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之死,做了九個月皇帝,正值壯年為何突然駕崩?

呆呆牟子


公元1424年9月,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正式登基為帝,然而僅僅第二年5月朱高熾就突然駕崩,前後在位時間還不到一年,是整個明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由於仁宗是幾乎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突然暴斃的,所以對於他的死因,在歷史上一直都存在諸多的爭議

關於明仁宗的死因究竟為何,主要有三種說法:

  • 第一,天生過度肥胖,所以有疾病在身,是猝死;
  • 第二,縱慾過度,導致身體每況愈下所以突然駕崩;
  • 第三,其子朱瞻基謀害。

根據典籍的相關記載,朱高熾天生就相當肥胖,從體型上來看一眼就知道非富即貴。相傳朱高熾因為太胖了,甚至走路都有困難,需要有人攙扶才能行走。也因為朱高熾實在太胖,而且生性仁慈寬厚,所以向來勇猛好武的明成祖並不是很喜歡這個嫡長子,甚至一直有將其廢黜的心思。

現代醫學也證明了,肥胖容易造成很多疾病,尤其是像明仁宗這樣過度肥胖,甚至是說走路都需要有人來攙扶的這種肥胖。從這方面來看,太胖了的明仁宗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不是很健康

明太祖廢除中書省與宰相制度以後,將皇權集中起來,雖說還有內閣等為皇帝分憂,可實際上明朝皇帝的工作量還是相當大的,尤其是早期,批紅票擬之權還是牢牢握在皇帝的手裡,大事小情依舊需要皇帝親自裁決。歷史上的仁宗皇帝也是個勤政的皇帝,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每天處理的事情還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其登基的時候都已經四十多歲了

雖然仁宗稱“仁”,但其好女色也並不是什麼秘密,所以仁宗縱慾過度導致暴斃也是一種非常廣泛的看法。總體來說朱高熾是個比較出色的帝王,然而朱高熾有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就是嗜慾,經常不顧身體,流連後宮之中,有臣子進言勸諫,卻受到了朱高熾的斥責

一個原本就體型過胖,身體不算多健康的皇帝,每天工作量也相當大,而且當時年齡也不算小了,卻還如此貪慾,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自然也是顯而易見

除了明仁宗自身的原因之外,還有個並不是太靠譜的說法,就是仁宗其實是被其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所害。

當時民間傳聞,成祖朱棣一直都非常不喜歡朱高熾,想將其廢黜,然而另一方面成祖卻非常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瞻基與其生父性情完全不同,英勇善戰、懂得兵法謀略,朱棣一直沒有真正廢掉朱高熾的儲君之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個皇孫。朱瞻基見寵於朱棣,而且其本身也是個非常有想法的人,他覺得父親太過懦弱,所以急不可耐取而代之

當然,這只是傳聞,關於朱瞻基弒君弒父謀奪皇位的說法並不靠譜,朱瞻基並非陰狠之人,而且其作為朱高熾的繼承人,其皇太子地位根本無可撼動,沒有任何威脅,他沒有理由做出當年隋煬帝那樣的事情

除了肥胖、縱慾、被害等,朱高熾的死因還有個可能,那就是遺傳。明朝皇帝普遍短命,除了下落不明的惠宗、死因不明的代宗、自盡的思宗,明朝只有朱元璋、朱棣、朱厚熜活到了60歲以上,一大半皇帝30多歲就駕崩了。明朝皇帝普遍短命的同時,諸藩王后代倒是長壽者甚多,所以也可能是明成祖這一脈的遺傳出了問題。


澹奕


你好,我是淵源歷史小課堂,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朱高熾從小身體比較肥胖,導致身體較弱,他繼位皇位一年不到就去世,應該是自身身體不好,生病去世。同時我要糾正一點,以朱高熾的身體狀況,他死的時候是47歲,用正值壯年來形容有點不合時宜。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但朱棣不太喜歡這個長子,因為他和老爹朱棣太不像了,朱高熾體型肥胖,腿又是瘸的,怎麼看都不像親生的(哈哈,開玩笑的)。朱棣比較喜歡二兒子朱高煦,無論是脾氣性格還是長相,一看就知道是父子,而且朱高煦遺傳朱棣打仗的天賦,在靖難之役中立下過汗馬功勞。立太子的時候,朱棣確實考慮過朱高煦,但礙於立長立嫡的原則,最後還是立大兒子為太子。

