。文人畫講意氣,強調“得意忘形”,以“氣韻生動”為最高的審美標準。但是畫中有無氣韻主要來之於畫家人品的高下,而人品的高下又在於個人知識、才情、道德、閱歷、氣節等綜合素養。事實上畫之意氣、氣韻就是畫家人格、思想、才情的灌注和表現。山水畫講因心造境,都是強調心的作用,靜觀自得,靜觀是種精神。也正是有了這些,才能在靜觀中將自然中的一山一水,用一條線、一方空間、一種筆法昇華為一種境界。周揚波承庭訓之優,謙遜篤學,正值而立壯年,又能秉承家學,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勉,養浩然之氣於胸中。於書畫之道,假以時日,將必有大成。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