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从哪几个方面欣赏其美感?

俏渔妹海鲜


一幅好的书籍作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

首先,要看整体与落款,整体要看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版面干净,落款要符合规范要求,印章大小适宜;

其次,行草书法要用墨浓、涸相宜,留白空间处理恰当,线条粗细搭配均匀,结字优美;

次之,运笔流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个性,有自己的风格,但又不失书法艺术之灵魂。



馮彬書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很多人学了一段时间书法了,但是,他们其实还不会欣赏书法作品,也不知道书法作品怎么就叫好了。

这是一个书法欣赏问题,可能比写字本身要难一些。所以,我们学习书法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如何欣赏书法,才会真正热爱书法,也才能真正提高对学习书法的兴趣 。


对于初学书法来说,我们大体上做到这样两个方面就可以学会欣赏了。

首先要能够懂得中国书法,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中国最早的书法,是篆书系统的书法。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作为一点常识,我们应该具备认识这些书法艺术之美的常识。

篆书之后是隶书。隶书有战国晚期的古隶、有秦简、有汉简、有汉碑刻,其中流行于东汉的碑刻隶书书法成就是最高的。

东汉以后到隋代,是汉字从隶书向楷书、行书、草书发展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丰富多彩的书法样式和风格。这一时期,除了隶书,还有钟繇、王羲之体系的书法,也有以北魏碑刻为主的魏碑书法。

这些书法到唐代就逐步以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为主流了。隶书和魏碑书法没有继续发展。

唐代以后的书法,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楷书、行书、草书。

所以,我们学习书法一般都是从唐代以后的书法体系楷书、行书、草书为主的,很少先学习隶书、篆书、魏碑,因为,书法的主流和实用性,也是学习书法的兴趣之一。


那么,在我们学习的唐代以后的这些书法里,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地欣赏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以及虞世南、褚遂良等书法大师的作品。

他们的书法风格不同,但是,都是很有艺术成就的楷书大师。

楷书是我们端端正正写字的开始,也是写书规范的一般要求,所以,学习书法也是首先从楷书开始的。

欣赏楷书,主要欣赏书法的规范,包括书法字体的规范,书法章法的规范。

比如说,我们写楷书作品,不能一行颜真卿字体,一行欧阳询字体。字体统一,这是楷书起码的欣赏起点。


其次,楷书的章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整整齐齐成行成列的章法。一种是有行无列的章法,无论哪一种章法,只要布局干净、安排匀称得当就可以了。

我们欣赏书法,最低的要求,基本上就是这样。

如果还要用高水平的眼光欣赏书法,这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书法修养的。

比如说,起码有一定的书法实践经验,起码有基本的书法历史常识。

然后要具备笔墨美感的认识。

如果具备这样一些常识,那么,欣赏书法就会容易一些。


尤其是好的书法作品,可能会有一些我们不太理解的地方,但是,如果具备起码的书法常识,也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书法作为视觉艺术来欣赏。我们就要按照视觉艺术的规律去欣赏。

如果一幅画是怎么欣赏的,那么,一件书法艺术作品,也大体上是那样欣赏的。

比如说,我们欣赏书法,首先要看“大势”。

一个书法作品的“大势”也是一种气势。还得书法作品气势恢宏,阳刚正大,有这种气势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也是上乘作品。

当然的气势,不是只有阳刚正大一种,温婉秀润的书法,也有清新俊逸的美。


其次看章法。如果大势是整体的看,那么,章法就要一行一行的看,或者局部局部的看。如果符合对比合理,或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章法,都是好的章法。

在章法也好的情况下,我们在看每一个字都笔法,字法是不是都很精彩,很到位,也很有味道。如果做到了笔笔精彩,字字到位,那么,肯定是好书法了。

最后,就是墨法了。书法的用墨如果很精彩,就会给书法作品加很多的分。

同一个书法家的作品,墨法精彩的,比墨法一般的,要令人叫绝的。

墨法对初学者来说可以忽略,但是,一个好的书法作品,决不能忽略墨法,它是书法艺术的最后一道工序,如果墨法成功,那么,书法作品应该是依据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千千千里马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如果要欣赏其美感,首先要懂得其韵味美、布局美、节奏美、个性美、力道美;要从其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去欣赏。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落笔的角度,运笔的掌控,结构的紧凑、着墨的浓淡,力道的轻重,都影响着一个字的美感。单从力道上讲,一幅好作品,让有识之士一眼就能看出其手法苍劲有力,大气磅礴,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同时也能从字体里看出书家的性格是刚柔并济,还是傲骨铮铮,书写时的喜怒哀乐的表情流露及环境影响程度等等。

比如柳公权的字,显然有其风骨。收放有度、沉稳大气、字体端正、刚劲有力;而颜真卿的字,显然有其筋脉。锋芒内敛、外柔内刚、力道圆润,舒缓得体。千百年来,“颜筋柳骨”的精湛造诣,为人称道,同时也是古今中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以上为班门弄斧之肤浅看法,希望能有帮助!