也許有人會說,朱高熾是不是被他二弟朱高煦害死的,畢竟朱高煦是有動機,而且他還處處和太子過不去。朱棣在世的時候,朱高煦就很不服氣這個太子大哥,總是想方設法要取而代之,而且還付之行動過,只不過失敗了,這次會不會捲土重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朱高煦明顯準備不足,當他知道哥哥死了之後,帶著兵隊準備除掉太子之時。太子早就已經防備好了,而且還很快找到了應對措施,順利的登基了。這樣一看,朱高煦的嫌疑其實已經解除了,他若真的想要造反,不可能知道哥哥消息之後,表現得這麼意外。

還有一種說法是太子朱瞻基下的毒手,這就更是無稽之談了。朱瞻基又不傻,就憑朱高熾的身體情況,想長壽根本不可能。再說了他已經是太子了,皇位遲早是他的,沒有必要冒風險去害他的父皇。
明代翰林編修陸釴在《病逸漫記》中記載,他問過一位宮中的太監,太監說皇帝死於“陰症”(中醫上說的氣血溼熱之類的疾病)。
綜上所述:朱高熾應該是正常的自然生病死亡,只是因為他是皇帝,而且在位時間太短,所以才會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淵源歷史小課堂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六十五歲的明太宗(成祖)朱棣,第五次出塞,討伐韃靼。但是這一次成祖一改往日雷厲風行作風,剛剛出塞,行程不過半,便下令班師。七月,在返回京師路上,一個叫榆木川的地方,成祖駕崩。

這樣看來,也許當初出塞時,成祖已經發病,預感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所以立即返回,以安排後事,但是沒有能捱到回京,半道而崩。

隨駕文臣楊榮、金幼孜等,在事出突然之時,封鎖消息,照常向御帳進飲食,維持正常局面。暗中由楊榮親自帶隊,率親隨疾馳返回京師,密報皇太子朱高熾,以成祖遺命,奉太子登基,即明仁宗。

這個時候,覬覦皇位的成祖次子漢王朱高煦已經被趕到山東樂安就藩,三子趙王朱高燧因上一年謀逆事件,被成祖廢棄,誅殺黨羽多人,也閉門不出。由於楊榮動作迅速,即使漢王在京師之中耳目眾多,也沒有來的及反應。等到他知悉成祖已經去世時,太子大哥早已奉遺詔繼位,無可奈何了。

仁宗自永樂二年(1404年)被立為太子,至今已二十年,由於身體肥胖,腿腳又不便,無法像成祖那樣躍馬上陣,馳騁沙場,所以一直不得成祖歡心。

而其二弟漢王朱高煦,簡直就是成祖的翻版,靖難時身先士卒,勇冠三軍,立下汗馬功勞。成祖早就有易儲之心。如果不是朝中文臣死保,加上成祖確實喜歡太子長子,皇太孫朱瞻基,朱高熾的太子地位幾乎不保。

成祖去世,使得仁宗徹底擺脫了朝不保夕的日子,終於一步登天,成為天下至尊。即位後的仁宗,在長出一口氣同時,也著手開始實施自己的治國理念,改變永樂一朝大張大闔的政治態勢,安定朝局,消除對立,穩定生息為上。

對於兩個跟自己作對了二十年的弟弟,仁宗寬宏大度,不予追究,各加祿米二萬石,其他賞賜甚厚。以自己的舉動為表率,向天下人表示以和為貴。

政治上,仁宗將永樂年間為了保護自己而得罪成祖,被下獄治罪的諸文臣第一時間開釋,重用楊榮、楊士奇、楊溥,蹇義、夏元吉等,澄清吏治,減輕百姓負擔,使得天下從成祖時因頻繁用兵、大興土木而財政崩潰、人民困苦的局面中恢復過來,修養生息。

仁宗自己也厲行節儉,為天下表率。停止也宮中採辦珍寶、地方敬獻方物、並縮減皇宮日常開支,對於地方受災,也及時減免賦靚,並加以賑災。對於原有的軍事徵發物料,仁宗也下令戶部撥付錢物至市場購買,不再自民間無償收取。這些,都是為了保證民間能夠恢復元氣,休養髮展。

在位短短十個月的仁宗,作為一個封建帝王,能夠以百姓疾苦為出發點,去制定相應國策,已經是很難得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當了二十年太子才登上皇位的仁宗,不過僅僅在位十個月,就突然去世,年四十八。對於他的突然去世,後世諸多猜測,疑團種種。

