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春江花月夜》張若虛還寫了這首情詩,不輸情詩聖手李商隱

張若虛(約公元647年— 約公元730年),字、號均不詳,揚州(今江蘇揚州)人。初唐詩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除了《春江花月夜》張若虛還寫了這首情詩,不輸情詩聖手李商隱

他的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 寫真 摯動人的離情 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聞一多評價《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另一首便是下面這首《代答閨夢還》。

關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

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豔,心寄管絃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除了《春江花月夜》張若虛還寫了這首情詩,不輸情詩聖手李商隱

這首詩全詩豔麗工整,欲出宮體之籬,似啟溫李之風,張若虛的詩風上承齊梁,下開盛唐,在詩歌的歷史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大家往往認為,是初唐四傑為盛唐詩歌的興盛局面打下了良好的開端。實際上,張若虛也是功不可沒的一員。這首擬閨怨詩就是最好的證明。

詩人首句點題,為戍守關塞,年輕的丈夫與妻子離別了。場景是悽清動人的,但作者僅僅是一筆帶過,給讀者以無窮的想象空間。他僅僅描繪了送別的尾聲:妻子佇立於樓臺之上,遙望著三步一回頭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遙遠的地平線。這是送別的結束,卻是全詩的開始。

除了《春江花月夜》張若虛還寫了這首情詩,不輸情詩聖手李商隱

離別之後,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長的苦思中,但也要強打精神來梳妝打扮。穿上了新衫,才感覺到了春天的溫暖。簡單的梳妝後,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機盎然、花紅柳綠。偶有燕子飛過,透過羅幕看看她。不知何時,有幾隻蜜蜂也打起了她那件“畫衣”的主意。詩人在此著一生花妙筆,畫衣上繡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來,可見其逼真生動,又可見思婦對這畫衣是如何的用心。這句將她百無聊賴卻又想借此給心上人帶來驚喜的心情彰顯無疑。

春季正是山花爛漫的季節,桃紅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緒卻紛亂如麻。忽然從遙遠的方向,傳來了悠揚的樂聲,大約是《折柳》吧!於是她讓自己沉醉在其中,讓自己的心飛向遙遠的邊塞,飛到丈夫的身邊。

除了《春江花月夜》張若虛還寫了這首情詩,不輸情詩聖手李商隱

上面四句借對外物描寫,來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筆鋒一轉,又轉到了女主人公本人。她幻想著丈夫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回來,於是盛裝打扮,等待著遙遠的離人。而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該回來的人卻還沒有回來。夜漸漸深了,她進入了夢鄉。但她卻陷入了“惟夢閒人不夢君”的新的苦惱中。

最後她醒了,重重的長嘆一聲,“唉——”在寂靜的夜裡,這一聲長嘆竟是回聲重重。在重重的回聲中,她無奈的再次把大門關上了。

除了《春江花月夜》張若虛還寫了這首情詩,不輸情詩聖手李商隱

作者多用側面烘托的手法,藉助帶有感情色彩的事物來抒情。另外,這首詩對於人物心理描寫的方式又可稱得起是別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繪心境,可句句寫的都是心境。如果要將這首詩翻譯成為意識流作品,那就韻味大減。好比將一個曲曲折折的迷宮拉直,明瞭易懂,但趣味卻蕩然無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