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道可道,非常道" 這三個道字的含義是什麼? “非常”二字又該如何解釋?

狼才鬼顧1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老子的《道德經》開篇之語,也是全書的總綱。

有書君認為,第一個“道”和第三個“道”的意思,指的是宇宙的實質和本源。第二個“道”則是說明、解說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說: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恆的、終極的道。

在老子看來,道是微妙深奧、玄之又玄的。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對大道都持有不同的看法。

要想跟人家交流吧,有時候,這種感覺還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況且,我們身處各個不同的人生時期,對“道”的理解和體悟,或許也不盡然相同。這實在是需要我們窮極一生去探索和發現的。

在這裡,有書君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道”的特性。當然,故事不見得真實,姑且當作笑話來聽吧。

相馬專家伯樂,他非常善於觀察馬的秉性和特點,總是能夠一下子從一大堆馬群中辨識出哪匹馬品質優良,具有千里馬的潛質,而哪些馬又只是資質平平,不堪重任。

這種能力,除了靠日積月累的觀察積累,更多的還是一種天賦。倘若一匹千里馬能夠從伯樂手中脫穎而出,對馬和伯樂來講,無疑都是一大幸事。

可是,這個相馬的本領固然了不得,但光憑伯樂一人,窮極一生也不能發掘出多少良馬呀。於是,伯樂決定著書立說,專門講講如何相馬的事,讓更多的人習得這門本領。

作為伯樂的兒子,近水樓臺先得月,子承父業,該是理所當然的事了。至於如何相馬,他可是一點經驗都沒有,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現在不是有了父親的專著《相馬經》嗎?如此一來,不用父親教,只要按照書中的描述,按圖索驥,不就OK了嗎?

於是,伯樂的兒子拿著書興沖沖地出門了。他首先在書中看到了一條重要的描述:“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額頭高,眼睛大而有光,蹄子像堆起來的酒麴。”

看到這裡,他恍然大悟,原來相馬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啊。

不大一會兒工夫,他就回家了,興奮地對父親喊:“快出來看,我找到千里馬啦!”

伯樂一看,兒子帶回來的居然是一隻青蛙,他頓時感到啼笑皆非。兒子卻振振有辭地說:“它不是很符合千里馬的特徵麼?高額頭、大眼睛,只是蹄子不是很符合罷了。”

這則故事應該是人們杜撰出來博得笑聲用的。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會將青蛙和馬混淆為一體吧。

但通過這則故事,也從小處說明了“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理。很多事情,除了要靠理論知識來支撐,更多的需要個人在社會實踐中慢慢感悟。

能夠明白說出來的道理,不一定就是他人所理解的東西。

在老子的理論中,“常道”指的應該是宇宙的本體,是世界萬物的由來之源。它的變化規律是難以用語言和文字來形容的,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

在這個過程中,它又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所以也無法描繪出具體的形象。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不可言說。

人類,作為茫茫宇宙中的一個小小的分子,對未知的世界應該永遠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妄自尊大,自以為已掌握了無窮宇宙之奧秘的人,最終勢必會遭到沉重的打擊。

只有以全部的身心進行修行的實踐,才有可能與天地大道合而為一,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就是有書君所理解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意思。

不知您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一起來討論。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道德經》中的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

其中第一個道是名詞,第二個道是動詞,第三個道也是名詞。

翻成現在的白話就是:道如果能說出來,那就不是真常之道。

這句話在說明啥,說明古代聖賢老子所說的道,是我們認為“脫離了物質世界的意識”,這種意識並不依賴於客觀物質,所以也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比如舉例說,我們從小就學習的古詩,其中詩仙李白描寫景色的古詩,《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詩是李白當時隱居廬山時,看到廬山瀑布雄起壯麗的景色,有感而發寫出這首流傳千古的七言絕句。

李白只能用這種方式描寫景象,抒發情感,通過詩中的意境,讓後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但是無論怎麼樣的描寫,多麼的接近"身臨其境"。和我們自己親身親臨去廬山走走,親眼去看看廬山的雄偉壯麗的景色,感受周圍的風景。那種感覺絕對是不一樣的。

所以老子說的意思,就是這個世界上,語言,文字,圖畫,都只是一種表達方式,用這些表達方式來描寫“道”是不準確,不完全的。所以“道”是表達不出來了,只有自身去感受,感悟,才能明白“道”中所說的道理。





墨琰易道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中開篇的一句話。要弄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我們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要闡明的是什麼。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道”是什麼?

