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我國自研芯片,華為海思正在崛起,龍芯為何默默無聞?

新龍祥


華為海思因為接連發布了巴龍5000基帶和麒麟990 5G SoC,並且取得了多項世界首顆的稱號,以一己之力獨自抗衡制裁,所以世人對華為的技術實力刮目相看,也讓華為的名頭蜚聲海內外。反觀龍芯,每年拿著數以億計的科研經費,能量產商用的產品卻寥寥無幾,所以世人認為龍芯在燒錢。

其實,不是這樣的。華為海思和龍芯在走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術之路,並且兩者都給中國技術力量的驅動帶來了卓越的貢獻。

1 華為海思的技術之路

華為海思是商人,投入成本,換取回報,從這個角度來說,華為海思是非常成功的。華為海思的芯片採用的是ARM的指令和內核IP,需用從ARM手中購買,然後在此基礎上按照自己的需求拓展功能。所以華為海思的技術路線是購買指令和內核授權,避免了內核的從零開發,這樣可以讓海思跳過0,直接從1開始,降低了自研內核的失敗風險,能更快的設計出自己的芯片和高通、愛立信、諾基亞、蘋果、三星等對手競爭抗衡。但是這樣的風險就是,ARM一旦取消授權,那麼海思就會被卡脖子,以前的努力就白費了,又要從零開始,雖然世界上95%的移動端的芯片都是ARM構架,但是卡脖子風險依然存在。海思取得了ARM V8的永久授權,但是芯片總要升級換代吧。

2 龍芯的技術之路

按照性質來講,龍芯是國家梯隊,隸屬於中科院。龍芯採用的是MIPS指令集,內核自研,也就是說,其內核不同於Intel的X86,也不同於ARM,走的完全是自研的道路。將來是要和Intel、ARM構成競爭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家習慣了windows系統後,導致龍芯自身的生態系統難以建立。所以,龍芯更像是科研,做基礎性的研究,以後可以將技術成果授權給其他商業性的公司,開發出更多可以商用的芯片,在內核的基礎研發上填補國內空白,讓國家擁有自己的內核IP。從這個角度來講,龍芯走的是國家的技術戰略儲備之路。

3 龍芯和華為海思的對比

芯片的設計研發就像是蓋房子,華為海思走的是購買圖紙授權的路子,在別人圖紙的基礎上,完善戶型並且設計了漂亮的裝修風格,讓大眾消費者趨之若鶩。但是圖紙一旦被取消授權,那麼海思就無法再建造房子,只能從頭開始設計圖紙。所以,自研內核這條路華為海思終究是要走的。而龍芯,則是從圖紙設計開始做起,一直想要把圖紙設計好,再授權給開發商,讓開發商造房子。

所以,從技術層面上來講,華為海思更多的是商業策略,而龍芯則是國家的技術儲備,更多的則是基礎研究。但是兩者都驅動了國家技術力量的突飛猛進。

以上就是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果您有其他的觀點,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如果您想獲取更多的科技方面的前言技術,可以關注本頭條號:玩轉嵌入式。謝謝。


玩轉嵌入式


就一種產品而言,能不能在市場上打開,一個是取決於技術,另一個取決於市場或者叫生態。

1.龍芯

龍芯採用的是非主流MIPS架構,而非ARM和X86架構。當時選擇這個架構也就是因為這個架構市場不好,人家才願意賣,而龍芯也能買到產權。但是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目前的主流操作系統Windows是基於X86架構的,不能在龍芯上運行。這基本上就斷絕了PC市場。因為Linux系統PC在國內桌面市場率很低,因為大家不習慣使用。因此,龍芯的主要市場主要是軍工、航天和政府部門的嵌入式應用系統。特別是軍工和航天系統,是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市場環境,當然市場容量也比較小,而龍芯也沒有發展起來自己的生態鏈,因此總體而言,規模非常小。

2.海思

華為海思就不一樣了,雖然很多產品過去一直默默無聞,做備胎,但是有華為自己的個超級大用戶的支持,市場問題就解決了,這才是一個產品的生存之本。從另一個角度講,由於華為本身技術雄厚,過去沒有投放市場,並不代表其海思產品技術或質量不好,主要是從貿易均衡和商業合作的角度考慮,所以才沒有大規模的應用。當美國開始限制向華為供貨時,一下子從備胎全部上崗,充分說明了其技術水平是可靠的。加上華為本身及其它國內企業的支持。自然能發展的很好。

