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挑战一下佛教(心经)?

石中草堂


《心经》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部佛教经典。也是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部佛教经典。历代以来留下了有许多高僧大德点评注解,为许多世人度苦得乐。也有许多文人骚客静心研习.抄诵《心经》。留下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

题主今天这个挑战《心经》的题目有点意思,我也来谈谈我对《心经》,以及对抄写《心经》的个人理解。


《心经》是非法,非非法。

一.《心经》是非法

1.佛祖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心经》如是有为法,不过也只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2.《心经》全名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何谓般若?何谓波罗蜜多?智慧,彼岸。真的有智慧,有彼岸吗?

如真有智慧,智慧也应是因缘合合而成。智慧就该是缘起性空,智慧就是空相。同理彼岸也为空相。

智慧,彼岸都为空相。哪里还有什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呢?

3.《心经》自身也说得很清楚,无智亦无得。所以在《心经》里无法得到智慧。

固《心经》为非法。

二.《心经》是非非法

《心经》即然为非法,那就是说《心经》没有价值了吗?那就大错特错,《心经》是汉传佛教里,一部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

《心经》言简意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透了宇宙人生的本质。古往今来,多少人把《心经》当做生活的依据,得到了去苦得乐,这是真实不虚的。

《心经》是非法,更是一部精典的非非法。


挑战《心经》就是如筏喻者

上面讲《心经》为非法,非非法的确有点绕。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心经》的目的是度我们的一切苦厄。度我们的方法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一.怎样照见五蕴皆空。

我们凡夫的五蕴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油盐柴米酱醋茶,就是衣食住行。我们五蕴感知最多的就是油盐柴米,就是衣食住行。人活着就离不开油盐柴米,离不开衣食住行。

我们把《心经》当做生活依据。虽然不能说,能把油盐柴米酱醋茶,衣食住行全都照空了。但只少说,比以前看得淡。看淡了,生活也就淡了,生活就简单了,生活也就轻松了。生活就会苦少乐多了。

生活轻松就够了吗?肯定不够。我们人还有事业,还有理想;还有家庭,婚姻,情感。还要依据《心经》,把我们的苦集灭道照无。只有依据《心经》不断精进,才能进入禅定,最后达到究竞涅槃。

二.挑战《心经》就是如筏喻者

《心经》能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千百年来,广大僧众拼命在《心经》里逐字穷理,认为反复抄诵有功德,有神奇力量。但不知,通过抄诵《心经》求功德,求神奇力量就是住相,按《心经》里的话说,就心有求功德,求神奇的挂碍,这又怎么可能得到功德和神奇呢?

写在纸面上的,再好看的书法作品《心经》,都无法照见人们的五蕴皆空。只有写进人们心里的《心经》,才能照见人们的五蕴皆空。

《心经》是非法,非非法。有点绕,研习《心经》就是要绕得进去,更要绕得出来。不能执着于《心经》字里行间求功德,求神奇力量。

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苦厄之河,依照《心经》每度过一条苦厄之河,就要如筏喻者。然后再依照《心经》,不断精进前行,才能进入禅定,最后才能达到究竟涅槃。


写在心里的《心经》就是“善护念”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昨天来,活在当下,再到明天去。只要我们依照《心经》好好活在当下。放下昨天的得失,不执着于明天期盼。。善护念当下,敬事爱人。只要每一个当下无恶,就一定会去苦得乐。

以上是我对《心经》的感受理解。恳请慈悲指点留言。


一儿


《心经》中有大智慧!今天解释一下这句话: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心经》中著名的一句话。虽然流传很广,但其义理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此中的色字是很容易理解的,不需要过多解释,主要是“空”字不容易理解,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佛法中的空是指任何一法皆是因缘所生法,我们在宇宙中找不到任何物质与精神的东西不是因缘所生法。既然是因缘所生法,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物质与精神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因缘和合诸法有生,因缘别离诸法消失,这就是佛法中所说的空。《心经》的这句话可以这样说:色不异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不异色;色即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即是色。