道這個東西,人雖然可以感覺到其存在,但卻無法完全去了解它,所以就無法用語言去準確描述它。

應該說,這是一種比較主流的解讀,並無創見。

前一陣子,有個網友對這個譯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在春秋時期,通常用“曰”來表示說,直到唐朝,“道”字才具有說的意思。因此,“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二個“道”字不是說的意思,把“道可道”譯成“道是可以說出來的”也是不對的。

同時,他也提出自己的譯文:“道”是可以用道路的道來指代的,但這個道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道路。

相對於前面的主流譯文,他的譯文似乎有點新意(雖然不是他原創的)。但是,他這個譯文是不是符合《道德經》的原意呢?

其實,把“道可道,非常道”譯成“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或相近的意思),並不是把第二個“道”字譯成“說”的意思。

在這裡,第一個“道”是名詞,第二個“道”是動詞,理解為求道、探究的意思(而不是“說”的意思)。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道如果是可以被(人類)探究得到的,那麼就不是真正的道。

但是一些口語化的譯文中,常常見到“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和“可以用言語去表述的道,不是真正的道”這類譯文。這類譯文也沒有錯。因為,“道”沒有被人類所探究得到,所以人類也就無法用語言把“道”準確說出來。

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個譯文:“道”是可以用道路的道來指代的,但這個道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道路。

這裡面的意思,只是描述老子借用道的“道”字來為他的理論起名,而沒有說明“道”是不可認識的這一重要屬性,所以上面這個譯文是錯的。

我覺得,要理解“道”,首先要理解“道”是不可認識的這一屬性。這也是老子把“道可道,非常道”放在全篇首章首句的深意。





飛揚視角


智則勤,能則達,勞則獲,勇則勝,專則精,聰則規,備則福,豐則喜,足則樂,學則升,創則生,謀則順,才則博,悟則通,曉則知,誠則靈,舍則得,思則明,慎則行,器則捷,望則空,慮則密,缺則補,群則義,廉則安,信則盛,諾則守,容則大,謙則禮,忠則穩,忍則興,錯則改,危則變,險則避,潔則輕,進則取,退則闊,難則幫,急則救,奸則懲,惡則除,叛則誅,犯則監,騙則罰,偷則關,搶則斃,狂則亡,多則亂,縱則悔,守則落,貪則獄,拐則滅,坑則失,蒙則丟,賭則敗,困則助,貧則扶,懶則窮,浪則恥,節則榮,合則貴,和則諧,誠則盈,正則鋼,善則揚,仁則敬,老則尊,幼則愛,慈則美,孝則幸,律則強,俗則隨,恆則成,堅則贏,志則壯,強則銳,德則重,王則懷,適則存。人生路漫漫,非從眾可得開悟。



蒼穹新能源


道可道,非常(恆)道。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

“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

道,拆字為人首向路,若是動詞則理解為指明道路,引伸為指明方法、方向;若作名詞則解為道路、方向或方法

“道可道”的第一個“道”是動詞,表示人世間的道理;第二個“道”表示口述、說明、傳達;後面的“可道”是賓詞,意為可以指明的道路、方向或方法。第三個“道”不可拆開,詞語“常道”表示真理。“非常道”中的“常道”指永恆不變的大“道”。此句意為,“人們已經指出了可以被指出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但這些都不是最高的、總的和不變的道。”

也可以理解為,可以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恆的真理。



通常理解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聖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這並非是唯一不可改變的道路;真正的名聲是可以去求得的,但並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聲。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有自己發展的“通道”和規律,這種道理是可以被理解、被解說的。也可以說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2):道是可以被說出來的,但是說出來的卻不是永恆的道,萬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卻不是萬物永恆的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說出來的,但是能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恆不變的本原了;各種事物的名稱都能夠稱呼它(都能夠叫出名稱來),但能說出來的就不是永遠不變的。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流動的特殊規律,特殊渠道,特殊的辦法,你要你能找到這些“非常之道”,就可以認識萬事萬物,順應萬事萬物,甚至支配萬事萬物。


佛之菩提心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道德經一開頭,說的連續一段話,可知其重要性,

道可道為什麼是非常道,然後又寫出5126個字。不是非常道嗎?為什麼還寫那麼多,經雲:「經中所說法,只如指,指月,一切的言說,文字只是方便,如手指著月亮,千萬不要看手指,要看手指方向的月亮,

