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業的寒冬真的來了嗎,你知道正在裁員的互聯網公司有哪些?

猿在他鄉


我是過完年被裁的,記得那天剛好是正月十五,晚上懷著複雜的心情去看花燈。裁員是給部門名額,每個部門幾個,然後由部門領導決定裁誰,一般是入職時間短的,工作不重要的,給補償少的。

關於哪些裁員,著名的甲骨文眾所周知了,最近的思科,年前就有風聲的滴滴,京東,美團,以及現在被傳的網易考拉,等等。還有好多不知名的小公司,今年的互聯網很難過,沒有新的增長點,資本市場不景氣,泡沫就要破了。


北漂回家的80後


互聯網各個公司技術部門中被裁的大多數都是“碼農”。

碼農定義:俗稱搬磚的,對於編程這個隊伍來說沒什麼技術含量,任何人都可替代你,每天就知道寫業務代碼。這類人過30歲或35歲基本被開或跳槽時因為年齡被刷下(我們公司碼農只招90年以後的)。

大家可以觀察下自己的公司,基本核心技術人員沒有被開的,我同事在幾年前就是典型的碼農,這個人危機感爆棚,所以後來向架構方面發展,聽說最近在研究K8S Serverless,作為技術應該每天不斷的在學習中,並且應用到生產環境,這樣在技術圈才不會被淘汰。

最後說一句,碼農只是技術崗最初級的職位,想讓技術職業生涯邊長,就需要不斷的學習當下最新的技術,有可能的情況下還可以參與修改或開發,只有這樣在跳槽的過程用才有競爭力。因為能寫業務的人太多了…


閱盡天下貼


裁員的公司挺多的。

但是招聘的也不少。

不過從去年開始工資不漲,獎金也不發了。

今年前幾個月還說什麼要漲工資發獎金,這個月又沒動靜了。

每天加班加點,外派到其他城市工作,一週回家一次,工資不高全憑駐外補貼撐著,不過好歹還有五險一金聊以自慰,將來買房子可以公積金貸款。說來說去也就是這麼點兒好處了。

說是IT人士,其實我覺得就是碼農或者碼奴而已,搬搬磚填填空,沒啥技術含量。將來真正寒冬來臨,必將被裁!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家有IT男一枚!


我的房子我做主


在北京待過六七年,今年剛回來,說說我看到的互聯網行業的現狀。

首先真正有能力有學歷的人不用擔心,因為大的企業對於真正有技術有能力的人才還是非常需要的,而且會水漲船高,待遇越來越好。

但是相對來說,如果你的職位可替代性比較強(比如初級的運營、產品、設計、技術等等),或者學歷一般的,也沒有什麼大公司背景,基本上今年如果離職的話,找工作會非常難。並不是說找不到,而是很難找到好公司,或者薪資待遇,也不會像前兩年那樣提升那麼多。

別的不說,單說大公司裁員的那幫子人,你就得去跟他們先去競爭。

像美團、滴滴、京東、優酷,這些企業之前都有過一批裁員,而且前一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甲骨文,也裁撤了一大批員工。說實話,這些人大多是學歷背景還不錯,並且還有大公司背書的,這些人在就業市場算是比較吃香的。如果這兩年,在北京,你從公司離職,就意味著你得去跟這幫人競爭為數不多的就業機會,可想而知有多難。

我一朋友,程序員,也是原來聯想的員工,我們公司安卓組組長,離職後至今,快3個月了,還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要知道,前兩年的時候,挖他的人還是很多的,可惜都被他拒了。由此可見這兩年整個IT行業的形式確實不太好。

當然了,大公司還是相對旱澇保收的,我所知道的也有不少大公司情況還不錯的。像華為、OPPO、步步高、拼多多、阿里、頭條、騰訊等,總的來說還是比較穩定的,對於優秀人才的需求很大,而且待遇也很好。

當然了造成寒冬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資本更加謹慎,原來可能一個ppt,一份演講稿就能忽悠到投資,現在已經基本不現實了。而那些還沒有形成穩定營收,只能靠融資苦苦支撐的創業公司,自然是撐不下去了。

總的來說一句話,寒冬對於沒有盈利能力,或者本來也就只是盲目跟風的企業來說,永遠是寒冬。而對於那些真正的巨頭企業,相對來說影響不大。


Hi生活菌


作為互聯網產品中的一員,我也來說說看吧,大家不喜勿噴哈。。

裁員原因如下:

