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話解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纖迅說


先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有一次,老子被人攔住,不讓走,說你那麼有智慧,臨走必須留下點什麼。這可難了,因為老子一貫認為,能夠用語言表達的,都不是真正的智慧。於是他留下了這句話: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經》開篇的兩句話。是從“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改過來的。講這兩句有點自不量力。因為這個問題根本不亞於單靠語言告訴先天的盲人,樹是什麼樣子的。更何況我要用千字文。

這句話譯成現代文就是:可以用言語表述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言語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常道就是老子所認為的常恆之道,常名就是反映事物本質的常恆之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告訴大家以後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整個世界的規律。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要正確認識規律。

通常在人類瞭解事物之初,往往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把這些奧妙描述出來就是名。這有點像我們說的形成概念。人類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就發展到“知識”的形成判斷的階段了。人類用科學知識武裝頭腦的慾望推動科學知識的發展。這與今天人們所說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老子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

道,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內容,是老子認識世界的窗口,老子認為萬物受道控制,天地間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不被人認知,叫做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而道又不可被人認知(不可知論)。道就是老子認為的宇宙中那種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它既是萬物之源,又是一切變化發展的動力。

常恆之道是真正的道。名,就是事物的名稱,人為賦予的。老子的思考已進入物理化學的啟蒙階段,比如看到一盆水,老子認為,水未必是水,水這一名稱並不是水的本質(那時沒有本質一詞),並不是常恆名,名稱是可以改變的,這是老子可貴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萬事萬物各有自己的本質(常恆名),只是人們還無法認知。我們平常說的事物的名稱,並不是概括事物本質的常恆名。幾千年以後,西方才出現“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命題。

最為可貴的是,老子這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以及他以道來否定神創論的唯物主義思想,產生於兩千年前。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許我說的都是錯的。


伴讀紅樓夢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經》第一章的開篇句子,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作為道家哲學思想來源的先秦著作,《道德經》開篇有點不友好。很多人一翻開就暈了。老子五千言,既命名為《道德經》,自然是闡述道、德的內容,雖然是韻文,朗朗上口,便於誦讀,可千人千解。

這裡講一點個人理解。因為千百年能人異士無數,對《道德經》這本可以稱得上中華文化之源的奇書也是解讀無數,所以這裡的解釋只代表文字本意和個人看法。

《道德經》整篇分很多小章節,但這些章節是平行的,並非有前後邏輯關係,也就是說你從某個章節單獨去讀,也沒有問題,所有章節都是對老子核心理論的不斷闡敘說明論證。我們要理解開篇無頭緒的這麼一句話,不妨先看第二十五章,來理清一下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這麼個東西,渾然天成,生於天地之先,無聲無形,無需外力輔助,獨自週而復始的運行,從不停歇。可以視為天地之根本。 我也不知道這個東西叫什麼,權且稱之為“道”,再勉強取個“大”的名(所以我們應該叫它“道大”麼……)。

它廣大無邊,運行不竭,連綿擴展到至遠而反,再從本原開始運行,在時間和空間裡裡週而復始,從不停歇。所以我們稱宇宙之道為“道大”(果然叫道大),天地之道為“天大、地大”,人中之道為“王大”。



老子很坦白,我知道有這麼個萬物根本,生生不息的東西,但我也不知道叫他什麼,就叫他“道”吧。

我們從上面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粗淺地理解,“道”是規律。所謂“得道”就是順應規律。可“道”是不可捉摸和表述的,我們只是指代,當我們說出“道”是規律的時候,這個“道”就變成了一種“術”,即方法。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用這種“術”來順應“道”,以求合乎“道”的結果。也就是說,當你把“道”總結、指代出來的時候,這個已經不是“道”了,或者說你不過是發現了一個小規律而已,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更大的“道”在後面運行,生生不息。

其實老子的思想就是一種發現道,順應道,發現道不是道,求得思維上更大突破的哲學過程。所以他的“無為”也是“有為”,通過“無為”這種有為法來儘可能地參悟接近終極的“道大”。