倒底真相如何,目前沒有明確的結論,史學界還是傾向於仁宗是自然死亡,不過自身也有一定原因。

猜測一:年紀大了,身體肥胖,身患諸多疾病,成為皇帝后,政務繁忙,壓力巨大,最終因併發症誘發疾病而去世。

仁宗自幼就身體肥胖,行動不便。成年後更加是“罹患足疾”、步路蹣跚。極有可能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加上因肥胖而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而他日常中,肯定不會有鍛鍊的機會,也沒有注意過飲食,日復一日的拖下去,等到了登基的時候,估計已經是病重難返。再加上日常政務繁瑣,更加影響病情,最終導致或是突發心臟病,或是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導致駕崩。這也是正統觀念的結論。

猜測二:二十年太子,在嚴父苛責下,戰戰兢兢,不敢稍有差池,導致生活壓抑。父親去世後,終於登上天子之位,壓力驟然一空,鬆懈之下,難免荒唐了些。於後宮中“操勞過度”,導致身體虧虛。又因為年紀已步入老年,體質也不好。多病、放縱、年老之下,身體一下子垮掉,又急於治病,服用金石之藥,導致暴亡。--------“……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明史·羅汝敬傳》

仁宗死前三天,還對輔臣忿忿不平地說:“李時勉侮辱我!”而李時勉,是當時的翰林侍讀,在仁宗得病時上疏,惹惱了仁宗,被仁宗讓衛士用金瓜打斷了三根肋骨,之後下獄。

能讓仁宗死前還念念不忘的羞辱,到底是什麼呢?據後來考證,李時勉奏疏中是諫言仁宗少近女色、保重身體,而且言辭尖銳。

被說中了短處的仁宗,再寬厚也不能忍,於是少有地大發脾氣,懲處了李時勉。這從另一方面來說,道出了仁宗因縱慾,而導致身體衰敗,最終去世的實情。這和二百年後,仁宗八世孫--明光宗朱常洛的死因如同一轍。

猜測三,也是最具陰暗理由的:是其子,時為皇太子的宣宗朱瞻基暗害而亡。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朱瞻基前往鳳陽祭祖,而後赴南京,巡視江南。在太子出京後,四月,仁宗還前往昌平祭拜成祖長陵,顯然此時皇帝尚無大礙。

而五月十二,仁宗病重,遣內官急忙往南京招太子返京。次日,仁宗駕崩。而六月初三,太子朱瞻基竟然就“有如神助”般返回京師(北京),同時奉遺詔,登基為帝,即明宣宗。

南北兩京相距近二千里,自京師來使到達南京,到太子得知消息立即返回,無論如何二十天都做不到。如果不是太子對於仁宗之死早有預料,早做準備,還有其他什麼理由可以解釋麼?

另外,對於仁宗去世,漢王朱高煦得報極快,立即派出騎兵往半道準備截擊太子。漢王藩地樂安位於兩京中間偏東,路程大大短於太子返京路途。而以他消息之快、動手之迅速、路程之短,居然連太子的影子也沒追上,更加說明了太子朱瞻基早有準備。

仁宗因這個兒子酷似成祖,全然不像自己,一直沒有太多的特別關愛。雖然兒子為穩固自己的太子位置,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這麼做同時也是維護朱瞻基自己的地位。

仁宗登基後,寬厚仁和,對於這個全不像自己、又善騎射,諳武事,熱衷權利,工於計謀的兒子,一向較為疏遠。按照皇統立其為太子後,估計還曾經訓斥過他“不要擅權、安分守己”等言語。

而太子已經二十七,也早就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底,對於老父的敲打,也許心生不滿。同時太子崇敬祖父成祖,對於仁宗將成祖諸多決策一一廢除,漸有不忿之心,所以不顧親情,乃至於此。

宣宗登基後,詔告天下的旨意中也有“……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的話,耐人回味。而在抵達北京時,有大臣勸誡:“人心洶洶,不可掉以輕心。”宣宗自信回答:“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對於自己的掌控之力,流露出極度的信心,如果不是早有安排,那又是什麼呢?

特別說明:猜測三的這個論斷,都是後人推測,沒有實據,譁眾而已,錄於此,以兼明,不代表同意此觀點。

以上,就是仁宗突然駕崩的三個猜測,至於幾種看法孰是孰非,誰真誰假,現在沒有確鑿的證據,本人傾向第一種。大家看看就好,不必推論於電視劇,而先入為主。謝謝!