1.互聯網行業發展近10年,進入下半場,行業頭部企業早已搶佔市場並穩定,例如:出行有滴滴,外賣有美團、餓了麼等,購物有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各行各業都有一個龍頭,中小型型公司以創業為驅動,無法找到破局點或者在有一定量的用戶基礎上無法實現變現,即便有大公司也有壁壘機制,你很難在短時間內發展起來,可能在發展的過程中就被抄襲,被扼殺。

2.資本更為理性,不會因為一紙ppt,一個idea就投資。

3.線上獲客成本太高,這個階段你很難再去從0開始做用戶增長,大多數小型創業公司死在了萌芽裡。

4.小公司生存堪憂,大公司邊緣業務線,或者中長期無法盈利的業務線面臨被砍,對應人員被裁。技術也是跟著業務走的。

5.綜上,且今年經濟不景氣,行業坑位數減少,人才過剩且人才競爭加劇。公司以盈利為基礎,為了打贏下半場,必然裁員縮短成本,集中力量幹主營業務線……

6.最後一點,聽別人說的,以前互聯網不裁員,誰裁員證明誰不行,即便虧本也要面子,防止輿論危機哈,今年是開了個頭那就停不下來了,生死存亡更重要~

互聯網人員求職面臨的現狀:

1.行業寒冬,坑位數減少,人才過剩且人才競爭加劇,暫且不管剛剛培訓出來的人……

2.求職門檻更高,學歷、經驗、大廠背書……

對一些回答觀點的見解:

1.裁員都是裁的碼農,核心技術不會開;這不是說屁話嗎,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有幾個能做到管理層、技術核心成員?你以為你有能力就能上去嗎?這句話經歷過的定會懂!

2.ai會取代。。這應該是跨行領域的人說的……

我舉一個簡單例子,物流搬運機器人替代人工搬運、物品分類,目前好像就幾個大廠在用哈,比如亞馬遜。這東西出來了,投入市場還早的很,大部分企業只會講利潤,不會跟你多比比。智能機器人購買費用,系統維護費用,人工操作培訓費用等與人工相比,是直接相等還是n年後持恆?那還是個問題,暫且不說技術發展階段……

3.要學習,要學習,學習新技術。學並沒有錯,但是要能得到企業招聘的認可。不是說你會了,別人就會要你,很多東西你學會了目前工作用不到,而且招聘會嫌棄你沒有經驗,或者沒有對應的學歷等作為支撐。例如做後臺的想從事算法,這是很有難度的。

個人觀點較為偏激,不喜勿噴哈!

願每一個互聯網從事人員都有所依仗,獨善其身。


黃昏獨自哈


我是IT從業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覺得IT行業並沒有迎來寒冬,迎來寒冬的是那些不求上進、墨守陳規的企業。

傳統業務向新興業務轉型

Oracle中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上個月,Oracle中國區研發中心共裁員約1600人,這個數字幾乎是Oracle中國區研發中心總人數的一半還要多。如此大規模的裁員,主要還是因為Oracle中國區研發中心主要負責的都是些比較邊緣的業務,而目前Oracle主攻的雲計算服務研發他們幾乎都沒有參與,由於受到財政數據的影響,Oracle不得不棄車保帥。

過度擴張後的疲軟期

另外還有一個企業,特殊原因就不提名字了。這個企業主要運營一個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該企業自從前幾年獲得幾十億融資後,開始迅速擴張,從以前純粹的平臺公司,發展成了涉足金融、消費、財會服務、科技信息諮詢等行業的巨無霸,員工人數達7000多人。而在迅速擴張的同時,似乎企業的管理結構並沒有因此而作調整,曾經一人拍板的管理模式不再適用於現在如此大體量的企業。

過度擴張,消耗了投資方的資金不說,最後一個行業都沒有做的精,緊接著的就是被競爭對手或者市場淘汰。最終導致大幅裁員。

所以,我認為IT行業寒冬是不存在的,未來是人工智能的時代,IT行業不可能進入寒冬。作為IT從業人員,需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進化自己,如果隨著企業一起不求上進、墨守成規,那麼必將被時代所淘汰。