回到題主問題,也就是第一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概就好理解些了:“能闡敘的道,不是真正的道,術而已;名可以用來命名,但並不是這個物件的本質,稱謂而已。”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話解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天道是可以用言語去解釋的,但用言語去解釋的天道與真實的天道有距離,並非是完全的天道,只能是不斷的接近於真實的天道;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名字來命名,但這個名字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會發展和變化。道是隱匿的,名是顯揚的。名為有,道為無。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生生不息。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恆帝的諱,才改為“常”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名為空,有名為色,色空不二。在空、色之間,若能觀察細微,洞悉天機,那麼就能打開眾妙之門,瞭解宇宙的真相。就如同現在的自然科學所做的所有工作和貢獻一樣。名之為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等。這些道理就是不名也一樣存在。這段話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回答了哲學的本源問題。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從哪裡來?道生我,到哪裡去?我成道。我是誰?有名與無名,合道而一。

我們人類來自宇宙自然,經歷成、住、壞、空,自然也要返回宇宙自然的懷抱。若道之,若名之;不可道,不可名;不用道,不用名。

一家之言,難免偏頗,希望友友們多多交流。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和轉發。


晨曦小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一章,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姓李,名耳,亦稱老聃,活躍於春秋時期,相傳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關令尹喜求他著書,老子書五千言,為《道德經》,過關而去,從此消失不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現在《道德經》的第一章,作為全書的基調,奧妙無窮,難以理解。要正確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理解核心關鍵詞“道”和“名”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老子所說的“道”?

道,即是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老子所謂“道法自然”,也就是說,這裡的“道”只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稱謂,而不是指具體存在的事物。

在老子所著的《清靜經》中有記載: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在老子眼中的“道”,沒有形狀,卻能生育天地;沒有情感,卻能運行日月;沒有名稱,卻能長養萬物;因為不知道如何形容,只能將之稱為“道”。天地萬物,四時更替,其中的自然運行規律,就是所謂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說,道這一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在萬事萬物本身之上,自然的一切,都是以“道”作為基礎。

什麼是老子所說的“名”?

名,指“道”的形態,道是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這裡的“名”,指的就是萬事萬物。而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名稱”。所以“名”,指代一種事物。

天地開闢之初,混沌一片,萬事萬物雖然存乎其間,但是皆“無名”。也就是說,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對自然界以及萬事萬物的也沒有認知和理解,一片朦朧,並沒有一個“名”與具體的事物聯繫起來。

但是隨著人類認知的發展,在氏族社會時期,首先對自我形成了名。《說文解字》中記載:

“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就是說,在黃昏之時,黑夜來臨之前,原始狀態下的人類為了區分自我,通過聲音來為某一個人“命名”,在眼睛看不到的情況下還能區分彼此,因此人也就有了“名”。這個“名”推而廣之,很多事物都有了“名”,可以用聲音來形容。

“道可道”與“名可名”的理解

通過上面的解釋,“道可道”第一個“道”指的是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第二個“道”就是今天的意思,可以言說的意思;“名可名”第一個“名”指的是自然之間存在的萬事萬物,也就是事物,第二個“名”應該理解成動詞,稱謂的意思。

第二個道和第二個名,實際上是同一個意思。但是第一個“道”和第一個“名”,有著本質的區別。“道”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名”是事物本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什麼意思呢?可以言說的規律,就不是恆久的規律;可以稱呼的事物,就不是長久的事物。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什麼意思呢?天地開闢之初,一切皆無名而無形;有形而有名,才有了人所認知的萬事萬物。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名無形之間,才見宇宙無窮之奧妙;有名有形之間,才見萬事萬物之行跡。有形無形,有名無名,都出於自然,玄妙無比,自然,則是一切玄妙的來源。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話解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老子與孔子同時代而年長孔子,“著書上下卷,言道德之意”,其代表作是《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的核心思想就在於“道”,那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基本含義

“道”這個極具東方神秘主義色彩的名詞,在老子的詮釋下,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有時被用來形容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被拿來描繪天地混沌一片時亙古蠻荒的那種狀態,有時又被用作描摹天地初分、萬物初生時的一派勃勃生機。