3.對比分析

雖然說龍芯在市場方面不如海思,但其實他們也不完全可比。龍芯是一個CPU,海芯芯片的種類就非常多,是一個統稱,不可一概而論。龍芯強在運算,比如浮點運算就比較強,可以應用在天河超級計算機上,這個海思CPU芯片就不能。手機芯片並不要求大量的浮點運算。所以兩者側重點不同,競爭關係也不是很大。此外,根據龍芯總師的說法,龍芯早就實現了營利和自給自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有國內這麼個大市場的支持,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院校和廠家支持龍芯。

總之,兩者的存在和發展都體現了我國芯片技術的進步,這是大家喜聞樂見的。


嵌入式經驗分享


龍芯國企,2、3百人做,也就是迎合上級,投資毛毛雨,職工無事業心,工作無壓力,也無經濟收益,反正結果好壞都是上面的事。麒麟私企,上萬人做,事關企業個人的生死存亡,投入研發資金不計成本,態度不一樣,結果肯定就不一樣。不是國企不行,在當前企業領導任期制度下只能先幹好眼前的事,規劃長遠的事都是應付差事。但凡認起真來,紮紮實實做一件事的國企,私企還真不是對手。


Landlord成都


同樣是自研芯片,為何華為海思崛起,龍芯卻默默無聞?因為兩家的發展模式不同,但客觀地說,海思的芯片自研模式有短板,沒有自己的CPU、GPU內核,最怕被人卡脖子。長遠看,海思最終會走上龍芯的自研內核路子。

龍芯的市場主要是在嵌入式領域,普通人一般接觸不到,給人默默無聞的感覺。


海思走的是內核授權模式,龍芯走的是內核自研模式

海思的芯片中,CPU、GPU內核採用ARM公司的公版內核(不僅僅是指令集授權),目前沒有CPU、GPU內核原創設計的能力。餘承東說海思開發出了自己的CPU內核,這個當商戰策略理解比較好。

海思的芯片設計,簡單說是芯片集成設計,將CPU、GPU、ISP、NPU、基帶等內核集成到一個芯片上,它的優勢在芯片集成。

龍芯的發展模式是自研內核,當然指令集和架構需要MIPS授權,但內核是自己寫的,源代碼的知識產權(IP)屬於龍芯中科,這和麒麟芯片的CPU、GPU產權屬於ARM不同。

海思的模式發展更快,龍芯的模式要慢慢來

海思購買ARM內核授權,省去了自己設計的摸索、試錯的時間成本和鉅額的資金投入,簡單說降低了市場風險。

華為面對的是通信設備和智能手機市場,競爭對手都是愛立信、諾基亞、北電(曾經的對手)、思科、蘋果、三星等國際巨頭,沒有一個慈眉善目的,根本不會給華為慢慢試錯的機會。這種情況下,華為最好的選擇就是購買ARM的現成內核,集成到芯片中去,又快又省力氣。

如此一來,華為可以跳過從0到1的摸索階段,直接從5開始,讓麒麟芯片跟上摩爾定律的節奏,避免被對手碾壓。這麼多年來,華為在通信設備和手機市場的表現,證明了芯片採取授權模式是成功的。

至於龍芯為什麼不走華為的購買授權模式,個人認為有兩大原因:

  • MIPS的內核更新慢(畢竟市場小),龍芯買不到能跟上摩爾定律節奏的內核,而ARM由於市場大,內核更新基本上一兩年一代,芯片集成設計商可以隨時買到最新內核;

  • 龍芯的當家人胡偉武出身於中科院計算所,做事時更多帶著科研人員視角,而不是任正非那樣的企業家視角,所以走上自研內核的路;

前面有回答捧華為,看不起龍芯模式。這是不對的,因為兩種模式沒有誰好誰差,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海思芯片把華為推上了智能手機全球頭牌企業的位置,在服務器和嵌入式設備上面也開始佈局。


