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练习中有人认为需捻管,有人认为不需要,对此你怎么看?

猫有九条命68


在书法中首先要掌握笔法,其次是字法,章法,墨法等要素。所谓捻管是众多的笔法之一,本人也从事多年书法教学与研究,运笔主要靠腕来完成,其次是肘与肩,手指主要功能是执笔也叫握笔。在运笔时常常需要调整笔锋,调锋主要靠腕来完成,但有时靠腕调锋很难调到理想的状态,因此可利用手指来捻转笔杆进行调锋,但这一笔法不经常用,只能做为辅助笔法。(以下是本人所书的作品,请大家欣赏)








锦业书法56662


书写时需不需要捻管,大概由两方面因素决定。

第一:和书写的字体有关。

捻管这个动作在书写需要较慢的楷书中有时要使用这个

技术,尤其是转折处,临时借助捻管以完成结构上的

完美,楷书的运笔速度比较慢一些,给捻管的动作提供

了相应的时间,当然这并没有强行的规定,如果你能

保证书写的质量,不用通过捻管就更好了。

我比较确定的是新魏碑的书写是一定要使用捻管技术的,

没有捻管的动作新魏碑字体是写不出来的,因为写新魏碑

的所有转折都是外方内圆的特征,靠捻管写出内边锋圆转

而外边锋方刚的效果,不掌握此技术即是寸步难行。

另外北魏造像的一些碑贴也必须使用类似捻管的方式,

这种技术和目前大家经常使用的捻管有一些区别,

它是借助大角度侧锋行笔,转折时略带微小的捻管动作。

一般像写行书,草书不宜使用捻管技术,主要原因是

捻管并不适合书写较快的字体。

第二:小笔写大字要用捻管

有时遇到用小笔写大字的情况,就要借助捻管来加以控制,

这是一种临时随机应变的一种方式,不得以而为之,毛笔

的尺寸选择的合理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至于书法需不需要捻管,并没有硬性的规定,这完全取决于

书写的内容和个人的习惯,不要在此事上过于纠缠。

使用捻管技术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我的答案是不好,我

认为书法的技术是越简单越好,只要能保证书写效果,你

采用的技法越简单越好,但有人已经习惯使用捻管,同时

又能写出好的作品,也应该鼓励一下吧,毕竟使用较复杂

的技术也不能算错。

附图照片:赵孟頫【惠竹贴】临摹作品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

元代卷(赵孟頫篇)



素里布衣杨半


捻管,也就是用手指转动笔管。这个手法由来已久,但是当代争议颇多。

1、捻管的作用

1)使笔锋顺畅,确保书写流畅。

2)通过捻管保持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主要是在行书、隶书、篆书中使用。目前争议的就是在中锋运笔中是不是需要捻管。

2、反对捻管的原因

1)通过肘和腕的调整,已经可以确保中锋,因此不需要动作幅度更小的手指捻管。

2)由于执笔法的流变,在近现的一些执笔法中,捻管变得困难。而对于手指灵活度打不到的书写者,主要是初学者,手指一二关节的细微动作比较难以达到。

所以反对捻管其实也是在强调实现性和便利性。

3、捻管的解析

王羲之《笔法论十二章》中说“上捺下捻,终始转折,悉令和韵……”王羲之不反对捻管,认为笔能随指环转,乃入阁帖。

捻管运用的是手指关节,尤其是第一指节和第二指节,对手的灵活度和柔韧性要求高,非积年练习不可得。

在整个书法过程中,手部动作从肩、肘、腕、掌骨、第二指节最后到第一指节,是一个从粗大到精微的过程。越是细小的动作,越能做更精准的笔法调整。相当于,有两个秤,都可以称5公斤的物体,其中一个的刻度指标比较大,是以公斤为单位:另一个则是以克为单位,可以反应更精细的重量。这两者没有对错, 而是看度量的精度需求。

在执笔法中,三指的执笔法比较容易实现捻管,五指执笔则比较困难。

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很强调由心而发,最后发力于指尖。太极的动作缓慢绵长,其气息却可达于指尖,让整个身体到末端都被调动起来,从而使周身通泰。

古琴更是达到了金庸小说中‘左右互搏’的境界,两只手同时动作,然而动作方式,部位,方向,力度却各自不同(古琴的左右手都要达到第一指关节)。但在这不同的手部动作中,却达到了全身心的统一。故而自古中国人把古琴作为与天地相同的途径。

故而在魏晋书家中,推崇捻管,也是这样让指尖和内心汇通一路,直抒胸臆,达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境界。

中国人有个笑话说,麻将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因为打麻将的过程中,手脑高度统一,人的手部活动和脑补活动贯穿始终。而练习太极,古琴,书法,也让人身体通泰,鹤发童颜。

但是捻管不可强求。根据自己的执笔法,手部灵活度和对于笔法的要求,顺其自然就好,不用强求。希望各位书法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喜乐。











中华花艺人乐姝含


关于捻管,书坛一直有争议。

古人并无捻管一说,其说法大约出自清代,包世臣是大力鼓吹者。此人写字不怎么样,但于书法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

包世臣最著名的有两件事。一是臆造出一个有违生理构造的“回腕法”,偏偏老实巴交的何绍基还相信了,苦练近十年,竟创造出一种“绍基体”。

第二件事,包世臣引用刘墉家一个下人的话,说刘墉写字时不断转动笔管,一次竟然把笔头转掉了。哈哈,刘墉怎么不告他个造谣罪。

当今书法大家中,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是捻管的坚定支持者,她在《书法有法》中专门有文章介绍。

关于捻管,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其目的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了,捻管是为了调锋。确实如此,在一些关于捻管的文章中,也明确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问题就明确了。调锋最根本的方法是提按,为什么要搞出那么复杂而玄乎的捻管呢?