道是難知難解,一般人用知識去理解去判斷,是很難究竟,圓覺的,它是超越,生滅,得失,有無,來去,高底,大小,前後,長短,對錯,與善惡。

用思維的角度,可能會知解,但僅知級小小的一部份,它永遠不會是全部,也不會是整體的,只會在相對中打轉,無有出期。我門使用的言語,也是相對的二,無法表達那超越相對現相的一,也就是我們說的「道」。

不易被理解的道,玄之又玄,不說,不講,不寫出來,一般常人,是無法知曉的。為方便,以多種方式來表述,說明,從生滅的現相中,去體悟那不生不滅的「道」,千萬不要認為所說的「那」。就是道,那是苦婆心,是方便。

金鋼經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禪宗的「不立文字」。及「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亦是表達了道可道,非常道,相同大道理了。


和_子


這句話因為歷史原因,有幾種解釋,當然首先要說的是原文,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1、道/可道/非恆道

大道是可以言說的,但不是不變的,而是處在不斷變動之中。

如果這樣看來,第一個道和第三個道,都指的是老子說的大道,即宇宙的客觀規律。

非:不是

恆:固定不變

2、道可/道非/恆道

有些道理是正確的,有些道理是錯誤的,(我這本書討論的是)不變的大道。

此時的非即錯誤,恆即長期不變。

因為《道德經》沒有斷句,這使得我們在領會的時候,會因為錯誤的停頓而得出錯誤的結論。而且在歷史長河中,也會有修改和變動,如避皇帝諱,將恆改成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意思的傳達。

而古時“德”與“得”意思相近,所以也有人認為應該是“得道經”。七十年代馬王堆出土的《道德經》與現行的又有多處不同,所以老子初衷今人不好推斷。





那年清陽


我們知道,“道”是哲學概念,也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老子哲學的整個體系,就是由這個“道”而延伸開去,成長為一棵參天的哲學之樹的。老子的道,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老子這麼認為。但這個真實存在的東西,卻又是人無法看見、不能觸摸、不可具象的。那麼,“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哲學中的“道”,在不同的文字語境中,是具有不一樣的意思和內涵的。“道可道,非常道”中有三個道字,也是一樣,三個道字,三個迥然不同的意思。第一個道字,就是道理的意思,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道理二字一樣;第二個道字,就是言說的意思;第三個道字,就是老子的哲學概念道,即他所說的常道。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就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達的名,就不是常名。

所謂道,本來是道路的意思,後來引申為處事方法或規律,天的處事方法就是天道,但人們往往賦予天道很多神的概念,而老子則剔除了天道中神的概念,證明了天道自然,因此,老子所謂天道,就是自然規律的意思。

老子將天道和人道結合來研究,發現了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效法天道。但同時,老子還發現天和人都遵循著同一個“道”,同一個原則,無論天和人,最終都要回歸到它的出發點,這是一種永恆的規則,因此稱為“常”。認識了這個常,就叫明,不認識這個常,就會遭遇兇險,帶來厄運。

因而,認識了常,就能包容所有一切,就能做到公平正義,做到了公平,就會天下歸心。這就是效法天道的結果,因為只有效法了天道,也就是符合了道,符合了道,才能長久。這樣的道,就是“常道”,這個常道雖然不可道,但它是真實存在的,並對萬物造成根本的影響。老子所深入研究、極力推崇的,就是這個“常道”。

永恆不變和無限重複,就是老子所謂常。認識了這個永恆不變和無限重複的規律,即為常道。

有人將老子哲學的道字,總結為四種具體意義:一是構成世界的實體;二是創造宇宙的動力;三是推動萬物運動的規律;四是人類行為的準則。

老子在“道可道,非常道”這一章節中,想表達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說明“道”具有不可言說性,說得清的不是道,但道卻是真實的存在;另一方面說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

如果要用最通俗的話說明“道可道,非常道”,即:道理我們平時是可以講得清的,但它不是我所謂的常道,我說的常道,是萬物的來源,是推動萬物發生的動力。


帝國的臉譜


“道可道,非常道”作為今本《老子》(《道德經》)的第1章,如何去理解,不僅僅關乎它本身,而關乎對整個《老子》理解。

1、河上公的理解

河上公說,“道可道,謂經術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長生之道。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輝,滅跡匿端,不可稱道也。”按照河上公的解釋,經術政教之道,是可以被人所認識的,也可以拿來說道的;長生之道就是常道,是不可以拿來說道的。

河上公的解釋當中存在混亂和矛盾的地方。

混亂的地方體現在,“無事安民”這是屬於政教之道的範疇,河上公卻把它列入了長生之道的範疇。

矛盾的地方在於,既然常道是不可言說的,他為何又要說“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輝,滅跡匿端”?