我是程序員愛編程,一個資深非專業碼農,科技領域段子手!如本回答能夠討得您的歡心,勞請點贊、轉發、關注我,如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程序員愛編程


最近也一直在關注裁員的事,的確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大幅度裁人,關於裁員,其實不單單是行業問題,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1)被裁員的人能力有限,不能與崗位相匹配,現在211/985優秀應屆畢業生80%被互聯網巨頭圈走,剩下15%被獨角獸企業圈走,最後5%進入中小創業企業,這些在大公司的優秀畢業生能力強到都在大公司,所以中小型企業,甚至獨角獸企業都會招到能力中等的應屆畢業生,這給裁員埋下了定時炸彈;


2)優秀的畢業生在大公司,所以中小型科技型企業召開的人做真實項目,很可能達不到客戶滿意,所以項目組被重組,原來崗位調動,於是乎就把不需要的人裁了;


3)互聯網是需要時刻學習的專業,一部分員工學習能力差,長期考核末尾,容易被裁員;


4)中小型,獨角獸公司抗風險能力弱,如最近的錘子手機,發不出工資,於是乎裁員,縮衣架減食;


5)行業起伏,風口刮過去了,如共享經濟,風來了,大規模招人,風走了,只能裁員。

個人認為,公司裁員並不是意味著整個行業都在走下坡路,互聯網依舊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只是如果你的能力匹配不上時代發展的速度,那肯定是要有被裁的幾率的。


想對正在迷茫的人說:只要是工作,都是與一定的風險的。


比如說:作為員工,可能會失業;同樣作為老闆,也可能會破產。風險總是有的,我們不能因為有風險而一直呆在舒適圈不出來吧!


不管是互聯網行業或者是其他行業,先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這樣一個行業,在這個行業能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只有嘗試了,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


如果嘗試了,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沒等到裁員,你自己就先走為敬了!


總之一句話,先走出來再說!


附加一張飽受爭議的小圖!



千鋒教育官方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幾個案例:

12月11日消息,據多位內部員工在匿名社交APP上爆料,國內知識問答網站知乎開啟了大裁員動作,裁員人數比例或高達20%左右!有多位知乎被裁員工甚至表示,“上午還在改Bug,下午就接到了消息”,“同被裁,幾乎所有的裁員20%”,

互聯網金融行業——挖財 第一批裁員30%

錘子 裁員保留40%,拖欠貨款,

京東12月中已經開始裁員。

還有更多的公司在網上新聞可見。

——紅利消失

十年以來,互聯網行業,尤其在中國,一直處於紅利階段。 大家跑馬圈地,在高增長的預期下,就業市場自然一片大好。而到今年,經過10年的發展,原先的很多紅利(例如web2.0、移動互聯網)也已經吃完。

而現在炒的火熱的 AI、區塊鏈、物聯網,更多還是“雷聲大,雨點小”。技術上雖然炒的很火熱,但真正能落地的應用卻不多。而少有的幾個落地技術(例如人臉識別),也是競爭異常激烈,甚至早已被各大巨頭圈佔(例如人臉識別領域的Face++、商湯)。後來進入者,想要盈利真的非常難。

可見,即使是騰訊這樣的行業領頭羊,也感受到了冬天的寒意。

沒有大幅增長就沒有開發新功能的需要,最多隻是維護而已。一個老系統開發時可能需要10個高級工程師,維護時可能只需要一個高級工程師,其他的人就是多餘的。

——革命性創新尚未到來

互聯網經濟發展到現在,真正炒出來的概念就兩個,一個是移動互聯網,一個是雲計算。這兩個是真金白銀,也讓互聯網紅火了快10年。其他的要不是錦上添花,要不就根本是一堆泡沫。前者的代表是AI,後者的代表是區塊鏈。AI這個東西現在落地依然艱難,能夠讓用戶掏錢的場景就那麼幾個,做的人卻茫茫多,門檻卻還在不斷降低;區塊鏈這個東西就不用說了。至於原來炒作過的可穿戴設備、VR/AR這些東西,統統都沒有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但是,任何一項經濟的發展,都有到天花板的時候,在新的革命性發展形態到來之前,目前的紅利消失殆盡的情況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曲線勢必呈現向下的趨勢,互聯網經濟不是永動機,也沒有任何發展是永動機。