老子的“道”源於他對自然界細緻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具有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獨到見解和深刻體察。春秋末期,周王室式微,王權下移,諸侯雄起,政治和社會關係都發生了急劇而深刻的變化。現實中氏族制度成為社會發展的束縛,與之相應,“天命觀”和“天道觀”束縛著人們思想的發展。老子從對自然界的認識上找到了突破和否決“天命觀”和“天道觀”的理論依據,於是,老子的“道”,應運而生。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的基本含義是:“道”就是指萬事萬物運行的內在規律,這種規律不是可以輕易描述出來的,能夠輕易描述出來的,就不是那永恆的內在規律了;“名”就是萬事萬物各自的名稱,也不是可以輕易叫得出來的,能夠輕易叫得出來的,就不是那永恆的符合事物實質的名稱。對這句話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加深理解:

老子的“道”閃耀著樸素辯證法的光芒

中國哲學史上,老子是第一個深刻、系統揭示事物對立統一規律的人,他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對立著的雙方既相互依存、相互聯結,又能向各自相反的方向發生轉化。老子把事物的這種相互轉化看作是自然的根本屬性,因而提出“反者,道之動也”(《道德經》第四十章)。可以說,老子的“道”中最具有價值的部分就是體現在其中的樸素辯證法。

老子的“道”中體現的樸素辯證法是從他對自然界和社會的深刻認識中概括和提煉出來的,他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這種概括和提煉,尋找到一種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模式。老子所概括和提煉的這一系列的對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比如善惡、美醜、是非、對錯、強弱、成敗、禍福、動靜,等等,都體現著辯證法原理:人們沒有對善的肯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惡的厭惡和唾棄;當我們沉浸在成功或幸福的喜悅中時,就要防範有可能襲來的失敗或者不幸。

老子的“道”中體現的樸素辯證法,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兩千年來的文化。例如,“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也體現了藝術創作中的辯證關係,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進而提升到“無聲無色”的更深層藝術境界,達到至美境界;“虛實相生”也由此而來,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大放異彩的理論。

老子的“道”率先打破了“天命”一統江山的格局

自遠古伊始,人們習慣於把“天命”看作是人類世界的主宰,並把這種“天命”賦予了人格和宗教色彩。夏王朝的建立,開始了統一的君主專制政權,“天命”由此應運而生,成為統御眾神之首,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稱為“天神”。這種被人格化的“天命”思想到了商、周時期被進一步強化和加固。

即使是到了老子及孟子的時代,“天命”思想依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孔子堅持了“天命”觀念,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肯定“天命”,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墨子提出“天意”之說,認為天有意志,能“賞善罰惡”,並有“兼愛”的精神;孟子則以“人性”推及“天道”,認為“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即便到了今天,我們仍然把“天理難容”這句話掛在嘴邊,可見“天命”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有多深刻和久遠。

而老子則以超越同時代思想家的睿智和膽識,打破了“天命”思想一統江山的格局,率先對“天命”思想進行批判,認為天不講仁慈,並將自然界的原理推及人類社會之中。老子提出,天不帶有任何人類道義和道德方面的情感,有其自身的客觀運行規律;天雖不講仁慈,但也無所偏向,不會向萬物施暴;天滋生萬物,給世界以蓬勃生機,使得人類得以繁衍生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和推進。

老子的“道”體現在治國思想上的精髓就是“無為而治”

老子的“道”認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純真的,人們之所以會有種種醜惡行徑,是因為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而導致的。因而老子堅持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中與自然之道契合的東西,拋棄所有能引起人們貪慾的東西。由此,老子的“道”被運用到了治國理政上,“無為而治”的思想精髓就應運而生。

老子認為統治者也應該像“天”一樣,不對老百姓講仁慈,應該仿效自然界運行的規律來治國理政,實行“無為而治”,就是不強迫、不干預、不議論,人類社會的各種矛盾就自然會慢慢消亡。這樣做顯然比人為地用道德、知識、法令、規章和制度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也有效得多。

因而老子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膨脹的物質慾望,也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知識造成的困擾,他認為這種返璞歸真的社會生活顯然比充滿物慾的社會生活更符合人類的本性。因而西漢建國之初的“無為而治”正是這一思想的生動範本:西漢初期,秦王朝的暴政和楚漢之爭導致民生凋敝,自劉邦始,西漢實行“無為而治”,連續幾代皇帝都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生產和民生較快得以恢復和發展。