生命河欢迎您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美感,这个问题,或许可以提高到如何欣赏品鉴书法作品?!

感受书法作品的美感 ,必须懂得如何评鉴书法,如何了解作品!书法,大体就分为“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四大方面,书写学习,以此顺序把握,而欣赏品鉴则倒过来分析鉴赏,先从“章法”看,再从直观的“墨法”观赏,然后看“字法”,再细品“笔法”,只有这样,才能品赏书法作品的美丑、优劣。

犹如欣赏一套房子,需要粗看房子外结构,整体风格和环境 然后看内部结构和装修。那么对于书法作品,也应该差不多,需要从总体看章法!章法不对,整幅作品一看就会有问题。因此,必须历史地了解书法作品的章法美和章法规矩!

那么书法作品的章法有哪些规矩?什么是书法的章法?

书法的章法,一般指书法的“大章法“,而书法还有“小章法”。大章法,主要从一幅书法作品的格式章法,落款用印章法,行间留白等方面来欣赏品鉴。

书法作品格式大体有7种,分别为斗方、三开、对幅、中堂、条幅、对联、扇面。

⒈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⒌条幅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⒍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分为上下两联,右边的为上联,左边的为下联。上下联的尺寸可与条幅等同,也可大于或小于条幅。对联的书写内容规定极为严格,只能是对仗的句子(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般字不重复出现),包括对偶句(俗称对子)、律诗中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偶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也有少到三字一联,多到数十字、上百字一联的。律诗则分为五言、七言两种。五言、七言的对联,在安排章法时,上下联应单行居中竖写。十字以上的对偶句,则宜写成双行或多行(注意书写顺序,上联从右向左,下联则从左向右。落双款,分别于上下联的未尾,款字略高于正文底端)。上下联字的位置一般要基本平行。处理好一联内上下字的大小、收放的变化,及上下两联间的呼应,令上下两联成为一个整体。

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和单款两种。上下款,上款写在上联右边,下款写在下联左边。上款一般写诗句的作者、篇名等内容,如“黄庭坚登快阁诗句”下款则写书者的姓名、号,以及书写地点、时间等内容。如“丙子闲堂书于北京”若是赠送作品,上联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如“XX女士惠存”若是别人请你写的一幅作品,上联则写请你作书人的名或号,称谓外加上“嘱书”等字样。单款一般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⒎扇面

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

(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

还有有多种格式,如横幅有横幅的格式,匾额有匾额的格式等,这里不具体展开。有空可以详细了解。

用章钤印,也有各种规矩,历代名家名帖,流传下来,为了证明其“流传有序”,收藏家,鉴赏家,往往会在作品上加收藏印或鉴赏印。一幅名作,往往满布印章。有些不懂规矩的现代人,误以为书法作品就需要盖那么多印章。实际是一种误解。创作作品 用印也有很多规范 当然也不是死板的规矩。名家的用印的习惯处理,也会自成其规范。大致来说,一幅作品,有“引首章”和落款署名章,或姓名、名号章。引首章 ,对于竖写格式的作品,通常盖在作品正文的第一字与第二字之间。如果作品有上款 ,也要注意避让 ,不要盖在人名头上。落款署名章用印,需要注意白文章和朱文章。款文后若用两方章,一般先盖白文章后该朱文章,两章间距至少一个字的距离,注意印章大小的分寸,大字用大印,小字用小印。印章不可低于正文的低端。落款和用印,本身也是一种补白效果。一幅作品的用印,一般宜简不宜繁,宜单不宜双。款文长短,也随作品和文末空间而定。款文用词也需要斟酌文词。这里不再展开。

因此,一幅作品,如果格式不对,用印和落款不对,那么就是章法不对,这作品就不完整,不完美。就如看人穿着打扮,不符合着装规范和化妆打扮风格和美观。

搞书法,就要懂得章法。以往我们更多注重的是一幅书法作品整幅、整篇的章法,这就是“大章法”。其实,每个单独的字也要讲究章法,其中点画的谋篇、布局,也就是一个单字的结构如何安排说道也很多,这就是所谓的“小章法”,特别是在楷书方面如何布置好“小章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小章法,有哪些方面?