龍芯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經過18年努力,現在可以和AMD掰掰手腕了。

圖片截圖來源/《環球時報》


龍芯的模式雖然發展慢一點,但有個最大的優勢,由於內核是自己的,擁有CPU源代碼,不怕被卡脖子,更重要的是擁有了內核升級的基礎(每一代內核升級時,源代碼的改動一般不超過25%),後勁更足。

華為的購買內核授權模式,最大的短板就是,一旦對方停止授權,SOC芯片的升級就會停止。為長遠計,華為應該也會啟動內核自研,這和龍芯發展模式是殊途同歸。



魔鐵的世界


在這珍貴時間,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在這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龍芯有幾個問題,第一是它的研發人員太少,不像英特爾,動輒幾萬人在搞研發,第二都是中科院體制內的人,工作熱情比不上外面的。但是他的優點就是,他正是體制內的人,那麼就可以承擔國家保密的項目,比方說軍用的,比方說核心領域的,它的芯片用在衛星,用到軍用芯片上用在核心的機密芯片上都是非常不錯的。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微軟多年對盜版的容忍導致了WINDOWS及X86處理器的計算機在中國佔絕對統治地位。連蘋果都難望其項背,更不用說開源的LINUX系統及龍芯了。而在手機領域,閉源的蘋果堅持高逼格,開源的安卓系統讓中國手機產商可以以相對低廉的代價建立不依賴於蘋果的生態。

聯想不給力。身為中科院旗下的企業,聯想不僅僅是家電腦公司,它承載當年中國對高科技的希望。試想如果龍芯是由聯想開發的或者聯想不計代價支持龍芯,現在又會是什麼景像。相對而言,華為太給力了。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身體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徒步天涯9344


龍芯有幾個問題,第一是它的研發人員太少,不像英特爾,動輒幾萬人在搞研發,第二都是中科院體制內的人,工作熱情比不上外面的。但是他的優點就是,他正是體制內的人,那麼就可以承擔國家保密的項目,比方說軍用的,比方說核心領域的,它的芯片用在衛星,用到軍用芯片上用在核心的機密芯片上都是非常不錯的。性能差個兩三年,但是可靠性是沒的話說,如果他的投入像華為那麼大的話,我相信龍芯絕對差不到哪去。


唱頭409


最近大家對華為海思的推崇力度遠大於龍芯,兩者對於促進中國芯片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華為海思主要屬於商業芯片,並且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十幾年的努力,最近幾年才找到感覺,而且最近芯片發佈的頻率明顯提升,技術能力到了一種非常成熟的層次,屬於商業公司長期堅持投入並且收穫巨大的典型。龍芯嚴格意義上屬於國家隊,背後積極的意義不僅僅是短時間內產出芯片產品這麼單一得目標存在。

兩者的差異


華為海思使用的arm架構,需要拿到arm指令集和內核ip授權,好在華為海思已經拿到了arm8的永久的授權,短時間內不會有多大的影響。龍芯主要採用mips架構,只需要拿到指令集授權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設計開發,內核ip完全自主研發,這是和華為海思的最大不同之處,龍芯隸屬於中科院更加註重基礎類的研發。華為海思屬於商業公司,龍芯屬於基礎性研究,華為海思為了宣傳需要會把一些成果作為公司實力來宣傳,而且每年投入大量的營銷資金,所以華為海思更加有影響力就不足為奇了。


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國家科研單位,進行基礎性能研究,有了突破或者具備商業化量產的條件之後交給市場來運作,華為強在商業化能力,拿到基礎研究得成果以後就利用強大的執行力形成市場產品,為了讓自己的產品種類更加前瞻性和廣泛性,並且同國內外很多高校以及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係,所以華為公司在長期堅持不懈的投入之後在很多核心領域都有了實質性突破,其中5g突破就是這種模式典型代表,這點和美國模式有很大不同之處,一般美國更加喜歡專利方式,前沿產品有了實質性突破以後大部分不是自己去落地,而是生成專利授權給別的國家,放在之前這種模式很有效,但在很多尖端領域沒有商業化能力就會落伍。


