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武漢三鎮的漢口,為什麼地鐵線路這麼多,而其他兩鎮就有些相形見絀了?

凱文Z看世界


武昌的地鐵沒有漢口密集是有原因的。第一,武昌面積更大,要知道長江以南是武昌,長江以北是漢口和漢陽,換句話說就是武昌面積等於漢口+漢陽。面積大了需要地鐵數量自然更多。第二,武昌湖泊眾多,且都在中心城區。武漢本身湖泊就很多,但武昌尤為多,全國最大的兩大城中湖東湖和湯遜湖都在武昌,再加上中心城區的沙湖南湖嚴西湖,整個武昌中心都被湖泊包圍,在武昌做地鐵就必須繞開湖泊,成本很高。第三,武昌雖然是武漢的一部分,但其實武漢市政府理論上就是一個廳級單位,被省級管轄,但是武昌很多企業都是國字頭,雖然也是廳級單位,和市政府平級,但是是中央部級直轄,根本不鳥市政府。比如武鋼的青山區,武重的中北路,武船的武泰閘,7個教育部直屬的211大學又全都在市中心繁華地帶,武昌的軸心武珞路是廣州軍區範圍,水果湖省直機關就更不用說了。整個武昌被各個勢力劃成一塊一塊。市政府想做點什麼非常困難(比如市政要做二環線,做到八一路,武漢大學可以直接叫停,一停就是五年)。所以武漢一直想成為直轄市,因為直轄市是省級,可以管這些國字頭的企業。


暈了暈了284


作為一個武漢人,我來說說吧。我原來一直住漢口,對漢口瞭解也最深。漢口的江岸及江漢區一直是武漢最發達的,經濟總量在武漢市的佔比一直非常高,基礎教育也是武漢前列。居住人口密度也是武漢市最高的。商業經濟及金融經濟也是武漢非常集中,礄口區雖於上述兩區存在差距,但礄口區與江漢區相聯,經濟發展雖差一些,但人口密度也是非常大特別是漢正街,寶豐等等老城區,商業及人口密度還是不錯的。從武漢市公共交通來看,漢口一直是武漢市公共交通的重點,比如原來個位數的公交,基本都是漢口占多數,輪渡也是漢口可以能三鎮,比如漢口到青山到武昌,到漢陽都有輪渡。而另外二鎮卻沒有這麼完善。因為公交交通漢口通則全市通不是沒有道理的。這也導致了公交的發展重點在漢口是沒有錯的。所以武漢的第一條軌道交通二號線也是貫穿整個漢口鬧市區。很多人說武漢也堵,人口也多。武昌這些年人口增長真的很快,加上武漢市的大學都集中在江南區,即武昌區和洪山區。大家不要忘記,武昌和洪山區相對於漢口來說,要稀散很多,加上學校相對集中,人流的踴擠只是在開學放假期間,以及節假日期間,比如光谷廣場即原來的魯巷廣場,這個地方的交通有明顯的潮汐現象。所以把大量的有限資金拿去解決有著潮汐的踴堵從經濟上來講顯然不是明智的。漢陽因為經濟開發區在這裡,人口也逐步增加,從目前來看,漢陽的房子蓋的很多,但漢陽居住人口卻並沒有增加很多。所以想在漢陽建很多地鐵,只能是已經居住在漢陽人心中的夢想,短時間可能不太現實。市政的規劃並不是講究均衡。特別是香港資本進入武漢地鐵之後,地鐵的發展也得遵循市場經濟原則。去年武漢地鐵票漲價就是最好的例子。香港資本做為一個大股東,不可能全部以市民要求為出發點來滿足所謂的地鐵平衡。武漢人應該都記得8字頭的公交,這是一家香港合資公交,當時也是在漢口投入的線路最多,而武昌和漢陽的線路則少很多,從這個例子就能證明為什麼漢口地鐵建設的密度大了。


修族譜


武漢已建成運營的地鐵線路有: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6號線一期、7號線、8號線一期、11號線一期、陽邏線,總運營里程318公里,車站總數216座。按照武漢三鎮區域劃分:已開通的地鐵線路與車站數量最多的是漢口,其次是武昌,最後是漢陽。

武漢三鎮地鐵站數量分佈統計表: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我認為不存在什麼陰謀論,地鐵建設是綜合需求的急迫性、建設難易程度等各種因素後定下來的。

1、漢口地區主城區人口密度大,有佈設多條地鐵線路的需求。

自明朝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形成漢口以來,藉助於便利的水運條件,漢口逐步發展成為名聞天下的商業名鎮。清末,依清政府與外國政府締結的不平等條約,漢口被闢為通商口岸。在外商的大規模投資推動下,到民國初年漢口已經成為與“大上海”齊名的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時光風雲變幻,當年“大武漢”的榮耀已經成為過眼雲煙,但是漢口作為武漢開發最早、商業最發達的地區,江湖地位仍然在。