一、点画章法

(一)同画变化。单字之内相同的笔画,应该采用长短不同、粗细不同、走向不同、起笔藏露不同、收笔敛纵不同、着墨轻重不同、画中波劲不同等方式的变化来处理,达到笔笔有变化的艺术效果。

(二)线条变化

1、点的变化。点,可以根据其在字中的位置、行笔的走向、与其它笔画连接呼应和字体特征表现的需要,处理为不同的变化。比如顿点、圆点、方点、竖点、横点、斜点、垂点、仰点、出锋点、曲头点、长点、连点等变化形态。

2、横的变化。横,可以按照与其它笔画承转过度、行笔走向趋势、字形结构中的位置和字体技术特征的不同,处理为不同的形态。比如露锋横、藏锋横、长横、短横、上连转角横、下转带钩横、上下承转横、圆弧横、仰挑横、下垂横等变化形态。

3、竖的变化。竖,可以按照行笔的走向、字体的艺术特征、与其它笔画的连接、呼应及在字间结构中的位置组合,进行处理。

二、结字章法

(一)疏密。疏可以使字通达灵秀,密能让字繁茂挺健。追求疏密变化,才能使字风神有致。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处不嫌疏,密处不嫌密。”是说疏处不妨加倍的疏,密处不妨加倍的密,使疏密形成强烈的对比。前人所谓“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说明了疏密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

(二)收放。“曲者,伸之势;郁者,畅之机。”收和放是在统一整体中相辅相成的变化之道。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作书最忌者位置等均。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在一字之中,如果笔笔都收,就会拘谨而失生机。笔笔都放,必定松散无神。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字中,放笔只能有一笔,其它笔画均应为收笔。(三)向背。从书法字形特征来看,向,指左右结构的两部分相向,像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如“好、妙”等字;背,则如两个人背靠背地站在一起,如“兆、北”等字。从线条的走向看,也有向与背的问题。在线条处理时,运用向背关系,可以避免线条并行排列的单调和呆板感觉,增添神情和韵味。

(四)欹正。古人云:“偏者正之,正者偏之”,说的是书法组字中的欹正关系,一般情况下,字形过偏会失去稳定感,太正则容易产生呆板感。从书法技巧上看,应是偏中求正,正中求偏。既可以以局部的偏纠正整体的正,也可以以局部的正来调整整体的偏,还可以以各个局部不同方向的偏斜来组合整体的正。在稳定中求奇险,偏斜中求平正,达到动静和谐的美感。

(五)避让。字的笔画繁简有别,偏旁部首组合各有定数。在创作过程中,采用避让的方式处理,解决笔画过多容易拥挤、笔画过少容易松散、相同笔画多容易机械重复、部首组合多容易杂乱等方面的问题。

(六)参差。董其昌说:“王大令之书,从无见左边与右边并头者。”说的就是书法技巧中的参差变化。指的是各部分及笔画向上下左右的变化。要求笔画及字的各部分之间不能头尾平齐,应鳞羽参差,特别是左右结构的字两部分要有高低变化。

(七)开合。开,指相离、分散;合,指相靠、团聚。结构开处,应有舒展、豪放之趣;结构合处,当生茂密、充实之感。上开下合当如兰草茂生之放射状,上合下开可似宝塔矗立之稳重。开合变化是布白变化的一种形式,合处白少黑多,开处白多黑少。法则是:开处必要有开处与之对应,合处必要有开处与之对应。有开无合则字散漫无神,有合无开则字气塞不畅。

(八)省减。省略减少比较次要的和重复过多的笔画,变化笔画形态,使笔姿丰富,动感加强。在行草书创作中通过减除省略使书写更趋便捷、字形更加美观。

(九)替代。一个字中有相同的笔画,在结体时为了避免重复,可以改变写法。一是将零星的笔画和书写不顺畅的笔画,用别的笔画代替。二是为了向背关系,将原有的笔画用别的笔画代替。笔画替代是处理字形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

(十)牵丝。一笔的收笔处和另一笔的起笔处之间,顺着笔势自然带出细丝,可以使本来不相连的字笔画相连,使本来疏旷的字形结构变得茂密充实,从而增加笔意畅通的美感。但不可过多地使用,以笔连与意连相配为好。

