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少石头多的那坡县,县名源于毛泽东的一句话,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1、在贵州有一句俗语,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广西那坡县的崇山峻岭中,很多村庄的土地就是这样的,就是在石头缝里抠粮食吃。那么,那坡县到底在哪里呢?那坡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缘,东南与靖西市相连,西北面与云南省富宁县毗邻,南和西南面与越南接壤,拥有207公里长的边境线,是广西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县份。2004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八角之乡”荣誉称号。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2、像这样的山间比较完整的土地则就很少了。很多地方,都是一棵两棵玉米只能种在一个石头缝中巴掌大的土地上。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八角之乡"荣誉称号。全县有大红八角面积30多万亩,其中三分之一的八角林已进入盛产期,年产八角花10万吨以上。其八角色泽好、香味浓、无污染、品质优。八角花及经深加工产品,是食品、化妆、医药行业的重要原料,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3、这里是广西那坡县的弄力屯,一位黑衣壮老乡正坐在石屋边摘豆子。有一个故事很有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与邻国政党关系友好,1953年10月27日改称睦边县,为边疆和睦之意,是对越南主席胡志明“同志加兄弟”提法的积极回应;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开会,毛泽东主席在会上问:“同那坡农业生产合作社中稻亩产一千六百斤,有几个社?”为纪念这一史实,1965年1月20日,睦边县更名为那坡县。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4、干栏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工艺简单粗糙。下面为打磨过的坚固石柱支撑,上面用木头搭建楼房,呈"凹"形。反映出黑衣壮祖先自然生态的恶劣,以及生产及生活条件的艰苦。(在干栏式建筑的楼下,黑衣壮用石缸蓄水。)我们可以看到房子的墙上悬挂的东西是他们自制的土蜂箱。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5、一位黑衣壮男人正在家中剥豆子。由于种植的庄稼较少,大部分粮食是这么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剥下来的。用“那坡”作县名,体现了那坡山多地少的地貌特征。那坡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境内中部、南部土山连绵起伏,北部石山层峦迭嶂。“那”壮语意“水田”,“那坡”即是“坡上的田”,说明那坡大部分的田都在山上。据统计,全县共有14个村屯名叫“那坡”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6、一位黑衣壮女人从房屋之间走过,路边是晾晒的豆子。用“那坡”作县名,表达了那坡人民对田地的珍惜、眷恋。那坡县内的主体民族是壮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0.6%。壮族先民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7、干栏式建筑民舍的屋檐下可以晾晒收获的庄稼。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8、大山里的村庄和民舍。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9、走进黑衣壮的村子,便可以看到在住房附近或菜园里有一座座用瓦片覆盖的坟墓。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埋葬在地下的小屋,仅仅露出屋顶部分,十分显眼。黑衣壮人认为,老祖宗的坟不能迁走,要让他们和子孙后代永远在一起。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10、游览黑衣壮的故乡,吸引人的还有他们的建筑。依山傍林的小山丘上,一排排、一行行的小木房错落有致。他们的居所用木材、石头建成,分三层,屋顶为双斜面。虽然这种干栏式民居在我国南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见到,但是象在黑衣壮居住的那坡这样连成片,建筑风格统一的却很少见。偶尔看到村子里开始盖起来的现代建筑,还是很显眼的。 博图角摄影师 周一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