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坎坷的人生因詩如煙花絢麗,也因詩如夢般迷幻


李商隱:坎坷的人生因詩如煙花絢麗,也因詩如夢般迷幻


提及李商隱總能想到他纏綿悱惻的《無題》,憂傷的我雖無綵鳳雙飛翼卻能和他心有靈犀一點通,他的一句“走馬蘭臺類轉蓬”道盡臨別愁。

無題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許是窮人家的孩子,面對現實而凌冽的黨爭他顯然底氣不足,儘管沒有明確的站隊他也陷入了這樣一場旋渦中。

年輕時候的李商隱作為令狐楚的學生卻做了王茂元的女婿,在非“牛”非“李”夾縫中生存的李商隱難免鬱結一生。

學文的人大多都有為民請命的志向,而揣著這樣抱負的李商隱在仕途上卻是坎坷多舛。很難想象當暮年的李義山回顧一生的時候是多悲涼。


李商隱:坎坷的人生因詩如煙花絢麗,也因詩如夢般迷幻


唐大和三年,之前他還是那個為別人抄書換錢買書的窮孩子,雖不能手不釋卷卻能在那樣窘迫的環境中覓得上升的通道。

李商隱經過長期的抄書稿讓他習得一手娟秀的工楷,更積攢了大量的知識儲備讓做的一手好文章。

才華是年輕時階級上升的重要關鍵。

唐大和三年,年輕的李商隱因為出眾的才華得到白居易和令狐楚的賞識,順利的結識了這兩位對他一生起到關鍵作用的貴人。

結識白居易和令狐楚。這對於寒門子弟李商隱來說是年輕時候巨大的禮物,更是窘迫絕望生活中的一絲亮光。


李商隱:坎坷的人生因詩如煙花絢麗,也因詩如夢般迷幻



唐大和七年,欣賞李商隱才華的令狐楚成為李商隱的恩師,期間不斷教他如何習作駢文,並且在生活上也給了李商隱不少資助。更幫他覓得“巡官”的職位。

對於李商隱來說起碼有了穩定的收入,除了金錢物質上的扶持,恩師令狐楚更讓自己的兒子令狐綯成為李商隱的摯友。

閒暇時間還能和令狐綯一起摩挲七寶刀看煙輕惟潤柳,風濫欲吹桃。鮮衣怒馬好友在側他也曾暢快人生,瀟灑歲月。


春遊

李商隱

橋峻斑騅疾,川長白鳥高。

煙輕惟潤柳,風濫欲吹桃。

徙倚三層閣,摩挲七寶刀。

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直到,文宗開成二年,李商隱經過多次科考失敗後終於考中進士,而他本人在寫作上也完成了由散向駢的形式轉變。

似是命運女神擦肩而過般,李商隱還沒好好得意就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

文宗開成三年春,恩師令狐楚與世長辭,李商隱也迎來了人生的寒冬。

悲傷迷茫中的李商隱面對浩如煙海的宦海生涯接受了新的橄欖枝。

文宗開成三年春,料理好老師的喪事後李商隱就接受了王茂元的邀請成為他的幕僚,在王茂元的盛情撮合下他自然迎娶了王茂元的女兒,成了他的女婿。

而王茂元恰巧和李德裕交好一直被視作李黨。他老師令狐楚卻是牛黨。


李商隱:坎坷的人生因詩如煙花絢麗,也因詩如夢般迷幻



此時李商隱的行為自然的被解讀為對舊日恩師的背叛,從而遭到牛黨的排擠,而在李黨中他更是受盡排擠。因為一場婚姻被動捲入了“牛李黨之爭”的李商隱,面對的結果就是在後來授官考試中被除名。

開成四年,李商隱即使再次參加授官考試並且通過,他也被遠離權力中心被調任為河南省的縣尉。

而李商隱本人又因為替死囚私自減刑而遭到同僚的排擠,被上司責難。艱難的生活中他只能請假長辭。

鬱郁不得志的李商隱在辭官是該是怎樣的一種惆悵惘然啊。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果當時是另外的選擇會不是不一樣 ?

他對自己是迷茫的,就像他會去質問錦瑟為什麼是五十弦一樣。為何你是五十弦?為何我落到這樣一步田地?都說“一曲錦瑟解人難”,如果你瞭解李商隱的生平想必讀起《錦瑟》會有別樣的感受。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會昌三年,岳父王茂元的逝世又將李商隱的仕途徹底打入寒冰中。往後的幾年他東西輾轉卻仍舊困頓。


李商隱:坎坷的人生因詩如煙花絢麗,也因詩如夢般迷幻



直到大中九年,他才得到一個鹽鐵推官的職位,雖然品階較低卻也能拿到了豐厚的待遇,李商隱在此崗位上工作兩三年後就罷官還鄉。

而此時的李商隱人到暮年受盡歲月摧殘。他的一生真是“莫近彈棋局,中心最不平”。可嘆 可哀。


無題

李商隱

照梁初有情,出水舊知名。

裙衩芙蓉小,釵茸翡翠輕。

錦長書鄭重,眉細恨分明。

莫近彈棋局,中心最不平。


一生寫過六百多首詩歌的李商隱,關心政治就有一百多首留存。黨爭鮮紅凌冽而李義山多情溫和,暮年的李商隱只能“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樣絕美的詩歌,這樣多情溫和的蝴蝶終究是個浪漫的性情中人,奈何政治鮮明和詩詞浪漫兩者卻是那樣的不相容。也就只有李商隱才能留下“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