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80、90後,通過自己努力買了房,但是後續的房貸壓力搞得生活一團糟,值得嗎?

感情初學者Wive


大家好,我是勇談。80/90後這批人應該是如今購房的主力,生活中確實發生過一批人買房後日子過得並不如如意,尤其是還出現了一批人買房後不僅僅是生活質量下降,而且還出現了“斷供”的風險。這樣的事實告訴我們,買房置業其實也是一個“持久戰”假如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房貸會成為壓垮你生活的“最後一棵稻草”。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咬牙買房,通過槓桿或借貸來購置房產不少人都因此生活的一團糟

近期我就有一個高中同學W頻頻向周邊朋友借錢電話打到我這裡詢問一番後才知道借錢的原因,2年前因為妻子想要在市區購置一套房產,本身兩口的收入維持日常開支還行,但是購置房產就需要揹負一批10幾萬的債務。我這個同學W的妻子非得逼迫他問父母要錢,已經結婚且有孩子的W不願意,就瞞著妻子借了一圈錢把房子給買了。後來房子要面臨裝修,又瞞著妻子通過“借唄”和信用卡套現把房子給裝修了。如今徹底週轉不開了,開始頻頻問周邊人借錢。我同學的這些經歷給我們幾點啟示:

第一、購房、買車等大額開支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則大概率要把生活搞的一團糟。按照道理來說我同學W其家庭條件並不差,本身已經有房產的他剛開始的幾年是我們周邊同學過得算不錯的,只是因為妻子的逼迫或者其他原因開始買房,最後踏上了負債和過度消費的路子。所以,無論是什麼時候消費一定要理性,而且對於一些不必要的消費一定要態度明確,量力而行才能把生活過好。

第二、量力而行購房,努力工作還貸款的朋友日子都不會差,房貸壓力頂多維持2-3年。相信不少在城市購房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剛開始還房貸的時候壓力還是比較大的,但是隨著個人收入增加等因素下這種壓力越來越小,甚至可以忽略。為何會這樣?因為這部分人貸款購房的時候提供的資料(尤其是收入證明等)都是真實的,也就是說貸款總額沒有超過家庭總收入的50%,自然這部分人的生活就不會一團糟。

綜上,生活其實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經濟賬,如何把生活這筆賬給算好還是需要點本事的。有人過得越來越好其實就是把生活這個賬給算清楚了,就怕算不清楚過得糊里糊塗的。

有些80/90後生活過得一團糟房貸等只是誘因,並不是根本因素

開始之前還是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案例,一個83年的哥們,在2009年的時候趕上了買房最佳期購置了一套房產,那幾年本身收入也不錯工作5年後又全款購置了一套70平米左右的房產。後來準備要小孩,因為身體需要調理就在家待了2-3年,本身有的積蓄也給消化一空,如今日子過得也捉襟見肘。當時就有朋友問他“為什麼敢在家休息2-3年不上班?”回答說“原本積累了30萬以為夠幾年花銷,沒想到錢這麼不禁花”。這個哥們按照道理來說前期的路子走的不錯,為何後來不行了?其實還是對於未來生活缺乏基本判斷,且長時間脫離社會導致的。相信哪怕這位哥們收入不斷,如今過得也算是不錯的。所以,幾點觀察:

第一、房貸、車貸等其實只是導致生活過得一團糟的誘因並不是主要因素,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自身對於經濟這本賬缺乏基本尊重。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應該比起父母輩來說算是幸運的,在父母為幾千、幾萬塊錢發愁的時候,我們卻可以通過信用卡或者網貸快速獲得一筆資金。可惜的是其中有一些朋友喪失了對於“信用”的基本尊重,只借不還或者多借少還等情況使得自身的負債越來越高,最後搞得生活一團糟甚至妻離子散。

