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鄰居”變成“親兄弟”“浦義同城”造就高質量發展新樣本

在金華市“融入長三角 共建都市區”的大背景下,浦江和義烏兩座地緣相近、山水相連的城市打破行政區域的壁壘,從內部開啟戰略合作,夯實縣域共進的紮實基礎。在今年年初的浦江縣委全會上,浦江縣把“浦義同城”納入全縣發展的五大戰略。

從2018年12月13日,浦義兩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來,我們欣喜地看到,浦江打開綠水青山的大門,清澈甘甜的優質水資源滋潤著義烏市民的幸福生活;義烏張開兼容幷蓄的懷抱,將浦江納入義烏境內高速“免費圈”提升兩地路網運行效率。此外,文旅融合、產業互助等方面亦在兩地生花,為城市發展帶來“1+1>2”的高質量發展效能。

“好邻居”变成“亲兄弟”“浦义同城”造就高质量发展新样本

浦江至義烏火車站的公交快線 胡偉傑 攝

A暢通道路 提速“一體化”

去年12月14日,“浦江發佈”微信公眾號推送了關於浦義同城戰略合作協議簽訂的新聞報道,一時間廣受關注。網友“機耕”在文末留言:“希望早日實現義烏城市公交與浦江城市公交的對接。”

去年12月28日,協議簽訂的兩週後,浦江至義烏的2條公交快線順利開通。原先,兩地班線的運營方式是客運班線,乘客需經過排隊購票、候車安檢等繁瑣流程。如今,直接掃碼支付或投幣即可乘坐,每天90多班車次的最短間隔時間僅8分鐘,極大滿足了浦義兩地乘客的出行需求。

今年10月1日,浦義快速公交“一線一公司”管理模式正式實行,兩地深入探索經營管理和服務提升一體化,未來還將推出“互聯網+定製公交”等智慧化業務。

公交快線的啟動打響了浦義兩地市域建設一體化的第一槍,聯通兩地的道路建設蹄疾奮進。

道路交通是兩地互通互聯的大動脈。站在戰略合作的週年節點上,回望年初制定的《義烏浦江交通戰略合作十大事項》,浦江縣交通局局長張智鳴逐一打勾。“G235國道浦江鄭家塢至義烏大陳段項目完成線位對接,浦義二線義烏段和機場路叉口已開工建設”。

張智鳴介紹,其中,已基本完成線位規劃論證的桐浦義高速北段工程意義重大。桐浦義高速北段在浦江境內途經黃宅鎮、巖頭鎮和檀溪鎮,建成後將是唯一一條穿過浦江腹地的省級高速公路,也是金義都市區溝通杭州都市區的重要紐帶。

本月初,浦義同城再提速,浦江納入義烏境內高速免費圈的消息傳遍了兩地百姓的朋友圈。開通首日,免收的高速通行金額就達到5.8萬元。

“好邻居”变成“亲兄弟”“浦义同城”造就高质量发展新样本

義烏千人親子游浦江活動 何敏 攝

B資源共享 聚力“同城化”

同城,意味著資源要素的共建共享。5月6日起,每天約3萬噸浦江水湧向義烏,實現兩地共飲一江水,打開兩地資源要素同城化的通渠。6月1日,和風順暢,“暢行義浦 山水相連”義烏千人親子游活動來到浦江,飲水思源,感受浦義同城發展的點滴軌跡。

浦江有神麗峽、仙華山等自然稟賦的景觀資源,也有詩人小鎮上河村、創客基地新光村等和美鄉村圖景。今年3月,義烏多家旅行社赴浦江實地踩點,兩地根據旅遊資源差異和不同季節旅遊特點,更新編排旅遊線路,開展義浦旅遊線路合作和兩地遊客互送。

3月30日上午,首列浦義同城旅遊專班搭載47名義烏遊客穩穩駛入仙華遊客集散中心,浦義同城旅遊專班由此開通運營。浦江的傳統景區遊、和美鄉村遊、夏季採摘遊、親子研學遊等線路均受到義烏遊客歡迎。