进一步举个例子:比如桌子是一个物质即是“色”,用《心经》的话说就是:桌子不异空,空不异桌子;桌子即是空,空即是桌子。用因缘所生法解释就是:桌子不异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不异桌子;桌子即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即是桌子。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说精神的东西也是空,也是因缘所生法。比如各种感受不异空,空不异感受;感受即是空,空即是感受。感受不异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不异感受;感受即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即是感受。

我们可以进一步用《心经》的智慧解决我们的烦恼问题:

烦恼属于精神的东西,烦恼不异空,空不异烦恼;烦恼即是空,空即是烦恼。烦恼不异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不异烦恼;烦恼即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即是烦恼。

既然烦恼是空、是因缘所生法,就是无常的,就是没有自性的,就是变化的,就是不应该执着的,就是应该放下的,就是不应该放在心上的。如此反复观想,烦恼就会越来越少,智慧就会生起。

按照《心经》这个大智慧,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在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比如夫妻不和,夫妻吵架即是空,空即是夫妻吵架,夫妻吵架即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即是夫妻吵架,也是无常的,是会消失的,是不应该执着的,是应该想得开的,是不应该为此闹离婚的。

所以260个字的《心经》充满了无限智慧,被中国人广为流传。



耀如乐园


既然说挑战,那咱就来个实话实说。心经本身见地不究竟。因为最终大部分人都会受其他古德(老佛痞老僧棍们)直指人心的影响认为所谓涅槃就是心空(正所谓一切处无心)。但如果有缘接触原始佛典,不难发现,佛陀直指的是事实。不是说人心不是事实,但人心只是事实的极小部分,仅观察心很容易被心欺骗迷于此,或者把佛陀的教导片面地理解成自娱自乐的东西。所以观察事实不应该向哪里看(包括向内也不对),应该完整地看!

当人心不接受事实时,烦恼由此产生。所以佛陀一般不与人争论,而是邀请别人来见证事实,事实胜于雄辩。白骨观、不净观这种法在大众部是没有传承的于是乎就说这是止禅,是用来对治性欲的。事实上这种法是观禅用来破我执中的身执。当观察者深入地观察身心(观五蕴)时,即可见证身心的事实。当心不接受事实时则需要继续观察事实。当心接受事实时,仍然需要依照事实来生活。所以佛陀强调觉性,但不懂佛陀本意的人对佛陀的原始教法不屑一顾,认为这种法是训练纯粹的觉知,这种客观地觉知顶多只能到顽空。殊不知,心执重的人并不接受佛陀所说的实相三法印:无常、苦、无我。破心执的唯一方法就是如实观照心的事实直至心彻底接纳心的事实。除此之外所谓的观想、念佛恰恰是止禅。

此外佛陀核心教导四谛也是讲事实的,修法也是引导观察者认知事实。从认出苦到苦形成的原因,以及苦的消失,再进一步讲消除苦的原则性方法。

随着长时间的观察,观察者会发现有个无形的手——因缘(本人不建议称为因果,因为果不过是另一个因缘)。此时再进一步观察因缘,进而本能地发掘涅槃之道。

所谓涅槃也是无常的,事实就是事实,无论你接受或者不接受。事实不完全受控制,它更多的只是按照它的因缘机制运作。接下来继续生活,只不过抖去了心尘,看得真活得实了。


用户6818661915750


众人一提《心经》,就会想到是佛教的经典。其实,《心经》也是一部国学经典。

全经260字,是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现在广泛流传的版本,是由唐朝玄奘法师所译。相传,玄奘法师晚年翻译了几百部佛经,唯有《心经》广为流传。