武漢主城區中,江漢區、江岸區、礄口區以約140平方公里的區域面積,承載了約256.11萬人,人口密度高達約18200人/平方公里。在這項數據上,這三個區將其他主城區遠遠甩在身後。由於漢口道路建設時間比較早,特別是像漢正街、江漢路等區域還存在大量單行道,道路難以承受高密度的交通流。地鐵擁有大密度、高容量的運輸優勢,適合漢口的需求,因此建設多條地鐵線路是漢口的必然選擇。

江南片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總人口雖然超過漢口三個主城區,但是由於區域國土面積大,居住範圍分散因而人口密度並不是最高的。在前幾期地鐵修建計劃中,部分線路的急迫程度不如漢口。同理:也正是因為武昌三個主城區面積大,也造成了武昌地區地鐵很少的印象。至於漢陽,人口比較少,且集中分佈在鍾家村、王家灣、漢陽大道沿線等區域,前期修建的3號線、4號線、6號線基本能滿足需求。

武漢城市地圖:

2、前幾期地鐵規劃著重於解決過江交通問題和主要交通樞紐、商業中心連接問題。兩江交匯,形成武漢三鎮鼎立的特殊城市格局,過江難一直是影響城市運行的重要問題。修建過江地鐵,形成大容量的快速公共過江通道,是破解過江難的重要手段。前幾期地鐵線路,基本上是圍繞著連接兩江三地的交通樞紐、商業中心在做文章。已經通車的線路中,過江線路就有2號線、3號線、4號線、6號線、7號線、8號線共6條之多。這幾條線路基本上串聯了三鎮所有的交通樞紐(武漢站、武昌站、漢口站、宏基客運站、金家墩客運站、漢陽客運站)和商業中心(街道口、中南路、楚河漢界、徐東、鍾家村、王家灣、漢正街、江漢路等),是武漢城市交通網絡的骨幹。先修建這些骨幹線路,可以快速將客流吸引到地鐵網絡中來,減輕城市公共交通壓力。

3、武昌地區在建地鐵線路和規劃線路多,未來密度並不比漢口低。整個大武昌地區已經批覆在建和待建的地鐵線路是多於漢口地區的,在建的線路有地鐵5號線、8號線二期、8號線三期、11號線二期、11號線葛店段、19號線,待建的線路有新港線、11號線三期武昌首開段、12號線。反觀大漢口區域的在建和待建線路不多,在建的有6號線二期,待建的有7號線北延段、12號線、新港線。未來武昌地區的地鐵建設將迎來高潮,畢竟漢口地區,特別是三環內線網已經佈局的差不多了。


風暴星球


地鐵是幹嗎用的?是給人乘坐的。看看地圖,武昌、漢陽多湖泊,而漢口不一樣,更方便人們生活居住。相比武昌、漢陽,漢口的人口密度更大,商業發達像繁華的漢正街等等都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建地鐵多當然在情理之中。而且漢口以前可是出了名的繁華。

我國古代有很多排名,不是隻有前三名,而是更習慣於取四個,像四大發明、四大名著、四大美女、四大名硯、四大名捕、四大天王等等類似的太多了。能被稱為四大的,絕非泛泛之輩。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有四大名鎮: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


漢口鎮,作為四大名鎮之首,昔日的地位相較於大上海也毫不遜色。雖然只是一個鎮,但因其高度繁榮,曾是世界性的特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漢口和武昌、漢陽被稱為武漢三鎮,近代因武昌起義,漢口和漢陽的風頭似乎被武昌給蓋過了。實際上,在明清乃至民國時期,漢口的名氣才是最大的。即使現在,年紀大點的老人有的還習慣於用漢口來指武漢。

漢水(漢江)作為長江最大的支流在武漢和長江交匯,類似於丁字型的路口一樣,將漢口、漢陽、武昌分開。武昌在長江以東,漢口和漢陽在長江以西。漢口、漢陽以漢江為界,漢口在漢江以北,漢陽在漢江以南。

有朋友可能會有疑問,山南水北為陽,漢陽不是應該在漢水以北嗎?沒錯,其實最早的時候漢水是從龜山以南注入長江的,漢陽在龜山以南,漢水以北。漢口漢陽是連在一起的,漢口地域歸漢陽管轄。明朝時期,漢水改道後從龜山以北注入長江,漢口才從漢陽分離出來。也就是說,最初是隻有漢陽,沒有漢口這個稱謂的。

漢口從漢陽分離出來以後,明朝嘉靖年間才正式設鎮,距今只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和武昌、漢陽約1800年的歷史比起來差遠了,但是其發展的速度卻將這兩個老大哥遠遠拋在後面,最終形成三鎮鼎立的格局。

漢口為何發展如此迅猛呢?漢口坐擁長江、漢江便利的水路交通,明朝中期,湖廣的漕糧、安徽的淮鹽都是在漢口通過水運送往京師及各地。糧鋪、錢莊、當鋪、藥鋪、布坊等等隨之出現,漢口迅速崛起。