三、字间章法

(一)同字的变化。

(二)同旁的变化。

(三)同画的变化。

(四)纵横交替。

(五)连断结合。

(六)呼应关系。1、局部呼应。2、整体呼应。3、墨色呼应。

小章法实际包含了字法结构,间架,结体,布白,线条、方圆等等方面,或与下面要讲的字法,笔法都有重叠。

书画作品也是对“笔墨纸”如何合理搭配处理的技艺!那么我们从大到小,再看书法作品的墨法。

墨法亦称"血法",又称用墨之法,墨法在中国画,水墨画上,是特别重要的技法,在毛笔书法上,也是相当重要,牵涉直观的观感和美感。

谈墨法离不开水。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墨法的运用源自于中国造纸术的产生,"笔墨"二字永远成为中国绘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本质特征。常用墨法包括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和冲墨法。亦称"血法"。

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摹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

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用墨作书画,一方面往往因时因人而异。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刘墉喜用浓墨,梦楼专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书体风格、纸张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曰:磨墨之法。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云:"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研墨要凉,凉则生光。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又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今停久,久时尘埃相污,胶力隳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运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冱,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

这些谈的是用墨技巧,但也是基于形成作品的美感而总结的。因此欣赏作品,就需要研究分析作品的用墨技巧和美感。

大字作品和小字作品,大字作品注重气势,用笔的起.行.收稍差还能观,更注重墨法。小字作品注重微观,字法用笔都要精微,更注重情调。

下面我们来看看“字法”和“笔法”!实际上,上面的“小章法”里面,实际也有谈到了“字法”。

字法又称为结字、结构,指每个字的外形及其内部偏旁、点画关系的处理方法。“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间架的规律十分重要。这方面的书籍也挺多, 比如《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孙过庭书谱》等等。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别忘了古人也还说过:“ 用笔为上”,你光把字法玩的很好,没有用笔也不行。古人还直观形象地总结出“永字八法”,这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é),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著有《九势八诀》,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为《九势》(据说是后人删了“八诀”):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在1943年著有《执笔五字法》,分清了五字执笔法与四字拔镫法(首见于唐林韫《拨镫序》)的混淆。当时他对书法的体会与认识,这是沈先生第一篇论书著作。

现在我们在一起看一幅作品时,通常说的都是说这个人的用笔怎么怎么,然后才说他的字法。要评价笔法与字法在书法中何者重要?最简单的方法是:去除其中一个因素在书法中的影响。拿甲骨文与篆书来说,他们的笔法非常单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他们的字法却有着同样高的要求。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严谨的字法的法度作为支撑,那么再花哨的笔法也会变成一堆乱柴的堆砌。拿书法与人体作一形象的比喻,字法如“骨”,笔法如“肉”,没有“骨”的支撑,那堆“肉”就会无所依附,成为烂泥。

笔法和字法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从技法层面讲的两个最为主要的构成。二者是相互依托的。笔法是用来表现字法的,字法没有精妙的笔法去表现,则字法不能独立表现书法的艺术美;字法是笔法的唯一依托,笔法失去美妙的字法为依托,则笔法只是一些漂亮的线条,难以承载书法的艺术美;如果用一座建筑来形容,那么大楼的主体建筑就是书法的字法,外观装饰就书法的笔法,当我们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待一座大楼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从大楼的主体结构美和外观装饰美这两个角度同时去审视,去欣赏。既然“书法是一个完美的艺术”,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字法是笔法的前提,失去好的字法,笔法的表现就显得混乱无序,欣赏者也就找不到欣赏的载体;笔法是字法的完善,没有好的笔法,字法的表现就显得苍白无神,欣赏者也就很难感受到书法的美。因此说,二者没有孰重孰轻的问题,只能说一个是另一个的载体和前提,另一个是这个完善和延续。二者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完美。

先有笔法才可结字.笔法单调,结字平庸;笔法精绝,结字奇屈.大字气势必贯通,其妙在精微处的牵丝顾盼.小字稚拙而宽绰较妙,如赵孟頫就媚俗些了.行草全在线之变幻莫测,(能把线写的精妙,结字的水准早就过关了)结字随类赋形,继而满纸云烟.这个'写'很难做到,连米芾都说'臣书刷字'.因此'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是客观规律.