第二、購房、購車等的目的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如果不能不買也罷。從小的教育就告訴我們“適當的壓力會激發我們的潛能”但是很多朋友都意識不到自己到底能夠承受多大壓力,重壓之下確實可以激發極大潛力,但是被壓垮的風險也在不斷提升。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巨大的壓力,如果你感覺到壓力很大幹脆就不要買就是了。

綜上,不少朋友會把房貸等作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藉口,真正實際情況其實自己才知道。如果感覺30年的房貸壓力過大,就沒有必要逼迫自己去買房,作為一個喜歡生活的人,給大家一句真誠的勸告“買房或者其他都是為了讓生活更好,不是讓生活更糟。”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喜歡記得點贊、轉評、關注,更多優質內容繼續貢獻中。


勇談房產經濟壹貳叄


關於買房,先說說我自己,08年畢業,週轉7個省八個城市工作,一句漂泊,11年飄到吉安上班,那個時候考慮必須買房了,首選南昌,結果12年初在南昌買了,單價4630元,首付12萬,當時利率7.05,本金貸款當時月供2800多,感覺壓力巨大。

後來提前還了4萬,利率一路降到4.9,現在月供1600多。房子買了,慢慢的,過幾年就沒啥壓力了。

今年又買了一套,單價11000左右的地鐵精裝房,兩套房的月供,壓力有點大了。

1,房子剛需一定要早考慮,要看房,早下手,最近看到頭條朋友被房東趕走,自己的朋友感嘆沒早在南昌買房。

在一個城市,沒有房子,始終是局外之人,沒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孩子要上學,妻子要安定。

2,自己夠得著首付,或者80%的首付,就可以堅決下手了,千萬不要猶豫,不要拖延。

必須在一個你的收入夠得到房價的城市買房,北上廣深能買房的人是極少的,如果在大城市收入可以,聯繫回老家省會城市買房,因為你終究要回來的,北上廣深無處安身。

不建議到省內二級城市和縣城買房,特別是縣城,除非你是縣城體制內的,現在不是體制內,不在縣城做生意,大部分人在縣城上班無法覆蓋首付款和月供。






楊梅林


兩個故事大家先<strong>聽聽

為買房給男同事做飯

聽過這麼一個事情,有一個小姑娘收入也不高,家裡給湊首付,勉強在工作的地方買了套房子,然後為了月供犯了難,沒辦法,只好把兩室中的一間租給一個男同事,緩解一下月供的壓力,房租略高於市場價,但是她要給這個男同事做飯。為了一句“房子是女人的護身符”的毒雞湯,讓自己的生活亂七八糟的。

為買房成了滬漂

我也有一個同事,小夥子才24歲,畢業才兩年,家裡支持了一下買了房子,然後就背上了房貸,而且買的是期房,現在房子還是個坑,自己一個月8000的收入有5000多要還房貸,現在也離開了買房的城市,去上海了,因為上海收入高一些,不至於還了房貸就沒錢了,還在計劃近兩年結婚,太難了。

上面兩個故事中,之所以買房之後過的比較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自己在負擔不起房子的時候買了房子。

那麼什麼情況下可以買房並且不會影響生活呢?

月供與收入

一般銀行審批的時候,會要求收入至少是月供的兩倍,但是,如果只有兩倍,也會或多或少的影響生活,現在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一定要計算一下自己的收入與月供的關係,最好月供能小於收入的三分之一。

買房的目的

買房的目的無外乎兩個,一個自住,一個投資;如果是用來自住的,那麼在月供收入比上可以稍稍超出一些;但是如果是投資,短線的炒房客肯定是做不到不影響生活的,但是如果你是長線持有,那麼依然不要超過三分之一,但是因為有自住的房子,可以用月供減去房租收入後在進行計算。

買房的時機

自住對於買房的時機不是很敏感,但是如果是投資則要看清楚了,前些年由於貨幣的超發,樓市上漲的非常迅速,而目前,金融和政策對於房地產的支撐都到頭了,房地產正處於一個回調期,所以如果要自住,可以選擇合適的來下手;但是如果是投資客,建議先持幣觀望。