老子的“道”體現在為人處世上的精髓就是“不爭而爭”

老子的“道”從自然界運動的規律中提煉出一條為人處世的精髓原則,那就是“不爭而爭”的處世原則。老子以“水”來闡發他的“不爭而爭”的處事原則:首先,水是最柔的東西,柔卻能克剛,水滴石穿,水能滅火,就是最好的證明;其次,因水往低處流的特性,使得江河湖海能收納天下之水為己所用,它所積聚的力量是無可匹敵的。

老子的“道”強調“堅強處下,柔弱處上”,比如: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弱的,死後身體卻變得僵硬;草木活著的時候枝幹是柔軟的,死後則變得枯槁。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所有堅強的東西其實是屬於死亡的一類,而柔軟的東西則是富有生命的一類。引申到為人處世,也是一樣的道理:所有處處要爭、要贏的人,其實更處於劣勢;而那些不爭、不搶的人,看上去處於劣勢,實則更處於優勢,因為“處下者未必卑賤,守柔者必能克剛”。

在現實中用好了“不爭而爭”、“以退為進”的處世原則,往往可以贏得意想不到的好結果:在雙方爭執不休、矛盾激化,甚至是火藥味十足的情況下,我們不妨冷靜下來,試圖尋找另一種解決方式,能帶來雙贏的結局;兩軍對陣時,倘若敵方氣勢正旺,我軍不妨避其鋒芒,為了下一步更強大的攻勢做好準備(例如紅軍時期的“敵進我退”正是這一原則的生動例子)。老子的“道”體現的這種“不爭而爭”的為人處世原則,對當下的我們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喬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在老子《道德經》書中佔有很重要論述。因為老子的思想用一個字概括就是“道”。

這個“道”的涵義非常豐富。從有形的道路,逐漸演變為無形的道理,方法等。

老子的“道”就是思悟大道。天地萬物,自然生命的方法之道,本原之道,運動變化的規律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分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道”如果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常道了。另一種解釋是,“道”是可以說出來的,它是一種不平常的道。

兩種解釋從語法上都是對的,“道可道”前一個“道”是名詞,後一個“道”是動詞,這是肯定的。“可”是能代動詞,後面跟著又一個“道”就是實動詞了。

所以“道可道”的意思就是,“道”如果可以“道”出來,後面這個“道”就是說出來,說明白,並示意走在道路上,就是用在實際行動中去。

後一句“非常道”。兩種“道”的解釋差別大,前一種解釋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後一種解釋為不是一般的平常的“道。”認真對照按“常”的關健詞來說,那後一個解釋就是非常的道了。

從語法上已得到了“非常道”解釋。那要解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整句話的意思,關健還是要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道”。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道,當然是“常道”,其實“常”在老子《道德經》中就是“道”。

《老子》的“常道”就是自然生長的道。常道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王霸道。

“道”是不可言說,不可描述的。“道”可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可致詰的,這些都歷來就有的成語句,應該好懂。所以“道”是不可言說的,不可以形容的,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道”了,這就是道可以說出來,就不是常道,而是非常的道。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最通俗的意思。

最說“名可名非常名”意思。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和“有”是高於無名和有名,用“無”來概括就是社會中的行為,無為,無慾,無形,無己......等等。“無”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隱藏著更多的有。老子《道德經》中的中心思想就是,無中生有,有從無中生。“道”的本質就是“無”,“無”也就是世界萬物的本原。

總之,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種思想完全符合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大道,人類社會只要符合宇宙間大道的文明,社會才會是最有生命的社會,也是一個高度文明和諧的社會。


劉夢輝1445414400581


我先談目前兩種最基本的認識,因為對這句話斷句的不同,目前一般兩種認識。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種認識是,這裡面的第一個道和名,名詞,第二個是動詞,常道,常名指的是本質。也就是說:凡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道理,都不是最深層的道理,凡是可以用言語命名的事物,都不是最本質的事物。指老子討論的是很玄的東西。

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種認識是,道可以這樣表達,也可以不這樣表達(另一種表達),這都是道;事物可以這樣命名,也可以不這樣命名,事物還是事物。這裡強調了人類認識和道理以及事物本真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人類認識道理往往不全面,怎樣認識都是道的存在。