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時期,工商業、金融業等高度發達的漢口和京師、蘇州、佛山一起被稱為“天下四聚”,就經濟繁榮程度而言相當於如今的北上廣深那樣的地位了。

清朝時期漢口發展成為國內內河航運最大的港口城市,全國各地的商船、糧船於此彙集、中轉,然後分發到全國各地。漢口碼頭的船隻,密密麻麻望不到頭,可見其繁忙程度。據記載,乾隆年間漢口曾經發生船隻失火事件,糧船燒了一百多艘,商船燒了三四千艘,大火足足燒了兩天。

隨著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叩開中國的大門。漢口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受到洋人的青睞,1861年,漢口開埠,英、法、德、俄、日等國先後與漢口通商,並在漢口建立租界。洋人在漢口投資辦加工廠、洋行、商號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口對外貿易的發展,加速了漢口的繁榮。尤其是張之洞督鄂之後,漢口的對外貿易從數據上來看,已經超過京滬。此時的漢口碼頭不僅僅是內河港口,已經變成國際性的港口。

近代由於陸路交通的崛起,水運的衰落,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漢口失去了往日的耀眼光芒。曾經作為武漢三鎮之一的漢口,如今不再是以一個行政區劃名詞出現,而是被分成了武漢的三個區:礄口區、江漢區、江岸區。隨著中部特大城市武漢的崛起,漢口或許有朝一日會再續輝煌。


地圖帝


我來回答武漢過去發展和現狀

1,過去幾十年武漢很長時間被國家冷落,加上沿海大開發,武漢在過去基本發展很慢。至於過去幾十年被冷落原因,具體可以查武漢大事年表。

2,光谷以前是個大郊區,能快速發展起來,幾乎已經耗費了武漢最大精力,這是有目共睹的。現在有些網絡噴子,不懂平衡發展,比漢口差一點,就喊自己是撿來的娃娃。

3,配套光谷發展,省市都給予了武昌和光谷區域最大支持,大武昌包含幾乎所有農林水電職能部門,其中教育這一塊,大武昌區域擁有幾乎九成以上的高校資源,使用高校經濟帶動區域發展。

4,關於地鐵建設,漢口的地鐵是自己區裡掏錢大部分,主要來自稅收。


風影大人384


這有什麼奇怪麼?地鐵的分佈是按照人口密度來的,而非從轄區面積來。


如果按面積來,是不是960萬平方公里全都要修地鐵?


我們看看武漢主城區的七個區的常住人口和 面積。注意,時間是2010年,當時的人口形勢,決定了後來的規劃,也就是現在的地鐵分佈。



2010年,七個主城區常住人口數量共為572.5萬,而漢口三區合計為240.7萬,漢陽58.4萬,武昌273.3萬。


但是面積呢? 漢口三個區加起來只有144平方公里,而漢陽有108平方公里,武昌居然有653平方公里,即使去掉88平方公里的東湖(別忘記漢口漢陽同樣有湖),我們計算下人口密度。


漢口的人口密度為1.67萬人/平方公里
漢陽的人口密度為0.54萬人/平方公里
武昌的人口密度為0.48萬人/平方公里(去掉了東湖)


所以各位同學,你覺得應該在哪裡修地鐵??


閉家鎖的紅楓


武漢最初的商業街就在漢口,老城區非常多,很多道路只有來往兩股車道,連非機動車道都沒有,但不可能說把老房子都拆了修馬路,優先發展漢口的地鐵有助於交通的穩定性,因為漢口真的不適合開車出門,單行線也非常多,還有各種限時限行。而武昌和漢陽有很多新建的城區,道路規劃比漢口好太多了,所以優先發展漢口老城區的地鐵建設。

我個人認為漢陽新修的路,尤其是四新那邊,真的可以說是全武漢市修的最好的路了,開車過去賊爽。

武昌那邊光谷整體規劃的規模,比漢口、漢陽任何一個地鐵站都要大。那邊的大學城也多,出門乘車的90%都是大學生,或者來漢創業的大學生。據說2019年年底建成光谷綜合體,成為武漢最大的地下城,未來不可限量,相信會比漢口發展的更加國際化。


尋找慢時光


漢口商貿中心,武昌科教中心,漢陽製造中心。我天天在外跑,沒有覺得厚此薄彼呀。從天河機場一一藏龍島二小時,從武漢火車站到蔡甸柏林二小時,從黃陂前川到江夏青龍山二小時,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有經度也有緯度,非常均衡呀。


輕律量先


這樣說吧,武漢市政府建設漢口,湖北省政府建設武昌,漢陽是爺爺不親,姥姥不愛的


寒江雪愛安安


武漢的地鐵規劃不科學,應該全城規劃,而不是區域規劃,人口密度大不代表要多建地鐵,而是要把地鐵通往周邊,讓人口分流,應該是地鐵帶動人而不是人帶動地鐵,漢口中心城區人多房多綠化少,環境空氣都差誰願意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