經濟觀察哨


聽過一個案例,是一個小裝修工作室的老闆說的,大概是這樣。

一對老家到成都的小夫妻,有兩個孩子,老公在成都有一份不算很穩定的工作,妻子帶著兩個孩子跟著,妻子沒有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因為孩子要上學,雖然存款很有限,兩口子還是決定要買房。辦完按揭後,每個月壓力很大,老公的工資還完房貸就不剩多少了。想著裝修完就能直接住,才聯繫的工作室的老闆,預算很低,看三五萬能不能搞好,要不實在是沒錢了。還說,想等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讓妻子去送外賣,白天妻子送,老公下班後還能接著再做一點。

這應該是很典型的一個故事,城市的外來人口,想要在城市擁有一套房子需要付出不少的代價。

在買了房子後,這個家庭未來的經濟狀況肯定是很脆弱的,經不起一丁點風雨。但是,這又是對生活有著最樸實期待的那一群人,他們不做壞事,努力工作,只為了能過得更好一些。他們也相信只要努力多做一點,就一定能變得更好,在城市擁有一席之地。這個時候,房子就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基礎,是他們的期望所在,並不是讓他們生活一團糟的罪魁禍首。

能夠讓生活一團糟的,可能是那些預測不到的意外,而不是完全是房貸吧。

所以我想,《富爸爸窮爸爸》裡的那套說房子是負債的邏輯,並非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


康愉子


這個看法不對,買了房的生活更好,沒買房的才是一團糟。

我自己有切身體會,在我剛開始上班的時候,當地的房價賣760元一個平方,我的工資是640元,當時沒想著買房,每個月發工資,很快就消費完了,不夠的時候還給朋友但一二百來緩解一下。

接著房價像開了掛似的上漲,但是,工資卻漲得很慢,幾年過去之後。房價漲到了3000元一個平方,而我的工資卻只有1800元。當幾年前的一個月工資可以買一平方還有餘,變成了只能買到半個平方。

那時候生活真的是一團糟,同事都買房了,然後房子又在不斷上漲。結果兩年後,房價漲到了5000,同事們買的房子早已增值了70%,而我還在每個月苦逼的加班,工資從1800元漲到了2000元,本來想著努力一把,存點錢買房,省吃儉用,什麼消費都砍掉了,那生活是一個慘。

但是依然沒有用,任工資已經買不起房了。按5000元一個平方,90個平方需要45萬,首付需要交13.5萬元。而每個月工資省吃儉用也能存500元,一年6000元,需要20年才買到房,對整個人生感到了絕望。

而早期已經買了房的同事們,雖然工資也不是很高,但是有了房,有了安,生活已經美滋滋(因為買得早,每月按揭還貸不高,隨著貨幣貶值,壓力更小)。所以我選擇了辭職,辭職後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買上房了。

然後終於回到了正軌,有了房子,安心了,孩子上學的戶口也解決了。每個月收入還了房貸完全可以活得開開心心,一點壓力也沒有。

所以我的親身經歷告訴那些被洗腦的朋友,剛需買房,越早越好,不要被別人嘲笑什麼“房奴”而覺得買了房後生活一團糟,事實是,有房的人,生活遠比沒房的人要舒適得多,這是真心話,良心話。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64090535043463512"} --}

財經宋建文


關於 “現在有些80、90後,通過自己努力買了房,但是後續的房貸壓力搞得生活一團糟,值得嗎?”這個問題我要發表下我個人的看法。

值!因為我是一名90後,貸款買房,房貸壓力也把自己生活搞得一團糟,但是沒辦法,壓力再大也得買。

第一、村裡大部分年輕人都買房子了,如果你不買爸媽都會顯得很沒面子,有很多人都說不喜歡在城裡住,不喜歡城裡的節奏才不買房的,這樣的人都是買不起房子的,真正不喜歡在城裡住回到村裡住的都在城裡有房子。就和以前我老師說的一樣,都說上大學沒用,前提是你得能考上大學,你才有資格說上大學沒用。