按照現在5g分佈趨勢看中國和歐洲都有自己得成套技術而美國卻沒有,所以任正非老爺子敢於喊出把技術授權給美國公司,甚至包括源代碼,這就是華為在5g技術上的底氣。龍芯其實在國家層面就是從事基礎性研究工作,形成理論上的突破,然後交給專業的商業公司來運作,只不過華為由於規模和體量都上來了,已經開始自主做一些基礎理論的投入了,其實理論上龍芯和華為在某些方面有很強大的互補之處,這也是中國科技未來發展的一種很好得模式。

單純的糾結於龍芯有多少商業產出意義不是特別大,中國科技要變得強大就需要更多的類似於龍芯這種科研機構腳踏實地的完成基礎理論積累和突破,為企業商業化做好理論鋪墊。真正的科技強大需要有強大的科技商業化能力,需要更多類似於華為這種高度執行力強大的企業,所以進行兩者的比較實際意義不大,但都是中國科技必須的,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同為自研芯片?首先這個前提就是錯的。華為海思是arm提供的公版微內核,華為自己做外圍開發、物理設計。龍芯採用mips指令集,cpu相關設計全為自研。

華為海思為什麼能夠崛起?一,華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採用成熟的arm內核無疑讓華為海思省去了cpu設計最難得部分;二,華為有大量資金,華為全球招募了大量技術專家,擁有龐大的研發團隊,可以快速設計、驗證、流片,然後量產、實驗、修改設計,快速迭代;三,華為海思有積累,海思成立於04年,前身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更是創建於91年,將近三十年的積累,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四,華為有用戶,華為海思應用於消費市場,更接近用戶,必然也更容易被用戶熟知,而在14年麒麟出現前,華為海思的芯片也只是應用於行業,默默無聞。總之,華為一路走來,從一個行業到一個生態,華為正在建立自己的閉環,而自主cpu也必然是要涉及的,先引進再慢慢吃透的路線能保證華為在消費市場不掉隊,華為自己微結構總會走出實驗室。

龍芯默默無聞嗎?龍芯其實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不信你可以百度國產CPU,就會發現很多相關文章和評論,當然大多是負面的。龍芯為什麼默默無聞?首先,自從漢芯出事,所有國產cpu一起銷聲匿跡了,一發布新產品就是一片罵聲。近兩年,中興和華為事件後,人們才發現國產cpu的重要性,龍芯的日子才好過點。其次,龍芯完全自主的路線導致其不能短時間拿出好的產品,從而導致其能拿到的國家經費很少,無法實現華為那樣的大投入,快速發展。最後,龍芯目前依然以生存為主,主攻行業,沒有華為的資金和人力進入消費市場就是快速死亡,所以龍芯很少人用到,自然沒有人知道。

龍芯沒有像海思一樣崛起,也只是因為時機未到。我們看龍芯的發展歷程,01年中科院成立課題組,國家前後出資四個多億支持龍芯研發;10年龍芯成立公司,開始自付盈虧;15年,龍芯開始盈利。對比海思,龍芯其實發展也不慢,九年實驗室,九年自立更生,十八歲的龍芯也迎來其最好的年華,近幾年,龍芯的業績每年都翻倍,就是最好的證明。崛起只是時間問題,默默無聞也只屬於十八歲前的龍芯。


中國芯說


同位自研芯片,為何龍芯默默無聞,道理其實非常簡單的,海思有華為,而華為有面向終端消費的華為手機,同時華為還是我國第一科技公司!反觀龍芯有什麼?除了芯片,其的他什麼都沒有了,無自己獨立的終端廠商,沒可用的生態系統,沒法和大眾接觸自然也就默默無聞了!

海思有熱火朝天的華為:

海思的快速崛起都得益於華為!華為作為全球通信企業,其自身的資金實力不可小覷,對於自研的海思芯片可不斷投入燒錢。同時華為有自己的消費終端業務,華為手機可以大規模的採用海思芯片,這種模式下一來可以降低海思的成本,同時也能倒閉海思更快的成熟起來。

同時,隨著這2年華為手機銷量的不斷增長,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連帶著海思的影響力自然也就越來越大。尤其是今年美國對華為的封殺,海思一份備胎轉正的內部信更是讓全民知道了海思,知道了海思的利害。

一句話,海思的崛起完全得益於華為的支撐,資金、人力、物力,同時不斷完善的海思也讓華為手機更為成功,雙方相輔相成!