总的来说,笔法是基于艺术的角度来说的;而字法更多的是从写字的角度来说的,再由写字的角度延伸到艺术。也就是说字法是书法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而笔法是书法作为艺术表现的核心。我们知道,艺术的载体是相对的,甚至是多元的,是可以淡化或者边缘化甚而变换的;而艺术的核心是这门艺术之所以称其为艺术并能够展现其艺术性的根本。换言之,笔法是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的根本核心,字法只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所需要的载体,对于作为艺术表现的书法来说,即便载体淡化或者多元化,只要作为根本核心的笔法在,书法的艺术性就不会产生根本的改变。反之,笔法如果丧失,书法的艺术性也就随之丧失。字法也就会回到写字的范畴,不在对书法的艺术性起支撑性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的电脑字、美术字等不能当作书法艺术来欣赏的原因。尽管这些字都有着严密的甚至很高明的字法,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笔法的缺失。

由此看来,笔法和字法尽管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形式表现。但非要弄个孰重孰轻,显而易见,是笔法。笔法是书法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表征,但不是独有表征。因为以“笔法”为主要形式表现的艺术还有许多,如国画、抽象画,甚至涂鸦艺术等。“笔法”是这些艺术形式的共同形式表征,是这些艺术形式的共性。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独有表征就不能说是“笔法”。而“字法”却是书法艺术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艺术形式表现上所具有的唯一表征。“字法”的完善和提高,也就是书法其独立的艺术性的完善和提高。失去“字法”的书法可能仍然是艺术,但很难称其为“书法艺术”。这个在上世纪的现代书法探索中已经有公断,所谓“现代派书法”的最边缘界定就是“必须书写汉字”(也就是必须存在“字法”)。为那些非汉字的形式表现不被承认是书法艺术,就是因为作为书法艺术的独有表征“字法”消失了。由此看,没有“字法”的书法可能是艺术,但不是书法艺术。那么延伸开来,忽视“字法”的的重要性,而去强调“笔法”,那是站在包括书法在内的所有“线条”艺术的视角下的审视。单就书法艺术个体而言,只有更加突出强调其作为一门线条视觉艺术的独有表征——字法,才能更深刻地展现其艺术形式的独有表现力。

显而易见,书法有法,必须认真学习研究,临摹、揣摩。只有掌握了书法的“法度”,写出的字才有可能成为“书法作品”。那么我们欣赏品鉴书法作品,也就是要分析作品的“章法,墨法,字法,笔法”!对书法法度的研究学习,这实际也是对传统书法的继承问题。这也有利于品赏书法作品!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


林默之健龙达人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并预示着这幅作品的失败。要把握整体,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距离外闪现出来。有些作品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而整体却相当凌乱,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不管高、中、低音,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亢、优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优秀书法作品的整体美在哪?————

书法作品的整体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集点画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协调,照应严谨,如一队队有组织有纪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

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章法集众字而成篇,以整幅为一体,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但又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幅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偃仰起伏、似欹反正。血脉相连、一气贯注。所以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章法的布局美又在于它符合自然美的法则,妙在各得其所。如苏东坡的《寒食帖》,通篇结构大小、长短、疏密等变化迷离,在有意无意中流露出一种不事雕琢的意趣。反之,过于工整、齐平而无变化,杂乱无章而乏气韵,以及一些过于拘塞或过于疏散的章法就不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个人见解】







艺术传播者


现在喜欢书法的朋友越来越多,各种书展也多了起来,当我们走进展馆,看到一幅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如何欣赏、如何读懂、如何评价一幅作品,是广大朋友都很困惑的一件事情。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的是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才是好的书法。因此,下面我从两个大方面来说一下我们该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的审美标准

我们从形神两个方面来说,形就是书法线条创造出来的空间关系,神则是书法的神采意味。

1,书法线条的力量感、立体感,这是书法的审美要素之一。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这里主要强调的就是后来的中锋用笔一说。但是,蔡邕那个时候毕竟是隶书为主,后世有了楷书、行书之后,中锋运笔就不是唯一的了,而是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中锋侧锋并用,这样的书法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2,节奏感,书法作品中,用笔力量的大小,书写的快慢,布局的疏密,用墨的浓淡都会使书法作品产生一种节奏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点画线条的变化,轻重、粗细、长短、大小、攲正等不同的形态,有规律地交替变化,从而产生了节奏的变化。一般而言,静态的书法作品节奏感较弱,例如楷书、隶书、篆书等;动态的书法作品节奏感强,例如行书、行草书、草书等。