伯虎42


朱高熾的突然病逝與其縱慾有關。

洪熙元年的五月,正值壯年的朱高熾在欽安殿突然去世,年僅四十六歲。欽安殿是一個道教場所,對於朱高熾之死,一直有三個傳言,①是朱高熾被雷擊而死;②是誤喝了妃子下了毒的酒而身亡;③是朱高熾縱慾過度而死。

不知道這三個傳言的真假,也無法探究。但是,筆者認為朱高熾的突然駕崩與其縱慾有關。

朱高熾的太子生涯可謂鬱悶至極,在得到權力之後,恩仇必報,過度放縱自身的慾望,這是對身體極其不利。而且,朱高熾本身身體就不好,最終草草結束了一生。

鬱悶的太子

朱高熾從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即位,洪熙元年五月去世,皇帝的生涯只有短短的十個月,不到一年。可是,朱高熾卻當了整整二十年的太子,而這個太子當得相當的鬱悶。

史書中記載朱高熾“仁宗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恆失足”。由此可見,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不是武將的料,而朱棣卻善武。

因此,朱棣並不喜歡朱高熾。

朱棣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朱高熾、二兒子朱高煦和三兒子朱高燧。在這三個人中,朱棣最喜歡朱高燧,最器重朱高煦,最不喜歡的就是朱高熾。這樣一來,朱棣曾經想要立朱高煦為太子,廢除朱高熾的世子地位。

但是,朱高熾很幸運。朱高熾可以說是一個文人皇帝,這樣一來就比善武的朱高煦更討文武百官的喜愛。在金忠、解縉、黃淮等人的支持下,解縉的一句“好聖孫”,最終朱高熾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可是,朱高熾當上太子後的日子也不好過。

朱棣的皇位是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過來的,所以他總覺得某些人權力大了,就會對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脅。這樣一來,朱棣殘忍多疑,朱高熾在他手下幹活自然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當時,朱棣有遷都北平的打算,就留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但是對朱高熾的權力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限制。

朱高熾在南京監國時,大臣有事朝見,需要多個官員都在場,不得私見。而且,無論大小文武官員的升遷、任免都需要由相關部門向朱棣彙報,朱棣進行批准。這樣一來,朱高熾的權力可以說是被限制了很多。

其次,朱高煦對朱高熾搶了太子之位懷恨在心。一直在搜索朱高熾的不法之事,抓朱高熾的把柄,挑撥朱棣和朱高熾兩人的關係。這樣一來,朱棣對朱高熾的猜忌更大了,對朱高熾手下的官員頻頻伸出殺手。

可是,朱高熾對此毫無辦法,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免得被人抓住把柄。

朱高熾這個太子當得相當的鬱悶,朱棣的不信任、他人的誣陷、手下的大臣被誅殺等等,這一切朱高熾卻毫無辦法,只能受窩囊氣。這樣的太子,朱高熾一當就是二十年,他內心的鬱悶是有多大。

縱慾過度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北征回師中病逝,朱高熾成功繼承皇位,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者,之前身邊所有限制他迫害他的環境全部沒有了。

這樣一來,朱高熾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隨心所欲。

朱高熾當太子時,本來有二十個廚子專門來給他煮飯的,後來卻被朱棣突然取消,說這二十個人來路不明。這樣一來,朱高熾沒有了專門的廚子,除了一日三餐,一杯茶、一個點心都不給。

朱高熾當上皇帝后,翻看以往的奏疏,發現是有一個叫井泉的官員上奏誣陷他,所以朱棣才撤掉他的廚子。朱高熾十分生氣,就把井泉叫過來,把奏疏給他看,然後貶他為民。

其次,朱高熾對於有幫助過他的人給予回報,黃淮、夏原吉等人得以重用。

從此來看,朱高熾也有點睚眥必報,當上皇帝后,身邊沒有了限制的環境,不管是對官員還是其他的事,朱高熾都可以放縱自身的愛憎。但是,過度放縱對身體是極度不利的,而且他的身體本來就不好。

這樣一來,身體差,又過度放縱,是有可能突然病逝的。

結語

朱高熾當太子時實在是太過鬱悶,受盡了窩囊氣,心中的苦惱是常人無法理解的。這樣一來,當身邊的限制和迫害的環境沒有了,朱高熾也許還會有點不適應,但他可以縱情的釋放自己的愛憎。

過度的放縱,必然會對身體造成威脅,朱高熾之死與其縱慾有關。


十點烏托邦


朱高熾,歷史上評價挺高的,說他勵精圖治,改革弊政,開創了仁宣之治良好局面。

然而可惜的是,朱高熾僅僅當了九個月皇帝,寶座都沒捂熱,就突然駕崩了,時年四十七歲。


朱高熾死的非常突然,死的毫無預兆。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七日,朱高熾處理了兩項政務,第二天就病倒了,他預感死期將至,立即派太監緊急招太子回來。

五月二十九日晚上,朱高熾病逝於欽安殿宮中,從發病到死亡,僅僅兩天時間不到。

朱高熾怎麼死的呢?後人有幾種說法:

一是被太子害死。

太子就是朱瞻基。之所以有人懷疑太子弒父,是因朱高熾臨死前幾日,派太子到鳳陽祭祖,然而朱瞻基出發之後,沒有前往鳳陽,而是一直呆在南京。

後來,南京有傳言“仁宗上賓”,“上賓”指的是皇帝駕崩。當時,通訊十分落後,沒有電話,沒有微信,北京那邊還沒發喪,南京這邊是怎麼知道的呢?