——不必過度悲觀

  • 對策:

    多存錢,不要做風險投資,不要負債購買力所不能及的東西,被裁至少也可以撐過去。除此之外,只能祈禱自己有獨善其身的運氣了。就算沒這個運氣,不要因為裁員過度懷疑自己而消沉。


  • 建議:每次寒冬。都會有新的發展機會,你要做的,就是在這個寒冬裡面充實自己,在下一個風口,才能抓住機會飛起來。


麥克新思維



IT行業的寒冬,實際上就是整個互聯網的寒冬,不僅僅只是IT行業,就像是很多的運營、設計等等,因為自己本身的問題或者說公司經營不善,而選擇裁員,那麼現在的互聯網真的迎來了寒冬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每個公司的發展勢頭怎麼樣

1.阿里巴巴

雖然說阿里巴巴向來都是末位淘汰,但是相信很少會有人真正的選擇自己主動離開。阿里巴巴算是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如果等到阿里巴巴大幅度裁員可能也是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害,所以阿里巴巴目前來說還算比較穩定的

2.京東

跟淘寶算是齊名的一個電商平臺,只不過在去年創立者劉強東之後,股價一直在下跌,本來現在股市甚至於說電商行業不是特別的樂觀,但是在出了這件事之後,京東的處境也就更難受了。

今年舊事重提,相比京東在今年該有一些大動作了,不然這個市場遲早會被淘寶天貓給搶下來了。

3.滴滴/美團

這兩個算是同一梯隊的互聯網公司了,在去年開始大換血之後,今年的版本也開始更新了。滴滴出現了新的板塊,美團更新了UI,都有不同的改變,但是不變的就是虧損,這兩家企業到現在為止還是虧損當中,但是看看每天的銷售額還有單量,可能不久之後就會回本甚至盈利了吧!

近幾年都在說互聯網寒冬,但是什麼才叫做“互聯網寒冬”呢?每一天人都被裁員的不是“寒冬”,那個就是“經濟危機”了!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這些年裡面穩定好自己,提升自己,做得更好,或者學的更多,這樣才能夠在下一波風口來臨的時候抓住機會往上爬!

想要了解區塊鏈諮詢,可以百度搜索“第五區”進行下載!


v587的正哥


秉承一家之言,講述多方故事


每年都在說互聯網寒冬,但是似乎從去年年底開始到今年年初,這個呼聲特別大,好多大型公司都在裁員、減薪、沒發年終獎......個人生活在杭州,就根據個人情況來說一下知道的真實情況吧!

裁員的公司

個人知道的裁員公司有阿里巴巴、網易、滴滴、攜程、百度、京東;這是我知道裁員比較狠的情況,當然,公司的裁員情況是不一樣的。

阿里和網易的裁員屬於末尾淘汰,在公司項目業績不好或者個人能力不足的,阿里和網易會採取直接裁員的方式,所以這應該屬於被動裁員。

其他的公司例如京東和百度等,是公司發出的裁員通知,這個應該算主動裁員!

裁員方式不同

前邊說了,被動裁員和主動裁員的方式不同,導致了處理的方式不同。

跟一位阿里的高級經理聊過,他跟我說的,阿里會給裁員的員工直接3個月補償,然後終止勞動合同,這也是阿里最殘酷的一點,每年都會有大批人進入阿里,興高采烈;也有一部分人被阿里淘汰,心有遺憾吧~

主動裁員的方式就多了去了,有直接不給你發獎金和福利的,逼著你離職的;有直接通知你離職的,沒有什麼補償的;有公司給予補償,直接通知你離職的......主動裁員的公司,有員工感恩的公司,有鬧得不可開交的公司,全部都在公司的一念之間。

結局不同

其實在互聯網界,我說的這幾個公司基本都算大廠,從這些公司工作一定時間出來的員工是很受歡迎的,不論是哪個崗位,這也就是互聯網界的“鍍金”,不可避免的,這群人身上總有公司需要的東西,因為整個公司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耳濡目染的夜學會了很多東西;所以總結就是一句話,從大廠出來的人不愁出路!


互聯網領域,公司的生存和死亡可能就是一瞬間的事情,見識了“百團大戰”,“燒錢打車”,共享單車,領域興起之後會死亡一批企業,有的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