“往年國慶假期,神麗峽景區的旅遊高峰是1—4日,今年的高峰期一直延續了6天,義烏牌照的私家車佔了大多數。”浦江縣文旅集團財務總監樓水平說,明年浦江將針對義烏市民推出“工會卡年卡100元暢遊浦江”“義烏身份證享景區門票半價”等優惠服務活動。

為更大範圍共享雙方工會資源,兩地工會還打造了職工普惠服務平臺,讓兩地職工充分享受優惠和便民服務。短期1日遊、2日遊、3日遊及5日職工療休養方案已經形成,並相互延伸到兩地。

浦義兩地在就業培訓服務上開展同城戰略合作,共享招聘平臺數據與信息。截至11月底,義烏市人才網共計註冊浦江企業136家,義烏市人才市場現場招聘,浦江有57家企業參加。

在醫療共建方面,兩地人口健康信息平臺正在銜接,未來將共享義烏衛生機構的預約掛號、健康檔案等服務。義烏市中心血站與浦江縣血庫實現應急聯動,全面保障雙方對突發事件及危重症臨床救治的用血需求,雙方傳染病及突發事件信息已互通共享,能更快捷應對傳染病疫情。

C產業互聯 推進“融合化”

11月20日,義浦兩地突破地域限制,簽約首個“義浦同城”消薄項目,攜手探索村級集體經濟“飛地”抱團發展的新路徑。

該項目是義烏市市場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蘇溪商砼項目,浦江黃宅農村集體經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聚焦強村富民,投資村集體資金和閒置資金共500萬元,在未來3年內,每年為六聯、智勇等村帶來50萬元的集體經濟投資收益。

“該消薄項目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有機融合義烏的市場資源和浦江黃宅鎮的村集體資金,實現合作共贏,讓村集體有更多資金為村民做實事。”黃宅農村集體經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郎明鎬說。

“雙宅”結對,今年8月,黃宅鎮上市村在義烏後宅街道方塘村設立了葡萄銷售點。上市村葡萄種植歷史悠久,有30餘戶種植戶,250畝葡萄田;擁有4500餘人口的方塘村農貿銷售興旺,周邊有不少村民到此趕集。

在上市村黨支部書記黃光照的提議下,兩村一拍即合。“我是第一個享受合作紅利的,通過方塘村的窗口進入義烏市場,今年種的12畝葡萄賣得俏。”上市村葡萄種植戶黃遵偉說。

頻繁的人員交流、產業互聯和商貿互通,為浦江縣黃宅鎮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自浦義同城戰略實施以來,黃宅鎮高速口的兩處住宅區成了“香餑餑”。綠谷云溪項目一期的義烏人購房比例達到四成。

眼下,義烏項目落地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浦江將浦義二線沿線“綠谷”項目作為接軌義烏的橋頭堡,積極打好駐義招商“陣地戰”,主動承接義烏溢出產業,加快義浦同城化協作項目建設。目前,農旅示範園項目已在浦江正式落地,黃宅鎮小微企業園正加快推進。

在義烏面向世界的大舞臺上,浦江企業嶄露頭角。今年,浦江企業頻頻參展中國國際電子商務博覽會暨數字貿易博覽會、2019義烏投資貿易環境推薦會、義烏電子商務博覽會和義博會。

D聯心聯情確保“同頻化”

說起全長13.3公里、僅84天就打通的浦義供水工程,浦江水務集團副董事長張雙喜頗為感慨:“該項目由義烏施工建設,浦江配合做好政策處理。在同城化建設的大背景下,項目雙方責任單位和工作人員有效配合、攻堅克難,達成同頻、實現共建。”

項目施工期間,正逢今年長時間的雨季。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發現圖紙規劃與實際施工現場存在矛盾。“發現問題的第二天,義烏6家相關單位就冒著大雨來到現場辦公,解決問題的速度非常快。”張雙喜說,浦江水務集團的工作人員深受觸動,為這樣務實高效的幹勁所感染。