隨即第二天,朱瞻基就火速北上,在半途等待奉召前來的太監海濤,後又一起北上,回到了北京。有人懷疑,太監海濤與朱瞻基是一夥的,是海濤害死了朱高熾。

當然,這都是傳言,並無確鑿證據。

二是服丹藥而死。

朱高熾是個大胖子,非常之胖,體重達三百多斤,而且他腿部殘疾,有路一瘸一拐地,有時候需要別人攙扶。

朱高熾雖然肥胖,但性慾旺盛,經常縱慾過度,當時翰林侍讀李時勉上了道奏摺,給皇帝提了幾條“中肯”的建議,讓他“謹嗜慾”,意思是不要“縱慾過度”,身體為上。

可是,朱高熾好色名聲在外,人盡皆知。當朱高熾看了奏摺之後,勃然大怒,好小子,居然譏諷我,我雨露均霑礙你啥事了。

朱高熾下令侍衛用金瓜擊打李時勉,打的他斷了幾根肋骨,差一點被打死。可見,李時勉確實戳了他的痛處,揭了他的傷疤。


後來,有大臣羅汝敬認為:

先皇帝嗣統未及期月,奄棄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縱慾過度,加上亂服丹藥,遂中毒而死,這種說法應該比較可信的。


一半秋色


現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就涉及到了這位帝王,由梁冠華飾演朱高熾,不過感覺梁老師的角色與歷史形象不太符。

明仁宗朱高熾,大明帝國第四位皇帝。他做了9年的燕王世子,20年的皇太子,但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47歲(週歲)就去世了,關於他的突然死亡,歷史諱莫如深,基本可以確定是突然死亡。那麼他是怎麼死的呢?無論是《明史》還是《明實錄》都沒有詳細說明。

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於南京。辛巳,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是日,崩於飲安殿,年四十有八。——《明史·仁宗本紀》。

簡簡單單的幾句話,仁宗皇帝就駕崩了,由此關於他的死亡便有了各種各樣的說法。雷擊、中毒、縱慾、甚至被皇太子朱瞻基謀殺都流傳了出來。

雷擊?這種事情發生在普通百姓的身上都是極小概率的事件,更別說是君主了。朱高熾肥胖且腿腳不便,一般情況都不會隨便出去溜達,更別說是雷雨天氣了,概率太低。

毒殺?你可以翻看史書看看,那些被毒殺的皇帝基本都是亡國之君,命運都不掌握在自己手裡,況且皇宮內對皇帝飲食掌握極嚴,這種事只能出現在小說裡。但要是吃了一些不該吃的藥(某些丹藥),而引發的中毒,這是有可能的,但這種藥多數是慢性。

縱慾?這個說法到有旁證,大臣李時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勸他謹嗜慾之語。朱高熾看了奏摺後,怒不可遏,當即令武士對李時勉動刑,李時勉險些喪命。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當了那麼多年壓力巨大的太子,放縱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縱慾這種東西一般也是常年累月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

謀殺?這種說法還真的很流行,主要原因就是太子朱瞻基似乎對於父親的死早有察覺,提前回到了北京繼承皇位,但直到目前也只是傳言,畢竟朱高熾身體一直不好,當時僅僅26歲的朱瞻基似乎也不用這麼著急吧。

其實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朱高熾很可能是因為心腦血管疾病引發的死亡。其實朱高熾身體不好,是從從小的病。最能體現的就是朱棣的給他二兒子的“空頭支票”:

燕王欲且議和北還,適高煦引兵至,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於是煦率眾殊死戰,庸兵失利,退屯高資港。

世子多疾啊,當時是公元1402年,當時朱高熾不過24歲,在他父親眼裡他就是個“藥罐子”,這也是朱棣不喜歡他的原因。

從現在來看,朱高熾肥胖,肥胖是很多疾病的源頭;壓力山大,當世子時,朱高熾便留守北平,抵禦外敵,當太子時,既要伺候好父親,也要防備弟弟的暗算;還有很可能當皇帝后縱慾,而身體不佳,要靠藥物支持(很像明光宗),極大的透支了身體。這些原因都造成了朱高熾有很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他很有可能死於心臟病猝死或者腦出血之類的疾病。