龍芯默默無聞在於生態:

龍芯目前的芯片性能其實不差,最新的龍芯3A4000和3A5000芯片已經達到好用水平,但是龍芯依舊默默無聞,這裡最重要的就是缺生態。這個生態包括硬件、系統、軟件一整套的體系。

龍芯只是一家芯片研發廠商,其自身並沒有製造電腦的能力,而當前國內外主流PC體系是Win+Intel,想要打破這個生態的壟斷,單靠龍芯很難。

即便有廠商願意生產龍芯電腦(目前有方正、同方等品牌少量機型),有了硬件生態,但還缺乏最重要的操作系統和軟件生態!試想一下,你會去使用一臺不能裝QQ,不能聽網易雲音樂,也不能看視頻,不能進行圖像處理的電腦嗎?我想一個正常的普通人是不會選擇這樣的電腦。

這就是龍芯當前最大的困境,沒有完整的生態系統。沒有生態,就不可能向普通消費者普及,自然也就做不到家喻戶曉。

目前龍芯在基於Linux做自己的系統,同時相關生態的一些內容也都是龍芯自己在搞,但不得不說進展不會很快,遠遠比不上有華為支撐的海思。

Lscssh科技官點評:海思能快速崛起得益於華為的支撐,同時也是手機這個領域的特性決定的,因為有現成開源的安卓系統以及對應生態可用。而龍芯面對傳統Win+Intel壟斷生態,走的比較艱難,短期內很難靠自身實力來進行突破,而沒有生態的支持用戶顯然也不會知道有龍芯。



Lscssh科技官


代工-追趕-並肩-超越。海思的崛起,是華為走出去的結果,是華為進入國際體系和全球化的結果。如果不是走出去,閉門造車,那麼很可能是另一塊龍芯,海思現在主力芯片依然依託於ARM架構,並開始嘗試其他架構。比如一些微架構等,但實際上如今華為主力芯片依然依託於ARM那個買斷的架構。

我們來思考這麼一個問題,愛因斯坦考慮相對論,他是否需要去證明萬有引力。牛頓證明萬有引力,他是否需要求證日心說?實際上,所有的科技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想要自己再去驗證那些古老的理論。芯片是創造,而不是簡單的複製,他可以不是一個目標,而是多個目標。比如AI芯片,比如NPU和TPU,CPU和GPU。芯片的製造不在於追趕上誰,而是有新的突破,就是在巨人的肩膀上添磚加瓦,比如在GPU上面成就FPGA,技術是生長,而不是朝著太陽奔跑。是樹木,不是夸父。

龍芯的問題就在於自成一套,你搞了芯片,下游沒有應用,然後你去搞應用,上游沒有配件,你就定製配件,等你弄好了一些東西,貌似可以用了。摩爾定律早把你甩開了。摩爾定律說芯片18個月迭代一次。你怎麼追?

所以,和很多人認識到的相反。華為之所以有海思,不是自主思想主導,而是在國際環境中拼殺的必然結果。他們需要什麼,那麼就嘗試去彌補市場環節。海思本來並不是用來搞手機的,海思芯片本身是面向物聯網的。這類芯片類似於,洗衣機,電冰箱,空調之類的。還有重要的目標,是華為基站芯片的供給。華為若說核心技術,基帶芯片和基站芯片(空口技術)就是核心技術。因為華為不可能利用高通的空口去競爭,這樣永遠是代工,所以海思在基帶芯片的同時培養了團隊,走出了設計思路,從而在進入手機芯片領域的時候,才更加簡便。

世界上大多數技術企業是不斷生長的,沒有具體目標,能夠突破新的領域,就要去嘗試,哪怕失敗。諸如谷歌,最近量子計算機上面出現了巨大突破。所以,你不能以誰為目標,你的對手就是你自己,技術並不是去趕超,天生,就是一種創造,只有走出不同的路徑,並獲得市場認可,包括國內和國外,才可以最終實現走出去。

永遠不是因為自主而強大,我們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牛頓說的,也是科技創新應該有的基本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