3,书法的空间结构,也就是章法布局。整体上看疏密的搭配,疏密得当、计白当黑。再看行气,字与字之间是否连贯,上下呼应,前后承接。楷书、隶书、篆书字字独立,但笔断意连。行草书则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整体的行气还要看是否注重大小变化,攲正呼应,虚实对比。最后看单字,是否长短合度,疏密均衡,笔势连贯。在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4,书法的神采,西汉杨雄说:“书,心画也。”清代的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作品中的神采,是指书法线条反映出来的书家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

我们强调书法中的神采,不是说不注重形,有形才有神。因此,神采的获得必须要有书法功底的精熟为基础,在此之上,创作的时候心态恬淡自如,创作的时候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不过虽然说了这么多,在我们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个体的主观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个体之间的爱好不同,秉性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审美趣味不同。有的人喜欢纤细秀美的书体,有的人喜欢厚重粗狂的书体,有的人偏爱楷书,有的人喜欢隽永的行书。另外,每个人的文化修养也不同,深浅不一,审美趣味高低不同。有的喜欢写实,有的追求写意,有的强调对传统的继承,有的喜欢创新不走寻常路。

这些个体化的差异,最终都会决定了不同的书法评价。但总的来说,欣赏者文化素养越高,更能客观欣赏、评价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南山浅见。


翰墨今香




诸暨岭北书画周荣奎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我认为应该从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去把握。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要看这幅书法作品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看这幅作品有没有书法艺术的内容,既看汉字的字形,又看书法家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识。二者统一,书法作品才会产生气韵、神采、意境等。有的书家偏面追求字形的怪异,审美意识低下,其作品只能算作“丑书”。

二是看这幅作品的文字内容,也就是作品的文学艺术内容。字写得再好,文字内容粗俗,也不是好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字美,文章也美。

其次要看这幅作品的形式。也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看这幅作品在书写时产生的笔致、墨韵、结体的变化和章法等。笔致主要看点画的方圆、刚柔、粗细是否达到和谐统一。墨韵主要看墨色的浓淡干湿是否有巧妙而合理的变化。结体主要看每个字是否通过均衡、虚实、错让、欹侧的处理表现出了万千姿态。章法主要看整幅作品的布白是否合理,整幅作品是否显示出了气、势和韵律。

二是看这幅作品的书体、款式、和书写形式的处理方法。书体包括篆隶草行楷,每种书体又有多种风格。款式如中堂、横批、条幅、扇面、多幅条屏、对联、册页、书札、手卷,甚至刻字等。形式的处理方法如:竖成行、横有列;有行无列;无行无列;少字派;自由处理等。另外,还要看这幅作品的落款、印章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作品的形式,是人类创造的精华和本质,决不是文字(包括文学、名言警句等)的附庸。而书法作品的内容,是借助于形式来表达和显现的。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在确定了它的内容美之后,要重点看这美的内容是否附着在美的形式之中。



善利万物


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首看作者的基本功是不是扎实,这是基础。这里的基本功是指行草楷隶篆各种字体的法度!其次是看作者在行笔中的变化,也就是笔法。笔法的好坏决定字的节奏美。墨法在行草书中表现尤为突出,用墨多少,水分多少直接决定作品的韵味。章法布局在行草书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字大小的运用,字与字的间隔等都对整幅作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有灵动的笔法,变幻的墨法,巧妙的布局才能写出一幅令人满意的书法作品!一幅好的作品就象人一样具有精,气,神。精神,气韵,神在!

以上仅是个人理解!


竹韵249083221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从哪几个方面欣赏其美感?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第一欣赏的要素是有没有法。

什么是法?书法的法,就是古人的法。古人遗留下来

的精神本质。📖📖📖

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管是唐宋八大家,还是历代

的经典,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书法审美的基石和背书,

是法典是参照系,一切的审美均以此为前提,你的作品,

是不是源于古人?是不是植根于古代经典的碑贴?🤓🤓

能在你的作品中找到对前人的精彩演绎就构成了书法

审美的基本要求。👀👀😴😴

因为脱胎于古人的书法涵盖了所有美学的元素。🎆🎆

而信马由缰的胡涂乱抹完全是随心所欲的自娱自乐,这

与书法的审美没有任何的关系,根本不值得一提。🤔🤔

章法的变化,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结构的布局,

各种因素的协调配合,都可以发现书法的内在之美,

书法的审美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没有漫长的书法学习钻研

的经历去谈书法审美,很难找到事物的真相,甚至会得出

错误的结论,在这方面,

每个书法爱好者是需要有很长的路去走的。📖📖

附图作品:北魏【龙门比丘尼僧达造像记】临摹作品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北魏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