个人曾手抄《心经》108遍。

有修行者告诉我,抄经是有功德的事,抄好的佛经应好生放置,亦可送人回向。

而我当时抄经并无求功德之心。

只是深觉《心经》似有神奇的力量,可以瞬间让我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古人说抄经有功德,是因为他们抄经不是用笔抄,而是用手指滴血写的,这样虔诚恭敬的心,才会积功德吧。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提佛,提佛经,会有很多人认为迷信、迂腐、古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家眼中的佛教、佛经、佛法,其实并非同一个概念。佛陀(悉达多太子)在悟道之后,传法49年,度有缘众生脱离生死苦海,并未创立教派。

宗教的成立与佛,也无什么直接的关系。而佛经就是,佛在悟道后讲的法。

均由佛的弟子阿难原文整理。

《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请对舍利子谆谆教导的话语。

《心经》中最为人熟知的几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道破世间万事万物,本性为空,所有的事物,不同的人会赋予不同的意义。

建议对《心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东方生命科学研究院--潘麟导师《心经直解》的视频、文字,都是免费的。

曾经有句话说,科学的尽头就是佛法。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愿一切众生早日离苦得乐。


24帧半


古代印刷术不发达,经书都是靠手抄来传播的,《心经》亦是如此。

即使是现在,《心经》也是书法创作中比较常写的内容,很多信众常去寺庙请经。

书法家张文佑自小失去双臂,后以口衔笔作书,缕次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中获奖、入展,并加入中国书协。后有人花费数千万请他去福建甫田寺庙专门写经数年。

下面发一点书法家的作品,作者全部是中国书协会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中能修之人是观自在菩萨,所修之智是深般若。能观之智是深般若,所观之境是空性。空性所依是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是因缘所生法,是表象,空性是其本质。缘起与性空,是法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物有正反两面,二者非一,正面反面不相同故。然亦非异,以同属一物故。由此可见,菩萨行深般若证悟空性之后,以后得智观五蕴如幻化,从而断除对五蕴身心的执著,以及由此而生的一切烦恼,不再新造流转生死之业。我执烦恼,是生死流转的根本,也是一切苦的根本。菩萨已断,所以说“度一切苦厄”。离一切苦,是修学般若之果。此中空不等于无,不是什么都没有,否则就会破坏缘起,因为缘起性空是法的一体两面,不可离故。空是说缘起法没有自性,任何法必须观待他法而有,观待缘起而有。所以,法无自性与无,二者不可等同。


常随佛学心路明灯




灯火144234308


“心经”本不是一部佛经,只是《大般若经》中的一个片段。

之所以它能够稳稳站住C位,是因为佛祖释迦摩尼在这篇非常短的文字中,以观音菩萨作为范例,阐述了他从对佛的信仰到对佛的感悟,到最终成佛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对信佛的僧侣和信众来说,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那么观世音菩萨感悟到的到底是什么呢?

佛说的很明白,即五蕴皆空;又似乎什么都没有说,因为他没有接着往下解释,空到底是什么?

空到底是什么?正是佛教中的“第一义”。

第一义是不可说的,这是其性质所决定,而不是佛祖在卖关子。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实存都有一个名,这个名必须有明确的内涵加明确的外延,如果它的内涵不是实存,他的外延无穷大,那我们又怎么给他一个名?

这篇短文如此重要,还因为他阐述了悟道之后,你会得到怎样的收获,以及你应该怎样继续去修炼直至成佛的路径。

鸠摩罗什也好,玄奘也好,还有其他大约10多个版本的翻译,都非常短小精湛,使这段文字,唐朝以后,从金刚经中独立出来,成了大乘佛教中心思想的完美概括。

作为佛教的中心思想,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朗朗上口的散文,一两千年以来,人们热爱它、追捧它、弘扬它,抄写它,甚至谱曲歌唱它,形成了非常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至于题主所说的挑战,不知道是指从文学的角度,音乐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但无论如何,千万不要企图挑战“第一义”的诠释,因为这里没有角度。