工程在浦江境域內穿過黃宅鎮和浦南街道,涉及多家葡萄和草莓種植戶。浦江干部和辦事人員一戶戶上門講解政策,兩地同城化發展的推進得到了種植戶和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一汪清水從浦江流向義烏,也活化了兩地水務集團的工作互動。工程技術人員就二次供水流程、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交流技術經驗,兩地員工則開展熒光夜跑、義烏親子游浦江等趣味活動。“現在雙方的關係就像從好鄰居變成了親兄弟。”張雙喜說。

“通過在義烏後宅街道的學習,我們將‘腳步丈量法’巡查機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張智鳴說,今年,浦江縣交通局吸收借鑑義烏路政巡查經驗,將“坐在車裡巡查”轉變為“一步一腳印巡查”,腳踏實地幹工作,讓百姓在每一條路上都能找到幸福感和安全感。

自該工作機制建立以來至11月30日,浦江路政共步行巡查523公里,處理佔道堆積61處,勸移攤位236處,排查安全設施560處,拆除非公路標牌、橫幅60餘處,查處汙染車輛709輛。有效排除公路安全隱患,整治道路兩側的路域環境,營造出“舒、暢、安、美”的通行環境。

“理念轉變是推進浦義同城戰略的核心要素。”浦江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韋鍾鋪說,未來浦義將在共謀交通建設、互聯政務服務、共建智慧城市、同促營商環境等層面持續發力,推動兩地社會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浦江將在金義都市區框架內發揮協同發展的作用,以奔跑者的姿態接入杭州城西科創走廊。

“好邻居”变成“亲兄弟”“浦义同城”造就高质量发展新样本

在浦江翠湖邊的治水館裡,有一張攝於1959年12月21日的老照片,名為“浦江、義烏兩縣合併交接合影”,見證了浦江、義烏兩座城道不盡的緣分。

時至今日,兩城開展同城發展戰略,在交通、經濟、旅遊、醫療等涉及城市發展和百姓生活的多方面開啟了跨越行政區域的互聯互通。

一年來,同城化得以順利推進的秘訣在何處?行走於這片希望的熱土,記者心頭的疑雲逐漸散開:浦義同城穩步推進,貴在同頻共振的思想根基。

有了發展的主體框架、有了合適的實施項目,工作的落腳點在於“人”。兩個不同城市的工作團隊打開心扉、凝心聚力,是推進工作的關鍵所在。

浦江給出的答案是“全領域對標、全方位交流”。浦江陸續組織70名機關部門、開發區、水晶園區、集團公司及鄉鎮街道的“一把手”和21名重要領域分管領導到義烏對口單位開展為期一週和一個月的脫產學習。

同時,義烏也分批次組織幹部分赴浦江學習美麗鄉村建設、五水共治等先進做法,構建起幹部共育、經驗互學的合作交流格局。

這樣的全方位學習共進已形成常態化。“工作近30年來,到義烏的次數都不及這一年去的多,他們的包容性和主動性極大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能。”浦江縣交通局總工程師胡榮根如是感慨。

除了領導班子和幹部的密切溝通,浦義同城以區域合作交流為基礎,立足地域接壤優勢,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推動雙向合作。鄭宅鎮組織3批次50餘人到義烏佛堂考察學習美麗鄉村、鄉村旅遊等經驗;黃宅鎮與後宅街道一起舉辦“浦義同城 雙宅同心”活動,增強兩地同心聚力促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自浦義供水工程開通以來,在浦江縣浦南街道的綠谷泵房,每月都有兩地員工共同記錄水錶情況。一項日常工作變成交流平臺,關於推進農村供水養護等基層工作不斷蹦出思想的火花。

從“好鄰居”到“親兄弟”,打開心扉、取長補短、兼容幷蓄造就了“一家親”的和諧局面。

(原標題《共建共享一週年 “好鄰居”變成“親兄弟” “浦義同城”造就高質量發展新樣本》,原作者孫媛媛、蔣松濤。編輯樓菲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