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5歲是個篾匠老伴已去世26年,為照顧50歲的傻兒子還在山上生活


#自拍我的故事# 我叫趙王存,今年75歲,家住山西省平陸縣後澗村最高處的一個黃土樑上,從小跟著父輩學習竹編,年輕時靠這門手藝養活著一家人。老伴因為肺癌1993年去世,如今已經26年了,我和老伴生育了兩兒一女三個孩子,大兒子不到一歲的時候因為一次高燒變傻,其餘的一兒一女早已成家在山外生活,兒女們也都是一家人要生活,50歲的傻兒子離不開人照顧,如今家裡只留下我和這個傻兒子生活在這個只有2家人的山峁上。

我住的村子是個小自然村,一條澗河從溝底流過,村子的名字也因為這條澗河而取名後澗村,由於兩山夾一溝的地理環境,村民們大多依著河道兩邊的黃土崖依地勢建造了窯洞居住,而要種的莊稼地卻都在兩邊的黃土坡上,當時結婚後為了種莊稼方便,就在這裡修建了三孔窯洞居住,這一住就是幾十年。

年輕時候農村竹器用的比較多,我靠著這一門手藝養活著一家人,雖算不上富裕,倒也過得衣食無憂,20多年前太多的塑料製品代替了日常所用的竹編,竹器逐漸沒了市場,周邊從事竹編的藝人大多都改行不幹了,但是自己因為家裡有一個傻兒子需要照顧,出不了遠門,所以自己這些年還在一直堅持竹編,能賣多少是多少,我們兩個人在家還要生活。


這個咬著手指的傻兒子今年已經50歲了,姊妹三個裡排行老大,在他半歲多的時候因為一次發高燒沒有及時治療,變成了如今的樣子,平時啥也幹不了,也不會和人交流,平日裡就在附近亂跑,只有餓了的時候才知道回家,所以家裡必須有人在家,要不然他跑回來家裡沒人還要繼續捱餓。

如今編制的竹器大多是我們當地稱之為“籠”的竹籃子,當地娶媳婦有個傳統需要用這個東西,如今還有些市場,但是顧客也對這種竹籃子的要求比較高,已經是作為工藝品出售了,做工必須要精細,慢工才能出細活,做起來當然也非常費功夫。手上的這個竹篾,就要被劈成十幾道,然後才能編織成花樣。

原來老伴在的時候我還能出去乾點別的活,掙點錢別貼家用,傻兒子的日常生活也有她照顧,1992年老伴被檢查出肺癌,因為看病家裡也欠下不少債,最後還是沒治好,於93年去世當時才46歲。老伴去世後家裡就剩下了我們父子二人在一起生活,平日裡還要照顧傻兒子的吃喝。家裡吃的饃都是我自己蒸的,出去買一次還要跑很遠。冬天天氣涼,早上剁好的饃還不虛,我就把它放在三輪車兜裡曬曬太陽,要不晚上我倆都沒吃的了。


兩個人平時在家吃飯也不講究,有啥吃啥,吃飽就行了。為了給兒子解解饞,早上我還特意包了南瓜包子、蒸了幾個棗饃。太陽也快落山了,看這個樣子還是不虛,我得把它們重新拾回去放在電褥子上。家裡沒個女人洗洗涮涮確實不行,老伴去世後,村裡也有人勸我再找一個,可是自己家裡有個傻兒子,誰願意來?

現在年齡大了,也不想這些了,自己在家平時種點莊稼,閒下來就編織竹器,年輕時整工夫2天可以就可以編制一個帶蓋子的“籠”,如今眼睛也花了,手也慢了,還要做飯處理一些其他雜事,編制一個最少得三天時間,一個賣300元還不算成本,細算下來也不掙錢,但是出不了門在家總算是還有些收入。

好在現在國家政策好,村裡給辦了低保,還給這個傻兒子辦理了五保,也成立了日間照料中心,但是這個傻兒子喜歡亂跑,吃住在那裡肯定不行,只能讓他和自己一起生活在一起,現在自己還能照顧了他,等啥時候自己確實沒能力照顧了,再說吧,其他兩個孩子現在雖然生活在縣城,但是日子過得也不寬裕,我照顧不了了再讓他們照顧這個傻哥哥吧!


在外面的2個孩子平時也經常會抽空回來看看我們,給我們帶些生活用品回來。由於住的地方在山頂上,交通不方便,現在搬得只剩下了2家人在此居住,村裡的扶貧隊也曾幾次動員我搬到新建的移民村去居住,一個是我考慮去到那裡居住就沒法進行竹編了。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傻兒子在農村呆了50年,縣城車多,他還這樣亂跑會非常不安全,所以一直堅持住在這裡生活。【喜歡看更多百姓圖片故事請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