黑水布衣


謝謝提問!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的看法是,朱高熾身體不好兼縱慾過度,外加受到刺激,所以才突然駕崩。

有傳聞說朱高熾是被其子明宣宗朱瞻基毒害而死,其實這個是無稽之談。

朱瞻基早在永樂時期就是皇太孫,其父登基後又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皇太子,何況朱高熾也沒有廢太子的想法,因此朱瞻基沒有理由也犯不著去弒父。

要想探知這個真相,還得弄清楚朱高熾生前最後一段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五月己卯,侍讀李時勉、侍講羅汝敬以言事改御史,尋下獄。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於南京。辛巳,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是日,崩於飲安殿,年四十有八。

從《明史·仁宗本紀》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在朱高熾死前三天,他將兩名上書言事的官員下獄。第二天,他身體就不行了,迅速命人召皇太子朱瞻基回京。然後又過了一天,他就突然駕崩了。

對照《明史·李時勉傳》,筆者還發現這樣一段記載:

洪熙元年覆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對不屈。命武士撲以金瓜,脅折者三,曳出幾死。

朱高熾在明代皇帝中素以寬仁厚道著稱,李時勉上書究竟說了什麼,才會讓這位寬厚的皇帝怒不可遏,幾乎命人將他活活打死呢?

洪熙元年,已經繼位一年多的朱瞻基聽說李時勉的事,剛開始還痛罵他一介小臣犯上,問他究竟說了什麼感觸怒先帝,並表示給他一個辯解的機會,如果他說不清楚,就要誅殺他向先帝謝罪。

時勉叩頭曰:“臣言諒暗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

所謂諒暗,就是指皇帝居喪。也就是說,朱高熾在為其父朱棣服喪期間,居然不顧孝道臨幸妃嬪,無怪乎會引起朝臣的不滿。

按照禮制,皇帝死後,嗣皇帝一般要服喪二十七天才能脫下喪服。也就是說,朱高熾連一個月不到的時間都忍不住。喪禮期間尚且如此,平時只怕臨幸妃嬪的次數更勤,即他確實存在縱慾過度的情況。

聽完這話後,原本還怒氣衝衝的朱瞻基稍稍消了氣,之後就放了他。可見李時勉說的是事實,不然就是公然汙衊先帝清譽,一條小命就要交代了。

至於朱高熾身體不好一事,史書也有記載:

仁宗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恆失足。

朱高熾是個大胖子,又患有足疾,走路時還需要兩個人扶著,可見身體很不好。尤其是胖子,很容易患上各種疾病。

那麼,李時勉的上書對朱高熾的死有影響嗎?

仁宗大漸,謂夏原吉曰:“時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朱高熾至死還在跟近臣夏原吉說,李時勉侮辱他,越說越生氣,可見李時勉的諫言對他刺激不輕。

綜上所述,過度肥胖身體不好+縱慾過度+受刺激勃然大怒,這些因素導致了朱高熾正值壯年卻突然死亡。


趣齋文史


明仁宗朱高熾,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 生於洪武十一年,於洪武二十八年被祖父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為燕王世子,永樂二年被父親明成祖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在皇太子之位苦熬了二十年之後,終於於永樂二十二年八月熬死了父親明成祖,榮登九五。但是,僅僅九個月之後,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便去世了,年僅四十七歲。明仁宗究竟是怎麼死的,史籍記載很少,明朝公開的官方史料只記錄了明仁宗從患病到病重、死亡的過程,並沒有交代明確死因,這就讓明仁宗的死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於是,各種猜測出現了。有說明仁宗是“馬上風”,死於縱慾過度的;有說明仁宗是被胞弟朱高煦派人暗殺的;更有甚者說明仁宗是被兒子明宣宗朱瞻基派人暗殺的;最離奇的居然還有說明仁宗是被雷劈死的!總之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被雷劈死之說太過無稽!的確有被雷劈死之人,但是從古至今被雷劈死的名人有幾個?被雷劈死的皇帝又有幾個?這種概率簡直比小概率事件還要低!幾乎不可能發生。那麼,暗殺說呢?這個乍一看可能性似乎還挺大的,但仔細琢磨琢磨,根本站不住腳。



