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泰定四年(1327)进士,元末为江西儒学提举。杨维桢的时代,一方面是元代恢复科举,理学定为统治思想;另一方面,南城市文化出现了新的特质,对于传统儒家文化和士人产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影响。杨维桢的一生既遵循正统文人的传统仕途,又为人狂放不羁,嗜好戏曲,革新诗文,经常携妓、酒乘画舫,到处游逛,很在些“

异端”的色彩。

杨维桢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

杨维桢书法

同时代人王彝指责他“以淫词谲语裂仁义,反名实,浊乱先圣之道”,并斥之为“文妖”杨维桢是元代后期最重要的诗文作家,“铁崖诗”或称“铁体”在当时影响很大。他推崇和学习李贺但反对摹拟,实际上是对元初以来的学唐风气中的一种摹拟倾向的反思和批评。他主张抒写个人性情,就是针对宗唐的弊端而发的。诗写性情,本非新见,元代一些著名诗人如赵孟、虞集,也都有这种说法。问题在于对“性情”的解释。虞集囿于“性之正”,即传统的“温柔敦厚”说。杨维桢倡导写个人性情,写“平生性格所好”,“人各有情性,则人各有诗”,明显有别于儒家传统观念的“性情之正”杨氏本人在写作“闵时病俗”的诗歌时又醉心于艳情游宴的写作,在当时就遭正统文人的谩骂;

杨维桢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

唐诗唯美意境

而他的“诗本情性”说,被今人视为正是明中叶以后兴起的尊情抑理文艺观的先声。杨维桢又十分看重戏曲、说话等市井文艺,但与其在诗歌创作中倡导写作个人情性不同的是,他虽充分肯定戏曲的审美价值,但更为重视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他在《朱明优戏序》中将百戏与戏曲艺术相比较,明确指出:“百戏有鱼龙角抵、高、凤凰、都卢、寻樟、戏车、走丸、吞刀、吐火、扛鼎、象人、怪兽、舍利、泼寒、苏木等伎,而皆不如俳优侏儒之戏,或有关于讽谏,而非徒一时耳目之玩也。”他为元末剧作家王晔《优戏录》作序,认为:“优戏之伎虽在诛绝,而优谏之功,岂可少乎?”他所肯定的,正是戏曲的教化作用。

杨维桢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

杨维桢书法

他在《沈氏今乐府序》中称赞关汉卿、庾吉甫的剧作,在于“缀于君臣、夫妇、仙释之典故,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劝惩”;而鄙视那些“小叶俳辈”,“往往流于街谈市谚之陋,有渔樵、欸乃之不如者”,从中已流露出正统文人的道学气来。杨维桢另有一篇《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记述了一位说书女艺人“腹笥有文史,无烟花脂粉”的讲史才能,同时又慨叹道:“曰忠曰孝,贯穿经史于稠人广座中,亦可以敦厉薄俗,才如吾徒号儒丈夫者,为不如也。”其实,戏曲创作也同样是作家个人情性的抒写,在形式上虽然有别于诗歌,在本质上却是相通的。特别是在明代中叶以后,“言情论”已成为戏曲创作的主旋律,成为反封建、反理学的一面旗帜。

杨维桢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

文学意境

​杨维桢论戏曲的教化功能所流露的道学气味,与其狂放的为人,与其诗论尊情抑理的倾向是矛盾的。“儒丈夫”与“文妖”集于一身,这就是杨维桢。元代后期理学已确立独尊地位,即使像杨维桢这样具有“异端”思想倾向的曲论家,以及同时代人如夏伯,都更为自觉地强调戏曲的社会功能。这既可看作理学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又是曲学家借助儒家礼乐文化对戏曲地位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因而也是对儒家教化说的一种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