麥拉拉菜頂鍋蓋


這句話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沒有幾個人能夠解透,然而,每種不同的解讀,都是在向這位智者致敬。

1 出處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原文是這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973年,考古學家們在馬王堆遺址中發現《道德經》的原文。

老子留下的書,是沒有書名,沒有章節,沒有標點的。當老子見周朝衰亡在即,騎著青牛出關時,是在關令尹喜的要求下才寫的五千字的書,留傳於世。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這一事件:“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留下個千古之謎,任憑後人評議。

老子看似無意留書,然而,作為周朝守藏室史,在國家敗亡之際出關隱居,留書可能更多的是給世人答案,人為的戰亂終究還需天道來消解。

2 通行的《道德經》

最早註解老子書的是隱士河上公,取名,標點,解讀,然史料甚少。

魏晉青年才俊王弼又作老子書解讀《道德經注》,這是影響最大的版本,他對這段話的解讀是這樣的:這也是大多數人採納的版本,而對這一段話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

3 關鍵在於“道”與“名”

《道德經》上部基本都在圍繞一個“道”,共出現七十多次,

比如: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32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7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41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51章)

可見,老子將“道”視為最高境界,尤其強調,它是天地的原始狀態,不可用語言表達,隱於無形之中,生出萬物而主宰萬物。

《道德經》中關於“名”的闡述很少,基本上就這幾句: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章)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21章)

道常無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32章)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34章)

《道德經》中“名”可作名詞,稱謂,名字;動詞,說,形容。“名”只是用來命名與解釋“道”的。

可見,天地有種無形的制約與平衡,始於無,又生出有,早於萬物與人類,不可形容,無法命名,虛化卻又無處不存,是天地運行的規律與機制,是萬物遵循的原則與準則,是最高的道德標準與精神力量......可以是其中一種,又不止於全部,是不可描述不可實指的存在,玄妙而高深,而“道”只是這些的一個稱謂罷了,老子首創,或許找不到其他更合適的命名,便由“道”來指示。

《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含有從無到有,創造,延伸的過程。

4 這句話什麼意思?

“道”由老子首創,並將其作為專門術語來表達,具有特殊含義,七十多個道字,意思幾乎一致,應指老子思想中,一種強大的自然力量與規則。

“名”,命名,形容。

很多人將第二個“道”字,作“說”字解釋,然而這一意項最早出現在《桃花源記》中,“不足向外人道也”,離老子已經幾百年了。

所以,老子強調的是“道”:一種無形的,締造一切,制約平衡一切的自然力量。

或許與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有共通的地方,這可能是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

所以,這句話的理解:

道,就是道,不是固定不變的,就算命名,也不是名字所能概括的。無名,天地最初的樣子,命名,萬物存在的方式。無名時,巧妙莫測,命名時,物得以辨別。無名與有名,本質相同稱謂不同罷了。玄妙幽深,物理之本。

自然潛在的玄妙與力量,豈是一個命名所能形容盡的!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將自然法則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人為的因素是導致社會動亂的原因,這或許也是老子置身事外,出關閒隱的原因吧。

注者王弼說:“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一綠浮芳


一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就會拉拉雜雜的說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話,讓讀的人云裡霧裡,不知道對方在說些什麼?把人都繞暈了!能說明的,就是說的人也是一筆糊塗賬。其實沒那麼複雜。

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名?如果說不清楚這兩字,那就都是在胡說八道!道就是方向,路徑,方法,道路,規律,本質,倫理諸如此類。名,就是一種常識認知,判斷。道可道,非常道,無非就是兩種情況,一,我們看見的道,我們能說清楚,但你所說的未必就是大家普遍認可的,認知的那個道,也就是說你所說的,所認為的道是錯誤的,並不是大家平時所普遍認可的道;二,這個道,我們可以說清楚,但不能把它定死了,就是今天你看到的是你所認為的,也確實沒錯,但是明天你看到的雖然現象上是一樣的,但其實已經不是了!比如說你放了一盤菜,到第二天看上去是沒什麼變化的,其實已經餿了。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不能靜止的看問題。真理不能絕對化。名,按照我的解釋是一種常識判斷、現象判斷!網上有一句常用的話,叫,有圖有真相。其實未必!圖可能是假的,真相可能只是假象,或者和你所認知的未必相同。比如你看到一個人在打人,你就說打人不對!可能那人剛打了人家的女兒,或者老婆呢!又或者說東西是那個東西,但是今天看到的東西,你明天再看到其實已經不再是你昨天看到的那東西了!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那盤菜。簡單講,就是你所認為的,未必就是你所認為的。