自古以來,政治暗殺都是有訴求的。簡單說就是,殺了被暗殺者之後,買兇者或者執行者是會有下一步政治行動的。那麼,我們來看看朱高熾和明宣宗在明仁宗去世後的表現。明仁宗去世後,朱高煦並沒有身在北京,而是在他的封地樂安。而且,得到消息的朱高煦首先做的是派人在途中截殺從南京返回北京奔喪的明宣宗。因為事起倉促,朱高煦居然沒有截到明宣宗!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如果是朱高煦謀殺了明仁宗,那麼他必然是事先經過周密策劃的,讓明宣宗漏網這樣的低級錯誤居然會發生,似乎太不可思議了。更何況,如果朱高煦想弒兄篡位,自己提前進入北京、製造“兄終弟及”的既成事實難道不比單純派人半路截殺明宣宗要更加穩妥?可是,朱高煦並沒有。那隻能說明,朱高煦是在明仁宗去世後才得到消息的,只因為山東比江蘇更靠近北京,他才有機會在半路截殺明宣宗。可惜,事起倉促、準備不充分,居然讓明宣宗漏網了,這樣是不是更加合理一些呢?



至於明宣宗,他就更加不可能派人暗殺明仁宗了。首先,明宣宗彼時三十歲還不到,而且他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後來只活了三十八歲。更何況,彼時明宣宗已經是皇太子了,名分早定,加之明仁宗身體並不好,他是很有期待的,並不需要急於搶班奪權。其次,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的一段時期內,明朝的皇帝和皇太子實際上是分居北京和南京的。如果明宣宗弒父篡位,他不太可能一直待在南京,直到明仁宗去世後才前往北京奔喪。且不說其他問題,光就他那位比自己離北京更近的叔叔朱高煦就是個大障礙!要想搶班奪權,就只能先朱高煦下手,即便明宣宗不在北京,起碼也得在現在的河北境內等著,這樣才能比朱高煦更快,不是嗎?可是,並沒有!否則也就沒有後來朱高煦派人截殺明宣宗的事情了。由此可見,暗殺說也站不住腳!



那麼,“馬上風”說呢?這個還真有可能。據史籍記載,明仁宗是個將近三百斤的大胖子,走路都要人扶,這樣的體型,到了四十多歲本就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期,妥妥的“三高人群”!作為皇帝,而且是勤政的皇帝,明仁宗的工作壓力肯定也小不了。這樣的身體狀況、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在加上床上的那點兒小愛好,興奮過度、突發“馬上風”死在女人肚皮上,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性存在,但並不一定就是明仁宗的死因。個人更傾向於明仁宗是死於遺傳性疾病,至於是什麼病,幾百年過去了, 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明仁宗之後的明朝皇帝,除了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沒有一個活過四十歲的!有人說,那是因為明朝皇帝普遍縱慾,而且喜歡服食春藥、丹藥所致。但是,明朝那麼多沒有實權的小宗藩王們整日裡就是滾床單、生娃,服食春藥、丹藥的也不在少數,為什麼沒有如此大規模英年早逝呢?而且,明朝的皇帝並沒有被權臣、逆臣弒殺的,都是正常死亡。那麼,只能有一種解釋,他們患有家族遺傳性疾病!否則,如此大規模地早逝根本無法用醫學常識來解釋。因此,個人認為,明成祖或者仁孝皇后徐氏很可能存在隱匿的遺傳性疾病,雖然在他們自己身上沒有表現出來(事實上,仁孝皇后徐氏也不長壽,只活了四十五歲,很可能病根在她一方),但是他們的後代就遭殃了!明仁宗活了四十七歲、明宣宗活了三十八歲、明英宗活了三十七歲、明代宗活了二十九歲、明憲宗活了四十歲、明孝宗活了三十五歲、明武宗活了三十歲……沒有一個活過四十歲的!即便是明世宗和明神宗,也沒能活過六十歲。要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可活了七十多歲呢!



因此,個人認為,明仁宗最大的可能性還是死於家族遺傳性疾病。當然,這也僅僅是一種猜測,並沒有證據可以證實。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或許明仁宗只是死於急性發作的心腦血管疾病,也不是沒有可能。又或許他就是正常死亡,畢竟在那個年代,四十七歲也算不得太短命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明仁宗朱高熾作為大明王朝第四任君主,在位時間不長,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改革弊政,開創了“仁宣之治”,不過其在位時間很短,僅有九個月左右,就駕崩而亡,這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突然死亡呢?

