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朱高熾之死

由朱亞文、湯唯、王學圻等主演的《大明風華》,儘管背景設置在大明王朝從永樂朝至天順朝間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雨,但隨著劇情的發展,逐漸演變成敘述明成祖(王學圻飾)與兒子朱高熾(梁冠華飾)、朱高煦(俞灝明飾),以及皇孫朱瞻基(朱亞文飾)等幾位帝王子嗣的日常生活。

《大明風華》朱高熾之死


其中,朱高熾繼承大統後,僅九個月就去世了,但是歷史上對他評價卻不低。史家將他與其子朱瞻基譽為“仁宣致治”,和史上治功卓著的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相媲美。這是為什麼呢?

朱高熾,為燕王朱棣之長子,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出生在鳳陽,死於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年僅四十八歲,廟號仁宗,葬於獻陵。與歷史上多數皇帝一樣,史書中也對其出生附繪上種種異象以有別於常人。幼年時期,朱高熾就展現出沉穩持重、一言一行都符合皇家規矩,得到晚年朱元璋的喜愛。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冊立為燕世子,成為燕王朱棣的法定繼承人。據史料載,朱元璋認為宗藩對國家來說非常重要,因此將燕王朱棣、秦王朱挾、晉王朱桐以及周王朱槺四藩世子都留在自己身邊,言傳身教。

《大明風華》朱高熾之死


《明史》載:一次,朱元璋派四家世子分閱衛士,而朱高熾一個人最後回來,面對朱元璋的詢問,高熾言道:“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意思是朱高熾因為早上太冷,於是等到衛士們吃完早飯才進行檢閱。自此,朱元璋認為朱高熾待人寬厚、體恤下人。

又《明史》載:朱元璋為了考驗其處理政務能力,命其分閱奏章,朱高熾只選擇那些與軍民利病和宗社大計有關的奏章向朱元璋報告,對於那些僅僅是文字謬誤等的小問題則不上報,朱元璋以為他疏忽了,特意提醒“兒忽之耶”,可是朱高熾則說:“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聽。”意思是自己並沒有忽視,只不過臣下不造成任何影響的小過失並不值得天子去耳聞。可見他十分重大局。又一次,朱元璋問道:“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而朱高熾則對曰:“恃聖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


《大明風華》朱高熾之死


儘管如此,朱高熾也曾差點被朱棣廢掉太子位,只因為他天生的足疾和肥胖。按理說,朱高熾三兄弟裡,他是不如兩位弟弟的相貌好看,且還是個跛子。但是最後朱棣還是沒換下朱高熾,還是因為他文武雙全,性格沉穩,品行忠厚。

實際上,朱棣想換個上得了檯面的兒子做太子,無形中讓朱高煦將朱高熾當成對手。朱高煦一直“瞧不起”這個殘疾哥哥,嘲笑他走路不穩。加上朱棣在立太子時左右拿不定主意,有意無意中偏向自己,給了個想頭。因此對這個哥哥很不尊重,甚至當面損他,但是朱高熾從不動怒,對這個弟弟很寬容,不斷給錢財安撫,哪怕他謀反,也沒要他的命。最後朱高煦因故意拌倒朱高熾的兒子宣宗朱瞻基,招來烤死在大缸裡的厄運。要知道,朱瞻基早就看不慣他橫行霸道,有恃無恐的作派。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成祖死,八月,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但是,次年五月就去世了,在位不到十個月,享年僅四十八歲。

《大明風華》朱高熾之死


有關朱高熾的死因,《明仁宗實錄》和《明史·仁宗紀》則隻字不提,儘管曾有史學家提及,但基本都是零零星星的。據說,朱高熾能夜觀天象,預知自己將不久人世。當時,他對楊士奇說“天命之矣”,嘆息道:“我建國二十年,被讒言邪惡所擾,心之憂危,我們三人相同。依賴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後,誰還能知我三人之心呢?”邊說邊留下了眼淚,賽義、楊士奇也留下了眼淚。

洪熙元年年五月十一日,朱高熾感到身體不適。十三日,就卒於宮中。然而他的死因十分可疑,有“雷擊”、“縱慾”、“中毒”、“心臟病”等說法,而比較流行的就是“中毒”之說。據明朝文人祝允明《野記》載:

仁廟聖體肥碩,腰腹數圍,上常令太子諸王習騎射,仁廟苦不能,上見輒恚,令有司減削王食。某官每供膳私益以家餚,仁廟德之。上知,醢其人。仁廟登極,乃官其後。

《大明風華》朱高熾之死


仁廟失意於文皇,每含慍,言:“何以了事?”仁孝每勸之。一日,內苑曲宴,又對後罵之,色怒甚。既而曰:“媳婦見好,他日我家虧他撐持。”又曰:“吾不以媳婦故,廢之久矣。”謂誠孝也。時先在侍,忽不見。上令覓之,乃在爨室,手製湯餅以薦。比薦,上大喜,復至感泣,命痛飲而罷。

儘管在位時間很短,但是為人寬厚,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後世評價很高。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