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字中古人為何流少一點?

高朝波


古人寫的毛筆字中,“流”字有少一點的,也有不少一點的,唐人顏真卿寫的楷書“流”字,都是一點都不少的。

上圖為楷書“流”字,王獻之、魏碑書法和褚遂良寫的“流”字都少一點,只有顏真卿寫的流字一點也不少。

上圖為行書“流”字,有少一點的,也有不少一點的。

古人寫的“流”字,大多都表現在楷書和行書中,而漢隸中的“流”字,都是一點也不少的。

上圖為隸書“流”字,只有《史晨碑》上的流字少一點,其它的都是完整的。




至於為什麼古人寫的“流”字少一點,這個有多種解釋,但有一點是可信的,那就是古人寫流字時,不是故意少寫一點,而是把那一點忘記點上了。還有一個原因是,碑刻工匠忘記刻了一點,或者是碑刻作品由於年深已久,把流字上的一點風化掉了。


我的觀點是,無論什麼原因導致流字少了一點,但我們在書寫時一定要把那一點補上,只有把缺失的一點補上,流字才完整。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麓風軒認為,“流”字的正確寫法是“橫上出頭”或橫上面少一點的寫法,現今“流”字上頭多一點的寫法,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筆誤造成的。

這個結論,不只是一個大膽的假設,更有事實為證!且聽我仔細分析——

1、正確寫法一:“橫上出頭”(但不是一點)

2、正確寫法二:橫上少一點

一、從“流”字的造字法來分析

解釋一:

“流”,會意字,本義:水流動。左邊偏旁和右下半部都是水的形狀,右上部分表示泉眼,會意從泉眼中流出的水。

解釋二:

另有學者認為,“流”字右上部分是一個倒著的“子”字,下有三畫象生子時的羊水,表示婦女產子之形。本義:產子時嬰兒從母體內流出。這樣說也能解釋的通。

我們通過小篆字形(見下圖《秦 · 李斯 · 《嶧山刻石》》)可以驗證上面兩種說法:

從《說文解字》中也可以驗證上面兩種說法:

從金文字形來看,解釋一的說法更加接近,見下圖《古文字類編》寫法:


不管是哪一種解釋,“流”字右上寫成一點都是不對的。實際的寫法是“橫上出頭”,而決不是寫成一點。

目前在中國臺灣地區的“流”字寫法,基本上延續了這一淵源,見下圖。然而這一正確寫法,在大陸地區已經不用了。


二、從“流”字的演變過程來分析

1、漢簡中,延續了正確的寫法,見下圖《漢 · 張家山前漢簡-二年律令》:

2、漢代隸書當中也保留了這一寫法,見下圖《漢 · 張遷碑》:

3、注意,漢隸中寫法並不是大家認為的上面是一點,二是“橫畫上出頭”,見《漢 · 曹全碑》就能看得更加清晰:


三、漢字演變過程中,“流”字橫上出頭的寫法,筆誤成了橫上一點

1、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民間寫手,在寫碑刻中的時候,由於筆誤將“流”字橫上出頭的寫法,寫成了橫上一點,如《南北朝 · 魏碑》:

再如《南北朝 · 始平公造像記》寫法:

2、這種寫法影響到唐楷的寫法,唐楷中主要有顏真卿等人繼承了這一寫法,從而流傳很廣,見《唐 · 顏真卿 · 多寶塔碑》:

再如顏真卿《唐 · 顏真卿 · 顏家廟碑》:

雖然這種寫法流傳很廣,甚至現代規範漢字都採用了這一寫法,但實際上還是由於漢字演變過程中筆誤造成的。


四、為什麼說“流”字上面少一點的寫法也是正確的呢?

實際上,這是由於“流”字的另一種造字法發展過來的,古文寫做“(左邊為三點水,右邊為“不”字),見下圖:

在漢代隸書當中,較多地保留了這種寫法,甚至成了主流。見下圖《漢 · 史晨前後碑》:

又如《漢 · 禮器碑》中的寫法:

再如《漢 · 石門頌》中的寫法:


清代人伊秉綬的隸書任然保留了這一寫法,見下圖:


這一種寫法,演變成了“流”字上面沒有一點的正宗寫法,在楷書當中成為正統。如《晉 · 王羲之 · 孝女曹娥碑》:

如《晉 · 王獻之 · 洛神賦十三行》:

如《唐 · 褚遂良 · 雁塔聖教序》:

如《唐 · 歐陽詢 · 虞恭公溫彥博碑》:

如《唐 · 柳公權 · 玄秘塔碑》:


五、綜上所述

“流”字的正確寫法是“橫上出頭”或橫上面少一點的寫法,現今“流”字上頭多一點的寫法,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筆誤造成的,這一寫法由於顏真卿唐楷的影響,流傳很廣,最終反客為主了。


參考文獻:

1、《說文解字》

2、《康熙大字典》

3、《古文字類編》

4、《漢典》

麓風軒一家之言,歡迎方家留言,共同探討。


麓風軒


以前古代的“流”字有兩種寫法,有那一點沒有那一點都可以,國家簡化文字以後,流字就保留了那個帶點的。

“流”字少一點,只是書法中的一種寫法。

“流”字少一點的寫法最早出現在東漢“史晨碑”(隸書)上。

作為書法,”流“字存在兩種寫法。

作為現在規範字當寫作“流”。

“流”字趣聞:

在江蘇揚州大明寺平山堂正堂左邊有一個“風流宛在”匾額,出自清光緒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是為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所寫。“風流宛在”有兩個錯字:“流”字少一點,“在”字多一點。原來,歐陽修曾是個“風流太守”,劉坤一這麼寫,意在希望他少點風流,多點實在。這種恣意改寫,顯得風流倜儻又極富哲理。



書勉成榮


流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正體,一種是俗體,不加點的“流”正是流的另一種寫法。

“流”字最早見於金文,從其金文、大篆、小篆等古文字字形可以看出,“流”字右上部為頭朝下的“子”。隸書、楷書等今文字則出現了加點的“流”和不加點的“流”兩種寫法。

但在實際書寫中,這種不加點的俗體“流”更受古人的青睞。如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兩個“流”字、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五個“流”字以及唐伯虎《落花詩冊》的兩個“流”字,都不加點。


獨釣寒江雪W


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趨吉避凶的意願,文字也不離外。流字去點上邊一點意為流不到頭,取其長久之意。


樂乎齋牧雲山人一笑


毛筆字中古人為何少一點?

答題:

*兩點冰蘭三點竹水

*龍月舞鳳

*牽手點睛

*照耀太陽少了月亮

*風流不減大江奔放

*隨心所欲

*畫魚成龍

*正是中華文化

*萬載輝煌的偉大風骨


宇宙之父


古時有書法家這一名稱嗎?有流派的區分嗎?只有好的書法留存,讓人學習臨寫,現在人非要分南北東西,其目地就是為保衛個人利益,在他的地盤上,不許別人分了他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