河上公所謂的常道,跟《老子》沒有任何關係。

世人都以為老聃所追求的是長生之道。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老聃自己卻在《老子》裡給出了明確的否認。帛書《老子》第13章說,“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兵革。”善攝生者,就是指追求長生不老的修士。老聃用“蓋聞”二字就跟修士們撇清了關係。所謂蓋聞,是指見不得光的傳聞、無法證實的小道消息。如果老聃是追求長生不老的修士,就不會用傳聞來表達他所知道的有關修士的情況。

2、王弼的理解

王弼說,“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也,不可名也。”按照王弼的解釋,可以拿來言說、可以被用來命名的道,都是可見的、有形的道。有形有質,並不是道的常態;無質無形,才是道的常態。因此,常道既不能拿來言說,也不能賦予名稱。

按照王弼的解釋,無形無質才是道的常態。都不能被人所認識了,那麼,王弼又是如何知道道的這種常態才是正常的?

3、現代解釋

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能夠用言語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

言下之意,還是存在永恆不變的道。這個永恆不變的道,就是不可言說的。這個永恆之道,是不是老子之道,不得而知。

這樣理解,跟王弼一樣,問題出在一個地方。

4、正解

“道可道,非常道”,老聃通過這句話是要告訴我們,老子之道既是可以被人所認識,也可以用言語來對其特徵、特性進行描述,而且,它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永恆不變。老子之道,一樣有形成、發展變化、消失的演變進程。

帛書《老子》第48章對道的特徵有很詳盡的描述,“道,盅,而用之又弗盈;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Pai老子行動


道可道就是道可道。道,可以這樣。但非常道,也不是這樣。1+1=2也不等於2。

道可道非常道的兩種解釋。或者兩種理解方式。

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到達目的地的道路有千萬條,道可道只是其中一條,而非常道是剩下的千萬條。所以可道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所以非常道。

第二。道可道非常道。就算這個世界上的道只有一條假設這個世界上的道有一條,道可道,可以。但非常道,為什麼非常道?因為世界是變化的世界,當下道可道,天地世界一變,就非豐常道了。

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兩種解釋,兩種理解方式。

一種是假設道有千萬條,而可道只是其中一條。另一種是假設道只有一條,道可道確實是可道。但是時空一變,就非常道了。

2019/1/18新悟:

大道荒兮,其未央哉!

道有沒有?

有!有很多!

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不尚賢,使民不爭!

為什麼?尚賢就是執著一道!

大道荒而未央,違大道也!

《道德經》開篇便說:

“道可道,非常道”,

大道存在,荒而未央,

不可執著於一道,此道可道,但非常道。

然後,

“名可名,非常名”,

道,即是這道,又是那道。也可以說,道非這道,也非那道,大道不可言盡。

然後,我們給這道起個名字,它有了名字。然而,此道非道!然而,我是誰?此道是何?此道是誰?

故名可名非常名,連本質的事物都不能確定,名字不是刻舟求劍嗎?!

又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有了這句,彷彿“名可名非常名”是為了這句而襯托。為什麼?“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和有兩個名詞出現了,好像是在說,有和無只是個假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先於天地。有,萬物之母。想想沒毛病。

也可以這樣:“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地之始是沒有名字的,沒有標記和形象的,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有名,就是聚集,就是定義,就是央哉,所以開天闢地生出新事物,所以是萬物之母。這樣斷句也沒毛病。

又說: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或: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或: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道德經》具備了大道的特點,如何斷句,如何解釋都可以說的過去,道本來就是如此,並不執著,此常道也。

常無,可以觀見大道的自然流注,人能常清淨,天地悉且歸。常有,即是要追索其道,觀見其來去。常無是客觀大體,常有是主觀細微。

或者說,常無常有是道的兩種形態,觀無之動能見其有生,觀有之動能見其有去(歸無)。

又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或: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出之前或許同或許不同,出之後肯定不同,然後交錯而生萬物。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一種斷句,有就是無,無就是有,無是有的欲,有是無的欲,此兩者位置不同,名字也可以不同,都可以相互調換使用。如同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沒有有無和主次之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