闻道深般若


想挑战一下佛教(心经)。

这题目挑战心经,吸引了我的眼球,不得不,。动一动手,说上几句,。

想挑战的人,实也佩服其,想要的心,经云:「烦脑即菩提」。没有挑战业的苗,那有而后成长的机缘,毕竟也是人生成长的过程。

挑战通常用在比教面,如围棋,象棋,歌唱,擂台,或创纪录挑战、、、、等。级少用在挑战心经。不是不可用挑战两字,问题不在挑战两字,重心是什幺是心经?对于心经了解多少?到底心经的核心是什幺?若了解了。有目标,有内容,有方向,方可来谈挑战,。有人说:「我已了解,心经说什幺」。已经有资格来想,实则不然,当你说了解心经时,你离心经最深的核心,还有十万八千,天地悬隔,若了解只是表层的,文字的,语言的,生灭的,比教,分别的,纯属于知识,识的认知,不是如楞伽经云:「自内证圣智所行之境」。她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是无声之声,是无门之门,她不在学习中,也不在知解中,要如何来挑战?

你那想挑战的心,是哪个心,是现在心?过去心,未来心,这些都是生灭,分别的心,只会徒增烦恼,劳苦而已。心经云:「无智,亦无得,亦无所得故」。

要解释心经的内容,也不是三言两语,是大般若经的浓缩版,两百多字,其义颇深密,一般常人不易知解,也不会知解,如心经中最前的三个字「观自在」。这观字很难用字意来解释,若不解释,别人又如何知道,只能用指,指月的方式来说明,他不是用看,也不是在想,也不是思维,也不是尽思共度量,分析已检讨,是本起清凈的体,相,用,的显现,

若有所了解,就不会用挑战两字,若用随顺心经的「「义」。如涅盘经云:「依义不依语」。对人生的成长,少走弯曲路。如维摩经云:「顺于如,随于相,无所住故」。挑战的心永远在三界轮转。


和_子


今天讲讲抄写经书,属于个人见解,有不合理之处,敬请谅解。

古人非常强调抄写经书的功德,现在也很多人热衷于抄写经书。那么,抄写经书的功德,体现在何处呢?

我们知道,古时候印刷技术不发达,很多时候都是口耳相传,这样很容易忘记,或者记不全。佛陀涅槃之后,他的教言,就是靠记忆力超群的弟子背诵出来,然后抄写下来的。后来,一份抄成俩分,四份,八份......这样一直流传开来。

能够抄写经书,还得是认识字的人,在以前,这样的人是不多的,所有拥有一部经书,那是相当难得。那比如我认识字,然后跟人家借了一本经书,我最好的情况,就是抄写一份出来,能力时间允许的情况,就再抄几份,还可以送人。传播文化智慧经典嘛,这样功德当然大,要不是有那么多人在抄写,就也不会流传的那么广了。

后来有印刷了,那也不见得就像现在,随便去书店就买的到。书店呢,也不会那么多。很多人也不舍得买啊,或者说没闲钱可以买,那就也涉及到抄写。因此,我们就知道,古时候,即使是几十年前,借书,都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啦。

关于这些社会现实,抄写经书的功德,相信大家必也了解了。现在人呢,抄写经书,美其名曰静心,我看多是练字。一些书法比较好的,抄写了倒是有用,因为可以装裱,给人家挂到墙上去,可是当成练字呢,意义就不是太大。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抄写出来的,自己都不会去装裱的,送人也没人要,那怎么办?烧了吧,佛经里说烧经是罪过,那都送寺庙里给师父去化了,这也是麻烦师父的事情。

但也不可否认吧,抄写经书呢,能辅助背诵,这倒是真的,因为可以加强印象嘛。我想有功德,现在人抄写经书的功德,大概就体现在这里吧?至于静心的话,抄写一遍能静心,那抄写一遍的时候,用心来诵读,估计更容易静心,效果更好。

给我感觉吧,现在人,若想抄写经书有功德,那不如出钱印刷经书。这样印刷出来的,精美,有人愿意要,这个功德就应该非常大,可以媲美古时候抄经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