當世子、太子期間如履薄冰

朱高熾能繼承皇位本身就很不容易,無論是做世子、太子的時候他都有是如履薄冰十分不好過,時不時都會受到他的弟弟朱高煦排擠和打擊、朱棣對於這個太子爺十分不滿意多次有想廢除太子的想法。

不適合做皇帝的他,卻有一顆皇帝心

一般情況下天子出行一般都是很威武的,朱高熾十分肥胖,又腿瘸,走路都十分困難,確實他的形象跟天子不一樣,實在沒有皇帝的尊嚴。

朱棣雖十分想要朱高煦繼承他的皇位,朱高煦雖能文能武,他缺少了朱高熾仁義務實,這也是他能繼承皇位關鍵之一,為了帝國的安定朱棣選擇朱高熾成為下任君主是十分有利於國家,為大明帝國選擇個好皇帝可以保證帝國安定。

朱棣去世後,朱高熾順利繼承,這個時候他已經47歲,在位僅九個月就去世了。

朱高熾在位時間雖不長,他也在有限時間做了不少事情,為“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登基後大赦建文帝時期的舊臣,從而保證了建文舊臣復辟一事,政治上他採取穩健、寬鬆政策,與民生息,廢除冗餘官僚,建立內閣制度,這些措施都為後來的宣宗登基中興大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高熾的一切措施都在保證帝國穩定,這樣一個不錯的皇帝他也有他的缺點那就是他的身體不太好。

朱高熾身體情況不太好,他本身比較肥胖,應該是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在那個時候醫療情況下,這個病症是十分難以醫治,十分麻煩。

朱高熾好色,這個雖對於男人來說十分正常,但是他身體不可以啊,這個導致過度消耗身體,必然十分不利於他身體。

朱瞻基弒父,這個不太可能,朱瞻基這個時候在南京監國,他沒有任何機會,還有就是朱高煦還盯著朱瞻基呢,朱瞻基運氣也不錯,就是他逃過了朱高煦截殺,順利繼承。

朱高熾最大可能就是病死,他的身體並不太好,又不太節制最終導致其過早駕崩。


莫地方


明朝有個皇帝在位,僅僅九個月就駕崩於寢宮之內,死因頗受爭議。但他在位的九個月中受到的讚譽,比在位超過40年的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都要高,他就是朱棣的長子朱高熾。

朱高熾是朱棣和徐皇后嫡長子,根據當時規矩,他在17歲的時候就被朱棣立為燕王世子。他生性沉重端莊、喜好讀書,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正統的儒家教育。

朱元璋出生貧苦,沒有念過多少書,所以對這個喜好讀書的孫子頗為喜愛。但是對於馬上皇帝朱棣來說,他對這個兒子並沒有多少好感。

朱高熾不喜歡運動,最終導致他肥胖不堪,最胖的時候要兩個人攙扶才能行動。由於朱高志身材原因,不適合帶兵打仗,於是就被朱棣安排到後方監國。

朱高熾在位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月,但是他和父親不同。他尊重人才,重視儒家教育,將整個國家的治理路線,調整到了儒家的軌道之上。不但如此,他還平反朱棣生前所製造的一些冤案,也因此得到了很多士大夫的擁護。還有,他為了節省國家的開支,不再對外宣戰,同時也叫停了鄭和下西洋,這一系列舉措,讓明朝政治逐步的進入正軌。

但就是這樣一位明君,在登基的九個月後,48歲的他闔然長逝。直到去世前三天,他還在深夜裡處理公務,皇帝如此暴斃,奇怪的是,史書上對他的死因卻之字不提。

有一種觀點認為,朱高熾是死於縱慾過度。

因為他剛登基不久,就有大臣上奏摺。內容中有提到:現在的國家正處於先帝駕崩的國喪期間,希望皇帝懂得節制。朱高熾看到這個奏摺怒不可言,不知道是被戳到了痛處後惱羞成怒,還是被大臣管制太多而惱怒不已。他當即命令錦衣衛,狠狠地處罰了上奏的大臣。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朱高熾其實是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朱瞻基害死的。

比起朱高熾深性溫厚寬容,但他的長子朱瞻基和他恰恰相反。朱瞻基善騎射喜歡武力,工於心計,善於謀略。朱高熾早就察覺他非等閒之輩,曾經對他也有勸誡之語。

朱瞻基在父親登位之後,便迫不及待地為自己上位早做打算。他買通了朱高熾身邊的親信,在5月13日那一天,謀害了自己的父親。

兩種觀點,各有擁護者,但是都難以拿出確鑿的證據,關於朱高志駕崩的真正原因,也就淹沒在歷史之中了。

其實我倒覺得挺正常,他那麼胖又不運動,都四十多歲了,肯定什麼高血壓、糖尿病都找上門來了。更何況古代皇帝本來就都不高壽,他能活48歲已經算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