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之中的靜功聽息訣,做到心息相依,附全解

修煉靜功,首先要做到排除一切雜念,這是下手功夫最要緊的原則。但現代社會本就紛亂繁雜,要做到所謂的“停止不動”,很難辦到。雖然古籍有很多法門。但是其中大多不離《老》《莊》,這其中,莊子的“聽息”法更為簡單且實用。

《莊子》之中的靜功聽息訣,做到心息相依,附全解

所謂聽息法,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這種聽呼吸的方法是莊子書上的妙法。初下手時,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不是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而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就算對了。

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等,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識去支配它。這樣聽息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靜養最有效的法子。

《莊子》之中的靜功聽息訣,做到心息相依,附全解

另外結合聽息靜養也可到樹木多、空氣新鮮的地方做做吐納,益處更甚,其實與《內經》上所說的“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莫說丹法,本身對於調理身體也有益處。

且前人亦常有用此法者,稍有不同,但理論統一,如蘇東坡主張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則主張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都是如此,不過唯一要注意的就是隻有心中不要起念,才真正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規則。

《莊子》之中的靜功聽息訣,做到心息相依,附全解

莊子聽呼吸法原為性命雙修的基礎,只是古今注《莊子》者,常有遺漏,這本是道家學說的優秀傳承之一,確實該繼承下來。

其原文本如下,《莊子》曰:“顏回日: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這段說的就是心齋法,其實也是靜功的做法。可做如下解:

《莊子》之中的靜功聽息訣,做到心息相依,附全解

1、“若一志”:當開始修習時,意念要專一,不要有雜念干擾,否則功夫很難做得好。

2、“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意念歸一就開始用聽字訣做功。普通聽係指用耳聽音,此處聽,卻不是此意。那麼如何才是此處之聽?大抵是指聽其中呼吸之氣,但是要注意的是用內聽嗎,此為一種狀態,初時候難以察覺,可由外而內,待進入恍恍惚惚的狀態即可,也就是“聽之以心”。

3、“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言接上文,既然聽為內聽,此處氣也為內息,由呼吸轉變為體內氣息流動,若再深入,則有無息而有氣,是為胎息了。

4、“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其實這裡說明聽”字訣再進一步就是“止”字訣,也就是以無聽為聽,以無息為息,周天流動、河車運轉,便是修法。也就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

5、“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最後進入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不知不覺中自然產生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全部功夫都是後天還到先天的。這一步工夫應該從先天境界去體會。一般做靜功,只要做到這一步,也就足夠了。

《莊子》之中的靜功聽息訣,做到心息相依,附全解

總而言之,此法若是修習丹道,自然是為基礎,即便不是,也大有裨益,正如《靈樞·大惑論》雲:“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這本是養生的好法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