写书法的人都知道,挥笔入纸后,笔毫铺于纸上,此时将笔略提,笔毫重新聚在一起,这时再向任何方向铺毫运行,都是中锋。


所以说书法贵在提按之间,提与按的转换,即可保证中锋运笔。故有人说,提按是笔法的根本,所有笔法皆可由提按演化而来。

所以,对于我辈书法爱好者,掌握提按即可,至于捻管,则交与书法大家们去作专门研究。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捻管是一个高超的书法技巧!



捻管适合于那些手指异常灵活的人,学会捻管对书法的进益帮助特大,但是,对于不适合的人群,学习捻管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是被弄得手忙心乱,无所适从。



捻管对于调锋,对于书法的细部,极其转折的厚度都有莫大的帮助,而且在高速行笔时,如果你能够做到捻管与转腕相结合的话,那更是一件相得益彰的事!



有人说捻管适合篆字或是草书,其实写楷书时捻管也会使你的楷书厚实,饱满!


捻管是好,但是,我不建议初学的人去学,手指不够细致,灵活的人也不要学。如果你自认为是个心灵手巧的人,那么你最好学捻管,真的好!


一笑貫长天


问这个问题的应该是初学者吧,恕我直言,初学者可以不用在意捻管问题,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

我的看法:

捻管的动作看你自己的需要,能熟练运用毛笔的人没有这种问题,小编写字很少捻管,偶尔的捻管完全是为了调整笔锋的需要,学了几十年书法,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熟能生巧!


捻管的作用就为了调锋,无论侧锋还是中锋都是如此。

捻管就是用手指转动笔杆,幅度有大有小,也有五指、三指、二指执笔法之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起来舒不舒服,不舒服就可以不强求。

捻管不强求,只是习惯问题,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怎么会,有些人很快就回了,这都没有关系,个人书写习惯而已,有些人习惯用肘和碗调锋,有些人习惯用手指调峰。

另外大部分书家的字都是不用捻管,因为捻管降低了书写速度,如今的书法家强调捻管就是为了强调用笔的丰富性,做到八面出锋而已。这只是一种书写风格,没什么值得炫耀,大家没有必要太在意。赵孟頫的字就没有必要去捻管写。


书法魅影



捻管的目的其实就是调峰,是书家在书写过程中,为了保持笔锋的平顺运行,对不遂自己心意的笔锋进行适度的调整。清代以前,书家由于写的多是短笺长卷,字体较小,书写时手臂的动作幅度不是很大,故没有捻管的技术需要。进入清代以后,随着碑派的兴盛,书家们都爱写一些字体较大的篆书和隶书,笔画增粗加长,需要拖、拉等技术动作,加上长锋羊毫的大量使用,其弹性小,复原性差,遇到转弯处若不捻动笔管,笔锋就有可能出现扭结或叉散的现象。清代的邓石如爱用长锋羊毫,故提出“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的书写方法。但在近现代书家沈尹默看来,王羲之从正在专心写字的王献之背后薅拔笔管还唯恐他捉不牢呢,岂能任由笔管在指尖随意转动?在具体的书法实践中,我觉得写比较大的毛笔字时,尤其是篆书和草书,在转折过程中,因为毛笔的“执拗性”,有时还真需要捻动笔管不可,否则再写下去,势必会出现不可控的败笔。捻管动作的需要与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决每个人的书写习惯,不可一概而论。


天趣斋


会捻管是一种技法。特别在写楷,隶,篆时,不捻管写出的字不好看。写狂草,小草时不需要捻了,来不急捻只有转腕或停笔调锋。捻不捻管依人依字体而定吧。只要自己感觉到书写的愉悦性便可,条条大道通罗马。一己之见,见笑。


狂草控


捻管有两种。这要和笔锋锥面的应用结合起来讨论才有意义。

有人说写篆书才用到捻管,有人说为了保持中锋才用到捻管。这是说的其中一种。为了好称呼我们就称它为第一种吧

第一种捻管是,捻动的方向同笔画转向的方向是相同的。目的是保持笔锋的锥面不变。换句话说,就是始终用到了笔锋的同一个锥面。

第二种捻管恰好跟第一种相反。如果笔画以顺时针方向转向,捻管的方向就是递时针。其目的是不断地、频繁地切换笔锋的锥面。操作上是捻管,作用上,则是绞转。如写草书的“可”字最后一笔,用这种绞转笔法来写,就不浮不飘,厚重有弹性。写完一个绞转的笔画,观察笔尖,就好像拧麻花的一般。

总之两种捻管,捻的方向不同,应用到的书写场合也不一样。


笔翰颇好


捻管,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指搓着笔管转动,以改变笔锋的方向。

捻不捻管主要看字体,一般来说,篆书、隶书需要用到捻管,以保证边锋一直在中间,使写出的字美观。

后来由于捏笔方法的改变,也由于书体的改变,在写楷书时就用的少了。

但是行书和草书是一直用到的。

还有,这和书写者也有关系,有人会捻管,有人不会捻管。

当今书法届只有水平高点的人会捻管,普通人或者书法小白根本就不会,甚至有人就不知道。

急着出去玩,答的比较匆忙,未加思考,不妥之处望各位书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