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寫得更好?

每次提及張若虛,人們最先想起的是他的這首唐詩《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被近代學者讚譽為“孤篇蓋大唐”之作,張若虛本人更是因為這首詩吸引了不少為為之傾倒的數萬讀者。細讀此詩,能夠感受到詩歌中清新明媚的自然美景,能夠跟隨作者一起在自然中探索人生哲理,更能夠體會古人的遊子之情。當《春江花月夜》用藝術化的手法表現了“天人合一”的神秘意境之時,讀者似乎忘了,其實張若虛所做的這首詩是由隋煬帝楊廣所作之《春江花月夜》,誘發而得此詩。既然張若虛和楊廣,都寫過這首《春江花月夜》,為何楊廣之是被世人冷落、遺忘?而張若虛之詩竟然成了大家之作。他們二人的這首詩,究竟誰的更好呢?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寫得更好?

楊廣之詩:值得稱讚的語言與意境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已經成為了中學課本中的必背經典之一,而隋煬帝楊廣的這首同名古詩,卻安靜地躺在歷史的塵封冊子中。因為楊廣在世人眼裡,大多時候都是以一個荒淫無度的暴君形象出現,楊廣作為皇帝的所作所為,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對他指責謾罵,所以從來不會有人去關注楊廣頗具才華的一面。既然前文已經提到,張若虛所寫的這首詩,是受到了楊廣的啟發,那麼讀者不妨一起來品味楊廣所做的這首詩: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寫得更好?

​整首詩僅有短短20字,與張若虛所寫之詩相比,縱然字數少之又少,楊廣仍然用最簡單的筆墨,描繪出了這幅開闊唯美的“春江花月夜”美景圖。據史料記載,楊廣登基後,曾三次前往江都,也就是今日的揚州遊玩。因此據史學家推測,此詩為隋煬帝楊廣遊戲江南途中所作,只是具體為何年何月就不得而知了。整首詩開篇,就描繪了春日夕陽下的平靜江水,此時正值春日,春天的花朵正開得燦爛。

在這個暮春之夜,詩人楊廣站立江邊,遠眺江水美景。目之所及處,平靜的江面水波不興,似乎將時間都凝固於其中;江邊有繁花似海,那些鮮豔無比的窗花,宛如燃燒的火團,點綴著春日最燦爛的顏色。不知不覺之間,夕陽落下江面,明月、繁星伴隨著流波潮水而來,給這幅春夜之景披上了一層銀色絲帶。就是這20個字的簡單筆墨,楊廣用不落俗套的文采,展現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空靈美貌之景。通讀整首詩,能感受到詩詞畫面之美,也能體會到隨著時間推移變化,詩人在不斷探尋美的真諦之心境。正是先有了這首詩,才讓張若虛深受啟發,從而寫下了千古絕唱。

張若虛之詩:難以比肩的生命與宇宙之美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寫得更好?

​或許也有讀者不承認這兩者之間存在關係,但是張若虛所作“春江潮水連海平”和“海上明月共潮生”,確實與楊廣詩中的“暮江平不動”、“潮水帶星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由此看來,唐代詩人張若虛之詩,確實是在楊廣這首簡短的小詩上逐步拓展延伸而來。那麼張若虛的這首詩能夠成為流傳百世“大家名篇”究竟又有何獨特之處呢?他為何能靠著這僅存的一首詩,成為聞一多先生口中所讚譽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呢?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寫得更好?

​這是由於張若虛的這首“千古絕唱”,與楊廣之詩相比,其詩的意境更加廣闊,詩中的每個句子,每個不同的意境,不僅描寫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詩人更從這種良辰美景之中,探索到宇宙意識與人生哲理。詩的開篇,張若虛用恢弘大氣的筆墨,寫下了江潮連海、潮湧明月的壯闊美景。就在詩人寫春江明月的同時,張若虛又將浩瀚無比的宇宙空間融入了詩句當中。接下來他又筆鋒一轉,用“江天一色”族“孤月”創造了一個不染塵埃的神話美景。同樣是寫美景,張若虛的思想意境已經飛至宇宙,而楊廣的思想意境,仍然停留在這塵世。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寫得更好?

​接下來的詩,進一步體現了張若虛對於人生的思考,而楊廣的詩早已經在思考人生之前戛然而止,這才是彰顯兩位詩人真正差距所在之處。張若虛看著那一輪孤月,他想到的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裡的“人與月”,其實是張若虛的感慨,人生短暫而宇宙無窮,對於這種無可奈何之感,對於世間萬物不更改的宇宙規律,他又做出了這樣的解答:“人生代代無窮盡,江月年年只相似”。


因此在這首詩的上半部分,張若虛看到了月落月升,年年不變的交替規律,在這樣的宇宙變化之中,他感受到了江水無情,體會到了“逝者如斯”。這種將宇宙規律和他對於人生哲理的感悟合二為一的寫法,自然要遠勝於楊廣所做之詩。楊廣筆下的暮春三月之夜色,只有物境之美,缺乏了對於時間變化的感慨和人生哲理的考量。因此當張若虛將宇宙自然融於詩詞之中,將人生變化融於物境之中,這種萬物與生命,過往與古今的對照,讓他的詩才得以流傳千古。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寫得更好?

​讀張若虛詩的後半部分,會發現他詩歌的感情更加飽滿。詩的前半部分明明還在寫對於宇宙、人生的感悟,然而在詩的後半部分,他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對於世間別離相思之情的刻畫。後半部分有許多寓意相思、離別的意象,比如“白雲、扁舟子、明月”這三種景物,經常用來代指人世間的愁苦離別之情。可是這些景物的出現並不突兀,因為當張若虛真正領悟到了生命的意義之後,他就用這些意向迴歸現實,延續了相思之情與遊子的思歸之情。

“相思離別”是古詩詞中璀璨又美麗的一種情感,這種情感縱然憂傷孤寂萬分,可是它卻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獨特體驗。在悲歡離合之中,人們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之美,這就與張若虛詩文前半部分所提到的人生之含義與宇宙之規律相呼應,讓整首詩一氣呵成,展現出光彩奪目的生命之美,宇宙之美。楊廣的詩缺乏了這種境界,他確實也看到了張若虛眼中的美景,可是他卻沒有將幅美景賦予更深的含義,所以他筆下的《春江花月夜》確實不及張若虛的好,這是毫無疑問的觀點。


《春江花月夜》

《宇宙意識與生命意識的完美結合——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意境壯美、語言清麗——說隋煬帝楊廣 〈春江花月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