第二、不買房子,女朋友不同意,丈母孃不同意,別人都有房子,我憑什麼沒有這事一種心理。在實在點,在城裡上班,總歸不能租一輩子房子。


第三、孩子的教育,說實話,現在80後買房子都是為了孩子上學,畢竟農村和城裡教育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所以後悔談不上,但是有壓力是真的。


ai六哥


我們12年剛需一套小戶型那時候房價5000左右,80平方兩房,首付加上稅金14萬,貸款28萬,月供15年,最開始供3000到現在月供2200左右,我們是遞減的方式,每個月少8塊錢,17年因為孩子出生不夠住,借了50%的首付款,首付30萬,貸款60萬,買了一套3房(其實如果要二胎也還是不夠住),月供5400左右,也是遞減的方式,每個月少13塊,兩套房子月供,加上車子開支,還要還外債,存錢裝修,小孩開支,伙食等其他雜七雜八,一個月14000的固定開支,日子最辛苦就是這兩年,基本不外出吃飯,花錢也不敢大手大腳,自己能省則省,娃跟父母的話該買就買,沒辦法。現在新房在裝修了,等裝修好,看看適合的時候搬過去現在住的房子出租,就能減少點壓力,希望以後日子越來越好。


Vicky0515


你好。有房才有家,先苦後才甜。買房必須的,還猶豫什麼呀。有壓力才有動力。不買房也存不了多少錢。所以,先下手為強。還房貸搞得生活一團糟,有這麼嚴重嗎?

我五線市級城市,四年前,手上僅有二萬存款。當時房價低迷,購房政府補貼七千,可取公積金給首付,按揭年齡延遲到六十五。遂果斷向親人借五萬給首付,以3800多元購萬達房產一套,七十平米。兩年後漲到八千一平米。現每月還貸1500元,沒感覺多大壓力。

假如猶豫兩年,今年的首付就是前兩年的全款。房價總的趨勢是漲,只是大漲與小漲的問題。再說,咱老百姓若是剛需,管他漲跌,都得住。買是正確的選擇。大不了辛苦幾年。何況你買了房,其他地方肯定會節約點,錢拿出去了,房子在那裡擺著,相當於存錢。總會有苦盡甘來的一天。


衷心趣事


值得啊,我就是這樣的90後,不過我是全款買房的,並沒有房貸。

可能因為我們小城市房價不高,我2015年買房均價才5000出頭,一套三房全款才50多萬。當時我畢業出來也有幾年了,攢的錢全款買完房以後兜裡還真是一分錢不剩。那時候我也沒談女朋友,所以攢錢快。現在大兒子一歲了,和老婆明年懷老二。老婆不上班的,我自己經營公司做支付寶微信的收銀系統業務。閒的時間也多基本在家當奶爸,其實還是買房好,我那些租房的哥們現在還單身一人,三十而立卻還孑然一身都開始急了。

當然這和收入也有關係,普通上班肯定死。我們也是冒險第一批在本地做二維碼收款推廣才起的家。很多時候要看膽子,也要講點運氣。


奕道君心


按自己能承受的經歷壓力來買房,就不會搞得一團糟,我們今年也買房,老房子賣了58萬,還了16萬貸款,手裡就剩50萬,我和老公合理後,覺得我們能承受的房貸不能超出4000,所以看房就有所目標,三房100萬左右,最後定了一套113平的三房,因為一樓,帶個40平的小院子,可用面積大,103萬,貸款53萬,感覺還貸應該沒壓力。我老公一個月差不多1萬左右,我一個月5000左右,兩個孩子,就平常生活,也不怎麼花錢,最大支出就是孩子的教育費用了。沒感覺生活因此一團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