道是隱藏在現象後面的,需要人去認真觀察,分析,深入思考,發掘,提煉的東西;名則是一種現象的常識判斷。

提煉一下,這句話的本質就是一個字:變!今天的話講就是要動態的看問題;本質的看問題。用官方的話講,就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厚積薄發才是精品


👊👊👊篇首語:我喜歡實話實說。

✋ 看到這類問題,一是我不敢回答,二是我不贊成把一些深奧的,理論性強的,有抹黑歷史人物嫌疑的,有替明星洗白和包裝嫌疑的等問題,拿到悟空回答裡討論。

👊👊👊第一 真理還不一定越辯越明呢!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連南懷瑾老先生都說:只有親見老子,才能問個清楚。

👉2 道可道非常道,有許多種解釋,但誰能說那是權威的,唯一的?否則,那可真是非常道非常名了!

👉3 討論道可道非常道,還算是沒有完全對立的解釋。但討論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卻完全要對立起來了,這方說是天堂,那方說是地獄般!其背後不能說沒我抹黑歷史人物的嫌疑!

👉4 像道可道非常道這種討論,我建議:國家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專門成立相應的機構,對傳統文化進行篩選和批註,然後納入國家的基礎教育中。

👉5 當然,像道可道非常道這樣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國家級的解釋和批註可以不下定論,否則就成了新的樣板戲了。但可以把錯誤的解釋剔除,把合理的解釋集合。這樣,才會最大限度的保護傳統文化,最大限度的杜絕抹黑和網絡亂象!其實,這麼明顯,這麼急迫,事關道德建設的大事,如此滯後和忽視,應該值得反思,值得立即行動,正本清源!!!

👉6 真理很多時候都不是越辯越明的。國家間的戰爭,都說自己代表真理,但最後是戰場上無數的死屍來證明,勝利者代表了真理!網絡上的抹黑等的辯論一樣,最後的討論結果,無底線的一方往往是勝利者,討論的過程就是不斷產生咆哮,謾罵,詆譭,歪曲,仇恨等負能量的過程!討論的過程,就是瘟疫傳播的過程!

👊👊👊第二 您被傳染了嗎?

👉1 海量的垃圾信息正在傷害著一代代網民的身體,那就是垃圾信息綜合徵,垃圾信息焦慮症。請切記:我認為,焦慮是很多疾病的催化劑。我們的年輕一代,已經喪失了閱讀和學習的興趣,只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裡,不斷在網上翻看垃圾,不是暴力遊戲,就是負能量;不是毒雞湯,就是騙子和陷阱;不是黃的,就是黑的……比如,當你看到一個日字,腦中是不是會有幾個段子,恭喜你,你正在焦慮中生活,好比鴉片,吸了,短暫的愉悅,事後,無盡的空虛和身體傷害!

👉2 西方面對商品經濟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差距如懸河,自由放縱等,也是苦於沒有良方,於是他們的精英就發明了奶頭理論,即西方的愚民政策:坐轎的怕抬轎的反抗,一是給你建造供你發洩的平臺,如hong燈區,網絡暴力遊戲,製造對立討論話題等,二是給你提供滿足和刺激的東西,比如真人秀,泡沫劇等!於是抬轎的無暇反抗,像是孩子對奶嘴上了癮!所以,我們要反思,我們是不是也有了上癮的奶嘴!!!!!!

👊👊👊第三 人人道自己的道,失控的道!

👉1 當沒有了約束,沒有了敬畏,沒有了廉恥,網絡上就像燃爆了汽油,海量的垃圾撲面而來。人人都在說自己的道,比老子還老子!悲哀!

👉2 網絡亂象何時滅!期待!相信!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